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精選15篇)
記錄是一個漢語詞語,指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通過一定的手段保留下來,并作為信息傳遞開去。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
關鍵詞:區域活動;觀察策略;指導策略;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3-0070-02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校學習的重要模塊,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語言發展、藝術特長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自2012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稱《指南》)實施以來,幼兒教師的區域活動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指南》的出臺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指導與促進意義,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發揮觀察與指導作用,靈活高效開展區域活動,是目前擺在幼兒教師面前的棘手任務。誠然,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對幼兒健康目標、語言目標、藝術目標等的實現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優化觀察與指導策略,促進區域活動高質高效開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觀察策略,以“觀察”促“指導”
1.幼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要求
觀察是指導的前提,想實現區域活動的優化開展,要重視多元觀察策略,做好觀察工作,從而實現以“觀察”促“指導”。而想做好基于觀察的活動指導,了解觀察與指導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教師要遵循以下觀察要求:一是觀察要具有計劃性。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即觀察對象是個別還是全班,觀察的時機、觀察方法的選擇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來。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則。觀察必須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隨意觀察,即教師要根據區域活動主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等確立觀察重點、難點等。三是觀察要有客觀性。觀察要尊重事實,不能靠主觀臆想以及自身經驗。四是觀察要有系統性。也就是說,觀察要反復、系統、科學進行。
2.教師要巧用多元化的觀察策略
觀察是指導的基礎,對指導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具體來說,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直接觀察法。這個方法是最普遍的觀察方式,它簡單易操作,十分隨意,所獲信息較為直接、原始。該觀察方式主要包括兩種觀察策略,即個別掃描法及全班掃描法。前者是指教師對全班幼兒學習狀況進行觀察,后者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幼兒進行觀察。例如,幼兒A總是在區域活動中萎靡不振,參與性差,這時教師便可通過對幼兒A的直接觀察,找到科學的指導與促進策略,幫助其提升活動自信。二是清單觀察法。該方法是指通過列清單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觀察,目的性較強且全面。三是系統觀察法。該策略需要做記錄,并通過記錄進行系統觀察,達到觀察與指導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導策略,推動活動高效開展
1.基于區域活動的規則強化常規指導
所謂接受指導策略,就是對學生進行“講解――接受”式的活動指導,這一指導策略能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作用,幫助幼兒實現語言組織、語言優化、語言運用、語言智力等語言發展目標。誠然,接受指導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動準則,制定迎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規則,以此來強化常規性指導。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活動規則不僅包括基本物質活動規則,也包括幼兒人際相處規則。鑒于此,教師在制定區域活動指導規則時,既要處理好幼兒與活動材料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以及幼兒與整個區域活動的'關系。例如,在幼兒人際關系處理方面,教師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謙讓、共同分享等活動指導規則;在幼兒與活動材料關系處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進行系統講解,使幼兒正確使用,杜絕浪費。
2.巧用隨機指導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
隨機指導是幼兒區域活動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指導策略,它屬于語言類的接受性指導策略。巧用隨機指導策略,可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及探索求知欲。具體方法是:一是巧設疑問,提高幼兒探索的深度。幼兒的探索屬于淺層次的,教師可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幼兒進行深層次探索。二是幫助幼兒解決活動難題,激發幼兒探索信心。教師的指導與激勵對學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當幼兒的自主活動遭遇瓶頸時,教師要及時出現,并通過恰當指導幫助幼兒克服困難,提升自信。當然,教師可以巧用啟發式與建議式的指導策略,對幼兒的探究活動“點到為止”,以此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信心與勇氣。三是巧用評價,確保活動質量。評價是提升幼兒活動質量的一種指導策略,有助于活動的高效開展。
三、借助暗示指導策略,構建自由活動場景
1.在投放活動材料時進行暗示指導
幼兒區域活動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幼兒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習與活動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師要“作壁上觀”,任由幼兒“自由”活動,而是需要進行一些暗示性指導,促進幼兒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投放活動材料時,要關注材料的層次性,使其滿足不同幼兒的活動需求;選擇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兒進行科學的、有價值的不同操作;活動材料要盡可能豐富多彩,以吸引幼兒眼光,持久地保持對區域活動的興趣與信心。例如,關于層次性,教師在放置材料前要對材料進行科學、系統的長期觀察,將材料按照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細化”,凸顯材料的層次性。這樣,不同認知能力的幼兒便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能力等選擇合適的活動材料。
2.對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強化引導
鼓勵幼兒對自身區域活動的過程進行系統化、有效記錄,不僅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控幼兒探索活動中的諸多事宜,還能促使教師基于幼兒活動情況及時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提高幼兒的活動質量。由于幼兒數量較多,教師對幼兒進行一一指導明顯不現實,通過引導幼兒對過程進行記錄是幫助幼兒留下活動痕跡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幼兒對自身活動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兒自主建構知識、提升能力,還為教師以后的區域活動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資料與數據,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四、無痕整合觀察策略,實現靈活化指導
1.觀察幼兒學習能力,實施引導式指導策略
《指南》對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應高度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基于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眾所周知,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發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記錄能力不盡相同,教師要對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系統、有意識的觀察。當然,在具體的觀察中,教師應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區域活動內容、學習探究的特點等找準觀察點進行觀察,這樣系統有效的觀察方式才能使教師逐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特征,繼而對其進行引導式的指導,提高幼兒活動質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兒只是停留在對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沒有探究意識與能力,這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式指導:“娃娃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開娃娃看看……”這樣的指導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巧用針對性指導策略
