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
本學期,我們《小學數學教師板塊式培訓的實踐培訓》的研討內容定為:“數的認識”;“常見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塊內容。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和各校開展的相關研討課交流,讓我收獲很大。本學期,我也有幸開了一節“數的認識”板塊的課《小數的初步認識》,在學校教研組內的集體備課和課題組的研課交流中,我對這節課也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這節課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首先,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來看,對于“小數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分了兩個階段來學習。第一階段是三年級下冊結合長度單位及元角分來初步認識小數;第二階段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系統的學習小數的意義。備課中,對于教材為什么不選用以元為單位來認識小數而選用以長度單位米來認識小數一開始就成為我思考的重點,后來在教研組集體備課中,我發現教材這樣編排,也就是用測量物體的長度不能得到整數時,更能體現小數產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單位,可能只是為了記錄的簡便,生活的需求。看來,教材的情境選取,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再次,我想談談自己在備這節課時的一些困惑:備這節課時,自己總感覺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差不多就按照書上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談不上什么創意。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書中例1的教學,也就是通過長度單位的換算來充分感知小數的含義,所以我將例1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教學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分米用米作單位可以怎么表示?學生前面已經學過分數的含義,他們很自然地得出1/10米,這時我認為0。1米的出現屬于知識傳授點,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重點應放在1/10米和0。1米的關系上,所以這時老師的引導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過3厘米、5厘米用米作單位怎么表示,讓學生觀察板書后得出一個共性:原來十分之幾都可以用零點幾來表示,小數實際也就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第二個層次的教學,我認為應比第一層次有所提高,因為學生利用前面知識的遷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單位的話,可以用1/100米來表示。但層次的略有拔高體現在書上的兩道填空題上:
3厘米=(/)米=()米18厘米=(/)米=()米
這時可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反復的練習,感知歸納出:百分之幾可以用零點幾幾來表示。
第三個層次的教學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米,我認為可讓學生小組充分討論交流來完成,在反饋時,要讓學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為什么可寫成1。30米或1。3米呢?實際上這個層次的教學就是以第二層次的教學為平臺的,因為前面學生已學過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對學生來說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談談自己上好課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體會:
課上好后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中表示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的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也不夠透徹,他們對分數與小數之間關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還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大多數學生只是在重復例題中的轉化方式,,可后來在練習中發現脫離例題中的具體情境時,他們就有些茫然了,課后我想如果在這一環節,我能講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時間進行強化練習,效果也許會好些。另外,我還有一個感受,例1的整體設計有些欠缺,我應該按書上例題那樣,創設一個具體的
問題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現在老師只想用一個單位“米”來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辦?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問題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出現的,讓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后再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去解決老師出的問題,這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強調情境教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課題研究和本節課的研課過程,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課堂的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而知識建構的過程如果是學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會領悟深刻,記憶猶新。而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氣的課堂!
【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相關文章:
有關數學課題組活動總結02-22
雙語課題組總結01-08
小學英語課題組的活動計劃02-05
雙語課題組總結2篇09-09
花兒朵朵雙語課題組總結02-18
課題組秘書工作總結08-03
音樂課題組工作總結04-09
小學英語課題組研究總結02-01
數學的活動總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