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優質課教案
將進酒優質課教案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過心理反應后留下的結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
二、教師范讀(注意讀音、節奏)
誦讀指導:
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誦讀時應適應著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擇不同的聲調,要注意詩中節奏的變化。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出,要讀得從容、親切。“黃河”一聯用了比興手法,“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說及人生,“悲白發”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奏要逐漸加快。“人生”一聯,“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一聯顯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會須”句要用升調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鐘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也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不足貴”“不復醒”用極強音讀。“古來”兩句以抒情方式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陳王”兩句援引古人飲酒情形,用敘述語調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后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沽酒,宜重讀。“五花馬”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并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夸張語調讀。
三、學生自由朗讀,誦讀感悟。
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可先指導個別同學朗讀,再采用齊讀的方式。教師可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誘發,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后了解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學生練習朗讀。
四、整體把握: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從空間夸張,一從時間夸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
2、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2)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
3、三種主要情感:(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4、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3)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賞析
1、名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賞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不是李白的獨創,早在春秋時代問世的《論語》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記載;漢樂府《長歌行》有詩云:“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告戒世人:光陰易逝難回頭,莫讓年華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是我國古代“流水文化”的擴展和延續。《將進酒》一開篇,就把作者的視線引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描寫了大河奔騰的壯觀景象,又抒發作者“逝者如斯”的傷感。至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如青絲暮成雪。”與作者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開頭這兩句,不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
賞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 慰之辭。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進還復來”實際上并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詞人李清照語)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表面豪爽,暗藏憂愁。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賞析:“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鐘鼓”本是一種樂器,在這里是擊鼓作樂之意,“饌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時代,只有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才有閑情逸致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權貴們的一種蔑視,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最可寶貴的性格。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所表現:“……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動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然,有骨氣,不等于沒有憂愁。李白在蔑視權貴的同時,一種難言的惆悵也在心中涌動,他想通過“長醉不復醒”來忘卻懷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嗎?李白在《宣州謝眺樓芡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這就是《將進酒》中的李白!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賞析:在《將進酒》中,李白像一個大哲學家,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哲學化的概括。“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飲”與“名”的問題上作出的結論。李白仿佛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指點古代圣賢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他那“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高見帶有多少歷史依據,只說他與“陳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圣賢不可勝數,作者為什么就提到“陳王”呢?我們從陳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陳王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植,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曹植一樣,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長安,抱濟世之志,卻為小人排擠,最后落個“賜金還山”的下場。他對曹植情有獨衷,大加贊賞,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2、藝術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
(1)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作者寫了盛宴,“一飲三百杯”。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于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惟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夸張的寫法。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有些夸張是憑數字表現的,有些屬于感覺的夸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讀者在領略詩句內含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將進酒優質課教案】相關文章:
將進酒教案優秀教案08-27
《將進酒》教案示例10-28
《將進酒》的教案10-27
李白將進酒教案02-26
將進酒誦讀教案08-27
將進酒 朗誦教案08-26
《將進酒》李白教案08-24
將進酒備課教案09-29
李白 《將進酒》 教案09-27
《將進酒》教案四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