《指南》要求,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要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及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等原則,特別對“關注幼兒個體差異”進行了強調。鑒于此,教師要時刻觀察并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認知的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強化,促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區域活動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誠然,在同一個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表現都有所不同,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觀察其活動現狀,并對不同情況的幼兒實施針對性的指導,以提高幼兒的活動興趣與信心。例如,在制作萬花筒的活動中,有的幼兒拿到幾片載玻片,很快就能順利粘貼,而有些幼兒盡管很認真地在制作,但半個小時過去了依然一無所獲。針對這些幼兒,教師可以為其制定步驟圖,讓其照圖一步步完成。
五、結束語
總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兒區域活動不再是一種教育擺設,而是一種能激發幼兒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推動幼兒智力發展以及陶冶幼兒情操,使其進行自主科學探索,并形成獨立人格的一種絕佳教育途徑,理應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重視。想讓區域活動更有效地開展,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其組織、觀察與指導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實現精準指導,從而使學生在區域活動中實現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讓區域活動成為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樂園。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2
記錄是科學探索中一種常用的輔助手段,幼兒用圖表、繪畫、照片、符號等方式來記錄、表達自己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所見、所想、所知、所做,使探索過程具體化、可視化、操作化。我校在開展“院園合作的學前教育實踐課程體系”的課題研究中,重視記錄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在與幼兒園的合作研究中采訪、記錄了大量幼兒園教師科學活動的案例,開展了一系列關于科學記錄的實踐研究,發現了科學記錄中內容空洞而缺乏目的性、記錄形式單一缺乏年齡的適宜性、注重結果記錄缺乏過程性的探究記錄、注重對記錄結果的個體交流缺乏集體展示、幼兒缺乏一定的科學記錄能力等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具體的活動個案與教學問題思考,追尋影響有效記錄的元素,初步探析促進幼兒有效記錄的策略。
一、因年齡而異,考慮記錄的針對性
【問題思考】在一次科學領域的學科教研活動中,調研員向幼兒園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都有“自然角”,都在自然區角種植了花、草等植物,飼養了金魚、烏龜、蠶寶寶等小動物,都培育過玉米、小麥、黃豆等種子的發芽生長過程,并要求小朋友們觀察記錄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大家有沒有想過不同年齡班的小朋友在觀察記錄上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顯然,幼兒不同年齡的發展差異,要求在科學活動的記錄內容、記錄方式、記錄工具及教師的記錄指導上也有明顯的不同。
1.因年齡而異,明確不同的記錄內容。小班幼兒一般只對事物的明顯特征和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比較關注。因此,教師可選擇小班幼兒感興趣事物的明顯醒目的外在特征去記錄。比如,教師可要求小班幼兒在觀察了班級自然角的植物后,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植物記錄其生長過程中高度的變化和葉子、根莖、色澤等外形特征的改變。
中班幼兒對事物之間的簡單關系感興趣,能對事物進行初步的觀察比較。因此,教師可讓中班幼兒在對比中記錄事物的相同與不同特征。比如,教師引導幼兒對幼兒園“小菜園”中種植的青菜與蘿卜在葉子形態、根莖狀況、生長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進行觀察記錄。
大班幼兒已經能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發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重要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后發生的變化。因此,教師可針對性地引導大班幼兒去觀察記錄事物的重要特征,關注事物變化的一些主要原因,比如,水、土壤、溫度、陽光對植物的影響。調研幼兒園教師曾指導大班幼兒追蹤記錄“冬季大蒜在戶外和室內的生長”,幫助孩子獲得“溫度對植物生長影響”這一重要經驗。
2.因年齡而異,使用不同的記錄工具。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發展到大班幼兒的初步抽象概括水平,這決定了教師為幼兒提供的記錄工具、材料及方法一定要考慮和支持幼兒的不同年齡要求。例如,在“植物有多高”的活動中:小班幼兒在老師指導下制作了大象鼻標尺,刻度是形象生動的水果圖案,下端畫著的是長在地上的西瓜,中端畫著長在矮樹上的西紅柿,上端畫著長在高處的蘋果。幼兒在記錄黃豆苗的生長時,非常形象化地了解了黃豆苗從西瓜處長到了西紅柿處,又長到了蘋果處。對于中班幼兒,教師提供自制的測量標尺是按等距方式排列的卡通圖案,他們在記錄幼兒園小菜園中的植物時常常這樣描述“蘿卜菜的高度超過三個小動物啦,小青菜的高度才達到二個小動物”。大班幼兒具有初步的數概念和簡單的計數能力,于是教師改進卡通標尺,在上面增加了數字刻度,這樣大班幼兒在測量與記錄事物時,常常這樣描述“菜園中種植的黃豆苗長到10厘米小黃狗處了,旁邊種植的茄子苗已長到15厘米大黃狗處了”。
3.因年齡而異,教師不同的介入程度。同年齡幼兒觀察記錄的經驗與能力不同,決定了教師指導的程度要有差異。小班幼兒離不開教師直接參與式的指導,這是因為小班幼兒持續并細致觀察事物的能力不足,缺乏觀察與記錄的經驗,需要教師引領并不斷示范與鼓勵下進行觀察記錄。指導中班的老師可適當放手,采用間接參與的方式,當幼兒在探索與記錄中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及時的指導,這是因為中班幼兒不僅有一定的觀察與記錄的經驗與技能,還有獨立學習、自主探索的需求,這樣有利于鼓勵與推動中班幼兒進行獨立探究和記錄,逐步培養獨立探究的精神。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記錄方法上也已具備一定的經驗,為了充分發揮大班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應創造大班幼兒獨立表現的機會,在他們進行獨立探究與記錄的同時,可通過經驗分享活動,間接引導與幫助幼兒整理、提升經驗,做到自主與引導的有效結合。
二、因內容而異,考慮記錄的趣味性
【問題思考】在指導幼兒進行有效記錄時,幼兒教師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選擇合適的科學教育內容,以及如何開展不同科學活動的有效記錄。由于前一段時間出現的一次日全食,激發了孩子們對天文現象的濃厚興趣,于是,調研幼兒園組織了“月亮變變變”的月相觀察活動,要求家園配合,讓孩子們每天晚上把觀察到的月亮形狀記錄下來。問起組織這次科學活動的原因,教師是這樣回答的:我們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是基于幼兒原有經驗和興趣點,考慮對孩子適應生活有沒有幫助,能不能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
因此,科學活動應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的興趣點,記錄的`內容應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的特點是好奇、好問、好動、愛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生長、生活現象都能激起幼兒的遐想,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成為幼兒觀察、探索、記錄的良好素材。
1.記錄植物生長,讓幼兒趣味萌生。《綱要》與《指南》中明確把“親近自然”作為科學領域的活動目標,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又是幼兒天性使然最喜歡探究和記錄的對象。調研幼兒園利用園區資源,科學規劃幼兒觀察記錄內容。第一,“植物園”的秘密。紫薇是調研幼兒園的攀爬類植物中的一個部分。“紫薇架”上:紫薇葉、花的顏色、形狀、氣味各是什么?“百草園”里:有哪些種類的草?哪種野草長得快?草葉的形狀怎樣?“花果園”里:有哪些類鮮花、果樹?第二,“種植園”的探密。調研幼兒園利用園內可利用的場地與墻角開辟了各個探索的“種植與水生栽培區”。“種植區”:我們的小菜地里可以種什么?什么時候種下最合適?怎樣澆水施肥?“水生區”:銅錢草、菖蒲、水竹、吊蘭為什么長在水里?它們吃什么?幼兒在“種植與水培園”里邊勞動、邊觀察、邊思考,收獲著成功快樂的體驗。
2.記錄動物生活,讓幼兒趣味無限。調研幼兒園創造條件,利用多種途徑讓幼兒參與飼養多種小動物,在親身體驗中探究記錄動物的特點習性以及積累動物成長知識。第一,園部飼養的觀察記錄。園部利用一定空間統籌飼養了多種小動物,樹上是各種鳥和昆蟲的家,池里是各種魚和蝦的家,園角是各種兔和雞鴨等家禽的家,園部老師規劃觀察主題,帶領幼兒進行“小鳥的世界”、“小兔的一日生活”、“會游泳的金魚”等主題研究記錄。第二,班級飼養的觀察記錄。每班自主確定特色飼養區,由老師和幼兒一起商討飼養什么,怎么飼養,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并對確定的觀察主題進行連續完整的觀察和記錄。例,“小蝌蚪的成長”、“小烏龜的睡眠”等。第三,日常動物的觀察記錄。家園配合,結合幼兒的愛好特點,選擇觀察對象,例:小金魚、小烏龜、小蝌蚪、小倉鼠、小兔子、蠶寶寶、小螞蟻等進行持續探究記錄。
3.記錄周圍事物,讓幼兒樂趣無窮。“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要達成的活動目標之一。因此,周圍事物也成為幼兒探究記錄的重要內容。第一,感知自然現象。自然現象中的風、雨、雷、電及季節的變化,事物間的沉與浮、斜坡與速度、植物與陽光、光與影等潛藏著豐富的探究記錄價值。例如,調研幼兒園利用園內植物的變化開展“感知春、夏、秋、冬”的活動,讓幼兒比較記錄四季變化中園內植物的變化過程。第二,關注生活經驗。生活中各種經驗與常識隱含有豐富的知識,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老師要巧妙利用日常生活去滲透和激發幼兒對其了解與掌握,要鼓勵幼兒去了解感受身邊熟悉的科技成就對生活的影響。例如,“生活中的垃圾”就是利用活動讓幼兒了解與記錄生活中的垃圾種類,并學會分類回收,做到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三、因方式而異,考慮記錄的適宜性
【案例探析】教師設計了小班科學活動“落下來”。在活動中教師先鼓勵幼兒仔細觀察餐巾紙、沙包、“丫”字形紙片落下的情景。孩子們紛紛向教師報告:“餐巾紙飄來飄去慢慢地落下來”、“沙包是快快地落下來”、“紙片是轉著圈兒落下來”接著,教師在幼兒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幼兒填寫記錄表,當教師發現孩子在記錄時發生困難不知如何記錄時,教師及時指導與啟發,用準備好的三種物體的圖片取出,與幼兒一起邊交流邊貼在記錄表空格中,并與幼兒共同探討用“直線落下”的符號“”幫助幼兒記錄沙包快快下落的過程,用“曲線落下”的符號“酢奔鍬疾徒碇鉸慢飄落的過程,用“螺旋線型”的符號“S”記錄“丫”字形紙片轉著圈兒飄落的過程。
