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時間:2022-06-21 18:00:20 教案 我要投稿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通用1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憤優秀教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通用13篇)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七律的特點用用典的含義。

  能力目標 理解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目標 了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要求

  教學重點 背誦全文,提高對、研討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 分析 比較

  課是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關于陸游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后被去職,歸老故鄉。

  二、 解題,誦讀

  本詩寫于1186年陸洲居山陰時所作,詩中追求壯歲心情,自傷遲幕,致慨世事多艱,小人誤車,恢復中原的時機,一去而不可沒,結尾詩人并不消沉,以贊頌的口吻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誦讀 (教讀,齊讀,背誦)

  三、 分析

  (一) 釋題

  書,寫,憤,憤懣,悲憤。

  (二)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

  (三)詩歌分類

  1、詩歌分類簡表(見投影)

  2、研討分類 (見投影)

  3、七律常識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計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韻。一二句稱首聯,二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對句最后一字為平聲字。講究平仄相間。

  (1)問:本詩抻何韻、?有什么好處?

  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問: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 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盡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 自負為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問: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早年豪邁到晚年 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四、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著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斗性。

  (一)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引》

  (二)對投降派的堅決斗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 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惟 無人用岳飛《夜讀范玉能攬轡錄》

  (三)從幻想或夢境里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書憤》

  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充分的“知人論世”掌握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2.當堂成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人情感的把握。

  2.難點:與《蜀相》的比較。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回顧學生熟悉的詩歌引入作者:陸游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二、知人論世:

  作者簡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少年陸游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

  但在政治爭斗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

  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60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時詩人61歲。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因而悲憤異常,這首詩是他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三、朗讀課文:

  注意:節奏、感情基調的把握!

  四、結合學生自主朗讀完畢后的理解鑒賞詩歌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在即。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少年時“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這一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

  “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一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

  “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兩次勝利的戰斗,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這兩次戰斗都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時詩人才36歲。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此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長城”,檀道濟的典故點明詩人之志。

  “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后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并不絕望,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總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五、拓展練習

  .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情感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績方面:

  杜甫:“功蓋三分國”、“天下計”、“老臣心”;

  陸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個人情感:

  杜甫: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陸游: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表現手法:

  杜甫: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感慨,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憑吊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陸游: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后寫自己現在,最后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大氣磅礴,筆力雄健。

  .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解釋《書憤》起句和結句的意思,并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理解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比較、吟詠,賞讀結合,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媒體播放

  2請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南宋愛國名句。

  二賞析過程

  (一)預習檢查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正音)

  3、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全詩感情基調:“憤”。板書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思考討論:

  1、本詩抻何韻、有什么好處?

  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盡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為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小結:四聯56字,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全詩以“憤”為基調,前四句重在激憤,后四句偏于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

  (三)細讀詩歌,品味賞析結合幻燈片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斗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斗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衛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斗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棄疾與岳飛之詞。《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辛棄疾

  《滿江紅》(怒發沖冠)岳飛

  2、課外積累。

  再找兩首南宋的愛國詩詞(課外),并各寫一段百字鑒賞文字。

  三、課堂小結

  以梁啟超“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讀陸放翁集》)小結。

  分類作業A類:背誦《書憤》。

  預習布置預習《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書設計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課后反思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作。

  2、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 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作。

  2、 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難點:

  1、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第一節

  一、導入: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著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寫了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執著、真摯!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詩人及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為什么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歷有莫大的關系。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論國難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歷,促使他產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愿。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在山陰閑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 “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三、詩意理解:

  1、學生自讀詩文,把握詩歌節奏,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句降調)

  2、詩意的講解。

  3、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詩文。

  四、詩歌賞析: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世事艱”指什么?

  直接道出詩人早年經歷的辛酸與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撓北伐,使詩人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這也是詩人“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正確語序是什么?這句暗示了詩人什么樣的愿望?通過這句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北望中原氣如山”

  欲圖收復失地。

  詩人以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

  小結: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1、頷聯寫到了兩次戰斗,是哪兩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

  2、詩人寫這兩次戰斗是要表明什么?

