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赤壁優秀教案

時間:2024-02-01 09:47:00 春鵬 教案 我要投稿

赤壁優秀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優秀教案(通用9篇)

  赤壁優秀教案 1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游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3、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赤壁優秀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課型:新授課。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陜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覽赤壁,有感于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為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

  2、后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四、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五、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詩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諷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得勝的僥幸,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嘆)————借古諷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觀點對還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系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饑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赤壁優秀教案 3

  1、了解蘇軾在北宋詞壇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雄奇闊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積極奮發的感情基調。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2、難點:體會豪放派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

  教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宋詞《雨霖鈴》,那么宋詞可分為那兩個主要派別呢?《雨》又是屬于哪個派別的?(提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與婉約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還是著名畫家。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東坡樂府》、《東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賦》、《石鐘山記》等。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師范讀,疏通文字。

  2、補充注音: 壘(lěi)、瑾(jǐn)、綸(guān)

  檣(qiáng)、櫓(lǔ)、酹(lèi)

  3、請學生自讀

  4、指讀

  5、集體朗讀

  6、補充注釋:

  風流人物:此處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亂石:

  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對策,“小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的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剛嫁過去。“了”字是襯詞,填詞時遇到文氣不完整處,常加一、二字作襯,并沒有實在意義。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或“狂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講讀上闋

  1、提問:三個思考題:

  一、找出上闕中寫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作者描寫的基調怎樣?

  明確:

  一、寫景的句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有“亂、穿、驚、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辭法有比喻、擬人。描寫的基調是豪放的。

  (以上問題主要由學生自由討論解決,討論解決以上問題后,老師總結:作者抓住懸崖、陡壁、驚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偉的景象,大刀闊斧縱畫橫抹了一幅奇險驚絕的赤壁之景。)

  2、提問:“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人道是”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看課文注釋①)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3、提問:上闕的最后一句在全詞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一時多少豪杰”引起下闕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節:學生齊讀上闋,體會景中之情。

  總結內容: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滿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六、作業:預習下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提問:下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之情,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情。

  二、 講讀下闋

  1、 提問:蘇軾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建安三年(198)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羽扇綸巾”,描寫周瑜儒將裝束,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小喬初嫁距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歲)十年,放在一起寫,是為了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

  2、 提問: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周瑜年青有為英氣不凡?

  明確:抒發對英雄業績的仰慕之情,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蘇軾這年四十七歲,不但沒有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感慨萬千。下面幾句就是寫自己失意的感傷之情。

  3、 提問:后五句是怎樣寫人生感慨的?

  明確:“故國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年近半百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多情應笑我”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這里用自嘲方式寫自己的感傷,感情大落,最終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也是心境曠達。

  4、朗讀下片,小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三、總結

  1、藝術特點:

  這首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語言簡潔生動,意境壯闊博大,有著動人的藝術魅力。

  2、思想感情: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采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有消極的一面。

  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

  3、婉約派與豪放派對比(課件)

  四、作業:背誦課文

  赤壁優秀教案 4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系

  3、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道的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

  1、了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2、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

  難點:

  1、鑒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2、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要求消除語言障礙,了解文章大意;賞析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要求:(課前完成)

  1、熟讀全文,注意棲鶻馮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躚等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以及巉的書寫

  2、借助注釋和詞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閱成語詞典,積累成語不時之需水落石出風起云涌

  3、復習蘇軾的《赤壁賦》(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準的地方做上記號,準備提問或討論

  5、思考課文后面的閱讀與探討1、2題,爭取自己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二、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作者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系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正音、釋義,疏通文意(同學質疑,提出不會解釋、翻譯的詞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㈠點名誦讀(最好是自告奮勇)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坂bǎn行xng鱸l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薄:迫近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二)讀第二段(同上),正音、釋義

  巉chn棲qī鶻h馮png劃hu悄qiǎo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三)齊讀第三段(同上),正音、釋義

  裳chng縞gǎo戛ji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2、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蘊涵在景物描繪中的情感:

  我們先來看一張表,同樣是黃州赤壁,所游的時間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前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是樂悲樂,那么在《后赤壁賦》中作者的情感脈絡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將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讀出來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時間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黃州赤壁黃州赤壁

  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樂悲樂樂悲惆悵迷茫

  分組討論作者的情感變化再推薦代表誦讀全文并簡述節奏及重、弱讀處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導: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注意語境,議論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節):樂(優游自在)語調舒緩輕快

  游中(2節)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陰森險峻讓人悲恐壓抑)語調由感嘆漸入悲傷沉重

  游后(3節)惆悵(失意苦悶,茫然無緒)語調深長緩慢

  四、賞析課文第一段:

