- 相關推薦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1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日常生活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式,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常現象。
(2)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點: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方法:實驗探究
手段:多媒體教學
實驗準備:
燒杯、量筒、水、品紅、濃氨水、酒精
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請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思考以下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5)中國古代認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你是認為怎樣認為的?
2、講授新課:
[實驗3-2] 品紅溶于水
現象:品紅逐漸向水中擴散。但時間較長后才擴散均勻。
提問:為什么品紅能在水中擴散?
明確:學者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質(板書)
板書:
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問:我們能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看到分子嗎?那怎樣才能看到分子呢?
講解: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分子雖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結論1:分子質量很小,體積很小。
探究活動1:
操作:1、在試管中加入蒸鎦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仍為無色
操作:2、在試管中加入濃氨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變為紅色
操作:3、將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觀察12分鐘。
現象: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而燒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為無色。
結論2、分子在做不停的運動。處于永恒的運動中,溫度越高,運動的速度越快。
解釋:(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活動探究2、酒精與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別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溶液體積是否等于200毫升?
現象:100毫升酒精與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毫升。
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結論3:分子之間有間隔。
解釋:(1)為什么物質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
(2)為什么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3)夏天自行車的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鐵路上的鐵軌之間為什么留些空隙?
總結:略
作業:昌平練習冊,課后習題。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1、復習舊識:
氨氣、水、糖等物質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
2、情景引入:
提問:分子是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構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氣分子,氫氣分子的模型。
3、講授新課:
二、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板書)
討論:
1、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2、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試分析在這個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論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
[學生討論,選擇學生代表來陳述討論結果]
講解:1、分子的觀點(板書)
提問:物理變化的實質是什么?
回答:物理變化的'實質是沒有新物質產生,發生變化的只是物質的狀態和形狀。
追問:這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變化。
小結:可見,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板書)
提問:化學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在這些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略
小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的分子。(板書)
討論:那么,根據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特征,我們應如何給分子下一個定義?
小結:由此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板書: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觀點(板書)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實質。
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發生變化,只是重新組合。
結論1: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沒有發生變化。
結論2:原子: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結論3:化學變化的實質:
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講解:盡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無關系的分子和原子,則無法說誰大誰小。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2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識要點】
本課題首先從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物質變化,道出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然后再從常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讓我們了解物質的微觀世界,知道物質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同時,本課題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不同變化之間的本質區別。
【課題重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要點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說明:判斷某一變化是物理或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所謂新物質并非名稱上與原物質不同,而是在組成和結構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討論:化學變化常伴隨一些現象,如發光、發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這些現象能否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你能舉例說明嗎?不能。如電燈通電發光、發熱但無新物質生成,應是物理變化。
[要點2]分子
1、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說明:我們身邊的物質有的是由分子構成。如氧氣(O 2)、水(H 2 O)、二氧化碳(CO 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Fe)、銅(Cu)、銀(Ag)等。
2、分子的性質①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②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增大,遇冷減小。
③分子在不停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④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3、分子的內部結構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見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單質分子,不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討論: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而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點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開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物質),這就是化學變化的實質。
討論:有人說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對。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無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明:原子和分子雖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確實存在于物質的內部,現代科技(如飛秒化學)不僅能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
注意:物質不同,構成物質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如水由水分子構成;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由鐵原子構成;今后我們還將學習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討論: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請予以說明?思考: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試分析在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水的分解等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斷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在上述這些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變化,變成了原子,而原子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可推出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發生變化的是分子。
【教學策略】
1、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認識水的自然蒸發。教師演示:品紅擴散,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水會逐漸減少?為什么溫度升高,水會減少得快?品紅為什么能擴散?聯系實際再舉例說明分子不斷運動且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的事實。
2、兩張圖示苯分子、硅原子,說明先進的觀察儀器已經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層面的粒子,同時說明粒子質量小、體積小的事實。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實驗,事先布置預習并在課上檢查預做情況,對結果“1+1<2”說明了什么進行分析。
4、活動探究:建議彩色銀幕實驗,并安排討論。討論題如下:A杯酚酞變紅,說明什么?(說明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并進入A杯酚酞試液)。
5、讓學生歸納粒子的基本屬性: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同種粒子性質相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再討論舉證。(結合課題后習題3、4、5進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習題2的化學反應,可通過分子原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本質來強化。也可組織學生先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討論:①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與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的本質。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3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列舉出常見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知道水、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構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構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間是有間隔的、并在不斷運動著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學變化前后,存在于物質中的原子的種類不變。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生沒有變化,分子發生了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
教學工具
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么不見了?
2)路過化妝品店就聞到香味?
3)濕衣服曬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么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于解釋以上現象。那么,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二、[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閱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
電腦: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么混合后體積不為200ml呢?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于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
思考題: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香?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干?
3、物質為何有三態變化?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實驗器材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設問]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質構成的, 但物質本身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演示]品紅擴散實驗
(提問)品紅為什么消失?整杯水為什么變紅了?
[播放動畫] 品紅分子在水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結論] 宏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活動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問]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
(講解)其實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書]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引入)從課堂開始的品紅消失和聞到的香水味以及動畫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
[演示]取一支試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試液,再滴加濃氨水。觀察有什么現象?
[提問]若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有什么辦法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多媒體展示]播放氨分子運動
[ 提問]這一實驗說明了什么?
[追問]若改變溫度對分子運動有什么影響?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板書]2、分子總在不斷運動,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率加快
[設疑]水溫升高,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觀點來解釋嗎?
