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共同體建設方案(精選15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共同體建設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共同體建設方案1
按照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結合我局的實際,決定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特制定如下方案。制定活動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基層黨建工作,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目標要求,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創新機關黨建、服務科學發展為重點,積極整合組織資源、人才資源和服務資源,切實發揮機關黨員干部在推動科學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
二、目標要求
按照建立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把握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豐富機關黨建活動內容,進一步促進機關干部職工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結對共建基層黨組織打造成機關黨員干部加強黨性鍛煉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實踐基地。
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充分發揮機關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建設和諧社區為目標,以機關黨建帶動社區黨建為出發點,通過組織共建,簽訂結對共建目標任務書,充分發揮機關黨組織的優勢,加大對社區黨組織的支持和幫助力度,帶動社區黨組織穩步向前發展,提高整體工作水平。
三、具體措施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有力抓手和有效載體,按照黨組織建設“五個好”標準,幫助結對共建單位進一步完善黨建各項工作制度,抓好黨組織建設,建好黨員活動室等宣傳教育陣地,攜手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爭當“學習型”黨員,促進農村和社區黨組織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落實發展措施、實現發展目標,共同發揮好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共同體建設方案2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以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協作機制、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理順雙向轉診流程為重點,不斷完善組織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全面推進醫療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建設,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為群眾提供從預防到治療、康復,連續、協同、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全面合作、厘清定位、利益共享
根據我市醫療資源現狀和需求,通過組建醫共體,輔以專科聯盟方式建設縣域醫共體。
1.以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服務范圍覆蓋全市,厘清各級醫療機構職責,各司其職,開展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推進分級診療,促使鎮(鄉)衛生院診療量明顯上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更加落實,各鎮(鄉)衛生院可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
2.中醫院、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慢性病防治院與各鎮(鄉)衛生院組建以技術、人才、管理、利益為主的專科聯盟,以各專科特色技術為支撐,專科聯盟內各專科共享相互技術優勢,建立資源下沉和雙向轉診工作機制,促進專科補位發展和資源下沉,促使鎮(鄉)衛生院管理和專科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專科服務(門診、住院)逐步提升,專科病人外轉比例逐步下降。
(二)穩妥起步,分門別類,循序漸進
根據連州市實際情況,早期以市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東陂鎮中心衛生院和龍坪鎮中心衛生院為成員單位,組建縣域醫共體試點。早期醫共體試點以緊密型合作形式組建,即市人民醫院與鎮(鄉)衛生院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并根據試點開展情況,逐步推開,覆蓋全市各鎮(鄉)衛生院。
(三)統分結合,權責廓清,強化監督
理順縣域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縣域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對于醫共體內緊密型合作的實行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財產管理、統一藥品設備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統一信息系統管理,各醫療機構行政建制、單位性質、功能定位、財政補償政策不變。對于半緊密型專科聯盟,統籌人員管理、統籌學科建設、統籌質量管理、統籌后勤保障、統籌醫保資金結余分配、統籌中心平臺建設,各醫療機構事業單位性質、功能定位、政府投入財政補償、獨立法人地位不變。
理順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的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xx(中心)衛生院”牌子。鎮(鄉)衛生院功能不變,繼續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協助衛生執法、管理村衛生站等綜合醫療衛生任務,醫療服務之外的收入不納入縣域醫共體核算和分配。各成員單位的財政補償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變。鎮(鄉)衛生院繼續享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財政補助待遇。醫療收入和醫保結余資金在成員單位之間的分配由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擬定草案,各成員單位達成初步一致意見后,報市衛計局、財政局批準實施,并報市政府備案。醫保結余資金的分配可適度向鎮(鄉)衛生院傾斜。
三、主要目標
(一)提高縣域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建立市、鎮(鄉)、村三級聯動、分工協作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努力做到未病早預防、小病就近看、大病專家治、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費用能降低,逐步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有效控制醫藥費用,減少過度醫療和資源浪費,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運行效率,為群眾提供分級、連續、節約、高效的醫療服務,
(二)提高縣域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組建醫共體,提升市(縣)、鎮、村三級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市級醫療機構加大對鎮(鄉)衛生院技術幫扶,提高鎮(鄉)衛生院診療水平,按照分級診療的原則合理引導住院病人就診;提升市級醫院診療水平,減少住院病人外流,確保縣域內住院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形成醫療、醫保、患者三方利益相容。實施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結余的醫保資金可以在醫共體內部進行再分配,促進醫療機構主動節約費用、節約醫保資金,實行醫療與醫保利益相容;在醫保支付機制的驅動下,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密切協作,以便捷的流程、最好的質量和最低的費用服務參保病人,并為轉診提供跟蹤服務,密切醫患關系。
(四)形成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同向激勵機制。圍繞居民健康的終極目標,主動指導和監督鄉村基層醫務人員做好公共衛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做實健康促進、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使參合居民少得病、早發現,降低縣域內參合人群的總發病率和就醫總成本,從根本上減輕居民疾病經濟負擔和風險。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四、組建方式和功能定位
(一)縣域醫共體的組建形式
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基層醫療機構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xx(中心)衛生院”的牌子,連州市人民醫院增掛“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的牌子。
(二)縣域共同體管理模式
1.成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由市人民醫院、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市衛計局分管負責人組成。管委會為醫共體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總體規劃、運營方針、資產調配、財務預決算、收入分配、人力資源管理等重大事項。管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成員若干名。每屆任期5年。主任由市人民醫院法人代表擔任。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經管委會聘任。
2.建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監委會”)。監委會是醫共體的監督機構,負責按章程監督管委會履職及分工執行情況,向管委會提出監督意見和建議。
3.組建“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醫共體管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醫共體日常管理和組織協調工作,辦公室設在市人民醫院,設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4.建立健全醫共體職能管理部門。醫共體內設人事部、財務部(核算中心)、醫務部、護理部、公共衛生部、后勤保障部、藥事部等職能管理部門,負責醫共體相關業務日常管理。各部門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各部門主任由醫共體管委會任命,副主任由主任提名,報管委會審核任命。
5.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領導班子任用機制。完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任用機制,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由市衛計局征求管委會意見后,按相關組織程序任命或聘任。其他班子成員由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名推薦,征求管委會意見,由市衛計局考察、聘任。
(三)縣域醫共體的功能定位
1.醫共體管委會:負責聯合縣域醫共體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構建分工協作機制;制定縣域醫共體章程、縣域醫共體雙向轉診實施細則、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績效考核實施辦法和縣域醫共體醫療服務收入結算與分配的意見等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縣域醫共體組織架構和運行制度,并推進落實。
2.市人民醫院:負責承擔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任務,承擔對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與基層醫療機構有效對接及轄區病人的接、轉診等管理工作;統籌協調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體化管理機制;有效做好醫務人員的上下交流和出診工作;承擔縣域醫共體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數據收集、匯總等工作,及時向衛計局報送。
3.市中醫院:重點承擔全市的中醫藥診療,以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為抓手,開展全市中醫藥診療一體化管理,提升全市中醫診療技術和全市人民群眾的中醫保健服務;
4.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重點做好全市婦幼保健、生殖保健、公共衛生工作;
5.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衛生中心):做好慢性病和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6.鎮(鄉)衛生院: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傷殘康復和慢性病治療管理、追蹤等任務;開展部分常規診療技術和康復、護理等治療;做好公共衛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指導和監督鄉村衛生站完成醫共體管委會規定的其他工作。
五、主要工作任務
(一)推進分級診療。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原則,一般常見病留在鎮(鄉)衛生院診治;輕度疑難復雜或急性期的常見病,應由市級醫院派專家現場指導鎮(鄉)衛生院就地治療;受鎮(鄉)衛生院技術條件所限難以診治的,應轉往市級醫院診治。村衛生站和鎮(鄉)衛生院轉來的病人,市級醫院應優先安排入院。市級醫院與鎮鄉衛生院建立雙向轉診。在市級醫院完成難度較大的診治且病情平穩后,轉回鎮(鄉)衛生院,由市級醫院派原經治醫生跟蹤病人至鎮(鄉)衛生院,指導后續診治工作。
(二)規范醫療行為。鎮村醫療機構推廣使用標準處方、住院服務推廣實施臨床路徑,建立質量監控指標體系,規范基礎醫療質量。革新醫療服務流程,強化科室之間和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復檢查。采用基于循證醫學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創新服務手段,開展預約診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醫師多地點執業等手段,形成醫生和患者合理流動的局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績效管理。
(三)實現資源共享。縣域醫共體為成員單位統一采購藥品耗材等。統一縣域醫共體內部用藥范圍,根據實際進一步探索增強醫療機構在藥品招標采購中的參與度。鼓勵在縣域醫共體內建立統一的檢驗、影像、病理等中心,實行大型設備統一管理、共同使用。縣域醫共體為各成員單位提供統一的社會化后勤服務。市級各醫院要明確功能定位,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形成優勢互補、集中診療、有序就醫的良好格局,進一步提高縣域內住院率。
(四)強化信息建設。加快推進市級衛生信息平臺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全面優化整合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市鎮村醫療機構的合作。在統一質控標準、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在縣域醫共體內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減少重復檢驗檢查。成員單位之間建立遠程醫療合作關系,開展遠程視頻會診、遠程教學查房、遠程病理及醫學影像診斷、遠程專家門診等活動。物價和醫保管理部門為遠程醫療提供扶持政策。統一建立縣域醫共體醫療風險聯合防范機制。
(五)完善醫保支付。改革醫保基金對縣域醫共體的支付方式,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包干,超支原則不補,結余全部留用。市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險)的報銷也從總預算中支付,結余資金由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合理分配、自主支配。對縣域醫共體之外的市內其他定點醫療機構收治的醫療共同體轄區醫保病人,由縣域醫共體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之結算。
(六)開展簽約服務。進一步完善鎮村衛生服務和管理一體化,優化村醫隊伍,提高村醫待遇,改善村醫服務手段,市衛計局和市鎮醫療機構必須加強對村醫的政策、管理和技術培訓,開展村醫簽約服務。通過簽約服務和簽約轉診,引導縣域居民養成有序就醫、履約轉診的習慣,形成逐級轉診制度。開始階段可實行“軟簽約”,縣域醫共體推出優惠措施,吸引居民簽約。參合居民首診應在與之簽約的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就醫。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確實無法診治的疾病,由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出具轉診單向上級醫院轉診。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考察選擇若干家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談判簽訂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轉出病人相對集中送往合作醫院,按照本地醫保補償方案與之定期結算基金支付部分的費用。定期評估合作醫院的技術水平、服務質量、醫療費用和病人滿意度等情況,必要時另選合作醫院。