  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也表明了詩人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斗生活。這也是上聯 “氣如山”一個表現。

  3、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用了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小結: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頷聯: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頸聯是寫過去還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長城”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什么典故?詩人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

  表達了詩人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3、這一聯中的“空”字和“已”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產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

  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悲憤之情。這種“憤”多么強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小結: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

  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我們結合《出師表》的內容來看,詩人為什么大力贊賞《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

  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者應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詩人在尾聯運用這個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諷統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小結:包含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頸尾兩聯,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五、拓展:

  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有哪些可“憤”之事?這些“憤”的根源是什么?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軍。

  這五“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

  六、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對比手法:

  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自以為是“塞上長城”,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借古諷今:

  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

  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復習關于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閱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并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 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斗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于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里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愿望并未變成現實,后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里仍然出現舊日戰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說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悶心情。“胡未滅”說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嘆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著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嘆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郁,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6

  一、導入語:陸游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著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再次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作者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但在政治爭斗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恢復中原的宏圖壯志,至死不忘復國大業。

  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六十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多抒發他的愛國思想和感情,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三、背景和題解: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少年時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老而彌堅,立誓報國的壯烈情懷。

  “書憤”的含義為書寫心中的悲憤。

  四、誦讀指導: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感情基調:前四句昂揚的情緒;后四句深沉的憂憤

  五、分析詩歌:

  學生結合具體詩歌討論:

  ⑴前兩聯敘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⑵后兩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結合詩歌具體分析:

  1、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①“世事艱”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

  ②“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正確語序是“北望中原氣如山”,這句暗示了詩人什么樣的愿望?欲圖收復失地。首聯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滿懷,以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①“樓船夜雪”“鐵馬秋風”概括了兩次什么樣的戰斗?通過寫這兩次戰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曾一度占領了瓜州,準備由此渡江,宋將虞允文等率部和當地人民共同抗擊,完顏亮潰敗,后被部下所殺。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撫使王炎軍幕,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并在大散關一帶與金兵激戰的經歷。

  這兩句通過追訴早年抗金殺敵的英雄事跡,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氣如山”的氣魄,表達了一種高昂的戰斗情緒。

  總結:前兩聯敘事,追憶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舉,刻畫了一個橫戈躍馬、浩氣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塞上長城”: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

  ①陸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陸游以此自許。

  可以看出他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②一個“空”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空自許”,“鬢先斑”,壯志未酬,年華已老,統治者無心救亡,收復失地、企盼統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聯作者也是用典: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者應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詩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諷統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總結:后兩聯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六、主題理解與總結:

  這首詩題為“書憤”,就全篇來看,作者“憤”從何來?

  1、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2、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

  總結: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七、藝術手法:

  ①用典

  ②對比: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

  “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八、擴展閱讀: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①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

  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

  A、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

  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發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并未死去!)

  九、結束語:辜負胸中十萬兵,

  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

  說到胡塵意不平。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十、背誦。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引入

  1、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終生以抗金報國為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

  2、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為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3、朗讀課文

  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范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二、課文內容理解。

  1、借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于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注釋認為“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系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后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愿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為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語文教案 )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有些奇特,此聯不用動詞,不用虛詞,只用六個名詞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構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蕩蕩的軍容畫面,形象飛動、畫面壯闊。這種表現手法,在他之前極其少見,在他之后就較為常見了,如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同樣以幾個名詞組成而不著虛字。

  三、詩中問題探討。

  1、 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討: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干,卻正因為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于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于秦檜的孫子秦塤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著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著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為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

  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郁豪雄的風格。

  2、 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小結:以上是對本詩主題和表現手法的探討。詩歌主題和表現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不斷積累每一首詩詞主題和手法,才能積少成多,逐漸開闊視野,形成深厚的詩歌鑒賞悟性和穩定的詩歌鑒賞能力。

  3、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當堂背誦。

  四、拓展思考:

  《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系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抓本詩中“鏡中衰鬢已先斑”句的“衰鬢”“先斑”也即兩鬢斑白,借此抓住“白發”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3、 岳飛《小重山》: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陸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岳飛是“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 “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 “可憐白發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并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由這些詩詞,我們可以總結出鑒賞詩詞的兩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和“相互聯系”。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詩(詞)人平生的思想、抱負和經歷;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詞)人生活的時代。陸游一生的抱負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際遇只能是壯志難伸、年華空老、歲月蹉跎。因此,只要讀《書憤》這一首詩,幾乎可以帶動他所有這一類的詩或詞,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夜游宮 雪曉清笳亂起》《秋波媚 秋到邊城角聲哀》等等,書寫的無不是相同的主題。掌握了“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在做詩歌鑒賞題時可以舉一反三。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相互聯系”,古人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們剛才鑒賞《書憤》,就借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小重山》等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以舊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課后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戰國以來,“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一代之文學”,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傾向、文學主流。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它真實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顯示了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廣泛的審美情趣。雖然現在時代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正在走進高科技時代、網絡時代,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并未過時,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會熠熠生輝,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歷代民間作者和文人學士發揮才情 睿智創作出的詩詞佳作,不僅在今天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對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著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2、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走進作者

  陸游,字,號。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2、寫作背景

  陸游生活在入侵,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的滿腔激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二、自主學習

  誦讀文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2、如何理解首聯

  3.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4.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兩個典故:()()

  早年晚年理想現實對比:表達壯志難酬的憤慨(英雄無用武之地)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

  5、藝術特色:

  (1)、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

  (2)、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跡。

  四、展示交流

  學生把導學單上的相關積累題做好并展示交流。

  五、點評釋疑

  學生糾錯、教師評價

  六、鞏固與練習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七、當堂檢測

  賞析《越中覽古》

  八、課后作業

  1、默寫全詩

  2、寫一篇鑒賞詩歌藝術特色的小評論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點詞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寫作背景(論世)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預習案

  認真誦讀詩歌后完成:

  1、作家及作品介紹(知人)

  陸游(1125—1210),字( ),號( )。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 )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書憤:

  ②中原北望氣如山:

  ③樓船夜雪瓜洲渡:

  ④千載誰堪伯仲間:

  探究案

  1、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么?

  2、本詩主要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3.拓展思考:《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系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課堂檢測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宋詞用了什么典故,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4分)

  (2)請就這首宋詞運用的寫法和表達的感情方面談談你的看法。 (6分)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陸游的七言律詩《書憤》是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自主賞析第四課,這個單元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的意旨。學生在小學學過陸游的《示兒》,初中學過《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對陸游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定為全面深入地了解陸游的生平經歷,學習陸游的愛國詩詞,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理解陸游等南宋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根據上面的考慮,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重點難點為: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的思想感情。

  (2)當堂背誦并默寫全詩。

  過程與方法: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高尚人格。

  教學重難點:誦讀,通過反復的誦讀體會詩人蹉跎歲月、壯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情感。

  二、說教法

  1、誦讀法:作為高二學生從字面上理解《書憤》,應該說難度不大,而且詩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學中怎么來教這一課?我采取了以誦讀為突破點,在教學方式上采取“四讀”的板塊式教學方法。

  2、探究式學習:

  (1)教師提出問題,大家共同探討,深入了解課文。

  (2)學生提出疑惑,教師點撥。

  三、說學法:

  (1)學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從誦讀入手,大聲朗讀,帶著感情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詩人的豐富情感。

  (2)針對教師的提問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3)學生提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同學或者教師解答,多方面理解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學生齊背陸游的《示兒》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讓學生明確陸

  游詩歌的愛國主題。

  (二)初讀:體會情味,入文入境階段

  方式:聽朗讀錄音,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誦讀,學生個別誦讀,學生齊讀。

  解題:書:寫;憤: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

  (三)析讀:請學生概括詩中都書寫了哪些事情?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概括首聯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抓住“早歲”一詞,“早歲”指早年,說明這兩句是詩人在回憶往事,“氣”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首聯寫的是作者早年恢復中原的壯志。另外,抓住起句中“世事艱”在這里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并在此時介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點明“世事艱”是詩題中“憤”字的根源,“憤”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2、頷聯,重點向學生介紹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