[演示實驗](1)50ml水與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與50ml酒精 (3)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
[提問]混合后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書]3、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提問]由分組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小結]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固體分子間間隔較小,不易被壓縮。
[提問]1、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邊演示邊講解
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小結]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追問]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2、氧 汞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
[提問]你有何發現?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小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
3、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結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當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變了,原子不變。
2、混合物和純凈物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純凈物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
七、效果檢測: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氣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說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運動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間有間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總體積小于200 mL,說明了(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離子 D.氧氣
4.在電解水這一變化中,沒有變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氫、氧兩種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B.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C. 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
D.同種原子可以構成分子,而不同種原子不能結合成分子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5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個重要性質。
3、以分子為例,能用微觀粒子三個性質去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1、提問導入:同學們,無論是宇宙中的星體,還是像細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見的粒子,都是由物質構成的,而化學研究的也是物質。
那么:“物質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學生回答:………
“他們又有些什么樣的特點或者說什么樣的性質呢?”學生回答:………
2、學生帶著問題用三分鐘的時間預習本節課的內容(48頁———49頁)
3、進入新課:
(1)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過一段時間后從200克減少到了175克,減少了25克;
(2)掛在陽臺上的濕衣服,幾天之后變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卻變甜了。
這一切說明物質究竟是由什么構成的呢?不著急,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教師完成品紅的擴散實驗,讓學生觀察并抽一位學生回答所觀察到的現象。
由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象提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以及離子等微觀粒子所構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圖,證明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課:通過相應數據和實驗得出分子的相關性質
(1)通過看一組數據:一個水分子的質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為1mL計)中大約有1.67X10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的數,需要大約3萬年才能數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的結論;
(2)“分子間是否有間隔呢?”播放視頻:將50mL的水與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體體積小于100mL。由此可以證明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用分子觀點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并得出氣體分子間隔>液體分子間隔>固體分子間隔的結論。
(3)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得越快,溫度越低分子運動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運動現象中的實驗,抽取一名學生完成第一個步驟;抽取另一名學生完成第二個實驗;教師完成第三個步驟,最終完成了整個實驗,充分地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播放另一個與之類似的分子運動實驗視頻,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是因為濃氨水中的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紅。再一次證明了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的。
5、完成新課并總結:
(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3)分子之間有間隔;
(4)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
6、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質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7、課后練習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6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后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么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么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后減少更快、夏天濕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么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布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里,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么說明什么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占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說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么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么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并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么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后,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里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說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教師給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并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于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教師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布置課后作業。)
【教后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于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
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②這一課題中由于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后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系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學會應用分子的觀點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的講解、演示與學生的探究、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識物質的可分性的觀點。
2、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分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認識分子的特征。
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學過程:
設疑激思,發現問題:
1、香水為什么會散發出怡人的香味?
2、濕衣服為什么在陽光下干的比較快?
3、白糖放在水里為什么不一會就沒了,而水變甜了?發現問題。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題。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關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性的情節,提出富有思考性激發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欲望。
新課學習: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1、【教師講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發展簡史。
【得出結論】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
2、【出示圖片】
a、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
b、通過移動硅原子構成的文字。
【得出結論】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3、【教師舉例】說明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邊聽、邊看得出結論: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
活動與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問題】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分子看不見,水卻能看見?
【得出結論】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2、【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
【思考問題】水為什么能變紅?
【出示圖片】不同溫度下水分子的運動
【得出結論】分子在不斷的運動著。溫度升高,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
3、【思考問題】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體,正確嗎?等式“1+1=2”成立嗎?
【演示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
【得出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運用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實驗與探究認識分子的體積和質量很小,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間存在間隔。
活動與探究三: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
1、【思考問題】前面我們做過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請同學們思考:水蒸發和水電解一樣嗎?為什么?
【得出結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回顧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討論、交流、回答。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總結歸納: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物質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從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
在講授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時,先給出電解水的微觀圖示,試圖讓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①水分解的過程中出現了哪幾種微粒,各幾個?
②這些微粒中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不變?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④從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
但結果學生對微粒模型圖不熟悉,回答前兩個問題很困難,對后面的問題就更無從入手了。這樣嘗試之后就把這節課設計成了一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只在“分子、原子關系”“物理、化學變化實質及主要區別”等處安排學生交流討論。力求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緊扣學生認知規律,以學生在哪里會想到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為主線。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8
一、教學章節
第一節 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運用
(3) 混合物和純凈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 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 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2) 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別?
4、解決辦法
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一)分子
[新課引入]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再來看兩個演示實驗]
1、實驗[3—1]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現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于200mL ,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第三章 第一節 分子》。
[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板書]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講述]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生變化。
[板書]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講述]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板書]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講述]那么,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回答]+[板書]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講述]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通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圖像。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Kg。
[討論]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討論]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固態。
[板書]4、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
④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講述]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凈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于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么是純凈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講述]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為比較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硅,就是從含硅的礦物里制得的。經提純,硅的質量百分數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硅叫做高純硅。
[板書設計]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節 分子
一、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質:小、動、距、構、分
(1) 分子在不停的運動。
(2) 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4) 發生物理變化,分子沒變化;發生化學變化,分子有變化。
(5)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體積非常小。
(7) 分子的質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 9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最好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互)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 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分子和原子】相關文章:
分子和原子的說課稿08-17
《分子和原子》教案05-13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8-14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8-14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07-20
《分子和原子》化學教學反思07-01
化學《分子和原子》的教學反思10-18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2-20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2-20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精選6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