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精選10篇)
為了讓孩子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發現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愿意與同伴商量,合作進行操作記錄。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科學活動教案《量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掌握運米的科學方法。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用大小不同的工具來運同一堆米,大工具運的次數少,小工具運的次數多。
3、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米、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記錄單、鉛筆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運米游戲,你想用什么工具來運米?
2、幼兒第一次運米。
(1)提出要求:兩人一組輪流運米,并記錄運米的總次數。
(2)出示統計表格,記錄每組幼兒運米次數,并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問題。(每組兩人使用一個工具運同一堆米,為什么次數不一樣)
(3)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方法運米:每一次要運得一樣多,通過討論、示范明確運米的具體操作規則(滿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兒第二次運米,驗證。
(1) 統計運米次數
(2) 引導觀察數據,得出結論:同一堆米用同樣的工具,都裝滿抹平了來運,運的次數是一樣的。
4、幼兒第三次用不同工具運米。
(1) 幼兒預測大工具來運剛才的一堆米,運的.次數會怎么樣?
(2) 幼兒操作
(3) 統計數據
(4) 幼兒通過觀察數據得出:運的次數不一樣;大杯子那一排的數據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數據大……
教師小結:用大小不同的工具運同一堆米,大工具運的次數少,小工具運的次數多。
5、延伸游戲
請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來運米,運的結果又會怎么樣?下次我們再來試一下。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2
科學目標:
探索用量器按照一定的標準測量物體多少的方法
相關學科:
數學能發現量器大小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課時:1課時35分鐘學會互相合作,形成初步的團隊意識
重點:探索用量器按照一定的標準測量物體多少的方法。
難點:3人小組合作學習
活動資源:
相同的大盤子、大杯子、長柄調羹各8件,小盤子16個,中、小型杯子各4個,小米若干。記錄表1張,記錄用筆1支。紅、綠、藍標識卡24個(三色數字1-8各一)。
經驗準備:有初步的合作學習經驗;會使用簡單的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探索用杯子測量小米的方法。
1.猜測8個小盤子的小米是否一樣多,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2.討論測量的方法。
3.用相同的杯子按照各自的標準測量,每3人一組,其中A操作、B計數、C記錄。提醒幼兒小心操作,不把小米灑落到桌上、地下。
4.交流測量結果以及測量的方法。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困惑。必要時教師提問:“每一桶是小米一樣多的,大家用的工具也一樣,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5.引導幼兒商討統一的測量標準:使小米高出杯口,然后用調羹柄側著刮平。
二、第二次操作,學習運用統一標準測量小米的方法。
1.幼兒分組操作,其中B操作、C計數、A記錄。
2.交流測量結果,強化標準意識,強調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
3.結論:同樣數量的小米,用同樣大小的杯子去測量,杯數一樣多。
三、第三次操作,感知量器大小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不同大小的杯子,請幼兒猜猜:“用不同大小的杯子去測量,會有什么結果?”
2.各組用不同大小的杯子再去測量一次,其中C操作、A計數、B記錄。提醒幼兒要使用正確的測量方法。
3.交流測量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數量的小米,用不同大小的杯子去測量,杯子越大杯數越少,杯子越小杯數越多。
四、小結: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作為測量工具,但是無論用哪種工具,都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去測量,結果才準確。
【延伸活動】
在科學區放置相關物品,幼兒在自選活動時可以繼續驗證所學方法或探索新的方法。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3
目標:
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發現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愿意與同伴商量,合作進行操作記錄。
重點:
能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
難點:
發現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準備:
米、碗18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兩種各9個、筆(兩人一份);記錄表9張;統計表三張;調羹每組一個。
過程:
一、談話,激發興趣。(2分鐘)
1、出示裝有米的碗。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知道里面有多少米?”
2、幼兒討論,啟發幼兒用杯子量。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老師今天有帶杯子來,那我們今天就用杯子當量具,你們幫我看看,杯子可以怎么幫助我們量出筐里有多少米?”(舀米過程示范一遍,提醒)
3、教師示范并提醒:“唉呀,我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可不能將米撒到外面去啦!”