(七)嚴格考核監管。對縣域醫共體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管理后,醫保經辦機構繼續履行并加強相應職責:按照全省市統一的政策框架,擬定補償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強化監管,確保基金安全;繼續做好經辦服務工作。轉變部分職能和管理方式:按季度預撥部分資金至縣域醫共體;考核縣域醫共體臨床路徑執行率、病人實際補償比、市外轉診率等,并與醫保資金年終結算掛鉤;幫助縣域醫共體做好體制外醫療機構的監管和市外住院病例有關情況的調查核實。
(八)完善組織架構。縣域醫共體要成立理事會,作為醫共體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發展規劃、資源統籌調配、醫保額度分配等重大事項的決策。明確各成員單位權利義務,明確管理措施和合作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達到運行有序、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六、主要配套措施
(一)深化市鎮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縣域醫共體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對20xx年12月31日前進入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市級公立醫院)的在崗不在編人員中具有執業(可放寬到助理)醫師資格和醫藥衛生類大專以上學歷的,經市衛計局會同市人社局對照條件審核確認并公示后,統一組織考試、考核,合格者可視情況安排到相應崗位空缺的鎮(鄉)衛生院工作,納入鎮(鄉)衛生院編制和崗位管理。
(二)提升中心衛生院服務能力。市衛計局要依據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促進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向中心衛生院集中,扶持實力較強的中心衛生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力爭到20xx年有2間的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水平。調整中心衛生院編制結構,公共衛生人員按服務人口規模核定后,其余編制原則上應全部用于醫療崗位。鎮(鄉)衛生院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療技術骨干,經過考核遴選,可“連人帶編”調整到中心衛生院工作。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定期委派骨干醫生到基層成員單位坐診、巡診、駐點、定點幫扶等方式,提高基層成員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
(三)加強中心衛生院特色專科建設。鼓勵和扶持中心衛生院發展特色專科、鼓勵市級醫院專家及團隊領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具體科室,建立增量收益各方合理分配的機制。特色專科可以與上級醫院開展合作共建,共同投入人力技術和設備,收益共享。提倡并鼓勵市級醫院領辦中心衛生院或其部分科室。特色專科診療項目的價格由有關部門按服務時間、次數等方面制定。
(四)大力推進全科醫生(鄉村醫生)簽約服務。依托有資質的全科醫生或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若干個全科醫生(或鄉村醫生)服務團隊,采取簽約服務模式,為轄區內所有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健康管理等全科醫療服務。落實包保責任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團隊化服務和家庭醫生負責制。
七、工作步驟
(一)籌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根據上級相關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座談會,征求相關部門意見。
(二)啟動階段(20xx年12月)。以“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為試點啟動運行。市衛計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醫共體各項工作進行評估,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措施。
(三)試點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市衛計局對“縣域醫共體”試點運行過程與成效進行系統分析總結,逐步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
(四)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充分總結經驗,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醫共體政策體系。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快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成立連州市縣域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編辦、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衛計局、市審計局、市社保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計局,負責做好縣域醫共體的組織、協調、實施和督查等工作。
(二)明確工作職責。縣域醫共體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能,深入研究,明確責任,建立信息溝通渠道,解決醫共體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市衛計局牽頭負責醫共體實施工作,市財政局負責醫共體補償和投入政策的落實,市編辦負責醫共體內必要的編制調整,市人社局負責做好醫共體所需人員的聘用和流動管理的落實。各部門要通力協作,認真落實醫共體各項政策措施。
(三)加強輿論宣傳。宣傳部門要組織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加大對開展醫共體工作目的、意義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爭取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對縣域醫共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確保縣域醫共體工作順利運行。
共同體建設方案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促進區域、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以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為動力,科學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不斷縮小城鄉和校際差距,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實現縣域內小學教育水平整體提高。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一體化共同發展原則。注重推動集團內各校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師隊伍、辦學資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緊密共享,建設互動共贏的集團化發展共同體。
(二)堅持融合中主動發展原則。注重激發集團內每一所學校主動發展的活力,尊重集團內每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通過集團化“價值提升、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和動力內化”形成“一校一品位、一師一特點、一生一特長”,全面推動學校間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實現集團內各學校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目標。
三、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學校集團化辦學為契機,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小學教育優質均衡。
(二)具體目標
1.創新學校管理理念,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實現集團內各校先進辦學理念、管理思想、工作措施互融互通。推動教育集團穩步、持續、高質量發展。
2.實現鄉鎮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管理制度化、精細化,使學校教育教學、黨建、人事、財務、安全等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3.實行教師和校長交流輪崗制度,集團總校有骨干教師、名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交流,輻射帶動農村學校,鄉村學校教師分期分批到城鎮學校交流學習。
4.通過教育改革和創新,發揮集團總校的品牌效應和示范引領作用,激發集團內分校辦學活力,推進集團內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體,建設互動共贏的學校發展共同體。通過改進考評機制,優化集團捆綁式考核方案,提高集團化辦學競爭力,使之成為全縣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擴大,整體提升縣域義務教育發展水平。
四、組建模式
(一)集團劃分辦法。在全縣范圍內因地制宜地將八個鄉鎮(街道)所有小學,按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規模、發展水平,采取“強校+弱校”“大校+小校”“城區校+鄉村校”的組合方式組建小學教育集團,首期分為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設立兩個集團總校,確定荔波一小為第一集團總校,荔波二小為第二集團校。
(二)集團法人資格。教育集團以“1+X”的多法人聯合方式組建,每個集團以 1 所城區學校為集團總校,2-4 個鄉鎮(街道)中心校(含教學點)為集團分校。分校保留原有校名,加掛集團總校分校校牌。集團內各成員校法人資格不變。
(三)集團管理機制。教育集團實施理事會統籌下的各成員校一體化管理工作機制。理事長全面統籌集團管理工作。各成員校之間實行資源共享、研訓聯動、質量共進、文化共建、責任共擔管理模式。
(四)集團理事會。設立總校校長任集團理事長,鄉鎮(街道)中心校校長任副理事長,其他分校負責人任理事的集團理事會。
集團理事長具有對分校校長(負責人)人選的任用和對分校副校長、中層管理人員、教職員工的統籌調配建議權。經集團理事會賦權后,分校校長(負責人)作為分校第一責任人,對本校教育教學和人、財、物進行日常管理。鄉鎮中心校校長對集團總校校長負責,村校(點)負責人對鄉鎮中心校校長負責。
五、運行要求
縣教育局對“集團校”充分簡政放權,集團總校校長可以對集團內的教師和財物進行合理調配,按程序報縣教育局黨委研究審定后執行。縣教育局對“集團校”實行統一評價,捆綁考核。
(一)創新管理機制。各教育集團由總校牽頭,分校積極配合,建立符合各成員學校共同發展的集團化辦學章程,明確集團的宗旨、目標、組織機構、管理辦法及各成員校的權利和義務等,約束和規范教育集團辦學行為。理順集團總校與分校在決策、執行、監督、保障等環節的運行機制,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水平。通過建章立制與執行充分調動成員學校廣大教師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能動性,增強群體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優化師資隊伍。集團各成員學校教師交流范圍原則上只在集團內部。集團內師資協調由總校牽頭,分校密切配合。按照“總量不變、結構合理、促進均衡、盤活優化”的原則,根據集團各成員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科需要與特點采用點對點交流、結構補缺、跨校執教等方式,建立積極有效的集團內教師交流和領導交流機制。盤活集團骨干教師資源,加快集團學科名師建設,形成一支集團“領航教師”隊伍,發揮其在集團內的輻射引領作用。以學科建設、課程開發為紐帶組建集團專項研修團隊,建立優秀教師引領下的集團教學研訓一體化制度,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培育分校師資隊伍的“自我造血”功能,促進集團各成員學校學科骨干教師趨于均衡穩定。
(三)常態教學共研。教育集團每學期開展不少于兩次集團性教學研討活動,針對薄弱學科、薄弱年級把脈問診,找出問題,精準施策。總校要定期到薄弱分校開展研學指導,通過示范帶動,人文關懷,促進師生提振士氣,奮發趕超。集團內骨干教師(名師)要一對一結對幫助教學成績靠后的教師,從課標把握、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課后輔導等給予指導,有效提升受助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強化交流問效。根據集團建設需要,結合《荔波縣教育系統教師交流管理暫行辦法》,集團總校和分校共同制定教師交流方案,周期 1-2 年,明確職責要求和目標任務,開學前報縣教育局政工科備案。集團總校每年定期向薄弱分校派出至少 3 名以上中層教干或骨干教師,負責引領分校教學管理和教科研發展,要明確派出人員到分校提升教學質量的具體目標任務;對應的分校等額輸出中層教干或骨干教師到總校跟崗學習,跟崗人員要力保任教學科成績穩中有進。交流期滿,將嚴格考核問效,對教學質量連續兩年下滑的總校和分校校長進行輪崗交流或免職。互派教師的身份性質不變,工資關系和福利待遇按《荔波縣教育系統教師交流管理暫行辦法》執行。
(五)探索學生體驗。探索學生聯合培養方式,各校在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原則下,總校與分校探索實施部分學生聯合培養實驗。總校定期組織學生到分校結對開展學習互鑒、生活體驗活動,分校選派部分學生到總校跟班學習體驗,不斷探索學生聯合培養模式,達到共同提高。
(六)提升辦學效益。推行集團成員學校實行基本同步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在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常規管理、教研活動開展、教學質量和學生品行綜合評價等方面協調一致、同步推進,共同提升。建立課堂教學共研機制。通過緊密型教研、組建學科科研團隊,定期圍繞課堂教學共性、瓶頸問題開展項目研究,通過專家引領、名師工作室、青藍結對、學科組研討等形式,提升課堂教學和教科研的有效性,整體提高成員校課堂教學和教科研質量。分校學科教師要定期到總校就教材、教法和教學模式進行交流研討,每月抽出至少 1 天時間到集團總校跟班聽課學習,提升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教育集團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發揮總校帶動作用和分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集團內的教育資源整合,實現集團內部場地、課程、師資、活動等教育資源共享。探索集團內跨校課程開發、課程共享和課程配送,持續提升辦學效益。
(七)塑造辦學品牌。各教育集團要把推動集團發展與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結合起來,積極推進教育文化的互融和推廣。注重集團文化的培植和發展,大力塑造教育集團的文化品牌。加強基礎教育內涵課程項目研究。各成員校在提升常態課程教學水平的同時,積極推進本校的特色課程項目創建,充分發揮集團的群體智慧,集中集團專業力量,對現有學校特色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凝練,在堅持集團發展一盤棋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分校的辦學特色,使分學校既有集團共同的主體色調,又有個性化的亮點,努力形成“一校一品”和諧發展的集團品牌。
(八)加強業務指導。縣教育局要加強集團化辦學業務指導,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實效。教育綜合服務中心辦公室:負責集團化辦學督導考評工作。教學研究中心:負責集團化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政工科:負責校長、教師交流工作。教師流轉和培訓中心:負責教師培訓和骨干教師培養。基礎教育中心:負責集團化教育布局規劃工作。綜合科:負責宣傳工作。會計核算中心:負責集團化財務和資金管理保障工作。校園安全和法規服務中心:負責集團化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信息化中心:負責集團化信息教育工作。衛生和食品安全中心:負責集團化學校衛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黨建和意識形態工作組:負責集團化學校黨建和意識形態工作。項目建設中心:負責集團化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學生資助中心:負責集團化學校學生資助工作。學前教育中心:負責集團化學校附設幼兒班管理工作。紀檢工作組:負責集團化學校紀檢工作;青少年活動中心:負責集團化學校學生校外活動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人民政府成立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統籌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縣教育局要成立以局長為組長,班子其他成員為副組長,各科室(中心、工作組)負責人、總校校長為成員的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各集團總校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實施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具體工作。各領導小組適時召開有關集團化辦學會議,重點解決集團化辦學的疑難問題,切實將推進集團化辦學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并認真組織實施。
(二)加強督查考核。建立集團化辦學績效評估機制。縣教育局依據《荔波縣小學教育集團考核評估辦法(試行)》按年度對各教育集團辦學情況、實施過程及辦學效果開展捆綁式評估,既要看集團的整體發展,也要看集團內每一所學校的進步,實現考評結果與學校或個人榮譽、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等有機銜接,激發廣大教師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三)設立專項經費。縣財政每年度預算安排每個集團不低于 30 萬元的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培訓、活動開展和運轉保障等,專項資金必須按有關規定專款專用,同時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