這次記錄活動獲得了成功,在活動中教師考慮到小班幼兒獨立的個體記錄能力欠缺,采用了師幼共同記錄。記錄中教師指導幼兒用三種物體的圖片代替,增加了直觀性和可操作性。記錄中教師還自編兒歌“沙包落下,直直快快;紙巾落下,搖搖擺擺;丫型紙片落下,轉著圈兒”來幫助幼兒提煉整理經驗,為幼兒學習用符號記錄提供了榜樣。因此,教師應本著形象、簡明、有效的原則,科學地設計規劃適宜的記錄活動。
1.恰當運用適宜的記錄方法。幼兒科學活動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把實物或實物的圖片粘貼到記錄表上用于代表記錄對象,可以用連線或繪畫的方式代表記錄對象或記錄的現象,更可以用符號、數字或圖像表征的方式對觀察對象加以記錄;按記錄時對結果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描述性記錄和統計性記錄;另外記錄表分全封閉式記錄表、半封閉式記錄表和全開放式記錄表;不僅有單人使用的記錄表,還有兩人、多人合用的記錄表,還可以添加“觀察記錄匯總表”;記錄中可只要求記錄結果,也可記錄過程與結果,更可以先預測再記錄過程與結果;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活動目標采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形式的記錄方式和內容,充分考慮記錄表的針對性,使幼兒的觀察記錄更趨于客觀、準確。
2.將個人記錄、小組記錄與集體記錄有機結合。科學活動的記錄形式有個人記錄、小組記錄和集體記錄。個人記錄是以個人的探究為基礎的個體記錄,表現為幼兒個體對事物、現象及關系的理解。小組記錄是以幾個人共同實驗為基礎的合作記錄,體現了團隊的合作與配合。幼兒的集體記錄既可以在個人記錄、小組記錄的基礎上進行,也可能在個人或小組記錄之前,因為有些探究記錄不適合以個別或小組記錄方式進行,尤其是在幼兒較難自主記錄的情況下,主張由教師的幫助下進行集體記錄。這三種方法,性質和功能各不相同,教師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觀察類型及觀察要求,靈活機動選擇合適的記錄方式,發揮記錄的真正效用,從而促進觀察活動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
3.關注記錄的個性化。科學活動的記錄雖然有嚴謹規范的一面,但是也要體現和追求個性化的一面。這是因為幼兒之間存在著能力、個性、發展水平的差異,記錄活動也不可能整齊劃一。因此,在科學活動的記錄過程中,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自己眼中的世界,要給予幼兒一定的創造想象的空間,滿足幼兒個性化記錄的需求與表現。例如:在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中,幼兒記錄每次吹出的泡泡個數。教師有意識地提醒與鼓勵幼兒可以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記錄,很快孩子們的記錄百花齊放、個性十足,有的用圓點,有的用圖畫,有的用數字,有的甚至每次畫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泡泡的個數。這種個性化的記錄方法為每個幼兒搭建起自主創造的舞臺,構建起自由想象的空間,提供了大膽表現的機會,彰顯了幼兒個性魅力。
四、記錄與探索同步,考慮記錄的真實性
【案例探析】中班科學活動“漂浮的蛋”,幼兒將鵪鶉蛋、雞蛋和鴨蛋分別放入水杯里,然后往水杯里放鹽,數一數一共加了幾勺鹽分別使蛋漂浮起來。教師觀察發現,幼兒在操作中只關注幾勺鹽的數量,一直忽略蛋在水中的細微變化,記錄表上也只是單調的幾個數字。經過調整后新設計的記錄表,注重引導幼兒對實驗過程進行記錄,于是,記錄表上是若干盛水杯子的圖案,要求幼兒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記錄:每增加一勺鹽,蛋在水杯里的位置。
幼兒的科學記錄活動往往與探索發現同步進行,幼兒邊探索、邊發現、邊思考、邊記錄,這時記錄為幼兒的觀察發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那種沒有及時記錄,過后補記,或者是回憶記錄,都會與具體的活動情境有很大偏差,成為實踐探索的一個符號與擺設。因此,強調記錄活動與操作活動同時進行,是保證記錄活動真實與有效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設計的記錄活動往往只強調對實驗結果的記錄與保留,忽略對科學活動中現象的變化過程作觀察記錄,正如上述案例,第一次的記錄無意中引導幼兒只對鹽的數量加以關注,忽略了實驗要重點關注的是鹽的數量與蛋的漂浮程度的關系。因此,作為科學記錄活動設計者的老師,要有良好的科學素質和精準的把握能力,設計有效的記錄表,引導幼兒記錄與探索同步、記錄為探索服務。
五、記錄為交流提供支架,考慮記錄的有效性
【案例探析】大班的科學活動“吸管的測量”,幼兒學習用吸管來測量自己坐的桌子和椅子的長度與高度,目的是讓幼兒感知用同一測量工具,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就越少;長度越長,測量的次數就多。凱凱用吸管在桌面上隨便比畫了幾下,就開始在自己的記錄紙上歪歪扭扭地隨意寫了幾個數字,然后開始這邊摸摸,那邊弄弄,一副無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樣子。在評講環節中,凱凱也沒被老師請出來發言,最后那張錯誤的記錄單還被小組長收走了。
在科學活動中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講評活動中,由于時間的原因,老師只能聽取部分幼兒的代表性發言,無法充分展示和討論每個幼兒記錄的情況與想法,怎樣創造條件為幼兒提供更多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呢?
1.交流分享,發揮記錄價值。記錄活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為交流、分享提供支架。教師應創設條件,給幼兒充分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在幼兒小組記錄的過程中,調研幼兒園改變了過去只能靜悄悄地記,不能進行輕聲地小組商討的慣例,允許幼兒在小組商討中形成一致的觀點,解決了記錄的初步交流與分享。同時在評講展示環節,為了給每個小組、每個幼兒的記錄得到充分展示的機會,教師可以準備一張大紙,盡量把每個幼兒、每個小組的記錄結果粘貼在上面,供全班幼兒進行集體交流,也有利于活動后的繼續交流、互相糾正和提高。在評講的時候,老師的評講要短小精練,節省更多的時間讓更多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和展示,讓孩子在相互交流與分享中學習與提高,使觀察記錄不再是一個生硬的數字、一個有限的結論,充分發揮記錄的潛在價值。
2.及時展示,提升交流經驗。科學活動中的記錄表,除了記錄觀察結果、提升記錄能力、加強同伴交流外,我們還可以延伸記錄功能,可以將孩子們的記錄表在班級中展示出來,既巧妙布置和豐富了班級環境,還方便了學生比較、概括和相互學習。每到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總會三五成群圍繞在一起,向別人介紹陳述自己記錄的內容,拓展了幼兒學習時間和空間。調研幼兒園還特意在幼兒的記錄表上貼上幼兒個體或小組的個性化標簽,讓學生有榮譽感、自主感與自信感,每當孩子自信滿滿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記錄內容時,那種滿足與成功油然而生。
六、單次記錄與系統記錄結合,考慮記錄的系統性
【問題思考】科學的探究是個持續的過程,科學記錄也應追隨整個探究過程,科學活動的記錄怎樣隨主題探索不斷深化?區域活動中的記錄又怎樣配合、延展主題探索活動?調研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有趣的磁鐵”,圍繞磁鐵分別開展了“磁鐵走迷宮”、“磁鐵能和誰交朋友”、“看看磁鐵的力量有多大”等系列主題活動。老師不僅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邊實驗邊記錄,甚至在科學區域也設計與安排了相應學具,并要求學生自主完成觀察記錄。
記錄應追隨幼兒整個探究過程,本身一項科學探究不是一次兩次就完成的,有些科學探究還要進行反復的驗證性探究,因此,要考慮單次記錄與多次記錄、多次記錄與系統記錄之間的系統規劃與比較。有些教師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會圍繞主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開,科學記錄也會隨著探究的深化而深化;有些教師會在科學教學活動完成后,又將記錄單投放到區域里作為活動的延伸,這樣把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中的記錄有效連貫起來,可以幫助幼兒有目的、有針對性進行持續系列的科學探索活動,進一步激發探究興趣,培養探究能力。因為老師知道,單次記錄只顯示了一次的探究結論而不是全部,單次記錄的結果也不代表一定是正確的結論或能從這次記錄結果中發現和找到事物的規律,而系統記錄可以彌補單次記錄的缺陷,成為延續、提升探索興趣的動力。
總之,通過課題研究,合作幼兒園的教師更加明確:記錄是幼兒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合理有效的記錄將是自主與個性的,參與記錄的幼兒將是投入與愉快的,幼兒的記錄雖有方法、技巧可循,但教師對于幼兒的記錄指導并非在于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在于科學地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記錄去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積極思考、大膽發現科學學習的樂趣。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3
觀察目的:
觀察圖書區投放圖書后幼兒的閱讀行為及表現。
觀察對象:
閱讀區幼兒
觀察記錄:
李新科、張凱睿、吳悅然等幾個小朋友來到圖書區很興奮地拿起書,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可是過了不久焦曦漫小朋友就翻來翻去,感覺沒有耐心看了,我走過去問,"曦漫你怎么了"?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過去告訴她,在看書的過程中應該學會,認識書里面的字寶寶,閱讀其實還可以學到更多的本領。等區域結束之后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書里面認識的字寶寶,還有小朋友們不知道的"秘密"。聽完我說的話之后,有幼兒加入她的隊伍,一起翻看的圖書。
分析:
每次區域活動,閱讀區里的小朋友總是"吵吵鬧鬧,不能領下心來安靜的進行閱讀"有的幼兒還拿著手偶在打鬧,無所事事。這樣幼兒無法安靜的創作,我覺得在進行區域活動的時候必須交代給幼兒任務,還要讓孩子知道進每個個區域的目的,還可以在進區域之前先安靜聽會音樂,讓孩子安靜想好自己想去哪個區,進去了該做些什么。特別是圖書區要和家里互動"家園閱讀合作行動"。圖書區經常投放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可以讓小朋友在家閱讀,回到幼兒園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從家里帶來的圖書幼兒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伙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于帶書幼兒及全體兒童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措施:
1、區域的重點在于孩子進區域里面收獲到了的東西,和養成良好的進區習慣,能安靜的思考。
2、重點的選擇圖書為幼兒講述使幼兒了解圖書內容和方法。
3、鼓勵帶來書的幼兒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兒講述。
4、與家長溝通配合將這種好的方法堅持下來。
5、在家也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鼓勵幼兒把閱讀時所認識的漢字圈起來,與同伴分享。
