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
[設計理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第二課時《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數學書第3頁例2和練習1的1-3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
教具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物體長短難以說清楚,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測量的不便。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一下: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接著出示課本圖(幻燈機出示)提問:圖中出示的數學課本短邊與鉛筆盒長邊一樣長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數學課本短邊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鉛筆盒長邊有5把小刀那么長……。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對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量較短的物體如:粉筆、小刀、文具盒、鉛筆等的長度時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設計意圖]:進一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簡單問題的能力。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一)、認識厘米
1、課件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
師:請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教師課件演示,使學生了解尺子的結構。)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數。(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師:有數。你們按順序自由地讀一讀。
(2)、尺子最左端的數是幾?(是0)。
師:0咱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那你們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課件閃爍0刻度并板書)
(3)你們還發現了什么?(尺子上還有很多線,有的長有的短。尺子上還有字母“cm”)。
師:“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認識厘米。
(板書課題)
2、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1)感受1厘米的長度。
師:(出示課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們看,正方形的邊是多長?
學生們交流
師引:同學們,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邊多長。(學生說方法)
師:請你們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驗證。
師:你們再看看,尺子上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長呢?學生匯報驗證。
師引導學生發現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長。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來認識。
(2)身邊的1厘米。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1厘米是多長,下面我們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
小紙條的短邊長是1厘米。
圖釘的長是1厘米。
小方塊每邊條的長是1厘米(全體驗證小方塊每條邊是不是1厘米長)。
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3、鞏固1厘米的表象。
師:用手比畫一下,1厘米是多長呢?
(學生比畫出1厘米的長度)
師:互相看一看。記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呀?(生閉眼想像)
4、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出示課件2厘米紙條)你們看,這一段是幾厘米長?
學生說長度,并說認得方法。
師:(出示課件4個1厘米小正方形)那4個1厘米是多長?
學生說方法。
師:你們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長的一段嗎?
(生指出后匯報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通過先估計再測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估測能力。
1、估幾厘米
師:請你們把藍紙條舉起來。咱們先估計一下,它大約是幾厘米長?
(二)量幾厘米
師:究竟是幾厘米長呢?咱們用尺子來驗證一下。
(學生試著用尺子進行測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師:請大家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然后在括號內填數字。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4、深化練習。
⑴你們還想測量什么?
⑵讓學生把沒有測量的物體拿出來。(分小組進行)
⑶小組討論,根據本組要測量的對象,怎樣測量?
⑷小組討論后動手測量。
⑸匯報。
5、開放練習。
出示一張學生成績通知單,提出問題,要印50張成績通知單,請你去購買白紙。怎么辦,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⑴用估計方法,估計要買的白紙的長和寬。
⑵用測量工具量出白紙的長和寬。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計。
四、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課堂結束之際,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對知識起到概括的效果,再一次讓學生清晰地對知識進行再現。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
學會了用刻度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總結了測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子上的刻度是幾,就是幾厘米。在生活中,見到較短物體時,我們應先估測它的長度,再用刻度尺實際量一量,比一比,看誰估測的準。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2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3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隨堂練習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5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設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6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7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8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創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9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數據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邊演示,教師邊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二)引入新課。
1、比賽測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師同時測量黑板的長度。看誰先測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測量黑板下沿長度,老師測量上沿長度。)
(2)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們認為這樣的測量比賽公平嗎?為什么?(老師的.尺子長,方便測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2、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點明課題:認識米。(板書:認識米)
二、親歷過程,探究新知
(一)認識米。
1、觀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2、教師為每四人小組準備一根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長。
3、找身體中的米尺。(小組合作交流)
(1)幾個腳的長大約是1米?
(2)幾拃的長大約是1米?
(3)從腳底往上,大約到什么位置是1米?
(4)雙手側平舉是否大約是1米?(注意學生身高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長度時,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生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劃、測量、估計深化對米的認識,逐步形成1米的實際表象。】
5、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生舉例說明)
6、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米m)
(二)認識米和厘米的關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長?讓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2、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測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組合作活動:
(1)活動要求:兩名同學拉直小組內1米長的繩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測量繩長。
(2)經過測量發現:1米有5個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課件演示測量過程。還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圖,10厘米10厘米的數,得出結論。
6、引導學生歸納米和厘米的進率:1米=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對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讓他們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研究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1米的實際表象。】
三、嘗試練習,應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接著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3題)
本題需要先量出實物的實際長度,再推算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實物長1米。推算較難,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結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4題)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0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現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現什么不同嗎?得出結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現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一種是從一點出發。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的,有()個端點,()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6【作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數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厘米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厘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么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一規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厘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并體會到1厘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
(3)認識厘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以厘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厘米尺量。
(1)說一說。
厘米尺上1、2、3……這些數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讓學生根據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厘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刻度比劃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后匯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后讓學生找出最優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厘米。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占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分析:第2中數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什么情況?
右端所指數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說一說
前幾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用手比劃實際長度,為后面估測物體的長度作鋪墊。】
二、探究新課
(一)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桿。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
你認為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厘米、1拃長等,推斷出旗桿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桿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桿的高度相當于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邊十幾厘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桿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3、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有這么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觀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教師適時指導,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們睡得床的長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單位時,不僅要注意單位的大小,還需考慮數量的多少。】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說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深刻體會到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本課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二)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小結,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3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初步估測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
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質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活動延伸。
①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②歸納升華。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標準。
二、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總結提升
(1)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歸納強調。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上感覺太匆忙。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4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時,他們為什么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生:因為從鐵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學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么特點。
①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②教師引導小結: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征,并指出無論怎么擺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那么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線段嗎?
(學生可能回答:數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么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說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板書:可以量出長度。)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后在小組內展示,并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厘米)應注意什么?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著尺子不動,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并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著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鐵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作業設計
1、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后作業。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六、教學板書
認識線段
教后反思
線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既抽象又實際。因此在教學時應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多種實踐形式,直觀感受線段的特點,從而逐步建立線段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從實踐中得出概念,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 15
教學內容:
P7及練習一第8、9、10、1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規學具。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
(學生用手比劃。)
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結: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教學例8。
教師談話:(多媒體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l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多媒體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大,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大?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大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推算:操場的長是28米。
(2)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黑板長2()
小明身高124()課桌高90()
三、練習拓展
1、辨析題。(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8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9題)
圈出合適的答案。先圈估計的,再圈實際測量的。
3、誰說得對?(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0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第一幅圖長是5厘米,對嗎?(錯,沒有對準刻度O,不能說是5厘米。)
第二幅圖長4厘米,對嗎?(對,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圖大約5厘米長,對嗎?(對,接近5厘米或超過5厘米一些的,我們都可以說是大約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1題)
烏龜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魚。
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說一說。
請你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學生提問題,再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確定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確定長度單位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相關文章:
長度的單位教案03-31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案課后反思05-04
《長度單位》教案(精選10篇)05-13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1-09
二年級教案:長度單位(精選13篇)09-12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11-09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03-31
人教版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03-09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