(四)激勵人才支邊。縣教育主管部門要研究建立激勵人才支援邊遠農村學校相關機制。鼓勵集團總校班子、名師、骨干教師到邊遠鄉鎮中心校或村校支教,鄉鎮中心校班子、名師、骨干教師到村校支教。明確支邊目標任務,落實相關政策性補助補貼,實行同等條件評優評先、競聘崗位職稱優先規定,保障支邊教師服務期的合法權益,促進集團化辦學效益的全面提升。
(五)營造良好氛圍。縣教育局綜合科和各教育集團要協調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堅持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對集團化辦學中涌現出的“老百姓家門口好學校”,以及推進集團化辦學的經驗與成效及時進行總結和宣傳,引導和動員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在全系統、全社會積極營造支持集團化辦學的良好環境。
共同體建設方案4
為貫徹落實20xx年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要求,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惠面,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落實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 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53號)和《寧波市奉化區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奉教〔20xx〕97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在原有的小學5個“協作型”教育共同體、初中4個“協作型”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升格”,新確立“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共體”)12對24所。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成立區教育局教共體建設領導工作小組
區教育局成立義務段教共體建設領導小組,統一謀劃、布局,領導和指導各義務段學校開展相關工作。
組 長:xxx
副組長:xxx
成 員:各科室科長、各鎮(街道)教辦副主任、義務段中小學校長(或書記)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教育局普教科,王錫權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名單
三、“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建設要點
A、共建型教共體
(一)基本定位。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托給城鎮優質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
(二)組織模式。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發展。共建型教共體各自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主要適宜在縣域內施行。
(三)主要建設內容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發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臺。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作息時間、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干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并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發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了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四)政策保障。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縣管校聘”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政策,優化支持措施、細化捆綁考核要求,保障教共體內教師城鄉合理流動。
B、融合型教共體
(一)基本定位。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優質學校與一兩所鄉村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
(二)組織模式。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發展。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財物重組后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可設總校長和校區校長,實行總校長負責制;各校區的學區范圍相對獨立。融合型教共體主要適宜在縣域內施行。
(三)主要建設內容
1、師資同盤。建立教共體各校區內部教師流動機制,按教師配置相關要求,統籌安排,無障礙調配各校區教師。校區內因學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師短缺,由校區間以駐教、走教形式統一調配,實現教共體各校區教師由“學校人”向“教共體人”轉變。
2、教學同步。教共體內各校區實行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同步。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常規檢查、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在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各校區個性化發展。教共體各校區共建共享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充分依托網絡設備和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教學、教研與管理。通過大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教共體各校區師生交流互動。
3、培訓同頻。教共體統籌教師培訓工作,組織教共體培訓活動,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建立學科教研組,開展教共體內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為豐富的平臺。制定好教共體內部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評比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強教共體校園文化共商共建機制,建成標識明顯的教共體文化體系。各校區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統一實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學校通過開展城鄉研學旅行社會實踐、聯誼互助、家庭結對等形式,共同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了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互為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一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區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校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績效獎勵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四)政策保障。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聯合編制、人力社保、財政等部門,從政策、制度層面建立與融合型教共體相配套的學校管理辦法、崗位設置標準、人員流動規定、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校區辦學關系不斷緊密和優化。
四、做好教共體發展五篇文章
(一)領導核心建設文章。“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城鄉學校教共體建設,首先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負責教共體的宏觀事項決策和未來發展規劃。核心校校長作為教共體總校長,全面負責教共體的組織運作與各項工作的管理和推動,基于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搭建共建共享平臺,促進教共體內各校教育品質的整體提升。各成員校校長作為獨立法人全權負責本校所有事務,根據教共體相關制度履行成員校義務,實現校際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共同進步。教共體日常組織工作可以實行輪值制,每年由1所學校負責,定期開展教共體內各項交流研討活動。
(二)教師發展文章。目前,城鄉學校的最大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軟件,而軟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隊伍素質。組建城鄉學校教共體要打破原來單純以校為單位的師資力量壁壘,而是要著眼于整個教共體。根據教共體建設需要,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制定教師交流方案和考核辦法。一是更廣泛發揮名優教師作用。名優骨干教師是整個教共體的優質資源,優先在教共體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完善支教掛職制度。在現有制度下,核心校的教師優先安排到成員校支教,成員校的新教師優先安排到核心校掛職鍛煉,從而在共同愿景下,實現教師的柔性流動,整體提升教共體內部師資水平。
(三)學生發展文章。教共體要將學生發展納入整體工作計劃,探索建立學生交流長效機制,定期互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城鄉學生互動體驗活動。一是學習交流。通過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會、分享成功學習體會等途徑,架構同齡人心靈溝通的橋梁。二是活動交流。利用教共體內各校組織運動會、迎新活動、文藝匯演、科技節等機會,互派學生參加,加強聯系與融合,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三是結對交流。核心校與成員校結成年級對子、班級對子,在年級組建設、班級建設方面加強合作;學生之間結成助學對子、幫困對子,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四)教研科研文章。建立和完善教共體科研、教研機制,通過緊密型科研、教研團隊與機制的建設,圍繞學校管理、隊伍建設、質量提升等共性問題、瓶頸問題開展項目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整合教共體所屬學校的名師、骨干等資源成立教共體中心教研組,制定統一的教研活動方案、學期教學計劃、聯考聯測機制,實現教學進度、教學監測同步。通過送課、聽課、觀摩課等形式,共同研討、交流切磋,整體提升,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教研活動不想搞、無法搞、搞不好等現實問題。
(五)捆綁考核文章。為防止教共體學校發展“兩張皮”,需要建立捆綁考核機制,使所有教共體學校捏緊一個拳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現既“貌合”又“神聚”。捆綁考核可以采用“按照比例、逐步推進”的方式實施,如:組建初期,核心校的年度考核成績以核心校考核成績的80%與成員校成績的20%構成,成員校的考核成績以核心校成績的20%與本校成績的80%構成。往后,視城鄉學校教共體建設實施成效,逐步加大比例。
五、深入教共體建設的實施步驟
(一)規范完善,統籌安排(20xx年7月-8月)
總結梳理當前教共體建設的經驗,分析當前教共體建設的優勢和不足,遴選適合教共體建設條件的核心校或校區。完善教共體建設的相關政策。
(二)成立機構,建章立制(20xx年9月-10月)
各教共體成立理事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核心校校長(或書記)擔任理事長,其他成員校長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負責指導教共體內各項制度的制定,組織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各校區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年度工作計劃、項目合作實施方案以及教師培訓交流、教學管理、質量考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三)實施推進,精細管理(20xx年10月起)
各校區認真執行教共體內各項工作制度,依據學年工作計劃和目標任務,嚴格日常管理,扎實開展各項活動,努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取得新成效。
(四)跟蹤調研,評估指導(20xx年5月前)
區教育局對教共體建設進行調研,完善教共體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教共體建設深入發展。
(五)提煉經驗,總結推廣(20xx年-20xx年)
加強過程評估,發揮診斷功能。組織教共體建設總結推進會,分享典型經驗,研究解決推進中的具體問題,不斷完善教共體建設配套政策,促進教共體整合納新,不斷擴大教共體建設覆蓋面。
共同體建設方案5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的通知》,根據《海滄區教育改革和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20xx——20xx年)》等文件精神,為切實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我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義務教育共同體成員校同步發展、共贏共進,加快推進區域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為每個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服務。
二、工作內容
在原有北附學校教育集團的基礎上,新組建廈門海滄延奎實驗小學、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華中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中學、東師理想廈門海滄東孚實驗中學牽頭,覆蓋區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七大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共同體成員一般為獨立法人學校。教育共同體以牽頭學校校名命名為“某某學校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加掛“某某學校教育集團成員校”牌子。教育集團制定共同體發展章程,商定共同發展愿景和具體舉措,探索開展干部教師掛職交流、聯合教研、課題共建共享、學生交流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交流活動,共享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良好的場地設施設備和優質的師資團隊,促進集團成員學校融合發展,互通有無、優勢互補,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辦學層次,努力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實施路徑
(一)構建組織框架。教育集團由牽頭校統籌,發揮牽頭校的引領作用,建立校長議事制度,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圍繞科學管理制度,共同磋商集團建設中的管理問題。制定合作互助的集團發展章程,圍繞教師發展、教育科研、學生活動等內容,研究制定共同體建設工作計劃和項目活動內容,統籌策劃、組織實施開展各項活動,及時總結集團建設的做法與經驗,研究制定下階段工作舉措和活動內容。
(二)優化管理模式。教育集團要根據具體情況,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建立并統一管理制度,在文化塑造、品牌創建、隊伍建設、管理創新、質量提升等方面整體推進,放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成員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均衡發展,讓更多的學生真正享受到教育集團成員校優質均衡發展的成果。
(三)推進教學管理。教育集團實行同步的教學管理模式。要推進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在課程管理、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學檢查、教學監測、教學評估等方面充分溝通,達到基本統一。要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研與共享。在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集聚各成員學校校內外資源,建設具有本教育共同體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優質課程的開發、共享、配送機制,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四)加強師資調配。推進教育集團內部的教師統籌管理、調配和交流。通過教師交流、跨校兼課、師徒結對等形式,實現學區內各學校名師、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優質師資共享,并逐步推行管理干部交流制度。
(五)促進學生交流。探索教育集團學生培養的長效機制,定期選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互動體驗。開展教育集團學生研學實踐、勞動實踐、聯誼互助等活動和學生體藝特長交流、綜合素質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六)統一考核獎勵。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委托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組織,教育局負責評估過程的指導和監督。注重增值評價和發展性評價,考查優質資源增量與校際差距縮小情況以及每所學校學生進步、教師成長、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學校持續發展等方面。
