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1
教學目標
本節課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我理解這項要求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2)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3)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2、另外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分析,本節課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標是:能夠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強調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2)參與討論與交流,學會合作;
(3)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模塊的第2章和第3章的內容分別是細胞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本章和第5章的內容都屬于細胞的功能。第3章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著重介紹細胞膜的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通過性膜,而這種功能與膜的結構有關,這樣進入本章的第二節內容,能進入膜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否相同,這正是本節課要探討的問題。任何一個生命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都與外界有物質的交換,可見這節內容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意義。另外,本節內容又與本模塊第五章的第2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以及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2、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
(2)圖表數據的解讀
確定的依據:該重點是由本節所學內容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圍繞物質進出細胞膜的幾種方式展開的,因此應該將其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另外根據《標準》所提倡的“落實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利用數學方法處理、解釋數據”的觀點,本節內容在對坐標圖表分析上有較好的教學價值,因此我將“圖表數據的解讀”也作為了本節課的一項重點內容。
3、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
(2)圖表數據的解讀
確定的依據:
難點(1)主動運輸與其他兩種運輸方式相比,較為復雜,為逆濃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載體的跨膜運輸,學生容易受“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濃度差與它們運輸速率的關系的定向思維影響,認為也是成正比關系,故為難點;另外,“主動運輸”是物質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載體的利用。而影響能量的供應則與《第五章-第三節》影響呼吸作用的氧、溫度、ATP等因素有關,載體則與蛋白質的種類和功能多樣性有關。因此,主動運輸是前后章節內容其中一個綜合知識點的基點之一,而學生自主的將蛋白質的多樣性、能量的供應等知識點遷入到此,有一定的難度。
難點(2)“解讀圖表”是學生第一次真正運用數學思維進行的“探究”,切切實實地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習是需要理科性思維,生物學中的知識論點是建立在嚴謹的實驗數據基礎上的。“解讀圖表”實現了學生對相鄰學科知識的遷移,這也是學生比較欠缺的能力。
說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跨膜的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教法設計: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德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于《標準》的這種的理念,本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并與講授法、討論法等方法相結合。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實例,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克服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是學生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并習得相關的操作技能。結合生物個體水平的知識、物理學和數學知識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突破學習難點。
具體方法如下:
(1)演示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借助多媒體動畫 ,把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等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引導探究法
本節課把引導法自始自終貫穿于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同時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適時得當的引導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3、學法設計
(1)合作學習法: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分析、互相討論,發揮群體智慧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本節課學生將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設計實驗觀看動畫、結合教材、設計實驗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
(2)探究學習法: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征,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
4、教學媒體設計: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一杯清水及藍墨水。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教師)現場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藍墨水;
(學生)說出這是物理上的擴散現象;
(教師)大屏幕展示教材P60”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圖片”;
(學生)通過討論比較二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針對二者的不同點(是否通過膜)進行引導,除了水以外,很多種物質都可以做跨膜運輸,進入本節課的“問題探討”,屏幕展示教材P70“問題探討”部分的圖片,圖示的物質是否都能進入細胞呢,如果能他們進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點出課題——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學生)通過觀察,完成問題探討中的3個問題。
注意:教師注重引導,特別是第二題,一定要強調題干中的“無蛋白的脂雙層”,引起學生注意該結構與細胞膜的區別,進而回答此題。另外“問題探討”中第3道討論題,應該充分重視。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中已說明Ca2+、Mg2+能跨膜運輸,而本節“問題探討”中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離子不能通過脂雙層,學生可以就此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并結合已有知識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意識到生物學的各知識點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并自然的將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內容及方法:
一、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
(教師)列舉實例,放映氧氣和二氧化碳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動畫演示過程,引導學生注意物質運輸的方向與細胞膜內外該物質的濃度關系。
(學生)觀察并總結自由擴散的特點:由高濃度到低濃度(或順濃度梯度)
(教師)舉例補充,除了氧氣和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一些物質也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
(學生)學生歸納這些物質的特點: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質
(教師)進行引導:離子和一些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們不能自由的通過細胞膜,那么他們是如何進出細胞的呢?導入
2、協助擴散
(教師)動畫演示協助擴散的.過程
(學生)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并總結其特點。
(教師)大屏幕展示教材P71圖4-7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示意圖