  1、在復游赤壁之前,作者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作者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盡顯初冬景物之神韻:清靜、明潔、空靈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秋蟲鳴叫,繁霜出現,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作者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作者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地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治作者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從中了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比較閱讀兩篇《赤壁賦》;擴展閱讀蘇軾《定風波》

  教學過程:

  一、賞析課文

  第二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作者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斷岸千尺,夸張手法,明寫岸之高,暗寫(水之淺)

  (2)為什么會有山高月小的感覺?(農歷十月,已是初冬,天氣清朗,作為參照物的山,就顯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顯得小了)

  小結: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2、由此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為什么會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作者由此生發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因為上次游赤壁時所見之景是怎樣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遠遼闊!現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作者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作者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內心感慨

  5、作者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作者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另,作者被貶黃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動還受到監視、管制,心中恐懼的陰影實在是揮之不去,沉痛、悲涼時不時地向作者襲來,所以這正是他艱難的政治處境和驚恐的心理狀態的反映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作者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

  7、小結:作者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三段: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所傳達的作者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鶴的象征義:形貌出眾,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隱士之風,被視作仙禽和長壽之物傳說中鶴能翩翩于仙凡之間,不受任何拘束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所以鶴是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寫了夢見所遇道士為鶴的化身這一情節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騰入自然,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曠達之思此時孤鶴、道士、作者已經三位一體這種想法與道家文化對蘇軾的影響密不可分(年少時蘇軾讀《莊子》曾言:吾昔有見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可見莊子所講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黃州期間結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披覽佛經)

  盡管蘇軾一生崇尚儒學,講究務實,奮厲有當世之志、致君堯舜,但每當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會從老莊思想尋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脫(曠達不因外物的得失榮辱所累)

  小結: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在思想內容方面,作者的處境窘困,心情苦悶,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就像李白想借助夢游天姥與神仙相聚一樣,也像李賀的《天上謠》,把天庭仙境描繪成令人向往的樂土一樣,而且與蘇軾《前赤壁賦》中作者想怎么樣一致的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一致藝術手法方面,是大膽新穎的奇思遐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夢鶴化為道士后又增添醒來尋找道士一筆?

  夢是一種追求,但是現實是所追求的未必能獲得不知其處表明作者內心面對前途、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以此結尾意味深長蘇軾常常在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徘徊困惑,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復雜感情的真實體現

  二、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一寫初秋之物,側重寫江與月;一寫孟冬之景,側重寫江月木石

  2、游蹤不同:前賦側重泛舟,人不離舟;后賦寫了舟游、山游、舟游側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據不同時節、不同地點,抓住景物特征來描寫

  3、表達方式不同:前賦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后賦以記游為主,重在敘事;同:都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著作者的生活態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達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賦表現作者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后賦卻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達想出世的思想,有虛無色彩;但相同的是均為被貶之后所作精神苦悶,想尋求解脫

  三、全文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出視覺、聽覺、動態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可見蘇軾文學修養的不凡

  不管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作者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業:解決課后練習題

  板書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時間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黃州赤壁黃州赤壁

  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樂悲樂樂悲惆悵迷茫

  赤壁優秀教案 5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過教學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初步賞析詩的意境、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的能力。以誦讀為輔助,以詩詞鑒賞為紐帶,帶動詞句的理解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詞具備了開闊雄渾、剛健清新的特點。本文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把握詞中的意象,品味詞中優美的詞句,體會融情入景、虛實相生、映襯烘托的寫作技巧,進而培養學生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提高文學審美品位。按“聽—讀—品”的步驟進行,力求獲得語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積累與運用兼容。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品味詩詞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學習深入地品味詞的意境,感受詞人抒發的豪情壯志,掌握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以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導入新課。

  2.傾聽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我們要全身心地投入,調動起每一個感官去體會、去領悟。

  ①聽第一遍,整體感受,想象詞的畫面美。

  ②聽第二遍,感受詞的語言美,節奏美。

  ③聽第三遍,領悟詞的意境美,體會詞中的感情。

  3.朗讀

  聽別人的朗誦,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首詞磅礴的氣勢,雄奇的意象。要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感情、韻味還要我們自己來讀。

  ①讀第一遍,整體把握,讀準字音。讀時語音要飽滿圓潤。學生齊讀。

  ②讀第二遍,注意語氣,體味感情。學生自由朗讀。

  詩人培根說“讀詩使人聰慧”,就是說讀詩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情感對詩的`語言進行再表達,要注意詩的節奏、停頓和快慢。大家各自體味一下。

  ③讀第三遍,進入情境,把握好語氣,進行個性化的朗讀。

  朗讀詩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個性化的朗讀。所謂個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對詩歌的體會,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朗讀。

  4.品味

  指導詩詞鑒賞技法。

  “品”即妙點揣摩。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這首詞好在哪里?為什么有這樣的妙處?

