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怎么寫
教案的好壞決定著一堂課的好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荷塘月色》教案一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為,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復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本文的教學,我力圖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綜觀全文,《荷塘月色》其實揭示了人類心靈棲居的三個世界(文章的普遍意義之所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拋開具體的寫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類的三個心靈家園。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所謂“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思量墮地一聲哭,領取為人萬種難”。 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但現實世界又是人類心靈無法逃避超脫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也許只有生命的終結才是永久的逃避),現實終須面對。《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終回“家”是必然的結果。理想世界則是人類心靈之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人類的心靈就不會在現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其實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
而處于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那個心靈家園(有的資料把這在文中的體現概括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中得到暫時的排解(比較明顯的反映在中學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蘇軾等)。清凈、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云散了,作者幾乎為這種心靈的自由輕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結尾,作者在懷古思鄉中背手踱步、躑躅徘徊,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輕輕地推門進去”“ “輕輕”這一疊詞,似乎還有“難得后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輕松感,推門進屋回到家中,卻“什么聲息也沒有”,作者從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集中寫“荷塘”寫“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荷花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 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
在過程中要求(板書):
(1)在重要詞語(特別是生字新詞)下面做上標記(第二課時時檢查)。
(2)在作者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段落邊做上標記。
三、 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學生可能認為是4、5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為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學生可能會取“荷塘月色圖”、“荷塘圖”等等,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點?
景 特點 修辭
引導明確:
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裊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導學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書。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例:你的耳朵在偵察,
你的眼睛在傾聽,
你的指揮棒上
跳動著你的神經。(艾青《小澤征爾》)
以耳當目,以目當耳,視覺、聽覺互換,正寫出指揮家高度專注如癡如醉的神態,強化人的感受,巧妙地傳遞感情。
小結: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獨立思考并回答
明確: A、“瀉”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 “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
B、“浮”表現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的姿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復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并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里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才會“像一團霧”。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荷塘月色》教案二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本單元學習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氣中送來舒心的溫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文心雕龍》說:“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眼前的物象喚醒記憶中的表象,情感體驗也一同蘇醒,于是心物感應,情景相生,觸景生情,緣情造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見要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就能寫出好文章。
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2、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
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二、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⑴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⑵用詞句美、語言美。
⑶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游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此句稱“文眼”。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x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課文分析
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征,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⑴寫了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⑵畫面為什么會這么美呢?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刪除法。
⑶品位語言美: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
⑷教師分析: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⑸第4小節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①“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寫出了荷葉的風姿。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對。”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么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⑹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合、疊詞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識圖示。
⑻再次誦讀第四段。
⑼作業:
知識遷移:描繪畫面美。
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煞江南。
答案:
霧氣飄繞,江水潺潺,暖和的陽光輕撫著秀麗的山巒,江水兩岸是彩繪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鷗悠閑的踱著步,時而拍打著翅膀翩翩起舞。風輕輕撩起珠簾,畫船從天邊飄來,船上的酒旗迎風招展。好一個富饒美麗的水鄉江南……
【《荷塘月色》教案怎么寫】相關文章:
荷塘月色美術教案04-11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怎么寫11-13
幼兒園中班音樂小紅帽教案怎么寫04-11
請示怎么寫11-06
怎么寫請示11-05
怎么寫批復11-04
提案怎么寫12-12
議案怎么寫11-15
聲明怎么寫09-03
公告怎么寫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