(學生)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完成“思考與討論”部分的三道題。
設計意圖:
1、通過實例講解自由擴散,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用動畫演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過程,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克服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
3、通過完成“思考與討論”,強化學生對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兩種物質運輸方式特點的理解,增強比較學習法的認識;
4、通過分組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過度:從物質運輸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為例,給出被動運輸的概念。同時大屏幕展示教材P71表4-1,導入本節課的第二部分“主動運輸”。
二、主動運輸
1、特點:
(教師)動畫演示主動運輸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濃度梯度、載體和能量三方面歸納特點;
(學生)仔細觀察并同前面兩種運輸方式比較,歸納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2、意義:
(教師)展示教材P63資料分析中的圖片,并進行引導
(學生)通過討論說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歸納能力;
2、聯系已有知識,形成知識系統;
3、通過完成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解讀圖標的能力,加強對主動運輸的理解。
過渡:載體蛋白雖然能夠幫助許多離子和小的分子通過細胞膜,但是,對于像蛋白質這樣的大分子的運輸卻無能為力。那么人體的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碎片及衰老的紅細胞,這又是怎么進行的呢?
三、胞吞和胞吐
(教師)大屏幕放映胞吞和胞吐的過程動畫,并作簡單介紹。
(學生)仔細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過程與細胞膜的什么特點有關?另外,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進一步聯系分泌蛋白的形成及生物膜系統。
設計意圖:這部分知識雖然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但是也教學中也不能忽略,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動畫,讓學生了解胞吞和胞吐的過程及意義。
3、小結: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歸納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時間允許,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可以將比較的項目由運輸方向、載體、能量、實例等方面進一步延伸至曲線圖。
4、目標測試題:
(1)教材P73基礎題:
①下列關于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相對分子質量小的物質或離子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細胞內;
B.大分子有機物要通過載體蛋白的轉運才能進入細胞內,并且要消耗能量;
C.協助擴散和自由擴散都是順濃度梯度進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載體蛋白;
D. 主動運輸發生在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物質時,既要消耗細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載體蛋白。
②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變甜,是細胞主動吸收糖分的結果;
B.水分進出細胞是通過自由擴散;
C.葡萄糖進入紅細胞需要載體蛋白的幫助,但不消耗能量,屬于協助擴散;
D.大腸桿菌吸收鉀離子屬于主動運輸,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載體蛋白。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設計的非常好,我認為應該引起師生的重視,其所考察的內容基本上已經輻射到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
①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三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
②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三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實例;
③ 大分子物質進入細胞的胞吞作用。
(2)下圖示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黑點代表物質分子),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與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對于或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都非常重要的物質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的比較,不僅考察學生對三種方式的理解,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因此是對本節課的重點的強化。
低溫環境會影響物質的跨膜運輸嗎?為什么?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綜合:
1、物質跨膜運輸幾種方式特點及所需條件;
2、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3、呼吸作用中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
這道題在課上完成之后,我將它改成探究實驗留給學生課后完成:
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物質跨膜運輸的影響”,如果有的小組設計的實驗比較合理且有可行性,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讓學生自己來操作實驗。另外還要給學生留些常規的書面作業。
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實驗操作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對生物學的興趣。
3、鞏固所學知識。
課后反思
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交待幾個容易忽視或弄錯的知識點:
1、 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如運載鉀離子的載體就不能運載其他物質;
2、 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相同點都是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而主動運輸既可以順濃度梯度,也可以逆濃度梯度;
本節課我認為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主要的知識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上是通過討論由學生自己歸納出來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說本節課的討論比較多,還有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嘗試性回答的形式,這樣課堂的節奏就很難控制,很容易出現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情況,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過程中覺得很輕松,因為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難,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的話,在做題時就會覺得不那么得心應手。比如在分析影響主動運輸速率的因素時,如果不把這個過程所需的載體、能量與前面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就很難做出來。另外,學生在做有關圖標題或曲線題時還存在很多困難,畢竟這是高中生第一次真正運用數學思維進行的“探究”,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和作業時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自由擴散、協助擴散的方式和特點;能夠判斷不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學習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總結,提升分析圖表的能力。
3.調動自覺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的學習熱情;同時體會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難點:不同物質進出細胞方式的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提問:細胞膜的作用?學生思考作答:細胞膜將細胞內的`物質和細胞外的環境分隔開來,具有選擇透過性和流動性。繼續提問:細胞要生活下去就必須從外界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同時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排出,從而維持細胞正常的什么活動。那么物質怎樣通過細胞膜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跨膜運輸的物質分類
細胞膜的選擇通過性具體的內容是什么?