6、進區域的時候可以先讓幼兒聽安靜的音樂,走走線,讓孩子心情平靜,想好進區域該做些什么。
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觀察,我發現我們班小朋友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不喜歡閱讀書到喜歡上了閱讀書。更主要是對書里的內容感興趣了。薩特說"閱讀就是自由的夢",閱讀是一種自由的、充滿智慧的精神生活。我們應當讓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閱讀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因此,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寬松的氛圍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興趣愛好,在日常活動中我注意觀察幼兒看書的內容(幼兒自帶),收集幼兒喜歡看的圖書,請幼兒講一講書中的內容,并請同伴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請幼兒思考"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講出完整的故事,而有的幼兒講不出故事呢?"幼兒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我告訴幼兒看書要把書看完整,前面和后面是連在一起的,少了哪一頁都不能講出好聽的故事來。幼兒似乎理解了,看書時,不是走馬觀花,而是一頁一頁認真的看了起來。
閱讀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口語的,甚至是觸覺的。所以從小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的培養,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為以后的正式閱讀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4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可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由此可見,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五大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育是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其中主要包括集體科學教育活動和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創設或利用區角游戲環境,通過各種游戲設備和豐富多樣的材料所進行的科學教育,其中包括在科學發現室、班級的自然角、科學區以及室外的飼養角、種植園地等開展的專門科學探索活動和隨機性探究活動。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集體科學教育活動的不足,是一種由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的活動,教師在其中可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本研究立足于南充市兩所幼兒園(A園和B園)區域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現狀,發現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從而探索出有效進行幼兒園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對策。
二、幼兒園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現狀
1.區角設置
A園設置的園所科學區角有種植園地,位于幼兒園教學樓后的一塊空地,種植面積約為50平方米。在每個班級教室外的陽臺上都設置了植物角,上面擺放了蘆薈、仙人掌等四季常見植物。每個班級都設置了幼兒用于探索與發現的科學角。幼兒園區內并未設置科學發現室、氣象角以及飼養角。
B園設置的園所科學區角有種植園地,一塊位于教學樓屋頂的陽臺上,另一塊位于區角“田園小廚房”旁邊。每個班級教室外的陽臺上都設置了植物角,擺放了萵筍、仙人掌、草莓、洋蔥等蔬菜和植物,還設置了自然角,擺放了紅豆、蠶豆和花生等可用于幼兒觀察自然的物品。部分班級設置了科學角,大多數班級未設置科學角。園所內沒有設置科學發現室、氣象角以及飼養角。
2.材料投放
從A園區角設置投放的材料來看,在種植園地種植的蔬菜以小白菜為主;在植物角投放的材料主要是蘆薈、仙人掌等常見的盆栽植物;在科學角投放的材料有磁鐵、地球儀、數字板等。從B園科學區角設置投放的材料來看,在種植園地種植的主要為蘆薈、仙人掌、桂花等觀賞性植物;在班級的植物角則投放了各種植物,如草莓、洋蔥、菊花、桂花和月季花等;自然角也投放了各種植物,如綠豆、蠶豆、南瓜子等。B園在班級內所設置的科學角較少,投放的材料主要也是以認識顏色、形狀、幾何圖形等數學學習為主。
3.開展狀況
從教學計劃上來看,A幼兒園每周都會開展兩次科學集體教學活動:一次為科學集體教學活動,另一次為數學集體教學活動。幼兒園幾乎沒有預留出開展專門科學區角活動的時間,區角活動主要以美工、表演和益智類為主。班級內部雖設有科學角,也投放了多種材料,但幾乎沒有專門的時間開展科學區角活動。園所區內雖設有大面積的種植區,但種植的任務完全由幼兒園的后勤人員所承擔,幼兒幾乎沒有親手種植的機會。而班級外設置的植物角和自然角更多地用于觀賞,教師幾乎不會借助材料組織幼兒開展認識植物和自然的活動。
從教學計劃來看,B幼兒園每周都會開展兩次科學集體教學活動,但開展的區域科學教育活動較少。B園每天都會開展班級區角活動,如“娃娃家”“建構區”和“剪紙”等,多以美工類的區域活動為主,系統的區域科學教學活動較少。教師偶爾會利用散步的時間帶領幼兒認識幼兒園的`植物,隨機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但時間較短,一般只有幾分鐘。雖然班級外設置有植物角和自然角,但種植植物的任務主要由幼兒園的后勤管理人員承擔,幼兒為植物澆水和養育的機會較少。
4.教師指導
在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幼兒活動的指導較少。如幼兒在班級設置的科學角盡情地探索與發現時,教師只是在旁邊維持紀律,甚至將這一段時間視為“休閑時間”,在一旁閑聊或玩手機。在A園中,雖然園所內設置了大面積的種植園地,但幼兒幾乎沒有可以親手種植的機會。無論是種植園、植物角還是自然角的管理皆由后勤人員來執行。B園雖在部分班級設置有科學角,在墻面上也掛有觀察指導記錄表,但實際上教師對幼兒進行科學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幾乎沒有,或者只觀察幼兒是否參加區域活動,而對幼兒參與的具體情況缺少詳細的記錄。
三、幼兒園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區域教育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教育活動都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幼兒園的科學區域教學活動中還存在重視集體教學活動忽視區域教育活動的現象。從A園和B園的教學計劃可以看出,在科學區域活動角,幼兒園安排了一周兩次的集體教學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保障。但很少安排專門的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或者所安排的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也是流于形式。老師普遍反映比較重視傳統的集體科學教學活動,因為教學計劃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不太會重視區域科學教育活動。
2.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內容不完善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廣泛,常見的區角設置包括班級的科學角和自然角,園所內的區角包括種植園地、飼養角、科學發現室和氣象角等。從A園和B園的區角設置可以看出,幼兒園班級通常會設置一些區角和開展一些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但園所內的科學區角卻很少設置,如A園和B園都未設置飼養角、科學發現室和氣象角等可為全園幼兒提供科學探索與發現的場地,導致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不完善。
3.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材料缺乏
科學教育活動的材料是區域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物質保障,A園和B園中雖然都設置了科學角和植物角,但在區角內投放的材料卻較為單一。如在科學角所提供的材料大多數為數字板、幾何圖形板、數學卡片等數學領域的材料,而用于科學發現與探索的材料則相對較少。在植物角的材料投放中,由于幼兒園大部分盆栽植物都是幼兒家長從家中帶來,因此A園和B園均只投放了仙人掌和蘆薈等常見的觀賞性植物,其他可用于幼兒進行科學觀察與記錄的植物較少。
4.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流于形式
從A園和B園的教學計劃可以看出,在開展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流于形式,區域科學教育的活動時間也大幅縮水。如在散步時間,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和認識植物,通常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幼兒園的植物,并不會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引導幼兒認識各種植物,導致區域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時間嚴重不足,質量不高。
5.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缺乏教師指導
和集體科學教學活動一樣,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同樣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幼兒園所開展的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卻缺乏教師的指導。教師往往將區域科學教育活動視為幼兒自由探索和操作的活動,認為教師只需要在一旁確保安全即可,不需要提供系統的專業指導。如在A園的科學角墻面上掛有觀察記錄手冊,主要用于教師觀察和記錄幼兒在科學區域中的表現。但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教師卻未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記錄冊上的內容一片空白,反映出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缺乏教師的指導。
四、幼兒園開展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對策