  師生共同回憶鑒賞詩歌的方法和角度。本文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鑒賞:

  ①由意象品味意境。

  找出文中的意象,說說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起什么作用?為什么選取這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

  ②領悟感情。

  找出文中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分析這些語句表達的感情。

  ③品味語言。

  指出文中哪個詞用的好,哪句話寫的好,好在哪里?

  ④把握寫作技巧。

  回顧常見的詩詞表達技巧,本文中使用了借景抒情、借古抒懷、使事用典、對比襯托、虛實結合等手法。請找出實例,進行分析。

  各小組就其中一個角度進行鑒賞分析,推舉兩位同學在課堂上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5.教師歸納總結

  《念奴嬌赤壁懷古》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意境博大,雄渾奔放,是蘇軾豪放風格的代表詞作。宋代俞文豹在《歷代詩余引吹劍錄》說“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是對蘇詞的形象精辟的論述。

  6.布置作業

  閱讀蘇軾《定風波》一詞探討如下問題:

  ①體會這首詞的意境。

  ②說說這首詞抒發了什么感情?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③通過這兩首詞,歸納蘇詞的藝術風格。

  7.教后感:

  赤壁優秀教案 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赤壁之戰 教學設計示例 教案。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學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直奔重點,創設情境,用作戰圖和人物畫像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順序地介紹本文,并根據疑點讓學生展開辯論以完成本課教學。

  (二)學生學法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二)難點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三)疑點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四)解決辦法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闡明觀點,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鼓勵學生參與板書

  同學們,最近班上哪些同學寫字有進步?

  請一名代表,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板書:17赤壁之戰)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圍繞課題的“戰”字想一想,課文會寫一些什么內容?

  (學生可能提出:交戰雙方是誰?他們都是干什么的?為什么交戰?交戰結果怎樣?等)

  2.激勵學生積極讀書。

  教師導語:我們先把課文讀一遍。怎么讀呢?自由選擇,當讀到你愿意讀的段落時,可站起來讀。(讀后,了解讀的情況并表揚多讀的同學。)

  (三)了解“認識起點”,據實施教

  1.直接了解,開門見山。

  教師設問:學這篇課文前,有誰了解“赤壁之戰”?你是通過什么知道的'?

  2.設計情境,展現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圖和人物畫像。

  啟發學生:誰能利用老師提供的作戰圖和人物畫像,把“赤壁之戰”向同學們作個簡要介紹?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過、結果的方式介紹。)

  (四)再讀課文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

  2.交流回答。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書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激勵學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頭,自由組成創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升華認識,深化思想

  1.教師啟發: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辯論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曹操一方為什么不該輸,卻輸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贏,卻贏了?

  (四)積累詞語,欣賞佳句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學生:除了課文中現有的成語,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容和原因。

  (五)總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環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這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六)布置作業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1.復述《赤壁之戰》給爸爸、媽媽聽。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附:板書設計

  赤壁優秀教案 7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作品。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長于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精于繪畫,是中國文人畫家的杰出代表。當然,他更為杰出的成就還是表現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初三上學期,我們曾經接觸過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學生背誦——

  蘇東坡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詩2700多首,詞340余闋,文4000余篇,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奇觀,罕有匹敵。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更要緊的是教我們以生存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

  1、默讀

  2、誦讀

  點評:

  蘇軾21歲,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第二名;25歲開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執政期間,因對新政不滿,主動請求外放;42歲,遭人誣陷鋃鐺入獄,險些丟掉性命,后經人營救,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行動受人監視。這首詞,就是他被貶期間,游黃州赤壁時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對英雄事業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負的精神苦悶。這首詞筆力雄健,風格豪放,一直被視為蘇詞的“標志性”作品。

  3、齊讀

  點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給自己的博士生出過這樣一道思考題:“上個世紀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樣的理工科學生,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國學根基很深,從而產生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近幾十年,為什么我們沒有大師級的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這其中的問題可能就出在“積累”二字上,因忽視積累而導致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嗎?

  4、背誦

  三、探究領會

  這篇作品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背誦,它對于我們還有怎樣的價值呢?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對于一篇文學作品,只有當我們去用心發現時,它才會展現出應有的魅力,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1、發現——總體——風格

  A、“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證——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學生朗誦

  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

  C、影響——

  蘇軾之后,有一位詞人直接繼承了這種豪放的詞風,創作出許多沉郁慷慨的詞章,這個人就是辛棄疾。人們常常將二人合稱為“蘇辛”。

  背誦——《破陣子》

  2、發現——總體——內容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比較——

  兩首詞都是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并在此基礎上,引發出對歷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臨江仙》在憑吊歷史的基礎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嬌·赤壁懷古》則在浩淼的時空框架中抒發人生的感嘆,作品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3、發現——語言