回顧一下初中物理學過的擴散現象。
2.被動運輸
教師演示藍墨水在清水中的擴散實驗,提問:這種現象叫什么?
學生觀察并根據所學物理知識可以得出:這是簡單的擴散現象。
提問:人體內水分子進出細胞是不是與上述擴散相似?
學生思考回答:二者原理相同。
教師列舉氧氣和二氧化碳進出細胞的現象,提問:這些物質進出細胞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總結:物質由高濃度擴散到低濃度區域,直接穿過細胞膜脂雙層。
教師明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展示自由擴散示意圖。并且教師繪畫示意圖在副板書上。
提問:離子和大分子葡萄糖無法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它們是怎樣跨膜的呢?
學生自由閱讀課本相關知識,回答:借助載體蛋白,從高濃度擴散到低濃度區域。
教師明確協助擴散概念,多媒體展示協助擴散示意圖,并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學生對比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通過提問是否消耗能量引出被動運輸的概念。
(三)鞏固提高
給出實例判斷物質進出細胞哪些屬于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說明區別。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
預習主動運輸的相關內容。
四、板書設計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3
一、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4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首先是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展示了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學生通過分析現象認識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過分析“水分進出紅細胞”的現象以及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學生認識到細胞膜和原生質層都相當于半透膜;最后通過離子運輸的實例認識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其中本節的“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可以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等環節得到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將為學習后面的探究活動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經初步建立,學生具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礎,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在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五、說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講授法等;學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析、觀察、討論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六、說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首先簡單復習上一節課所學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規律,然后聯系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時間長了,以及蘿卜條放在鹽水中,都會萎蔫;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堅挺……這些生活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物學原理呢?
學生會類比動物細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很容易說出:這些現象說明了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二)新課講授
繼續設疑: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動物細胞的一樣呢?若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順勢ppt展示植物細胞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說出二者結構最大的不同:(植物細胞最外層有細胞壁,成熟植物細胞還有中央大液泡),同時引出“原生質層”這一概念。引導學生理解細胞液的概念及其與液泡的關系,為后面學生順利作出合理科學的假設埋下伏筆。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細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是否也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問題有探究價值,接著引導學生作出大膽推測,并給出科學依據。(因為細胞膜和液泡膜都屬于生物膜,與紅細胞的細胞膜在組成上和結構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組成的原生質層也應該是半透性的,相當于半透膜。)
作出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依照課前分組,小組討論實驗基本思路,教師巡視,之后小組代表發言,引導其他小組順著該組同學設計思路繼續推測實驗預期結果。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組進一步討論該實驗的具體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和基本步驟。教師巡視指導。
討論完畢,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其他小組對該小組方案進行評價并提出意見。教師重點強調實驗材料的選擇:最好是有顏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綜合起來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蔥鱗片的外表皮;并強調前后對照實驗更有利于觀察細胞形態的動態變化。
引導學生參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驟,結合實驗方案,分組動手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代表敘述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并得出最終實驗結論: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并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樣,水分都是順相對含量梯度流動。
(三)鞏固提高
回到課前所提的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運用本節所學作出進一步的解釋。這樣培養學生善于用生物學理論解釋生活現象的良好習慣。
(四)小結作業
本節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
課后完成實驗報告,并設疑:我們知道了水分子是順著相對含量梯度進出細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無機鹽,他們是通過什么方式進出細胞的呢?請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無機鹽進出細胞是通過什么方式的。
七、說板書設計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提出問題
二、作出假設
三、設計實驗(實驗思路、實驗預期、具體步驟)
四、進行實驗
五、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細胞在什么情況下吸水和失水。
(2)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能力目標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設計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3.情感目標
認同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原理。
(2)細胞與外界環境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過程