1.重視區域科學教育活動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觀念上應重視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區域教育活動不僅僅是集體科學教育活動的補充和延伸,與集體科學教育活動一樣,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也應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幼教工作者應認識到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將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明確納入一周教學計劃中,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開展活動。在一日活動中預留出一部分時間專門用于區域科學教育活動,如利用飯后散步的時間觀察認識植物,利用休閑的時間進入種植園地開展種植活動,利用過渡環節開展科學角的活動。
2.完善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設置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廣泛,可以開展的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幼兒區域科學教育活動需要依靠科學區角的設置才能有效開展。其內容主要包括班級內的科學角、自然角和植物角;園所內的科學發現室、種植園地、飼養角和氣象角等。目前兩所幼兒園均設置了班級內的區角,如科學角和自然角等,但園所公用的科學區域設置還不完整。因此,幼兒園應完善園所科學區域的設置,新增科學發現室、飼養角和氣象角等區角。
3.提高材料投放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目前許多幼兒園在進行科學區域材料投放時更多地考慮材料投放的便利性和實惠性,而忽視了材料投放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科學角進行材料投放時只投入數學類材料,一般科學類材料投放很少。因此,幼兒園在進行區角布置時應提高材料投放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如在班級科學角投放材料時可投放磁鐵、地球儀、電池、放大鏡等用于科學探索與發現的材料。在幼兒園園區投放桃花、菊花、桂花、槐樹等植物,幫助幼兒認識四季常見的植物。在種植園地除種植觀賞性植物外,還可種植白菜、青菜、蘿卜等食用性植物。通過投放多樣的材料,使幼兒了解更多的科學現象和規律。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5
班級: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xx年3月2日
主題:親親一家人
執教:
活動目標:
1、喜歡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手指靈活度。
3、能遵守區域活動的規則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絨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裝玩具一套,餛飩、自制面條、餃子等若干。品嘗區,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醫院:醫院套裝玩具一套,自制鹽水瓶若干,藥瓶若干等
語言區:幼兒圖書若干,幼兒活動材料1
美工區:幼兒活動材料《紙工》P2頁,《紅燈籠》,彩泥,蠟筆、畫紙等
指導建議:
1、美工區:幼兒在做《紙工》《紅燈籠》時,因為小班的小朋友接觸剪刀剪紙還不是很多,教師在幼兒動手剪紙的工程中,要重點指導,并提醒幼兒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幼兒做完成品時,要及時給予幼兒鼓勵,提高幼兒以后做紙工的信心和興趣。
2、其他區域活動時,要注意每個區域的活動規則,并鼓勵幼兒在區域中多說,和其他幼兒多交流。
觀察原因
小班的幼兒在紙工游戲中,慢慢開始接觸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為小班的幼兒手指靈活度還不夠,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觸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讓我們班的小朋友慢慢開始接觸需要用剪刀幫助完成的紙工作品,慢慢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觀察記錄
有而在聽講的過程中還是很認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孩子的一些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部分孩子還不會用剪刀,而我在給他們做示范的時候,又恰恰忘了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剪刀,使他們本來就還不靈活的小手顯得更加的笨拙,雖然有一部分的幼兒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紙片,可是他們也沒有正確的是用剪刀。
思考與對策
小班年齡段的`孩子,在手指靈活度的方面還是欠缺的,他們的手指小肌肉群的發育還未全部完成,所以需要做一些細致的游戲或動作都還不是很協調,特別是需要使用剪刀時,就很明顯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是只在紙工活動上,正確使用剪刀的方法也不是在課堂上完全能說明白的,除了在日常活動和交流中,指導幼兒正確使用剪刀外,還需要家長平時在家中能讓孩子有目的地剪一剪,練一練,這樣對孩子的手指靈活度和小肌肉群的發展都有好處。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6
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于心理活動中的意志品質問題。意志是否堅定對長大后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重要影響。在與家長交流時,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沒耐性,做事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這項習慣的培養重點放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因為覺得在這種環境中,幼兒處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表現更為真實,同時注重挖掘家長資源。課題開展中點滴做法,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以便下一步課題工作更好地開展。
一、挖掘家長資源,家園結合,共同樹立做事有始有終習慣意識
《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合作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在課題開展之初,我們班首先召開了家長會。教師深入淺出地向家長介紹了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家長一致認識到,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好的習慣,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不是朝夕就能養成的,得需要極大的耐心、恒心。孩子較小,自身的自控力差,這就需要家長不停地督促、提醒、激勵。
為此,我們特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和家長布置了“家庭作業”,目的在于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動,以更好提醒家長樹立榜樣作用,養成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我們設計了觀察記錄表格,觀察記錄分兩項:一項是家長幫助幼兒確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或日常生活行為;(注:家務勞動內容和日常生活行為內容根據幼兒養成習慣情況可隨時調整)第二項是幼兒為家長復述當天所學本領。觀察指標是幼兒能主動完成的用紅綠點表示;需要家長提醒才能完成的用黃點表示;不能按時完成的用紅點表示。這項活動得到了大部分家長的大力支持。比如:楊慕涵小朋友給自己最初確定的觀察內容是日常生活行為刷牙,洗臉,一個月后換成疊被子,之后是洗襪子、掃地。每項活動都能認真完成,家長也堅持做好觀察記錄,到了最后還鼓勵幼兒自己作記錄,以調動幼兒積極性(楊慕涵認字、寫字的能力都較同齡幼兒較強)。在學期末,家長反饋時這樣說:楊慕涵這學期的表現有非常大的進步,從一個膽小不愛說話的小朋友到勇敢回答老師的提問,從膽小到自信,作為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由衷地感到高興,其中老師為孩子們做的日常行為規范和每天復述學習到的內容的觀察記錄,對孩子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孩子每天會非常自覺完成自己給自己布置的任務,作為家長也起到榜樣作用。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習慣逐漸養成,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基礎。
當然,也不盡然是自理、自立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有一部分幼兒更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例如:佳佳爸爸在和我交流中談中,佳佳有了一定的進步,在自理方面由原來家長幫助做,到現在完全自己穿衣服、洗臉、刷牙。但在學習上主要還是貪玩,做一會就跑掉,做事不專心,督促時才做,在以后是需要改正的最大問題,希望活動的開展能使幼兒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活動的開展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讓家長重新約束自己,審視自己,為幼兒樹立一面鏡子。同時也為家園之間的溝通搭建了一個和諧的橋梁。
二、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要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從而造成時間上的浪費,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幼兒良好習慣的建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呢?經過深思,我把落腳點放在區域活動中。因為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這種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更有利于教師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習慣。
在這個環節中我也建立了一張觀察記錄表,內容分為幼兒做事的觀察記錄及收拾材料的觀察記錄。提筆寫道這時,腦海里出現了最初孩子做事習慣的一些片段。
鏡頭一:圖書區里,周昱昊和趙子豪把所有的圖書都取下來,鋪了一地,倆人爭搶看誰面前的書多,看到我過來,趙子豪告狀:于老師,周昱昊搶我的書。還沒等我解決,他似乎已經滿足了,看到益智區的小朋友在用打氣筒打氣球,便又跑去搶打氣筒。
鏡頭二:結構區里,鐸鐸,霖霖在專心地用積塑搭建新式立交橋。壯觀的橋加上各式新型汽車引來許多小伙伴駐足觀看,我也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當區域活動的結束音樂時這兩個小家伙卻讓我大跌眼鏡,霖霖用腳踢積塑玩,看到他踢,趙睿桀過來推波助瀾。而鐸鐸呢,把積塑放在倒過來的椅子里,推著到處亂跑,發出了刺耳的噪音。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7
觀察時間:4月5日下午區域活動時間
觀察對象:手工操作區的一組幼兒(大班)