  3、分析頸聯時,先介紹詩人陸游的生平經歷。他從小深受家庭的愛國主義教育,童年又飽經戰亂的艱辛,所以陸游從29歲入仕就積極主張抗金,但屢次受挫,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罷黜還鄉,收復中原的希望一再破滅。直到寫作這首詩時,陸游又被罷官,并在家閑居6年,這次又被重新起用為嚴州知州的小官,這時他已經61歲。

  然后讓學生談“空”字的含義,就能更好的體會詩人年老體衰、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情感了。

  4、尾聯,陸游提到了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讓學生分析陸游為什么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這時介紹南宋王朝在面對金人入侵時一貫主張退讓、求和,致使南宋在金人的侵略下茍延殘喘,處于存亡危急的境地。陸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一生以抗金復國、建功立業為己任,而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六次出兵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然為陸游所欽慕。所以尾聯陸游自比諸葛亮,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仍以諸葛亮為榜樣,鞠躬盡瘁,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志向。就在1206年,韓侂胄起兵抗金時, 82歲的陸游仍躍躍欲試。

  (四)聯讀

  《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系同時代其他詩人作品回答。

  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詩詞中找出類似的詩句。(用投影打出)

  1、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2、辛棄疾《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3、 岳飛《小重山》: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三位詩(詞)人,同處南宋時代,他們的志向都是一致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復中原的大計。而他們的遭遇也驚人的相似,陸游是 “鏡中衰鬢已先斑”“鬢先秋”、辛棄疾是 “可憐白發生”、岳飛是“白首”。可見悲劇并不是陸游一個人的,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志士們共同的悲劇,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國。他們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們的悲愴是英雄們共同的悲愴,陸游終生沒有解開的情結不是他個人的情結,而是所有南宋愛國志士們共同的情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憤》這首詩來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理解陸游等南宋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五)背讀:背誦默寫檢查:叫三位同學上黑板默寫全詩,其他同學在下面默寫。讓學生能夠當堂背下這首詩。

  五、布置作業

  課外寫作:我心目中的陸游(不少于600字)

  六、板書設計

  書 憤

  陸游

  《書憤》說課稿首聯:寫早年的雄心壯志 憤: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

  頷聯:回憶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

  《書憤》說課稿頸聯:寫年事已高,壯志難酬 憤:歲月蹉跎、壯志難酬

  尾聯:自比諸葛亮,表明恢復志向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11

  一、首先來說教材和學生特點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二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一單元第四課, 自主賞析篇目。本單元主要通過“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來理解古典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蘊美和情感美,從而提高學生對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意象明朗,語言質樸、感情真摯。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鑒賞的最好的文本。

  而我所教的學生有一定的詩歌鑒賞基礎,卻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能夠理解簡單詩歌的表面內容,不能準確把握意象特征和關鍵詞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這學生情況和《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中對詩歌鑒賞的要求,同時結合高考中對古典時能鑒賞能力的具體要求,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目標:了解杜甫激起沉郁頓挫的詩風(誦讀感悟法)

  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形象,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走進作者) 教學重點: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情與景,感受和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意蘊美

  知識和能力目標意在鞏固復習知人論世探究詩歌主旨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因為高中生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期,杜甫的大我精神可以幡然學生,為學生樹立精神榜樣,有正面的引導作用。

  依據具體詞句把握詩歌主旨、分析詩歌寫作技巧,上、這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生成幫助比較大,而對高二學生來說通過具體詞語深入體味暗含在詩歌內部的深沉情感較難,因此將這點設計為教學重難點

  三、四、教法及學法

  朱熹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誦讀法、情境法、對比分析法,學法上主要采用朗讀感悟法、體驗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了一個概念——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大意是說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