二、幼兒操作,探索量米的科學方法。(27分鐘)
(一)第一次操作:幼兒自由用杯子盛
1、操作要求:
1)將幼兒分成9組,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杯數,數的人看同伴舀一杯就在相應的空格里畫上一根棒,最后記錄下小棒的總數;
2)操作時,動作要快,還不能將米撒漏在外面,也不能使框中有遺留的米粒,這都會影響實驗結果。
3)完成后拿著記錄表回到位置上等待。
2、集合統計,觀察記錄表,分析操作結果。
師:“看看你們的記錄結果。有xx,有xx,結果好像有不一樣。”
師:“其實,今天老師帶給每一組的米都是一樣多的,給你們的杯子也是一樣大的,那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
3、啟發幼兒思考。
師小結:“因為每個人盛米的時候有多有少,這就影響了你們最后的結果,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每杯米盛的一樣多呢?”
幼兒討論。
師:“將杯子在米中舀一舀,然后用手在杯子口上輕輕地劃過,將多出杯子口的米撥掉,讓杯里的米跟杯口一樣平,就可以啦!老師給每一組提供一個調羹,把硬硬的調羹柄架在杯子口上,輕輕的劃過。
示范:那如果米太少了呢?(最后的時候用調羹舀米)
(二)第二次操作:要求用科學的方法量米
1、操作要求:
1)還是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杯數(交換),數的人記住要一邊數一邊做記號在第二格;
2)用公平的方法舀每一杯米。
提醒:把米運回到原來的`筐里。
2、集合,觀察記錄表
師:“我們用了這種公平的方法,又一次量了米;看看,最后你們的結果怎么樣?”(萬一不一樣,自己演示)
總結:原來用同樣的杯子,方法,測量的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
(三)第三次操作:用比原來小的杯子兩種盛米
1、出示小杯子。
師:“那如果我們用這種杯子來操作呢?最后的結果會增多還是減少?那再小一點的呢?我們試試看吧!”
2、要求:還是兩人一組,這次又交換一下;一半用中號杯子,一半用小號杯子;還是用這種公平的方法量米;把你的結果記錄在相應格子里。
3、觀察記錄表,啟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結果會發生變化?
4、小結:原來,杯子越大,杯數越少;杯子小,杯數越多。
三、結束活動:啟發幼兒用更多不一樣大的杯子進行實驗,觀察結果。(1分鐘)
1、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杯子、用很公平的方法來量米,這是一種測量的方法,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測量方法還有很多,小朋友回家也可以找一找,量一量,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自己的老師、同伴。
2、收拾桌面操作材料。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5
教學時間:
教學內容:14、15頁例4-例6、練習三第4-7題
教學目標:
知識:使學生初步建立厘米的概念
能力:要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重難點:要知道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講解法,演示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指定一學生量小繩,量出4厘米,6厘米、10厘米;量得最長一段是多少厘米?這條小繩量了沒有?要知道這條繩子有多長?還要接著量。用厘米尺量小繩量的次數多,很慢,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快量出為條繩子的長度呢?揭示“認識米,用米量”
二、新授
1、初步認識米尺
2、教學例4
(1)拿出米尺,把兩臂伸平放到米尺上,量一量看一看到1米的什么地方?
(2)借助自己的身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3、做課本14頁,做一做
4、教學例5
(1)出示折尺,把折尺拉直和米尺比一比,問這把折尺正好多長?