(七)促進特色發展。注重先進的學校文化在教育集團內部的培植和發展,大力塑造教育共同體成員校的文化品牌,在辦學理念、學校文化上形成教育集團的特色。要在堅持教育集團發展一盤棋的同時,尊重各學校原有的文化特色,使各校既有共同的主體色調,又有個性化的亮點,努力形成“一校一品”。
四、保障措施
為保障教育集團的有效落實,區教育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局領導聯系制度,組建教育集團辦學指導專家組,設立專項經費支持集團的日常運作。保障骨干教師流動、優質課程開發、教科研聯動、場地資源共享等方面的經費需求,加強共同體建設的過程管理,不斷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定期組織召開共同體研究成果交流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提升共同體及成員學校的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
共同體建設方案6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國家和省、市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堅持公益、創新機制,資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眾受益”的原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醫療資源、推進分級診療為根本目的,建設和發展“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簡稱“醫共體”),逐步改造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促進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建立合理就醫秩序,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工作目標
整合縣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建立醫療服務分工協作新機制,實現縣級醫院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新格局。通過醫共體建設試點,整體完善醫共體服務體系,使我縣醫共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基本逐步建成。
三、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強化政府宏觀管理和規劃引導,根據我縣縣域醫療資源結構布局和群眾健康服務需求,按照業務相關、優勢互補、雙向選擇、持續發展等要求,兼顧既往形成的合作關系,統籌安排醫療機構組建醫共體,建立完善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
(二)堅持公益,創新機制。堅持政府辦醫主體責任不變,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逐步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壘和障礙,鼓勵醫共體內成員單位在保持法人資格、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投入渠道、職責任務、優惠政策、原有名稱等“七不變”的前提下,實施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藥品目錄、采購配送、診療標準、醫保支付、醫防融合、績效考核、信息系統、后勤保障等“十統一”管理,調動醫療機構以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三)資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縣級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醫共體內發揮集約優勢,推進縣域醫療資源共享,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能力與社會效益。
(四)便民惠民,群眾受益。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創新醫共體工作機制,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居民健康“守門人”功能,重點推進公共衛生服務、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和基本醫療緊密結合、深度融合,方便群眾就近就醫,減輕群眾負擔。
四、組建和管理
(一)組建縣醫共體
以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組建郯城縣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醫共體”)。鄉鎮衛生院保留原名稱,加掛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某某分院牌子。核心單位與成員單位形成“責權統一、分工協作”的縣域醫共體。
(二)建立醫共體管理體系
1.統一人事管理。縣醫共體人員編制實行總額控制,由醫共體按照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兩個范疇統籌使用,原則上可橫向、不縱向統籌。醫共體內全部實行崗位聘用制,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原有人員按原人事規定管理,新進人員由醫共體自主招聘,報縣委編辦備案。完善與醫共體建設相適應的職稱晉升辦法,實行科學評價,拓展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醫共體內二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醫療或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前,必須按規定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連續服務1年。鼓勵縣級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學習,提高基層醫療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
2.統一財務管理。組建縣醫共體財務核算中心,單獨設立集團專戶、專賬,在現行財政投入政策、渠道和補償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醫共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財務實行統一管理,獨立核算。財政投入資金按國庫集中支付程序統一支付使用。醫共體設立固定資產專賬,分別建立臺賬,實行統一管理。各單位診療設備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可由醫共體核心單位根據業務需求統一調配使用。
3.統一藥品目錄。醫共體內統一藥品醫保報銷目錄、統一價格。藥品目錄優先選擇國家基本藥物。醫共體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采購。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可遴選的藥品范圍全部下沉基層,加強醫共體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用藥銜接,制定長處方、延伸處方實施方案,明確處方病種和藥品目錄,并結合實際適時調整完善。
4.統一采購配送。堅持藥品集中采購方向,落實以省為單位的集中采購和醫療衛生機構自主采購有機結合的藥品集中采購新機制。在嚴格執行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前提下,醫共體通過省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對中標結果執行滿1年以上的公開招標藥品進行集中議價采購。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
5.統一診療標準。醫共體統一規章制度、統一技術規范、統一人員培訓、統一業務指導、統一工作考核,全面推廣臨床路徑管理和優質護理服務。制定完善縣域內分級診療標準,健全雙向轉診制度。建立縣域消毒供應、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遠程會診等五大中心;按照各分院功能定位和技術特色,合理布局,重點建設區域診療分中心,實現醫共體內醫療衛生服務規范化、優質化、同質化,并實現整個診療過程的可追蹤、可調控、可監管。
6.統一醫保支付。按照“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原則,將不低于上一年度的醫保資金打包預付給縣醫共體,實行按月預付、當月結算、動態調整、年終平衡。縣醫共體建立醫保資金專戶,實行專賬管理。縣醫共體結余資金可用于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和內容等。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要求,完善超支分擔比例。縣醫共體內上下級轉診的,患者住院只扣減一次報銷起付線。鄉鎮衛生院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中醫藥項目報銷比例提高到95%,起付線調整為200元,年度內只扣減一次。
7.統一醫防融合。將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皮防站、縣結防所納入縣醫共體成員單位,承擔各自牽頭業務的指導落實。同時,促進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家醫簽約、康復養老與基本醫療的緊密結合、深度融合。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為突破口探索基層醫防融合服務模式,發揮家庭醫生團隊優勢,明確團隊中醫生在開展醫防融合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推動“上下分開”。做好區域衛生健康信息系統與高血壓、糖尿病質控監測系統的銜接,推動高血壓、糖尿病醫防融合管理數據共享。
8.統一績效管理。合理利用核心單位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各自優勢,通過內部協商建立利益協作共同體,建立員工績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醫共體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共體內部要建立考核機制,應將服務數量、服務質量、服務時效、群眾滿意度等關鍵指標納入績效分配考核。對于醫共體內部開展交流學習、技術指導、專家坐診、雙向轉診的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按照相關標準給予適當補貼。
9.統一信息系統。建立區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將縣、鄉、村三級全民健康信息統一管理,推進醫共體內院務管理、診療信息、電子病歷和醫療服務等信息互聯互通,醫共體各成員單位間可以共享縣域內居民健康信息數據,便捷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服務,方便患者看病就醫。
10.統一后勤保障。消毒供應、辦公用品等醫共體內各項后勤保障服務均統一管理,統一供給和保障,相關費用按照成本予以結算。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研究建立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發展機制,調研起草并出臺醫共體建設實施方案、章程,搭好基本架構,明確部門單位職責分工,為醫共體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12月)。醫共體建設啟動并正式運行,按照“七不變”“十統一”的總體要求,初步制定并落實工作機制,落實保障措施,確保醫共體有序有效運作。
(三)推進階段(20xx年1月-12月)。進一步建立完善的醫共體內部運行機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縣域內分級診療制度全面落實、就診新格局得到構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醫共體建設是醫聯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分級診療、優化整合醫療資源的重要載體。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醫共體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強化督導考核,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二)實施多方聯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出臺配套文件,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保證改革措施有效落實。縣衛生健康局要發揮牽頭作用,明確醫共體建設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組織制定醫共體建設規劃,建立醫共體效果評估機制和績效考核辦法,加強對醫共體的監管。縣財政局要按照規定落實財政補助政策。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縣醫療保障局要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三)強化督查評估。以落實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基層人才結構改善和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內容為重點,建立醫共體整體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整體評估。要加強評估效果的運用,與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重點專科建設、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強化工作導向作用。
(四)注重宣傳引導。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開展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目的、運行機制、診療程序、政策措施等相關內容的宣傳。要組織開展對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的政策培訓,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加強經驗總結,及時推廣典型做法。引導群眾改變就醫觀念和習慣,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各方面支持認可度,為推動醫共體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共同體建設方案7
為深化我市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升市域范圍內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經研究,現就全面推進基礎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共體”)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圍繞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目標,發揮教共體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創新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著力破解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水平不平衡、教育供給不充分的矛盾,科學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市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推進。組建跨層級、跨區域教育集團,實施“互聯網+教育”,推動教共體模式和運行機制創新,有效破解教師流動、教師待遇和資源共享問題,提升區域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2、堅持共建共享。通過組建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等教共體,推進區域內學校師資共用、學生共育、課堂共享、資源共建、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實現區域教育協同發展。
3、堅持特色發展。推動教共體建設與學校特色發展相結合,研究探索教共體的辦學規范、工作標準、運行機制,尊重教共體內學校辦學個性,打造名校引領下各具特色的辦學品牌。
(三)目標任務。20xx年,全市教共體建設有新進展,各區、縣(市)新增緊密型教育集團2個及以上,其中至少有1個是跨學段教育集團;新增名校辦分校1所以上;新增一批結對學校,廣泛開展合作式辦學,共建型教共體建設覆蓋到所有鄉鎮中心小學。到20xx年,在原有名校集團化辦學基礎上形成一批以“學段打通、縣域互通、師資流通、技術溝通、治理融通”為主要特征的教育集團,全市參與教共體建設的中小學、幼兒園比例達到60%,其中參與跨層級、跨區域一體化辦學的中小學比例達到20%,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幼兒園參與城鄉共建型教共體比例達到90%以上,基本形成管理科學、運行高效、優質協調的教共體發展新模式。
二、打造教育集團建設升級版
(四)加強融合型教育集團建設。根據實際優化集團布局,推動更多集團創建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加快實現主城區及其開發區中小學全覆蓋。健全集團治理體系,按照“一個法人、多個校區”模式實行集團總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核心學校的輻射引領功能,實現師資安排、教學教研、管理機制、基礎條件、評價考核一體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從政策、制度層面建立與融合型教育集團相配套的學校管理辦法和崗位設置標準,確保集團內校區辦學關系不斷緊密和優化。
(五)實施跨區域組建教育集團。名校要按照辦學定位、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跨區域吸納學校組建新的教育集團。支持優質中小學(幼兒園)跨區域舉辦、承辦或領辦新校并組建教育集團,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分享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堂教學、良好的場地設施設備和優質的師資團隊。實施跨區域組建教育集團的,經學校所在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后,由核心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報市教育局備案;市直高中實施跨層級組建教育集團的,由市教育局批準。