  我的教學思路是:導入激發興趣——走進作者熟悉知人論世——誦讀做到整體把握——探究明確主旨——能力拓展做到知識遷移——

  1、導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對詩人杜甫的了解和認識,我以描繪杜甫一生式的語言導入新課,讓學生猜測描述的人物是誰?意在鞏固詩人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為后面的“知人論世”做準備

  2、走進作者部分,是在導入的基礎上,對杜甫的一生有個更全面的了解,為課外鑒賞杜甫詩 歌打下良好基礎。“含英咀華,吾知汝心”,這樣設計意在加深杜甫在學生心中的深刻印象。 從課堂學生反映來看,效果很好。

  3、誦讀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所以我設計了“誦讀體味”這一環節。

  首先學生結合課后誦讀指導自讀感知,然后我播放視頻朗讀,創設情境,錄音之后學生再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意在通過反復誦讀,加之視頻展示,學生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4、知人論世 探究主旨

  對詩歌的語言、形象、主旨情感、技巧進行探究,主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設立情境將學生引入具體情境之中,讓學生與詩人杜甫展開對話,與詩人杜甫換位思考從而準確的體味本詩的內在韻味,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如下幾個問題的探究來完成

  在進入合作探究之前,我用如下幾個問題進行點撥。

  1、 你能將作者尋到的景物聯想成一幅畫面并描述出來嗎?同學們能猜測一下在這滿眼春色之中的詩人杜甫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嗎?依據是什么?

  (由這個問題的設計導入對具體詞語“自”、“空”的品味,從語言的品味中探究詩人的內心情感,通過這一步驟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插入本詩的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對杜甫當時心境的理解引導學生與杜甫換位思考,感受詩人內心的寂寞蒼涼同時引出詩人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的運用即本詩的寫作技巧一 ④ 讀后兩聯分析諸葛亮的形象?學生依據后兩聯的具體詞句展開探究

  5、吟詠體味:全班齊誦本詩再次感受,深入體味作者的情感

  6、拓展延伸:

  我選擇的篇目依然是杜甫的詩歌,難度略有提高,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五)板書設計

  學生先做小結教師打出板書,意在鞏固本課內容使學生對本課有個整體的回顧,同時查缺補漏彌補聽課時的漏洞。

  (四)作業設計 《書憤》讓學生對比鑒賞,

  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作業能夠反應學生對這堂課的理解程度,可以及時反饋總結十年心酸歡樂,收獲桃李芬芳

  離開校園,走上講臺,不知不覺已經十年。回首十年樹人路,除了些許的眼淚心酸,更多的是歡聲笑語,桃李芬芳。

  其實,生活本就不容易,作為被人稱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就更加的不容易。因為它要忍受學生的不理解、頂撞和家長的無理取鬧,要承受成績高低比較的壓力,還要接受工資待遇不高的生活現狀。

  在座的各位老師,當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是否有想過放棄教師這一職業呢?我有過,而且有過很強烈的沖動,但是在父母的高壓政策下又回到了這三尺講臺。如今時過境遷,少了20幾歲的年輕沖動,多了30來歲的心境平和,知道了人的一生中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如果你不學會接受和原諒,就會活得痛苦、活得累。接受是一種態度,原諒是一種風度。

  我們在付出青春韶華、汗水心血的同時,也收獲了一路的歡聲笑語、桃李芬芳。校園整潔了,教室明亮了,設備先進了,學生聽話了。當你走進校園,所教的學生面帶微笑地和你打招呼,你的心是否如陽光燦爛?當你說出我們班要爭得某某活動第一,學生便卯足了勁去拼搏時,你是否會由衷地感動?當節假日來臨,你收到多少年前教過卻想不起來名字學生的電話問候時,你是否有置身滿園春色之感,沒有后悔做一名老師呢?