【導入】滲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們學習了組成細胞的分子,通過學習,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通過第三章的學習,我們又知道:水分子進出細胞必須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板書:4.1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Flash演示滲透作用】介紹滲透裝置:取一個長頸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層半透膜,這個半透膜有種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過,而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密封好后往漏斗內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將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斗管內液面高度逐漸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導分析:水分子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換句話說,就是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歸納并板書:一、滲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這是否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矛盾呢?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里濃度是指的什么性質的濃度?質量濃度還是物質的量濃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的過程中,有沒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狀態和平衡狀態它們雙向擴散的速度是怎樣的呢?我們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狀態時兩者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平衡狀態時呢?
正是由于開始時V1>V2,才使得漏斗管內液面升高。好,現在我把這個裝置改動一下,把半透膜換成紗布,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燒杯中的清水替換成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由此可以看出,要發生滲透作用需要哪些條件?(歸納并板書:滲透作用2.發生條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是否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之后就一定會發生滲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狀態時,半透膜兩側的濃度相等嗎?那為什么滲透作用停止了呢?在這里我們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關知識了,隨著漏斗內液面高度的升高,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我們用F1來表示,而與此同時,兩種溶液又存在濃度差,這個濃度差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我們用F2來表示,在平衡狀態時,F1=F2,受力平衡,滲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濃度差后,不一定發生滲透作用,但要發生滲透作用必須要有半透膜和濃度差。
【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進出細胞其實就跟我們這里說的滲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關,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對于動物細胞來講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可進出細胞?為什么?
沒錯,只有動物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才可以進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則不容易進入,這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的,因此,對于動物細胞來講,它的細胞膜就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存在濃度差,它就具備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動物細胞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若是讓動物細胞吸水,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細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讓動物細胞失水,又該怎么做?
分析細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動物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相等,會出現什么現象?
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達到動態平衡。
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上,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應該相近嗎?如果相近,植物細胞又有什么與動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呢?
對于一個植物細胞來講,它是不是一個滲透裝置呢?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什么細胞壁不屬于原生質層?(展示植物細胞模式圖)
由于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洋蔥外表皮細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臨時裝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緊密貼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裝片,用引流法,將細胞外溶液替換成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當我們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再次用引流法,將外界溶液替換成水后,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練習】鞏固提升
見PPT
課后小結
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今天我們從滲透作用著手,著重分析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對于動物細胞來講,細胞膜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將——達到動態平衡。
而對于植物細胞來講,原生質層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5
【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2、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舉例說明大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
3、通過滲透實驗說出細胞吸水或失水情況,指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異同點。
【重點難提示】
重點: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難點:滲透實驗
【學習展示】
一、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方式 (一)被動運輸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7后完成并記住下列內容
1、概念:物質梯度進出細胞,消耗細胞代謝釋放的能量的擴散。
2、擴散:由于物質而產生的物質現象,即一種物質從區域向區域遷移的過程。
3、類型 :
(1)簡單擴散(或自由擴散):分子質量相對或的物質,在不需要參與的情況下通過進出細胞的方式,如xx、xx等的運輸。
(2)易化擴散(或協助擴散):需的參與,從區域到區域的擴散,如進入紅細胞。
4、動力:。
5、滲透:水分子從通過等結構向水分子區域的。簡單的說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過細胞膜等結構稱滲透。
(1) 動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與 失水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吸水膨脹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失水皺縮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2)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與失水
(二)主動運輸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5后完成并記住下列內容
1、概念:物質梯度進出細胞,既需要膜上的參與,又需要消耗細胞代謝釋放的的運輸方式。[
2、舉例:植物根細胞對的'吸收,進入動物小腸絨毛上皮細胞。
3、意義:
(1)使活細胞主動選擇吸收,及時排出 和對細胞的物質,保證細胞的順利完成。
(2)體現了細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過,細胞選擇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過。如應用于人工腎的。
[思考討論]
1、簡單擴散和易化擴散有什么異同?