(2)看折尺上的刻度,一共有多少厘米?說明1米=100厘米
5、教學例6
(1)出示卷尺,認識卷尺,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或量兩地間的.距離,在量的時候,一定要把尺子放平拉直,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
(2)量教室的長度
三、練習:做練習三的第4-7題
1米=100厘米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量物體長度用什么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并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
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一)感知米的實際長度
1.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
2.觀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
(2)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兩只手臂展開,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長的繩子。(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4.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量出2米長、3米長的繩子給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1.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厘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結: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
1.出示卷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長的物體和距離。
2.用卷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卷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個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長50( )
四.擴展練習
在下課后測量教室的長、寬,后面黑板的長,講臺的長、寬。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7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并選擇適當的算法。
2、培養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3、結合具體情境,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估算方法的合理運用。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三。
教學方法
引導學習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學校有504米,約是(xx)米。我校二年級有288人,約是(xx)人。養雞場昨天收蛋192個,約是(xx)個。電風扇售價235元,約是(xx)元。
師: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二(3)班這個月收集牛奶紙盒情況。出示統計表:
收集牛奶紙盒情況
第一周195個
第二周328個
第三周217個
第四周286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從這張統計表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出示:這個月大約一共收集了幾個牛奶紙盒?
列式:195+328+217+286=
獨立進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匯報討論結果。
(1)老師板書學生的估算過程。
(2)老師肯定學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時可以把數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數。
3、師:那么二年級6個班級一個月大約能收集多少個?
那么全校6個年級一個月大約能收集多少個?
全校學生在一個月里能收集這么多的牛奶紙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4、書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匯報時說說估算過程。
(2)如果每收集500個送一次,那么大約再收集幾個,又可以送一次了?學生集體交流。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計: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約收集了幾個?
二(1)班一個月大約一共收集多少個?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生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說出估算的過程和想法。
2、練習二十第5題。
3、練習二十第6、7、8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匯報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樣進行估算的?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2、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在實際活動中學會合作,培養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把折尺,卷尺,為每個小組準備一份測量結果記錄表。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一把折尺,一根比1米長的繩子,一把學生用尺,寬1厘米的紙條(長度不限)。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請同學們伸出你們自己的小手,指出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請學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長度,同桌互相交流。
3、請學生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把10厘米長的紙條剪下,拿給大家看,用手比劃10厘米有多長。
二、認識米用米量。
1、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你有什么想說呢?(用這把學生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課件出示)
教師請一名學生上來測量,告訴學生這是米尺,請同學們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
用哪種尺子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
如果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子方便呢?
教師說明;
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做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2、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A、教師拿出米尺: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
B、讓學生拿出折尺(或1米的繩子),拉直,和黑板上畫的線段比一比,說出折尺的長度是多少?(1米)
C、再伸開自己的兩臂和折尺比一比,看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課件演示)
D、讓學生站立身體,并把米尺豎起來和身體比一比,到什么地方是1米。
E、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課件演示)
F、讓學生拿出自己帶的繩子,把繩子的一部分拉直,拉出1米的長度,同桌的'同學互相比一比,看誰拉出的長度更接近1米。
教師:“你怎樣記住1米的長度?”(啟發學生用長度大約是1的物體作參照。)
(2)認識米和厘米間的進率。
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1厘米和1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再比劃一下1厘米的長度,然后猜想一下,1米有多少個1厘米長。
拿出剛才剪下的10厘米長的紙條。讓學生觀察它的長度,估計一下,1米有多少個10厘米長,1米有多少厘米?然后打開折尺,在折尺上找出1O厘米、20厘米、30厘米……看看一共有多少厘米?問:“你估計得對嗎?”(課件演示)
同時教師在1米長的線段上依次標出10、20、30……100厘米。
再問:“1米是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請同學們按3人進行分組,在繩子上量出1米、2米、3米,做上記號。(合作要求,3人分工合作,兩人拉繩子,一人用折尺量,每量一次都用彩色筆做上標記。)
讓學生把量出的1米、2米、3米依次拉開給大家看,并說一說量的方法。(量的時候繩子和折尺都要拉直,每次量的時候,都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左端的起點,在右端對準1米的刻度處畫上標記。可以多讓幾個組說一說量的方法,引導同學們總結經驗。)
(2)讓學生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有多少米。
教師:“哪些同學估計得最接近呢?要量一量才知道。現在有一把1米長的米尺、一把1米長的折尺,還有一盤卷尺(把卷尺拉出給大家看)。選用哪種尺量更方便?”