  回首這十年的點點滴滴,我不再后悔做一名教師。愛因斯坦說:能讓學生對老師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師的德與才。這次說課,我更能體會這句話的真諦。“上天眷顧有準備的人”這10年來,我認真準備每一堂課,認真學習PPT、白板等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的新技術,認真做好每一次培訓的記錄,做到學有所用。十年耕耘,在校領導和語文組同仁的幫助下,我在教學方面也有了進步,課堂教學得到認可,班級成績較為突出,個人論文做過交流,課堂實錄獲過獎項,尤其是在今年東三省的說課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教育上我也收獲很多:辦公桌上“排隊”站立的南果梨、教師節的蛋糕和鮮花,升旗凍手時送來的愛心手套,傷心委屈時的一個擁抱,運動場上奪冠時的尖叫,點點滴滴,是我一生的美好回憶,我慶幸我是一名教師。雖有學生的不理解,但那是少數;雖有成績比較的壓力,更有學生勇奪第一的斗志;我雖生活清貧,但我精神卻富有,我有那么多的學生的關心和祝福,我有桃李滿天下的芬芳。

  最后,我想把自己的一點心得感悟與在座各位領導老師分享:

  幸福,是要腳踏實地;快樂,是不要攀比炫耀!珍惜所選擇的,愛自己所愛的,水中月,鏡中花,未必就好看!深秋落木一點綠,初冬白雪沁心脾。誰說生活多磨難,不過是修行未斷!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意蘊美。

  2、理解詩人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

  3、掌握詩歌借景抒情、運用典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蜀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陸游的《書憤》。

  二、作家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常常談論國難國恥以至痛哭流淚,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他的老師也都是有骨氣的人。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從小飽受戰亂的苦難,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后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藥,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后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云:‘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三、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課文誦讀

  五、整體感知

  1、首聯

  詩的開頭兩句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形象。

  那時他遙望被金人占領的北方,滿腔憤恨,氣勢如山,渴望一舉收復故土,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

  2、頷聯

  詩的三、四兩句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這兩句詩寫了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詩人36歲時)的兩次戰斗,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詩人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

  3、頸聯

  詩的五、六句是寫現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只好徒自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鬢發先斑的感慨。

  “塞上長城”這個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但因為主戰而屢次被貶斥,“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這種“憤”多么強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塞上長城”,是詩人畢業的抱負。陸游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戰略家。“空自許”,與上文“世事艱”照應,是對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憤怒控訴和強烈指責。

  4、尾聯

  最后兩句詩人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仍以諸葛亮為榜樣,鞠躬盡瘁,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之志,干一番報國大業。

  這首詩以“憤”為意脈,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第三、四句尤其寫得大氣磅薄,筆力雄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六、問題探究

  1、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結句與詩的主旨、意境的關系。請解釋此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并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明確】《書憤》的起句,“世事艱”,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憤”是貫穿全詩的意脈。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這首詩,陸游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參見“相關鏈接”)。聯系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為什么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明確】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茍延殘喘,處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陸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一生以抗金復國、建功立業為已任。而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功蓋三分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然最為陸游所欽慕,陸游往往以諸葛亮自況,所以喜歡寫詠諸葛亮的詩。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 篇13

  一、導入

  介紹陸游詩作及特點,結合《釵頭鳳》、《示兒》等詩。

  二、【作者介紹】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形勢每況愈下。

  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

  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詩作背景】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 年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這時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三、朗讀課文

  1、 朗讀整體感知全詩。

  四、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詩人為何而憤?詩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

  2、 “世事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么情感?(結合首聯和頷聯分析)

  問:詩人遙想當年,從“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一聯中,如何具體展現“氣如山”?

  3、“空自許”如何理解?包含詩人什么情感?(結合頸聯和尾聯賞析)

  4、對于悲愴的個人境遇,詩人抱著怎樣的心態?

  5、總結:

  6、對比賞析

  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寫了諸葛亮,兩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結合“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加以賞析。)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書憤》優秀教學教案04-05

關于書憤教案03-19

關于《書憤》的教案11-28

書憤(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書憤》教學設計07-30

《書憤》教學反思01-20

書憤教學設計11-18

南宋陸游《書憤》優秀教學教案設計11-18

陸游《書憤》優秀教學設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