2、畫圖表示主動運輸和簡單擴散、易化擴散有什么異同?
3、低溫會影響物質的主動運輸嗎?為什么?
4、將一張洋蔥鱗片葉放在某一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3種狀態的細胞,如圖1-3,你認為這3個細胞在未發生上述情況之前,其細胞液的濃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細胞壁是結構,即和其他物質均能通過。 ①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吸水膨脹,但由于細胞壁的保護和支持作用,因此觀察不到細胞明顯變化現象 ②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 度,細胞失水皺縮,但由于細胞壁比細胞膜和細胞質收縮性小,因此會觀察到細胞壁和細胞膜之間分離的現象 ③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處于動態平衡,觀察不到細胞明顯變化現象 二、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進 出細胞膜方式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9后完成并記住下列內容 1、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主要通過作用進入細胞(簡稱胞吞);需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胞吞作用過程參見課本。實例:白細胞吞噬、變形蟲吞噬等。 2、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主要通過作用排出細胞外(簡稱 胞吐);需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胞吐作用過程參見課本。實例:分泌蛋白的產生等。 [思考討論] 閱讀教材P49“拓展探究”,歸納大分子出入細胞的方式與小分子出入的異同。 【知識小結】用簡略形式歸納本節內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質進出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不同的物質穿過細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兩圖表示在一定范圍內細胞膜外物質進入細胞膜內的兩種情況。據圖回答下列問 題: (1)指出A、B所示的物質運輸方式,A是,B是。 (2)上述2種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加入呼吸抑制劑后曲線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例2】將人體血液置于9%的食鹽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制成裝片,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發現血細胞呈現()。 A.質壁分離B.正常狀態C.細胞膜破裂D.細胞皺縮 【例3】在馬鈴薯中用打孔器取兩圓柱體塊P和Q,p放在蒸餾水中,Q放在與馬鈴薯細胞液等滲的鹽溶液中,1小時后測定處理的圓柱體是否與原來的孔剛好合適()。 A.P不合適,但Q剛好合適.B.P不合適,Q也不合適 c.P精確地合適,Q也精確地合適D.P精確地合適,但Q不精確地合適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激發學生的生物學興趣。 3、能力方面: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推理,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說明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和一般過程。 2、讓學生知道細胞與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2、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材料、實驗用具、試劑的選擇,實驗結果的預測等)。 3、理解細胞膜不僅是半透膜,還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引言:同學們回憶一下贊美蓮藕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蓮藕生長在污濁的泥土中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蓮藕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水、氧氣、礦物質等,而蓮藕細胞不需要的物質分子則不能進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質分子進出細胞?(細胞膜)物質分子是如何跨越細胞膜輸入和輸出細胞的?(引出本章課題) 今天,我們先以水分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引出本節課題) 【活動】“問題探討” (1)演示實驗:一滴紅墨水滴入到清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問題:如果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半透膜隔開,結果又會怎樣? 演示: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 教師和各實驗小組代表課前做好該實驗,實驗的內容設置如下: ①燒杯中是清水,漏斗內是30%的蔗糖溶液,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玻璃紙(半透膜)隔開,實驗開始時,漏斗內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靜置2h后,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②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③用一層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會有什么變化? ④若漏斗內外均是同濃度蔗糖溶液,情況又是怎樣的?若漏斗內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①,展示實驗現象。 (3)提出討論問題 問題:為什么漏斗內的液面會上升? 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學生思考。 師生總結:水分子從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數量少的一側擴散,也就是說:水分子是順著相對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這種現象稱為滲透作用。這個裝置叫滲透裝置。 第2、3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②、③,展示實驗現象。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較①②③組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第4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④,展示實驗現象。 通過比較①④我們又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總結上面兩個結論得出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講授】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類比滲透裝置與細胞,提出問題: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嗎? 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當我們吃比較咸的食物時,如腌制的咸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會有什么感覺?引出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學生完成)。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半透膜,動物細胞的細胞質是動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分別放在濃鹽水、生理鹽水、清水中,觀察紅細胞的形態。 