觀察地點:大二班活動室
觀察內容:
區域活動之前,我拿出兩筐操作材料對小朋友們說:“今天老師給手工操作區準備了許多操作材料,有吸管、糖紙、模具刀、皺紋紙、小盤子、小樹枝等等,看看小朋友用這些材料和橡皮泥能做成什么,待會把你做的東西給大家介紹一下。活動開始了,有十幾名幼兒一下擁擠到手工操作區這塊場地,曾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橡皮泥又成了孩子們手中的“香餑餑”,只見一個男孩子最先搶到模具刀,接著另一個小朋友把糖紙拿到自己的跟前由于準備的材料非常充足每個幼兒都拿到了自己喜歡的游戲材料,筐里還剩下不少材料。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我發現第一個小朋友一會拿刀無目的地切來切去,一會又拿小盤子擺弄來擺弄去,第二個拿著糖紙對著教室看了又看,顯然他又發現了糖紙的另外秘密大部分幼兒都只停留在擺弄老師提供的游戲材料上,很少有小朋友在那兒專心地進行操作。直到游戲結束,大多數孩子也沒有用這些輔助材料做出好看、好玩的作品。
分析:
操作區是孩子們常去的.地方,每次活動都有許多小朋友進入到操作區玩他們喜歡的橡皮泥,他們用橡皮泥搓麻花、團小球,做糕點,但是由于缺乏一些輔助材料,過一段時間后幼兒已不滿足于簡單的搓搓、團團、壓壓,操作區逐漸無人問津。新材料的出現使得曾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操作區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8
一、整體觀察
整體觀察主要是為了解各個區域中幼兒不同的學習興趣、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中幼兒的情緒、規則的遵守以及物品的整理等。常用的方法是掃視和巡視,所花費的時間較少。在區域游戲的起始和結尾兩段,教師常采用整體觀察,因為活動開始時經常會有幼兒對操作要求不了解和對自己活動目的不明確,教師要對全體幼兒逐一蜻蜓點水式地關心一下,即可了解幼兒的活動狀況了。活動結束時,也應整體了解一下,以便確定結束的時間,并注意個別幼兒的活動進程,以幫助他們做好結束活動的心理準備。
二、局部觀察
1、局部觀察的主要內容。
1)對能力特別強的幼兒或特別弱的幼兒。留意他們學習的動機、目標和困難,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議,以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如:幼兒在美工區中做帽子。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掌握不好帽子開口大小和頭圍的關系。面對幼兒的困惑,教師請幼兒嘗試桌上的工具和材料,能力強的幼兒有的用雙面膠在開口反面的地方粘住,有的用膠水涂在紙條上把開口大的地方粘小一點,還有的用小訂書機把開口的兩頭訂掉一些。能力弱的幼兒大部分是模仿別人的做法,也有小部分孩子會請求他人的幫助。教師細致、深入的觀察,適時的引導,使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對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觀察孩子操作材料的情形是否和教師的'預計相符,進展的步驟、遞進的層次是否和計劃相同,尤其要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現象進行收集。如:在家政區活動中小朋友自己制作奶油蛋糕。奶油是新投放的操作材料,當然要作為教師局部觀察的重中之重。在觀察中發現,雖然教師示范時強調手要捏在三角包的最上面往下擠奶油,可是大部分孩子由于的手勁不夠,都捏在中間擠,使奶油從三角包的上面溢出,這是教師在活動前沒有考慮到的。觀察到這一現象后,教師及時調整了操作材料,把三角包的頂端用牛皮筋扣緊,這樣孩子操作起來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奶油就會溢出來。解決了后顧之憂后孩子的創造更大膽了,他們有的在蛋糕上裱出了漂亮的花紋,還有的裱出了小兔、娃娃臉、小貓等動物形象。
3)對和最近主題教育教學目標緊密相扣的活動內容。區域游戲活動往往受到階段主題活動內容的影響,會爆發出一些共同的關注熱點,所以教師一旦發現,即可注意觀察有可能作為講評或討論內容的素材。如:有一階段開展“化裝舞會”的主題活動,美工區中動作快的小朋友做好帽子、服裝后自己拿了彩色紙條串成項鏈戴到了脖子上,有的孩子見了還模仿著做手鏈,當教師觀察到這一情況后,在講評時組織幼兒討論:“我們除了做帽子、服裝,還能怎樣裝扮自己呢?做好這些服飾后又可以玩些什么游戲呢?”小朋友提出可以做包、串項鏈、手鏈,做腰帶等,還有的小朋友說我們待會兒把這些做好的東西賣給別人或者裝扮好區小舞臺表演吧。于是教師調整了環境,根據幼兒的談論熱點和創造性的建議,投放了相關的各種材料,供幼兒下一次游戲使用,并且鼓勵幼兒和小舞臺、超市等其他區域進行互動。
2、局部觀察的主要方法。
(1)旁觀:教師不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不給予指導、建議,只是觀看孩子的操作過程或靜聽孩子的交談,必要時可進行書面記錄。
(2)參與式觀察:教師以觀看孩子的活動為主,在孩子需要時才給予指導。
(3)實驗式觀察:教師有目的地布置一定的場景,在其中施加一定的持續、穩定的影響,以觀察某些材料或因素的作用,或觀察某種教學手段的效果。
三、作好觀察記錄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必要延續。教師要觀察什么,就要記什么,從中可以獲得新的觀察發現。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隱含著教師對于其教學行為的反思和師生互動過程中所達成的理解。這既可以幫助教師檢驗活動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相符合,又可以看到什么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幼兒在活動中有無創新等等問題。觀察記錄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主要采用的記錄形式有:
1、按記錄結構分:開放的日記式(表格記錄):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軼事性記錄(個案記錄):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敏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隨機進行跟蹤了解。
2、按觀察的時間分:現場記錄:這使我們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我們常用拍照、錄像、表格記錄等方法。事后記錄:由于教師采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投入到當前的事件中,不能分心去做觀察記錄,或為了避免對記錄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事后記錄下一些突發事件、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幼兒創造性活動的事例。現場和事后相結合。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9
一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和家長一樣期待著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中班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了,這個時候我們鼓勵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去嘗試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這個時期,作為老師完全可以先做一個觀察者和協助者,來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在哪里,適時的幫助他,讓他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班共有幼兒31人,其中插班生2人。幼兒有了小班一年的基礎,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進步,大部分幼兒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如:喜歡上幼兒園,有了初步的自理能力,基本上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玩好玩具能分類擺放等。
二、本學期的工作重點
1.開學初的環境創設
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更換,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做到有班級特色,環境中應以孩子為主體,留有相應的空白,在教學活動中及時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家長在接送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狀況。
2.加強幼兒的常規培養。
常規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秩序,從而影響孩子的發展。平常通過晨間談話、隨機談話、離園前談話等,向幼兒講清常規、要求,并采用多種形式對幼兒進行訓練,嚴格檢查常規執行情況,逐步培養幼兒能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之間的友愛、謙讓、協作精神。根據每周活動目標,及時在各區域有層次地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在活動中認真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需要,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在活動遇到的問題。
2.提高幼兒的閱讀、講述能力。
幫助幼兒掌握閱讀的方法,能逐頁翻讀、學習用完整的話表達每一頁的大致內容。訓練幼兒講述故事的能力,在餐前活動時間開展故事比賽活動。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一年小班的學習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對美工等操作活動非常感興趣。幼兒一有空就會拿手工紙折各種東西。本學期我們將在折的同時增加一些剪貼等技能訓練,盡量使手工在學期末的展示中真正成為班級特色。
4.繼續開展區域和主題相結合的活動。
(1)班本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班本課程內容應來源于本班的實際情況,來源于本班幼兒的興趣點,根據孩子的興趣,開展班本課程活動。
(2)在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方面,我們認識到區域活動必須創設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大膽探索的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本學期我班共設置七大區域:
(1)閱讀區。
(2)美工區。
(3)益智區。
(4)角色區。
(5)建構區。
(6)科學區。
(7)生活區。
在主題進行過程中根據各主題生成相應的區域活動。
5.結合節日開展好各個慶祝主題活動。
本學期的節日很多: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等,結合幼兒園跟年級組的安排,我們將根據不同的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主題活動和親子活動,積極鼓勵家長參與我們的活動。
6.結合積極開展種植活動。