(六)創新跨學段集團化辦學機制。擴大學生教育選擇,推進學生貫通培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創新集團運行機制,積極探索跨學段辦學模式。通過以優質學校領辦分校組建跨學段教育集團,有效構建以優質學校為核心的6年或9年一貫制辦學模式;屬不同辦學體制組建的跨學段教育集團,領辦的分校要按規定實行獨立的法人,獨立的財務核算、人事管理,獨立的校園、校舍,獨立進行教育教學的“四獨立”辦學和董事會領導下的核心學校領辦負責制。
三、創新合作辦學新路徑
(七)建設強弱學校共建型教共體。各地要根據共建共享共贏原則,指導所屬優質中小學與鄉鎮中小學、薄弱學校組建共建型教共體。互助教共體采取“1+N”方式,各成員單位在保持學校法人、經費運行、隸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由優質學校向被幫扶學校派駐管理人員和教學骨干,在教學計劃、教學常規、教學進度、質量評價、教研活動、教師培訓等方面制定幫扶計劃,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提升被幫扶學校辦學水平。
(八)名校高起點領辦新校。新辦學校歷史包袱少,群眾期望值高,要加強品牌引領,選擇合適的名校領辦新校,通過選派管理團隊、復制管理辦法等方式,實現新校與名校之間管理互通、師資互派、研訓聯動、項目共研、質量共進、文化共建,實現新校高起點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四、推動智慧教育新發展
(九)加快推進“互聯網+教育”。建立完善在線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扎實開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規模化應用省級試點,加快推進全省“互聯網+義務教育”示范區建設,20xx年區域內“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鄉村小學、鄉村初中受援率達到80%以上,合力打造城鄉共享智慧教育的紹興品牌。
(十)提升網上教育水平。支持以核心學校為主建設以共享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網上學校,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拓展教師培訓網絡空間,鼓勵名師“走網”、建立網上工作室。通過“名師公開課”“網上優課”“同步課堂”“微課學習包”等在線資源庫建設共建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借助互聯網技術在線開展專業化的診斷、答疑、輔導,合力提升教共體學校的教學水平。
五、探索教共體建設新機制
(十一)建立責任分解落實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教共體建設的工作責任、運行機制、工作任務,加強管理指導。研究落實高起點辦學的核心要素,把學科骨干、課程設置、教學研究、質量考核等核心要素輸入教共體學校。按照“早介入、早謀劃、早宣傳”要求,營造教共體辦學氛圍。
(十二)建立干部教師流動的長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推進教育集團內剛性交流和柔性交流相結合的干部教師交流任職改革,優化配置師資結構,公平安排交流崗位。對于融合型的教育集團,要實現集團內部師資統一調配,優秀干部教師剛性打通任職。對于其他類型的集團校區、城鄉教共體等,實施柔性交流任職,以名師工作室、派遣管理骨干、支教、搭建教科研平臺、輸入教育管理等方式提升校區的教育教學水平。
(十三)完善教共體治理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賦予教共體核心學校更多辦學自主權和內部管理權。集團成員校的戰略發展規劃、績效評價方案等由集團統一制定,設備資源、重大基建項目、重要活動由集團統籌,健全更加開放、科學的運行機制。深化教共體課程建設,建設優質共同課程和特色學校課程,推進教共體各學校融合發展、特色發展。
六、保障措施
(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各區、縣(市)要根據當地教育發展水平、發展短板和人民群眾期盼,制訂教共體建設的工作舉措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教共體考核評價標準和辦法,統籌協調抓好落實。紹興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要將教共體建設實施情況列入對區、縣(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內容。
(十五)優化教師配置。各區、縣(市)要在地方事業編制總量中加強對教育事業教師編制的傾斜。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在教師編制總量和中小學規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統籌考慮推動教共體建設,對教共體核心學校的內設機構、教師配備、高級崗位配置和領導職數進行科學核定,并賦予教共體核心學校更多調配權;對在教共體建設中作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崗位晉升、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具體方案由縣級機構編制、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門研究確定。
(十六)加大投入保障。市、縣兩級財政要根據教共體建設目標和任務,統籌安排資金,并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各地可根據當地規定制定支教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的激勵政策,對承擔支援任務的骨干教師、管理干部經考核合格后給予一定激勵,相關經費由屬地保障。
共同體建設方案8
一、指導思想
遵循班主任專業人才成長規律,結合班主任工作實踐,全面提高共同體成員的師德水平、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全市范圍內培養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優秀班主任團隊,引領全市中小學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建設目標
1.以共同體建設為載體,引導成員重視自身的班主任生涯規劃,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探索成員凝練學生管理和班集體建設特色、鍛造名師風范的路徑;
2.以共同體建設為契機,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確定一至兩項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課題,以此為研究方向,探索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成果有應用和推廣價值。
3.培養2名以上太倉市級名班主任,1名以上市級名班主任。
三、工作內容
1.專家引領。聘請省內外專家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教科研方法指導等方面的引領。
2.導師帶教。深入開展“導師帶教”活動,完善導師帶教制度。聘請市內外德育名校長擔任共同體的導師。
3.任務驅動。對共同體成員提出明確的研修要求,通過活動展示、專題講座、課題研究等形式,引領班主任的成長和發展;建立《共同體成員個人發展檔案》。
4.培訓學習。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定期組織培訓和研討活動,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班主任專業發展理論;研究分析班主任工作實踐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探討加強和改進班主任工作的對策和措施,并在實踐中予以驗證。
四、成員條件
共同體成員必須為在職在任班主任,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忠誠人民教育事業,對班主任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2.具有較高的學生管理水平,在班集體建設方面有一定特色或風格。
3.有一定的理論學習和研究能力,有市級以上德育教科研成果。
4.近三年來獲得市級及以上榮譽、參加過太倉市級德育展示活動或在太倉市級及以上各類德育比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德育論文在國家級雜志發表者優先考慮。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市教育局成立由局領導及有關科室、市教師發展中心和教育專家組成的班主任共同體建設工作小組,負責實施共同體建設計劃。
2.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定期考核、科學評估和動態競爭的跟蹤管理機制,每學年對共同體成員進行考核和評估,并建立業績檔案。在一個建設周期內,每年對經考核達不到培養要求的實行淘汰制,對有志于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優秀班主任實行準入制。建立成員與導師聯系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他們思想、工作和生活狀況,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3.加大經費投入。局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共同體的發展,成員的培養、培訓和獎勵。
4.落實優惠政策。凡加入共同體的,將優先獲得高層次的培訓機會;在科研課題立項、評先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學校也要重視培養,在參加活動、開展研究等方面盡最大可能予以保證。
共同體建設方案9
根據《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的通知》(閩教基〔20xx〕39號)和《福州市教育局關于加強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通知》(榕教綜〔20xx〕8號)要求,為推動我縣義務教育一體化和優質均衡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新期盼,現就加強我縣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結合開展校際幫扶共建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部署,全面落實《福建省“十四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工作部署,圍繞教育強縣目標要求,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加快推進縣域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全覆蓋。在“十三五”深化城區學校“小片區”管理、農村薄弱學校“委托管理”、學校標準化建設、集團化辦學等管理機制改革基礎上,“十四五”期間要強化縣級統籌,著力推進城區學校與鄉(鎮)村學校建立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鄉村學校質量提升,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到20xx年底前實現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建設全覆蓋,到20xx年共同體緊密型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取得明顯成效。
三、重點任務
1、加快推進共同體建設。按照因地制宜、聯動發展原則,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城區與鄉鎮學校結對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采取“1+1”或“1+N”方式,全面開展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實現以強帶弱、共同發展,不斷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2、探索多種建設模式。在深化原有的城區學校“小片區”管理、農村薄弱學校“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優質校掛鉤幫扶、對口幫扶、大學區制等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強縣”任務,明確具體建設目標,積極推進融合型、共建型緊密教育共同體建設,通過“師資統一調配、課程統一安排、教學統一管理、教研統一要求、考核統一評價”等,開拓城鄉學校共同成長新途徑,著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學區集團和新優質特色學校,形成一套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共同體辦學新模式。
3、加強統籌。加強統籌,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制定考核獎勵機制,開展常態化、多樣化、有實效的教育幫扶工作。共同體組建以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為主,鼓勵優質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自身鄉村學校數量較少的地區參與跨縣、跨市的教育共同體建設。
4、要把城鄉一體化建設,與鄉(鎮)村“溫馨學校”建設相結合,統一部署,共同推進。
四、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縣教育局將提升鄉(鎮)村學校辦學水平作為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實施。
2、加強資金保障。統籌利用義務教育學校相關經費,為鄉(鎮)村學校改善辦學條件、開展教研、困難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慰問等活動提供保障和支持。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典型案例學校加大經費獎補力度,促進鞏固提升。
3、優化師資配置。要強化統籌,加快按編制標準配足配齊教職工,并實行動態調整。要加快推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縣域內校長教師常態化交流輪崗制度,積極推進鄉鎮內走教等制度,重點組織骨干校長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著力解決鄉村學校老齡化、結構性缺編問題。要結合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做好各學校領導層的配備和教師資源配置,特別要選優配強龍頭學校的校長,保障共同體建設工作順利開展。要加大支教支持力度,在支教待遇上予以傾斜。可根據受援學校辦學實際情況,給予派出學校輪崗教師農村校或薄弱校支教經歷認定,并在晉級評聘和評優評先上予以優先考慮。支持名優骨干教師發揮作用,縣級名優教師、校長走進鄉村學校講學交流人數占各級名優教師數達20%(市級要求)以上。
4、考核辦學成效。制定教育共同體建設考核評價標準,重點考查優質資源增量與校際差距縮小等學校持續發展情況。將幫扶成效和提高本校辦學水平成效作為校長、書記年度獎勵性績效考核重要內容,考核評價結果與獎勵金掛鉤,具體考核辦法以福州市教育局出臺的考核方案為準。
5、加強督促指導。加大工作督促指導力度,將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列入教育督導評估體系,適時開展專項督導,強化督導評估結果運用,確保工作目標如期實現。充分運用各類媒體媒介大力宣傳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先進典型,宣傳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做法,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鄉村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校際幫扶共建)建設目標
1、第一階段(20xx年1月起):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與羅源縣教師進修學校;福清文光學校與羅源三中;實驗小學與中房中心小學;鳳山小學與霍口中心小學;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與鑒江中心小學;縣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與碧里中心小學。
2、第二階段(20xx年12月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全覆蓋。
共同體建設方案10
一、精心謀劃,科學制定優質均衡發展創建方案
1.加強統籌謀劃。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xx年遠景目標,各地要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提高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重要舉措,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到20xx年底,全省確保20%、爭取3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爭取全省不低于7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
2.堅持因地制宜。各州、市要認真總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工作經驗,依據云南省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規劃,確定每個縣、市、區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明確工作目標、年度任務、保障措施等內容。有關部門要為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資金、人員、政策等保障。要堅持標準、嚴把質量,在保持穩中求進的前提下,可結合實際對規劃進度作適當優化和調整。