預期結果(學生完成):紅細胞在濃鹽水中失水皺縮,在生理鹽水中保持原有形態,在清水中吸水膨脹。 圖片展示: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完成):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形態不變 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水進出細胞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通過滲透作用進行的。 【講授】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提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又怎樣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涼伴黃瓜時有水出現,腌蘿卜條時灑上一些鹽會出水;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硬挺,說明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教師引導: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問題。許多科學家的發現并不都是從實驗中得到,更多的是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問題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提出問題 教師:從生活中的現象,結合上面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①植物細胞能吸水和失水嗎? ②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篩選值得探究的問題: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后,我們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設(以下以“探究植物細胞中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例) ⑴作出假設:當一個問題提出后,我們必須結合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必要時還要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且作出嘗試性的回答,這種嘗試性的回答稱為“作出假設”。 教師圖片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個細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考慮液泡中的細胞液。 ②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設細胞壁相當于原生質層,或者假設原生質層、細胞壁兩者都相當于半透膜。 各個小組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假設,應引導學生講述理由,最后確定一個較合理的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 ⑵預測實驗結果: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但由于原生質層的伸縮性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就會與細胞壁分離開來,也就發生質壁分離。將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時,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高一生物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著教學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鑒,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群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后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后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系。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后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后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于這類習題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后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技能】: 進行圖表數據的解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難點)主動運輸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教學準備: 預習相關內容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利用“問題探討”,用幻燈片展示,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答案: 1、這個脂雙層膜模擬的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2、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3、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4、其他問題觀察圖表,思考問題 (二)被動運輸被動運輸、主動運輸的概念被動運輸:首先水進入細胞的方式,再以氧、二氧化碳進出細胞的方式為例,說明自由擴散的概念協助擴散:回顧問題探討,以葡萄糖進入細胞為例,強調蛋白質載體的參與。 (三)主動運輸舉出一些逆濃度或者逆電化學濃度進行跨膜物質運輸的例子,提出問題:這些物質怎么樣進行跨膜運輸,需要什么條件?(同時展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模式圖),啟發學生對新出現的.跨膜運輸方式進行觀察,對比。對主動運輸的概念進行歸納。強調主動運輸的特點:需要載體和消耗能量。(為什么需要載體和消耗能量?) 練習一(略)觀察,思考,可以允許討論,說出觀察的結果 (四)大分子的運輸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課文以及播放flash動畫學生根據閱讀文字和觀看動畫,經過討論,組織語言對大分子跨膜運輸進行描述 (五)與社會的聯系簡單描述囊性纖維病的機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藥物比較難殺滅病毒的原因。 (六)小結及《技能訓練》以填表格形式,對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共同完成表格根據曲線圖進行討論,分析哪些例子分別通過主動運輸排出或進入細胞。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相關文章: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03-05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案05-18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教案05-14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教案設計05-18 體內物質的運輸的教學反思07-16 生物說課稿-《體內物質運輸-心臟》07-12 《物質的密度》教案09-12 大班游戲教案跨教案03-23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02-22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12-23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6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