根據本學期的季節特點,引導幼兒進行種植活動,為幼兒提供嘗試、探究、實驗的機會,通過親自觀察、動手種植獲得知識,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豐富自然科學知識,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
7.嚴格按園里的要求認真實施各項衛生保健工作,定期消毒、滅蚊等。
給幼兒提供一個清潔舒適的活動環境,在工作中加強對幼兒的生活照顧,將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三、家長工作
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利用各種QQ群、微信群,電話等與家長聯系,溝通交流,我們還將利用宣傳欄向家長公開我們的各項活動、育兒經驗,根據年級組安排開展家長半日活動,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有關制度。向家長介紹園內的制定,分析班級存在的不足,希望得到家長的諒解與支持。同時,還鼓勵家長大膽提合理化意見,以便本班保教工作的改進。
四、逐月安排
九月份:
1.創設適宜的班級環境,迎接幼兒的到來;
2.制定教學計劃、班務計劃、主題實施路徑表、完善集體備課形式等;
3.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編排早操;
4.和幼兒共同收集廢舊材料,豐富班級區域游戲;
5.做好班級常規管理工作;
6.結合中秋節,開展“中秋家家樂”主題活動;
7.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學會保護自己;
8.跟隨幼兒的興趣,生成班本課程主題;
9.和幼兒共同商討、創設班級自然角;
10.及時將幼兒活動剪影、觀察記錄等上傳至班級網站;
11.和幼兒共同規劃園內種植角,對種植角進行整理、播種等;
12.結合《指南》中的健康領域,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評價、總結。
十月份:
1.開展“慶國慶”主題活動;
2.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3.繼續開展班本課程活動;
4.開展“浪花節”園本特色活動;
5.開展“九九重陽節”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學會關愛身邊的老人;
6.開展“美麗的秋天”親子秋游活動;
7.對照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找出薄弱環節,進行改進;
8.及時更新區域游戲材料,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必要的條件;
9.班級開展“讀書漂流”活動;
10.結合《指南》中的語言領域,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分析、評價。
十一月份:
1.開展“
11.9”幼兒逃生演練及安全教育活動;
2.向家長開放半日活動;
3.結合“感恩節”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幼兒知道家人、老師等對自己的愛,學會感恩;
4.結合班級情況,繼續開展班本課程;
5.為每位幼兒建立成長檔案;
6.結合《指南》中的藝術領域,對幼兒的一日活動環節進行觀察記錄、分析、評價;
7.開展“升國旗”主題活動。
十二月份:
1.繼續為幼兒建立成長檔案;
2.積極參加幼兒園的課程敘事展示活動;
3.結合《指南》中的科學領域,對幼兒的游戲進行觀察、分析、評價;
4.撰寫“我的成長故事”,參加幼兒園的師德宣講活動。
一月份:
1.開展“慶元旦”慶祝活動;
2.撰寫評語,填寫幼兒素質報告書;
3.對幼兒進行發展評價;
4.對幼兒進行假期前安全教育工作;
5.歸還、清理班級物品;
6.及時進行反思、總結。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0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兒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家庭成員對幼兒的關愛也越來越多,這些都在無意中“剝奪”了幼兒學習生活能力的權利,限制了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養成了幼兒過分依賴的性格,使孩子們成人后,缺乏相應的生活能力、動手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幼兒表現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較強;隨意性較強,做事缺乏耐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同伴之間不會謙讓。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自己的照顧,培養幼兒的自立精神是幼兒時期必須學習的必要能力,教育對象是幼兒本身,受益者是幼兒本身,也是我們整個社會。
一、創設滿足幼兒自主發展需要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第四條:“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我們在活動室里投放真實的材料給予孩子,如瓷杯、瓷碗、水壺、刀具、烤箱、平底鍋、針線、拖把、掃帚等等,一切生活中能真正使用的物品,都會以方便兒童使用的合適尺寸出現,滿足兒童的意愿,使他們的行為動機得到尊重。
通過操作真實的物品使幼兒更趨向社會性,縮短與外界社會的距離,使他們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并學會懂得珍惜、關愛。
我們向幼兒全面開放生活區,幼兒自主選擇區域進行活動。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偏向,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區域活動規則。
教師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這樣幼兒能更好的按照自己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能給幼兒提供體驗成功、愉快的機會,從而激起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區域活動中適時的給予幼兒啟發、引導和激勵,讓孩子積極主動的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反復練習,以此促進幼兒的自理能力的發展。
二、通過觀察記錄,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使用三套的觀察記錄,記錄幼兒的區域活動情況。一是歷時三年的幼兒教具操作完成情況記錄表,二是教師有計劃的日記錄,三是教師隨機記錄。
另外一種直觀的記錄方式就是視頻記錄,我們將攝影機放置在合適的地方,自然攝錄下孩子區域活動操作教具的過程。
這些觀察記錄,都能有利于教師進行反思和分析,為下一步的教具投放、對幼兒的引導、教師的教育舉措提供了優良的資源。
三、開展比賽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我們每學期都會開展一些有趣的自理能力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比如:穿鞋子、脫疊衣服、疊浴巾、系鞋帶、整理書包等比賽。賽前全力以赴的準備和比賽時的熱情參與,孩子們在過程中的收獲要大于獎項的獲得。
在比賽前后,教師們也會通過各種形式的公告引起家長的重視,引導家長明白幼兒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四、通過家園配合,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忽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過分寵愛,事事包辦代替。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少幼兒在家中能做到“獨立如廁、漱洗、入睡、進餐、穿脫衣服、洗臉刷牙等”。一些幼兒在園在家的表現極為不一致,這表明出家園在教育上的脫節,老師的辛勤勞動因此而事倍功半,甚至被抵消。為此,我們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及具體的目標,使家園雙方取得共識,還將每項目標的內容、要求與方法也張貼在家園聯系欄中,從而促使家園相互配合進行同步教育。
一段時間后,教師與家長對幼兒在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發展情況,分別進行觀察評估。此間,還適時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請有經驗的家長介紹他們是怎樣有效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圍繞培養目標開展半日活動,請家長來園觀摩,了解孩子在群體活動中的表現,由于家長明確了活動的意義,所以在家里不僅督促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教給幼兒一些掌握技能的竅門。家長時常與教師商討教育的辦法,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深深感到做好家長工作,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關鍵。
五、結合日常活動,提高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教育內容很多,它不能僅限于區域內的教育,它還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這就要求我們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遷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日常生活的教育。
班級開展“我是小幫手”的活動,小朋友早晨來園后可自主選擇要承擔的班級勞動,如擦桌子、擺放水杯、澆花、喂小動物、切水果、清潔洗手臺等等。讓幼兒自理能力得以發展的同時,責任心也能提高。
春季,我們會帶領幼兒開辟小菜地,松土、播種、施肥、澆水、搭架子、拔草、采摘,幼兒親力親為,體驗勞動的辛勤與快樂,待到豐收時,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孩子們也擁有從土地獲取食物和照顧自己的能力。
無論是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春分這樣的節日節氣,還是四季、雨天、雪天這樣的自然變化,我們都會有儀式或活動去迎接它們的到來,我們帶領孩子穿越千年,感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先人們用智慧傳遞的生機與希望,感受因季節變化而帶來的心靈悸動,讓我們的生命在這時間的流逝里日漸充實。這才是生活教育賦予我們最終的教育目標。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1
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教育觀念不斷的轉變,游戲活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為提高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質量,我園進行了《平行班區域活動互動的實踐》的課題研究,以期通過開展平行班區域活動互動,促使我園區域游戲活動開展正常化,探索適合我園平行班區域互動活動的指導方法與策略。下面是我園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的幾點做法:
一、澄清模糊認識,確立游戲教育觀念