3.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按照國家和我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總體要求,逐縣摸底,全面、準確掌握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等4個方面基本情況,健全硬件投入、設施設備定期更新等機制,制定責任到人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二、創新方式,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4.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空間布局和常住人口規模編制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中小學校建設標準,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并嚴格實施,不得隨意變更。各級政府將教育部門納入同級城鄉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實行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新建配套學校建設方案,有關部門應征得教育行政部門同意。依法落實城鎮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標準化學校有關規定。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強化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規范管理。
5.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工作臺賬,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通盤考慮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大校額,推動實現學校辦學條件和班額、校額達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探索鄉村溫馨校園建設有效途徑,努力推動實現鄉村溫馨校園全覆蓋。
6.推行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優勢和優質品牌學校示范輻射作用,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學區學校間優勢互補,增強薄弱學校造血機能,整體提升辦學質量。以教師科學配置為基礎、教學質量為核心、教育評價為牽引,促進校際間管理、教學、教研緊密融合。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機制,完善“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幫扶機制。
三、完善機制,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7.完善控輟保學常態化工作機制。壓實控輟保學“雙線四級”責任,落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學校和村組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責任機制,推動控輟保學從動態清零轉向常態清零。充分利用云南省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動態管理系統、政府救助平臺等,認真落實控輟保學服務管理工作,確保底數清、情況明、無遺漏,確保輟學學生“勸得回”。健全普職融合等安置保學和應助盡助救助機制,確保勸返學生穩得住、有出路。健全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提升學校吸引力,確保勸返學生“學得好”。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控輟保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依法依規開展未成年犯義務教育保障工作。
8.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機制。深入推進“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加快推進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以政府購買民辦學位方式入學就讀。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精準關愛保護機制,優先保障寄宿需求,暢通親子溝通交流渠道,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9.提升特殊教育質量。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推動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從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兩端延伸。健全面向視力、聽力、智力障礙和孤獨癥等各類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加大對殘疾學生資助力度。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為特殊教育學校、特教班配齊配足教職工,為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配備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和專職兼職教師。
四、深化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10.改進義務教育評價。開展政府履行義務教育職責評價、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等,切實扭轉以分數為主的評價導向,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和活力。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適時推進省域自主性監測,建立反饋整改機制。研究制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述評有關制度,將任課教師每學期對每個學生學業述評情況納入對教師的考核內容。
11.大力推進智慧教育。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抓手,實施學校基礎設施和環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智能圖書館等智能學習空間和學習終端。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加快建設優質數字教學資源,以數字課堂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示范課程,建成服務全省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提升區域間、城鄉間以及校際間的教學管理水平。
12.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政策。實施陽光均衡分班,均衡配備師資,嚴禁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級。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探索統籌校內外資源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及模式。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落實和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推進學校章程建設。探索推進學生上學放學路徑規劃和校園周邊交通環境治理改造等工作。健全學校安全制度及應急預案,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依法依規處置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
五、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3.堅持“五育”并舉。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定期開展學生體質健康和視力監測,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進校園,保證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1小時。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把美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拓寬勞動教育渠道,創新勞動教育方法和評價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定期篩查評估、早期識別與干預機制。
14.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制定教學計劃和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嚴格按照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課堂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輔導。規范課堂教學,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深度、全員參與。注重課堂向課外延伸、教學向教育拓展,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健全教學評價制度,注重評估與改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量和作業時間,嚴格控制考試次數。
15.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完善省、州市、縣、學校四級教研體系,推進省、州市、縣三級教研機構建設,配齊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健全教研員準入、退出、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專職兼職結合的教研隊伍。因地制宜采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校本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多種方式,增強教研工作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效能。
六、夯實基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6.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編制管理,加快推動全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全面達到國家基本標準。深入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各縣、市、區統籌教師資源,按照高于規定學歷的教師數、縣級以上骨干教師數、體育藝術專任教師數以及教師職稱、年齡結構等核心指標,均衡配置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推行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實行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持續加大思政、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緊缺教師的配備和培養力度。
17.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推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劃,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項目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邊境地區、“三區三州”有關地區傾斜。加強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教師、小學全科教師和“三科”統編教材教師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中小學10%公用經費用于教師培訓的政策。改進教師評價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
18.依法保障教師待遇。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加強鄉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推動各地為鄉村教師提供穩定性住房。實施集中連片地區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績效工資核定向鄉村小規模學校、艱苦邊遠地區學校傾斜,內部分配向班主任和承擔特殊教育任務的教師傾斜。對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和社會事務進校園進行統籌規范,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按照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對從教20年以上的優秀鄉村教師予以獎勵,鼓勵各地對優秀教師予以獎勵。
七、壓實責任,加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組織領導
19.強化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的重要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完善各級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工作機制,明確機構編制、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等部門相應責任。各級政府每年至少要聽取1次義務教育工作匯報,建立健全有關獎懲制度。
20.強化經費保障。保障義務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嚴格落實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要求。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建設,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建設,加大對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投入。
21.強化督導評估。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各地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義務教育年度鞏固情況監測制度,通過調研評估、指標監測等方式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縣開展實地評估和指導,對達到標準要求的縣、市、區適時申請國家認定。強化督導結果運用,對因工作落實不到位,不按期完成創建任務的地區和創建后出現工作滑坡的州、市、縣、區進行約談或問責。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健全監測機制,完善監測手段,通過全程監測、動態監控、過程督導等,加強對創建縣和規劃縣的督促指導。
22.強化激勵機制。對在20xx年及以前年度主動申請接受國家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認定工作的縣、市、區,省級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大力推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每年組織1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觀摩活動,推介宣傳典型經驗做法。
共同體建設方案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構建家校共同體,架起家校同步教育的橋梁。為進一步規范家校共同體建設,經學校辦公會研究決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構建家校共同體,執行《國家十年發展綱要》,尊重教育理論和規律。通過“家長會”、“家長學堂”、“家長協會”、“家教咨詢”等多種形式,引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學校教育、提升家教水平、克服家校矛盾、營建良好的家校教育氛圍,保證學校教育的順利和高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組織建設:
1、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賈曠
副組長:林錫宇、馬明東
成員:臧傳發、王昉、劉洪肅、陳大龍、焦東興、李起、全體班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陳大龍兼任,負責組織家校共同日常工作開展。
2、部門職責:政教處負責德育方面,教務處負責教學方面,總務處負責后勤服務,辦公室負責輿論宣傳,教科室負責調研、指導活動開展,并進行督查、評價,年級組負責組織落實。
3、由各班主任擔任家校聯絡員和教導員,負責日常來訪家長的接待和咨詢,并通過校信通與家長保持聯系。
4、特聘家教咨詢師(或由心理咨詢師兼任),負責為特殊學生家長提供家教咨詢服務。
5、分年級成立家長理事會。邀請有家教經驗、熱心家教工作的家長代表參與家校共同體建設,負責收集家教信息、獻計獻策、組織開展相關活動。
三、籌建規劃:
1、開設家長學堂,周末開放,供家長集中學習交流使用。
(1)配置電腦和音像設備,收集、下載、播放家教講座影像和家教電子圖書。(2)內設家教閱覽室,訂購一些家教方面的的報紙、雜志、書籍等。(3)配置桌椅、飲水機。(4)地點建議設在教科室東(三樓會議室)。
2、分年級設家長接待室,由年級組班主任專門接待來訪家長(避免班主任在辦公室接待家長影響其他老師辦公),配置椅子、飲水機。
3、學校專門設家教咨詢室或分年級與家長接待室合一(也可與學校心理咨詢室合一),為特殊學生家長提供家教咨詢服務,配置椅子、飲水機。
4、召開籌備會:統一思想、明確分工、上崗培訓。
四、活動安排:
1、每學期召開一至二次家長會(或家長委員會會議),由各年級組負責組織。
2、每周日開放家長學堂和家教閱覽室,播放系列專家講座視頻,對家長進行系統培訓。同時為家長提供優秀家教視頻和電子圖書的復制下載服務。
3、開辟“淮濱高中家教大講堂”,播放系列專家講座視頻,為廣大家長提供便利服務,普及家教知識,擴大社會影響。
4、平時由各班主任負責接待家長來訪,提供咨詢服務。班主任可結合本班實際,自主開展主題家教活動。
5、特殊家教咨詢,由班主任推薦、年級主任審批、家教咨詢師(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
6、利用校園網和校信通平臺,開辟家教專欄,交流家教經驗,宣傳家教新理念,加強家校聯系。
7、配合家長理事會進行家教問卷調研,召開專題討論會。
五、管理評價:
1、各年級組要將家校共同體建設列入學年度總體工作計劃,每次活動要認真籌劃精心組織,每學期寫出專題總結材料報給教科室。
2、每學期對家教工作成效顯著的'先進集體(年級組)和個人(領導成員、班主任、咨詢師、模范家長等)進行表彰。
