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研討會講話稿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都可能會用到講話稿,講話稿是個人或個人以集體的名義,在重大的會議中,或在較隆重的場合,或各種群眾性的集會上發表全部講話內容的文稿。你知道講話稿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校本課程研討會講話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校本課程研討會講話稿1
各位領導、同行:
大家好!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能與大家在這里交流校本課程這個話題。我記得丁局長講過這樣一句話:我最害怕的就是一到學校,他們校長捧出一大堆校本課程。丁局長的言下之意相信在座的各位是心知肚明。我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從校本課程的發展史我們知道,這種由上而下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式,必然會導致有些學校為了應付檢查而開發大量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僅僅是作為落實到紙張上的一種形式而已。作為最基礎的農村學校,我們深知校本課程開發的難度。一是很多學校對于校本課程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在不理解的情況下,更多的是一種畏難情緒。就像我們前幾年,學校根本沒有校本課程,而且我們還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可以承擔的。還有一種是校本課程一味的追求特色,有苗木的地方可以以苗木的種植為校本課程,還有地方特色的學校都可以搞校本課程,但更多的學校啥也沒有,搞什么。正是由于教師失去了開發的主動性,想要真正落實校本課程便成為在今天看來有點紙上談兵的事了。
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了校本課程開發本身是在試圖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局限性,是對國家課程的一種補充,而且今后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種補充。它是針對教育的核心――課程而采取的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行動策略。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學校教育的目標。同時,由于它尊重學校師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融入了學校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因而有助于學校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創建與發展。它還有助于學校課程的實施與改進。它不僅僅是一種特色的創建與發展,更是可以對國家課程進行一種校本化的適應,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同時它還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當我們接觸校本課程的真諦時,感覺到校本課程是真正有利于學校發展的,但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得到全體教師的認可,充分發動教師的主動性才能真正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所以,在校本課程開發前,我帶著全體教師全面地學習了吳剛平教授編寫的《校本課程開發》這本書,讓教師全面地了解校本課程開發的歷史,價值,開發的種種模式,從心理上認可,從理論上了解,從方法上掌握后,讓所有教師有了課程意識后,我們才開始著手開發學校的校本課程。
我們學校屬地沒有什么地方特色,或者沒有特別顯著的地方特色,所以我們的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情況對國家課程計劃進行校本化的適應性改造。當然,我們的開發不是為了開發而開發。下面我們就把我們學校的作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歷程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我們認為現有國家作文課程的弊端
架空的道德體驗
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而國家作文課程不可能顧全到每個地方每個學校具體的特點與需要。尤其是不能充分利用學校、教師、學生身邊的資源,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不能很好地發揮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所以,目前的作文教學很多情況下只是把作文當作一項語言技能來訓練,很容易造成脫離兒童生活,脫離兒童心理發展需求。
脫節的生活體驗
教材中讓學生寫參觀記,都是以名勝古跡作為例文,而這些名勝古跡大部分學生沒見過。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學生也無法感覺例文的精妙與游記的寫法。
“學得”式的指導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其實,我們的學生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在自然課上可以動手實踐,在微機課上可以上網查詢資料,在音樂課上可以聽老師用鋼琴彈奏美妙的音樂,可以電視、游戲、書籍、網絡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各種資料。但學生就是不會寫作,不喜歡寫作。那么,其根源就不是學生的生活問題,而是學生沒有掌握感受生活,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沒有掌握描寫生活的方法。我們的作文國家課程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當然,我們對國家作文課程并不是全盤否決,而是就其中的內容進行充實,重組或改造,形成具有本校特征、學生特點與地域特點的作文校本課程。
二、開發作文校本課程具備的條件(學校基礎)