“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
請一個小組用卷尺量黑板的長。(教師指導學生三人分工,兩人拉卷尺,一人看尺,并記錄量的結果,其他的同學注意看他們量的方法。)然后,把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換一個組再量一次。
(3)請大家來總結用米尺或卷尺量長度的方法。
①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注意右端對著幾米幾厘米。
②用卷尺量時,尺要拉直、拉平。
③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要幾個人分工合作。
3、小結:
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距離,用卷尺量比較方便。
三、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
(1)我們的課桌長100( ),筆長10( )。
(2)大樹高3( ),大橋長20( )。
2、實際測量。
(1)兩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組合作測量,3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興趣的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把量的結果填入下表中。(課件演示)
課桌長( )厘米
寬( )厘米
高( )厘米
教室長( )米( )厘米
寬( )米( )厘米
四、歸納質疑。
今天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1米有多長?1米等于多少厘米?多少厘米是1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還有些什么收獲?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會用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米的長度觀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測量較長物體長度的實際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米尺、學生尺、10厘米長的紙條、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起認知沖突。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什么作單位去量物體的長度?(厘米)上節課的內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錯,誰能用學過的知識幫老師量量黑板的長?
請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長。(學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長,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提問:這樣的測量你感覺怎樣?(很麻煩)
師講述:看來,同學們如果用自己的尺子來量黑板的長很麻煩。誰有更好的辦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明,能想出這么多的好辦法。老師這里有一個好寶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長,想不想知道這個寶貝是什么?
二、實踐操作,認識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這個寶貝就叫做米尺,它的長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厘米)
提問:在米尺上你還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學們,下面我們就用米尺來量一量,看看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3)學生動手操作
⑴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長度。
①同桌兩人合作量一量,從地面到你身體的某個部位是1米,并比劃出來,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①量一量,雙手張開多大是1米?把這個長度記在你的頭腦里。
①找一找,你身邊哪些物體的長約是1米。(門的寬……)
2.認識厘米和米的關系。
(1)1米大約有多長?1厘米呢?請你用手比劃出來。
(2)分組實驗。
(課前讓學生準備10厘米長的紙條若干條、不同長度的厘米尺作為測量工具。)
同學們,你們桌上都有一條1米長的繩子,你們能測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長嗎?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工具去測量。
(3)指名匯報。
提問:從剛才大家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1米=100厘米)
(4)驗證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導學生通過數米尺上的刻度驗證剛才實驗的結果。
3.用米量
師創設故事情景:明明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有一個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簾已經破舊了,他想:平時奶奶多疼我啊,我也應該孝敬奶奶。于是,明明決定用自己攢的零花錢給奶奶買窗簾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戶的長和寬,再把這個尺寸告訴布店的老板,老板幫明明選了一塊又實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這塊布送給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麗的窗簾布。大家直夸明明是個聰明孝順的好孩子。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 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步正確掌握測量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發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m的含義,建立1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實物展示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學生看圖,第55頁情境圖。說說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長度,同學們有辦法嗎?
(3)操作: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度。你有什么感覺?
(4)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看書55頁。
2、教師介紹米尺。
(1)認識米尺,1米的長度。
(2)小結:量 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3、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觀念
(1)小組活動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長?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饋: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劃一下,1m大約有多長?
(4)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m ?
(5)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二、 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1、學習例1 。
小朋友還記得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的方法嗎?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把結果填在書上。
(1)小組活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課堂小結
三、課堂活動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組活動
(2)反饋
2、找一找教室里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并實際量一量。
(2)獨立活動。
(2)小組 活動
(3)反饋
四、課堂作業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1——2題。
【科學活動教案《量米》】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一量教案及反思02-23
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中班03-08
科學活動教案科學活動教案怎么寫05-04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量一量》含反思(精選10篇)06-29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量一量樹有多粗12-12
大班科學教案:米中取物04-01
科學活動教案12-16
科學活動教案06-12
科學活動的教案11-15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