共同體建設方案12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機關、農村統籌的基層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形成“以城帶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機關、農村基層黨組織聯動機制,根據縣委“掛包駐幫”活動精神,結合兩個黨支部工作實際,現就縣工業合作聯社機關支部與聯系村即鎮村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活動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密圍繞扶貧攻堅工作大局,按照“以城帶鄉、機關、農村互促、雙向受益、共同提高”的要求,積極探索統籌機關、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經驗,大力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方式和活動方式創新,增強聯社機關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進一步轉變干部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切實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機關、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努力實現“黨員干部受教育、基層群眾得實惠、城鄉支部共促進、科學發展見成效”的工作目標。
二、活動安排
根據縣委開展“掛包駐幫”活動安排,縣工業合作聯社機關支部與鎮村黨支部人開展結對共建活動。
三、工作任務
按照“黨建搭臺、部門唱戲、機關、農村統籌、共建共享”的動作模式,結合駐村工作和扶貧攻堅工作要求,深入推進“五幫五強”活動,逐步促進和實現支部優勢互補、黨建工作互動。
1.幫助建強班子隊伍,增強支部活力。結合村支兩委班子換屆選舉,搞好宣傳發動和黨員群眾思想引導,協助完成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工作。兩委換屆后,要摸清村黨支部班子狀況,幫助其建立健全以支部為核心的配套組織。通過交心談心、共過組織生活、開展聯誼活動、組織考察學習等方式,加強對農村黨員的教育培養。通過組織開展“支部書記上黨課”、“黨員服務承諾”等活動,發揮共建支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機關抽調一名黨員派駐聯系村擔任“第一書記”協助村黨支部開展工作,指導農村黨支部培養和發展1-2名年輕黨員,增強黨支部的生機和活力。
2.幫助擬定規劃項目,增強發展后勁。在前期深入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統籌考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村容村貌整治、單位工作職能等情況,幫助村理清工作思路,科學制定村20xx-20xx年發展規劃。做好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清查登記工作,因地制宜幫助其搞好資源開發、盤活集體資產、興辦產業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幫助其建立健全合作社等農村專業組織,發展壯大生產基地和產業化企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3.幫助完善陣地功能,增強活動效果。要根據村黨支部的實際情況,幫助整合資源,建設好村兩委辦公室、衛生室、農家書屋、農村綜合服務社等場所設施,努力把活動場所建設成為學習培訓、便民服務、文化娛樂、議事辦事的主陣地。
4.幫助制定各項制度,增強工作規范。要指導村黨支部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重點完善黨組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黨務公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和民主評議黨員干部、財務管理、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群眾下訪制、干部績效考核以及黨組織書記崗位責任制、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等制度,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抓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5.幫助關愛弱勢群體,增強黨群關系。組織動員有條件、有意愿的黨員干部與村的困難黨員和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幫助結對的困難黨員和群眾制定脫貧致富的方案,并切實解決1-2個實際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優勢,對結的困難黨員和群眾進行“三農”政策、農村實用技術、市場信息、業務知識等方面的服務和指導,使其了解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增強發展信心,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結對期間,支部每季度集體到村不少于1批次,每批次不少于3名以上黨員,開展支部結對共建和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參與結對的黨員要寫1篇以上的心得體會上交單位黨支部。
四、工作步驟
開展支部共建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
1.宣傳發動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召開專項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做好支部結對共建活動的宣傳發動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機關、農村支部共建活動的目的意義、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工作要求。
2.全面推進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落實共建措施,全面開展共建活動,重點幫助共建單位黨組織強化功能、完善制度、夯實基礎、加快發展、爭創“五個好”基層黨組織。、
3.深化拓展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深化結對共建成果,開展活動考核評比,總結工作經驗,形成規范制度,建立長效機制,使機關、農村支部共建活動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
五、工作要求
開展機關、農村支部結對共建活動,是充分依靠群眾、抓好機關黨建和農村黨建工作的重要方法,是進一步轉變機關單位和黨員干部作風、關心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實踐。
1.加強組織領導。突出黨建引領、黨建帶動,建立多方聯動的領導機制,實現機關、農村一體聯創共建由“單兵作戰”到“多管齊下”的轉變。具體負責聯社機關、農村支部結對共建活動的組織實施,確保促進機關、農村支部共建活動的有效開展。
2.要豐富活動載體。要根據聯社工作實際,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提升活動成效。要認真開展好“五個一”活動,即機關黨組織書記為共建村講一次黨課;聘請農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到共建村傳授一次實用技術;參與結對的機關黨員為結對戶辦一件實事;在農閑季節和“七一”等重大節日,采取科技下鄉、義務勞動、文體活動等形式,組織共建支部的黨員過一次集體生活,開展一次主題黨建日活動。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做到不吃請、不擾民、不增加基層負擔。
3.要加強督促檢查。按照“定目標、定措施、定人員、定職責”原則,把支部共建活動納入年底考核范圍,單位制定考核細則,與干部評先評優掛鉤,與干部職務任免掛鉤。完善工作臺帳,要建立幫扶工作檔案,詳實記錄下基層的時間及開展結對工作的情況。黨員每季度要向支部報告一次工作情況,機關支部每季度要向縣聯社黨委辦公室報告一次。
共同體建設方案13
一、方案實施背景: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單靠學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學生,家庭、社區的教育力量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應當與家庭、社區教育緊密聯系、互相配合,充分挖掘并發揮家庭、社區的作用,并將其作為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
但在一定時期內,學校、家庭、社區三方面的教育還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現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還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影響著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因此,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之間的聯系,協調統一各方面對青少年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鄉鎮公辦小學,地處寶山區顧村鎮這一城郊結合部。近年來,隨著顧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人口導入,學生生源的結構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原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帶來教育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正是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的融入帶來教育觀念的大碰撞,也給教育的革新創造了不少新的機遇。在這種環境下,怎樣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如何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共同體已成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項中心內容,已成為我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方案實施的指導思想:
探索建設學校、家庭與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形式、途徑和方法,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的具有城郊結合部特點的學校、家庭、社區教育共同體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大環境。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學生情感、價值觀、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方案實施的策略:
1、制度保障策略:在探索建設“三位一體”(學校、家庭、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有機整合中,我們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制度作為重要保障。
2、活動機制策略。要充分以開展各類活動為基礎、將系列活動的主線貫穿于整合和總體工作之中。
3、聯系溝通策略。必須充分調動家庭、社區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開展互動性研究。
4、評價監督策略。要制定切實有效的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將家長、社區對學校的評價作為學校發展評價的重要內容。
5、深化反思策略。在探索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通過階段性的不斷的反思,對工作加以動態的修正和完善,使其能更有效地找到工作的生長點和有效切入點。
四、方案實施的原則:
1、依托社區,構建青少年教育社會大課堂
學校與社區關系緊密,任何學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區之中,學生一只腳踏出學校,另一只腳就踏進了社區,社區環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已越來越不可忽視。
學生的在校時間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時間,尤其是節假日,都是在他們生活的社區內度過的。他們需要玩,需要朋友,需要觀察世界、交流信息、學習生活。毫無疑問,社區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希望。
學校要從根本上解決廣大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就必須敢于打開自我封閉的大門,面對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動走向社區、依托社區,建立聯系網絡,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把社區變為青少年教育的社會大課堂。只有將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才能形成人人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全社會共同育人的良好風尚和社區環境。
2、雙向開放,學校與社區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作為社區結構中的一個組織單位與社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學校是社區的重要的文化機構,學校資源向社區開放,是造福于社區居民的實事,也是將學校融入社區,讓社區了解學校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社區中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資源,學校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使社區中的“潛在教育資源”成為“現實教育資源”,可以借助于社區的力量強化、細化、深化學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引進教育活水。這樣的“開放”應該是互動的、雙向的。
五、方案實施的具體內容:
1、學校教育資源向社區全面開放
場館設施開放。學校將各類文化體育設施,包括圖書館、琴房、美術室、舞蹈室、計算機室、室內運動館、田徑運動場、演播廳等在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下向社區居民開放,為社區居民提供運動休閑、學習進步、發展提高的場所。
師資及管理人員開放。學校可抽調在德育、計算機、體育、藝術等方面有經驗的教師擔任社區教育工作輔導員,到社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幫助社區居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幫助疏通家長與子女的關系,幫助家長對“問題學生”進行教育等。學校面向社區開展藝術教育、普法教育、健康教育等可以豐富社區居民精神生活。
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放。學校可以經常邀請社區居民觀摩學校開展的“教學開放周活動”“班主任基本功競賽活動”“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活動”等教育教學活動;組織社區居民到校觀看學校的體育運動會、文藝匯報演出;邀請居民參加學校趣味運動會,親子活動等等。這樣做既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又增進了社區居民對學校教育教學的了解,形成了學校、社區共同關心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2、社區資源給予學校充分的幫助
社區與學校聯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學校可以通過召開社區教育工作會議,邀請社區內各單位領導、知名人士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共商學校教育發展大計;同時,還可以和街道居委會、派出所、城管中隊等聯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防止不健康的消費方式和娛樂方式、不健康的文娛、音像制品對青少年的精神污染,優化學校周邊教育環境;借助社區教育資源的優勢,彌補學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解決一些自身不能解決或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創設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
社區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能為保證學校、社區活動的長久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沒有一支固定的輔導員隊伍,學校的社區活動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社區輔導員可以是學生家長、社區的優秀人才等。學校應積極爭取一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家長成為社區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擔任學校的社區輔導員。社區里的老革命、老戰士、企業家、勞動模范等優秀人物更是社區寶貴的人力資源,學校應當積極與他們保持聯系,聘請他們為社區輔導員,在一些特定紀念日里請他們來學校進行指導、開展活動。他們的豐富經歷、寶貴經驗將為更好地開展社區教育提供極大的幫助。
社區可以給予學校資金上的資助。社區里的很多單位都樂意資助學校進行校園改造建設,幫助學校更好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特別在一些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外來工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多,學校可積極與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聯系協商,匯集社區多方力量,設立“愛心助學基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煩惱,保證這些學生能夠和其他的同齡人一樣享受學習和成長的權利。