  A、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評點:

  你感受到的時怎樣的圖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洶涌奔騰,詞人兀立江岸憑吊勝地,心潮起伏激蕩,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

  B、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評點:

  極有分寸。蘇軾的這一差錯,卻使黃州赤壁聞名遐邇。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以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不朽詞篇,就將黃州赤壁又稱為“東坡赤壁”。

  C、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評點:

  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圈畫出相應的動詞。

  D、一時多少豪杰——評點:

  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E、小喬——

  評點:

  以美人襯托英雄,更見周瑜的風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

  F、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評點:

  瀟灑從容、鎮定自若、風度翩翩。

  G、笑——

  評點:

  飽含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嘆,也帶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還酹江月——

  評點:

  無可奈何的排遣之詞。既是在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也有引江月為知己,向江月尋求安慰的意思。

  3、齊讀——

  4、思想——

  面對生活的苦難,蘇軾既沒有自戕,也沒有隱遁,而是在人世的艱難中,頓悟生命的真諦,在現實的夾縫中引進一屢陽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從而保持內心世界那一份安然與獨立。

  四、拓展

  這首詞,學到這里似乎可以結束了。不過,我又想起了蘇軾45歲時填的另外一首詞——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朗讀

  2、評點:

  這首詞表面上是寫雨中、雨后的感受,實際上卻處處是人生態度哲理性的象征。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結

  蘇軾在殘酷兇險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節操,又能應付紛至沓來的外部打擊而使主觀精神不至于崩潰。原因在于,他在儒學的基礎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學結合起來。佛、道思想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赤壁優秀教案 8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入夢”的思想情緒。

  2、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了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入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教學設想

  聯系余秋雨的《東破突圍》,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鑒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注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閱讀鑒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介紹余秋雨的《東破突圍》,正是由于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念奴嬌 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導朗讀,正音,讀出氣勢。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1、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氣勢

  淘盡風流人物,解釋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可懷人物那么多,為什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小喬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發-----------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將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

  是個風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中--------------亂石 驚濤 浪花

  4、這個景色有什么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氣勢磅礴

  穿空-----------峻偉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為什么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討論:為什么單單懷周瑜?

  參考:①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 團練副使 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②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③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蘇軾:“知音如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7、抒發什么感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擠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8 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了。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說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真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四、總結,歸納主旨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五、評價

  《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余秋雨:沒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六、拓展加深,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赤壁懷古》的異同 ,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

  赤壁優秀教案 9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具學具 鵬博士軟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導讀”內容,提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進入了一組新的課文學習,在這組課文中,我們將要學習什么內容,要了解哪些學習方法呢,導讀中明確告訴了我們。請一個同學讀導讀,同學們想導讀給我們這組的學習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一篇課文是《赤壁之戰》。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軍隊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軍隊,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么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你就能夠知道。

  二、檢查預習。

  1、多媒體顯示自制幻燈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3、鵬博士顯示問題:赤壁之戰發生在什么時候?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之戰的經過,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后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讀后同學評議。

  2、“調兵遣將”是什么意思?周瑜為什么要調兵遣將?

  3、“隔江相對”怎樣理解。請同學說一說。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么。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讀后同學評議。

  2、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3、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六、朗讀課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業:預習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請同學們用自己話說一說。

  2、這節課我們要了解周瑜和黃蓋是用怎樣的計策打好火攻這一仗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讀后同學評議。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學生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理解:

  (1)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為什么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火攻?

  (2)從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而沒有準備”?

  (3)黃蓋是怎樣接近曹軍的?

  (4)請同學根據這些內容用自己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八、九自然段,著重理解風和火的關系。

  4、顯示圖片,讓學生結合畫面體會兇猛的火攻場面。

  5、火攻這一仗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

  (1)“鑼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丟盔棄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為什么要逃跑?

  四、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請一個同學說說赤壁之戰的過程。

  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記敘順序。

  二、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1、啟發談話:要想把事情講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講。對于赤壁之戰,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呢?

  2、赤壁一戰的起因是什么?雙方是怎樣準備的?經過和結果怎樣?請同學們拿出筆記本,按這個順序列出提綱。

  三、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

  這以少勝多的原因什么?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后討論。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學習鞏固生字。

  六、布置作業:預習《飛奪瀘定橋》。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起因 戰前準備 經過結果

  曹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隔江相對 獻計火攻 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戰船-乘勝追擊

【赤壁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的優秀教案06-13

赤壁之戰優秀教案05-12

《赤壁之戰》優秀教案05-12

《念奴嬌赤壁懷古》優秀教案優秀02-23

念奴嬌赤壁懷古優秀教案02-28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優秀05-23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優秀02-17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優秀02-28

《赤壁》教案示例06-07

《赤壁之戰》語文優秀教案設計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