在20xx年,我校就申報了常州市重點課題《農村小學開放式作文教學》,扎扎實實地研究了三年,取得了一些成績。并在課題結題時獲得了常州市三等獎。在這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充分挖掘作文教學中的開放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開放的教學評價機制,讓學生順利實現內部語言向外部言語的富有個性的過渡。20xx年我們又繼續了該課題的研究。申報了江蘇省級課題。在這三年中,我們主要研究了學科整合和利用多媒體的作文教學模式。首先,我們提倡每次作文前學生都必須有真實的情感體驗。如寫一株植物,教師要讓學生對該植物觀察兩個星期以上,并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感受親情之后,我們會讓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去回饋養育之恩。再習作。寫游記類的文章,我們會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參觀游覽,再進行習作。學科整合就更不要說了。其次,我們改變了先教再寫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在習作先讀例文,掌握方法,再進行體驗活動,體驗活動之后學生就自行習作。教師根據學生的第一次習作進行批閱,對學生提出具體的修改方法,并出示教師的下水文,學生根據要求再行修改。這便是作文教學的主要過程。第三,充分利用學校與地方的資源。除了各個學科最有效的資源外,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讀書節、綜合實踐活動、運動會等活動,把這些活動直接編入作文教材中作為習作內容。這五年的作文教學研究,為我們的校本化的作文課程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這幾年,我們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多篇作文論文,并有幾十篇學生習作在省級刊物發表。又因為我們的課題研究一直在教研組中進行,所有的語文老師又掌握了新了作文教學模式。所以是無論從教育教學理論,還是師資力量上,我們開發校本化作文課程都具備了一定的能力。
三、我們是如何實施校本課程的
我們的作文校本課程在全體語文教師的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完成了。今年春學期已投入的實施階段。下面我就來談談這本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
首先,我們的這本校本課程既是教材又是一本備課本,里面有歷年來教師的下水文與學生的優秀習作,有教學過程。那也就是說,這本教材大大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減輕了教師去找優秀例文的煩惱,是為教師服務的,教師是歡迎的。但他又不等同于集體備課,因為在這本教材中,一般的作文都要求教師寫下水文,從而來提高教師的文學修養與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每一篇作文的后面,我們還編排了與本次作文有關的相關鏈接。如寫游記的作文,我們在鏈接中有系統的指導游記作文的方法。為什么要作這樣的編排,因為我們發現,現在的教材與以前的教材不同,他少了讀寫例話,少了一單元系統的寫作方法的指導。我不太了解編者的目的是什么,但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還是需要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的方法的,所以我們在每一篇習作的后面安排了這一板塊的內容。還要求教師寫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寫教學反思。在這本教材的最后,我們有空白的備課紙,我們給教師一定的空間,你可以不完全照教材上的去上,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學校的活動,學生當時的狀態,應時應景性的進行適當地調整。在每學期的結束,我們就這本作文教材開一次沙龍,就在實施作文教材過程中的困惑,相關鏈接的體系是否科學,教材內容的改動,作文教學的模式等進行探討。而且,每學期中,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會在教研組開一次作文課,中年級與高年級各有一個作文課題進行研究。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覺得校本課程的開發的確是一件有很有意義的事,他發展了教師,更發展了學生。對于這本作文教材的完善,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當然,就我們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還是非常膚淺的,就像開始我說的,更希望得到各位領導與專家的指正。
校本課程研討會講話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梁山小學新教師王雷,今天有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本校農村小學數學校本課程研討,非常榮幸。下面我就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中認識和思路向各位領導、同仁做以匯報,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同仁多提寶貴意思。
大家都知道,從教育改革的大理論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特色和辦學優勢的需要;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個性成長、興趣發展的需要。那么作為一所農村小學,面對學校實際,怎樣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在眾多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能夠在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的同時并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依賴于我們的校本課程。
那么什么是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在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它的開發主體是教師。教師可以與專家合作,但不是專家編寫教材,由教師用。而是教師自主研發,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針對國家課程開發,以學校為基地進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實現課程決策民主化。國家在作課程計劃時應該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強調學校、地方一級的課程運作,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1)需要評估。
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2)確定目標。
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3)組織與實施。
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編入《學生選修課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后,才準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后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教師用的材料)。
(4)評價。
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以上就是我對校本課程的淺薄理解,那么針對具體的實施方案是什么?我們就請數學教研組方老師給大家做報告。
【校本課程研討會講話稿】相關文章:
校本課程總結04-10
校本課程課件03-19
《校本課程》教案04-26
《校本課程》教案08-25
校本課程古詩11-15
校本課程計劃03-29
校本課程開發計劃01-23
《德育啟蒙》校本的課程計劃01-23
校本課程教學設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