3、繼續辦好家長學校:家長學校能有效的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家長素質大幅度提高。在家長學校中,有計劃、按序列安排教學活動,給家長以系統性的指導,從家庭教育的實際出發,講授一些有針對性、使用性的知識,根據家長的需要組織教學,把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與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家庭教育中帶傾向性的問題出發安排內容,除進行必要的教育理論、方法講授外,還請家長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經驗,提出家教中的問題和困惑共同探討,極大的調動家長參與研究的積極性。
4、改選家長委員會:協助學校辦好家長學校,積極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推廣成功的家教經驗;逐步將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功能滲透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之中,學校重大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在決策時要充分聽取家長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并形成相對靈活有效的工作機制。
5、建立“家訪”制度:實地了解學生家庭生活環境和家庭狀況,教師可以與家長談心式的探討教育問題,并直接提出教育建議,有利于形成學校與家庭良好的協作關系。
6、建立學校與家庭的信息通道:利用現代快捷的通訊手段,能及時有效的對家庭教育作出指導。也可以設立“家庭教育咨詢信箱”公布學校電話號碼,以便家長隨時咨詢。要求教師對學生公開自己的住宅電話,且熟知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便捷的聯系方式克服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縮短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
7、創新家長會:使家長真正成為家長會的主體,家長們可暢所欲言,提出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咨詢教育方法,發表自己的教育觀點,介紹自己成功的家教經驗。這樣的家長會融洽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增進了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了解,增強了家長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的主動性。
8、增設“家長開放日”、“共同走進課堂”等活動:請家長、社區各界人士到校聽課、觀摩教育教學活動。這不僅能讓家長和社區各界人士直觀的了解學校教育現狀和孩子的表現,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過觀摩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得到啟發,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家庭教育。
9、建立家教咨詢站:在家長學校舉辦講座時,都留下一定的時間給家長咨詢,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匯總后請專家作答。向家長提供專家的電話以便隨時咨詢,并在學校成立家教咨詢站,定期接待家長,及時向家長解答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家長們能迅速獲得學校及專家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能及時的解決教育問題,避免了家長在家教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處理方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10、充分利用社區派出所、法院、敬老院、團委、宣傳欄、德育教育基地等資源,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教育職能。
共同體建設方案14
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革命,調動廣大教師探索和總結教學策略的積極性,在實踐中開展同伴互助和群體性研究,進一步豐富我校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的內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按照學校黨委和行政辦公會“構建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意見,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成立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構建和評價領導小組
組長:李明
副組長:賈曠、馬明友、林錫宇、馬明東、孫鵬
成員:臧傳發、王忠、王昉、劉溪、朱勇、陳樂銀、焦東興、劉洪肅、劉益民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臧傳發兼任,成員由教科室領導、年級領導、處室領導、名師、骨干教師組成,負責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活動開展、成果驗收、評價和獎懲等。
二、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
1、分年級、按學科以4—6名教師為團隊,組成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習共同體設組長一名,負責學習研究的活動開展、經驗總結和成果上報。
2、各年級將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結果于20xx年9月25日前報教科室。
3、教科室對各年級上報的學習共同體進行分類建檔并公示,作為評價驗收的對象。
三、學習研究內容的確定
1、教科室根據學校課堂教學革命的實際,發布教學策略研究指導性課題,供教師選擇。
2、各學習共同體可根據年級和班級實際和自己的特長自行確定研究課題進行申報。(上報“淮濱高中教師教學策略學習研究申報表”)
3、教科室對各學習共同體申報的課題進行匯總并公示。
四、活動開展、成果驗收及獎懲
1、各學習共同體在組長組織下積極主動開展學習研討和經驗交流活動,每周不少于1次,并對活動過程做好記錄。
2、各年級每月組織一次對學習共同體階級性成果的評價驗收,在此基礎上向教科室推薦6項優秀成果。由教科室對各年級推薦的每項優秀成果開展匯報實錄活動,并組成專家評價小組對匯報實錄情況進行打分量化,對年級排出名次。學校對第一名的年級獎勵壹仟元。
3、每學期各學習共同體將學習研究成果上報教科室,由教科室組織專家評審小組評審出優秀成果若干項,學校為優秀成果頒發榮譽證書,組織教師教學策略專題報告會,對成果在校內推廣。
共同體建設方案15
一、目標要求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為目標,堅持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主線,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引領,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培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為重點,培育形成一批新優質學校,科學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教育集團,構建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模式
按照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要求,將推進集團化辦學作為今后一段時間教育改革重點任務,實施“1+N”模式,“1”是教育集團核心校,“N”是教育集團成員校(成員校以不超過6個為宜),大力支持全區優質中小學校與新建校、鄉村學校結對辦學。通過發揮核心學校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按照核心校與成員校合作關系密切程度,以優質學校為核心,按照“1+N”模式建立城鄉間、校際間的辦學聯盟,組建結對聯盟型教育集團。按照教育集團組建目的、合作特點,結合我區學校實際,主要組建城鄉共建型和貫通培養型兩類教育集團,深入推進強校擴優行動。在條件成熟后,我區將探索建立緊密融合型教育集團,實行“一長多校”等管理辦法,統一法定代表人或設立總校校長,在人員、經費、管理、考核等方面高度融合,形成高度統一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由核心校帶動成員校快速、優質發展,全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的廣度和深度。
三、主要舉措
(一)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教育集團黨的領導,落實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扎實推進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優化黨組織設置,開展集團內黨組織聯合共建,嚴格落實《臨淄區教體系統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
(二)規范建設文化制度。集團內部學校要聯合制定辦學章程,商定共同發展愿景和具體舉措。探索建立校干交流長效機制,開展校干教師掛職交流、聯合教研、課程共享、學生交流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交流活動,促進集團內學校融合發展、互通有無,提升集團校辦學水平。每年選派校干到結對學校掛職交流,參與結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促進集團內學校管理理念、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融合。通過調動、交流、支教等方式,打通集團內校際與學段人員流通通道,實現學校管理的一體化,全面提升成員校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完善集團內師資培訓機制,形成區級培訓、集團培訓、校本培訓的教師培訓新架構。通過集團內結對帶教、師徒結對、跨校教研、評先樹優等方式,盤活集團教師資源。集團內的核心學校每學期至少要組織一次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名師人選、特級教師等交流互動活動,進一步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鼓勵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齊魯名師等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設置“名師鄉村工作室”,帶動集團內部教師發展。
(四)高效提高教育質量。強化集團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多元參加的現代學校制度。認真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相關政策,加強作業管理,規范教輔征訂,穩妥推進課后服務工作,全面提升集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集團學校間的德育干部、班主任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好一節主題班會課或心理活動課,開展一次班主任論壇等活動,加強德育干部、班主任互助聯動,促進集團內德育隊伍整體育人水平的提高。
(五)強化教研引領作用。教育集團內的核心校要定期召開學校領導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和探討學校教育教學等方面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捆綁式發展活動;集團內學校間學科教師通過開展集中教研活動、專題講座、課題指導、同課異構、學科沙龍等活動,形成“學習、研究、探討”為一體的教研氛圍。定期組織開展“青藍工程”,建立師徒結對制度,切實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六)促進學生素養提升。建立學生交流長效機制,定期組織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體驗。組建年級發展共同體和班級發展共同體,定期聯合組織素質展示、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四、工作機制
(一)管理機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集團內部協調機制,建立集團化辦學理事會制度,制定集團辦學章程,創新集團辦學治理模式,提升集團辦學治理能力和水平。科學制定集團組建方案,合理確定集團組建模式,認真制定集團辦學發展規劃,推動集團成員校的深度合作和協同發展。緊密型教育集團的成員校校長、黨組織書記可以分設,或設置執行校長(享受正職校領導待遇)。教育集團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教育教學優勢和品牌效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鼓勵各集團制度創新,形成各成員學校發展“一校一特色”,充分調動各學校和廣大教師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逐步增強對集團的認同感、歸屬感,打造集團化辦學品牌和文化。堅持應放必放、能放盡放的原則,給予集團教學改革和評價方面的充分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確保集團化辦學取得實效。
(二)評價機制
建立集團化辦學考核評價制度,制定集團化辦學考核評價辦法,將集團化辦學納入教育工作目標考核體系,重點對集團內部治理和運行、優質資源共享、教師隊伍建設、辦學水平提升等方面實施考核評價,全方位進行辦學質量監測,推動集團化辦學健康有序發展。堅持結對雙方同步評價,既關注核心學校的支持力度,又關注發展中學校的自身努力程度,指導集團制定內部考核評價制度,對集團內部學校進行考核評價,激發成員校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推動集團建設和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特色發展。
(三)教師流動機制
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創新集團化辦學教師管理和交流機制,實行集團內部教師統籌管理,變“學校人”為“集團人”,促進集團內骨干教師在成員校之間雙向流動。核心校向成員校派出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成員校派出教師到核心校,帶動成員校發展。核心校派出掛職人員應具有較高管理或教學水平,成員校派出掛職人員交流時間每期原則上不少于1學年,不超過2學年。建立集團內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交流制度,名師帶徒制度,名師課題研究制度,發揮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促進集團學校間形成共享優質師資、實現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
(四)獎勵激勵機制
建立集團化辦學激勵機制,集團成員學校、校長、教師在評先樹優、職稱晉升、教師培訓等方面實行獎勵激勵政策,對集團化辦學成效顯著、貢獻較大的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增強集團發展內生動力。對于跨校交流的管理人員及教師,制定相應的補助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開展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我區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成立臨淄區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委員會,整體推進集團化辦學各項工作。區教體局根據優質資源分布及學校辦學實際,制定集團化辦學整體規劃,加強對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統籌、管理和指導,各科室、學校要切實履行職責,全力支持集團化辦學改革。積極爭取上級政策,鼓勵改革創新,支持建設一批示范性教育集團,引領推動全區教育集團化辦學深入發展。制訂完善教育集團評估標準,加強集團化辦學過程性考核,全方位進行辦學質量監測和評價。建立集團化辦學評估退出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集團化辦學工作。
(二)經費保障。根據集團化辦學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任務,統籌安排專項資金,并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用于支持集團化辦學。積極對上爭取教育集團專項獎補資金,用于推進集團內學校提升辦學條件、辦學體制改革、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信息化建設應用水平、激發集團學校辦學活力等,教育集團根據辦學協議及辦學成效核定辦學經費。
(三)資源保障。完善在線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通過開發、征集、購買等多種方式建設在線優質教育資源庫,并免費向學生及家長開放使用。支持集團核心學校建設以共享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網上學校,構建集團成員網絡學習共同體。鼓勵名師借助互聯網技術在線開展專業化的診斷、答疑、輔導,共享智力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無縫隙覆蓋和精準推送。
(四)環境保障。加強集團化辦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認真學習外地集團化辦學的先進經驗,及時發現總結實施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宣傳報道集團化辦學的典型經驗和優秀做法,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形成推進集團化辦學的良好環境。
六、工作要求
各教育集團要高度重視集團化辦學工作,根據《臨淄區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試行)》的要求組建集團化辦學理事會,明確工作職責,起草集團辦學章程,建立集團管理制度,制定集團化辦學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推進集團內班子建設、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績效考評、內部分配等工作,明確具體措施、工作要求、時限目標等,形成集團核心校與成員校一體融合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