在以往的幼兒園活動中,存在許與多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如:認為以分科教學為特征的“上課”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戲是幼兒園的輔助形式。另外,與教學分離的現象嚴重,幼兒園規定:上午是上課時間,下午是游戲時間。即使是游戲也往往被用于傳遞知識,成為鞏固與強化知識技能的媒體或載體。所以,我們要求老師們必須以幼兒教育規律、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為基點解決現存弊端,重新認識和審視游戲,理解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內涵,要求老師做到:
1、游戲是幼兒園教學活動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幼兒園教學的基本途徑。游戲既可以看作是活動的形式,也可以是活動的內容。要把游戲活動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范疇。
2、游戲對幼兒園活動來說是內容、形式,對幼兒來說更是一種體驗。只有幼兒感到自由、愉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游戲。應尊重幼兒的意愿,注重幼兒的游戲性體驗,讓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中自主、快樂、幸福。
3、幼兒主動構建經驗的游戲是基本的學習活動。堅持游戲就是課程、就是學習的觀念,融游戲過程與教學過程為一體,淡化游戲與“上課”之間的界限,改變把游戲與學習分開甚至對立的觀念。
4、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游戲于幼兒的一目活動中,就是要把游戲這種主體性活動作為中心,把這種主體性的特點呈放射狀擴散到教育活動體系中的所有活動上去,為幼兒創造與他們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幼兒園生活。
二、進行試點實驗,促進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進程
為了真正落實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在思想上認識到位的同時,確定四個班級作為試點實驗班進行實驗,在本班試點實踐區域活動的開展,然后向全園進行了開放,讓大家觀摩學習,為開展《平行班區域游戲活動互動的實踐研究》打基礎。為此,我們為實驗班的老師提供了去南京鼓樓幼兒園參觀學習的機會。以往我們組織大家外出去觀摩學習,老師學習回來后,克服重重困難,毅然進行了實驗,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區域設置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性區域與角色游戲區域的比例恰當,各區域的材料投放充分、有效。在全園觀摩實驗班區域活動時,讓大家覺得眼前一亮,對自己班以后開展游戲活動有了信心。
三、從環境創設抓起,為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奠定物質基礎
區域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時候操作材料的投放。操作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在剛開始的時間里,實驗班的老師開動腦筋,精心設計,發動家長、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并辛苦地進行制作,很快各班區域便初具規模。在投放材料時,各班盡可能多地考慮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科學地投放區域材料。如小班就多投放適合小班幼兒玩的娃娃家的玩具,大班就可投放旗類等益智、操作性強的材料,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到這個最熟悉的區域中玩耍。
四、注重有效指導,為區域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保證
教師在組織本班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時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引導幼兒生動地開展游戲活動。幼兒在游戲時,當發生困難或危險時,教師要適時的給以恰當的指導;當提供的用具不會使用、整理時,教師要適時的告訴他。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教”的程度問題。這種“教”是有必要的,這并不妨礙幼兒的自主性。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看待“教”,要明白“教”和幼兒的“自發”這兩者是相互結合的,要理解什么時候要“教”,什么時候要讓幼兒真正的獨立自主。教師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并給予適時地指導。同時,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引導幼兒怎樣接待同伴來本區域活動,為接待平行班幼兒來本班活動作準備。
五、做好觀察記錄,為區域游戲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資料
我們設計了“區域游戲活動觀察記錄表”,統一發放到各班,要求老師在區域活動時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調整活動區的環境,包括活動區域設置的增減,活動材料投放的改變,不斷提供可促進幼兒持續發展的活動材料。設計并布置一些活動區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動材料,只是區域活動的起點,不是區域活動的全部。教師應該在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區探索活動的同時,通過認真的、經常性的對幼兒進行觀察,正確評價幼兒的活動,包括幼兒的活動興趣、活動水平、發展需求等問題,及時做好記錄,并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不斷為幼兒提供更為適合他們年齡特征和興趣特點,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的,促進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活動環境和材料。教師在活動區中的工作應該進入“提供環境--進行引導--調整環境--進行引導”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
六、加強過程管理,為區域游戲活動的全面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為使所有班級都能扎實有效地開展區域活動,我們深入班級,了解各班在各階段活動的進展情況,及時為老師排憂解難。在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指導老師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活動中,并要求創造一個能讓幼兒主體性得到發揮的精神環境,尊重幼兒的需要、興趣及愿望,形成師幼互動、合作研究的氛圍,使幼兒產生游戲性體驗,讓幼兒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松,敢于大膽探索與創新等;與老師們一起討論研究怎樣觀察記錄孩子的活動,捕捉有價值的研究信息。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2
觀察班級:大二班
觀察對象:編織區的幼兒
觀察時間:20XX年X月X日
觀察地點:編織區
觀察背景:
自我園開展《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村鄉土資源,創設有特色的區域活動》以來,我們便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很多的鄉土材料,其中編織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那里有玉米皮、茅草、紙繩、麥稈等。今日午時區角活動時,孩子們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區域中,可編織區竟然僅有兩個孩子,問起為什么不愿在編織區活動時,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編辮子時,接頭的地方太難了,接不好,編起來也會斷的,不好玩。經過編織活動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是我們當前活動的重點。
觀察實錄:
編織區的'雨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會神的編辮子,可每當編到接頭的地方,就用左手拿著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幾股玉米皮,就亂七八糟的編起來;晨翔小朋友當編到接頭的地方時,一連幾次都接不進去,就是接進去,用手一編又掉出來了,還有的干脆想放棄,不編了。
實施措施與效果:
1、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孩子在編織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如果引導方法不得當,很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興趣。但編辮子對初次學習的孩子來說,接頭的地方確實是個難點。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沒有對幼兒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經過環境創設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的方法,我先給孩子欣賞了搜集的用玉米皮編織的圖片,如:小熊貓、小老鼠、娃娃頭等,以再次激發幼兒的興趣,又給孩子供給了范例及圖示進行示范引導,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對照練習,幼兒經過觀察與自我的探索最終找到并掌握了接頭的正確方法。由于這種編織方法是幼兒自我探索出來的,是經過他們的頭腦建構出來的,我想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忙作用。
2、針對幼兒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跡象,我采取了鼓勵、對幼兒的點滴提高進行表揚,并給幼兒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使幼兒懂得了應對困難僅有勇于嘗試、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編織區的幼兒逐漸增多,并且編織的又快又好,基本沒有斷頭的現象。有時幼兒還會幾個一組以比賽的形式編織,看著孩子們編織的那么投入,拿著自我的作品歡樂的玩耍,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歡樂的活動,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區域環境,如何進一步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更好的為幼兒的主動發展服務,讓幼兒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將是我們繼續進行探索的課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3
觀察對象:xx
年齡:5
性別:男
所在區角:繪畫區
時間:午時14點15分
觀察情景記錄:
幼兒的繪畫主題是《我要飛》,他畫的樣貌很滑稽,頭仰著像睡覺的樣貌,四肢張開。
評價與分析:
這個幼兒是個本事較強的幼兒,他的繪畫功底算是不錯,雖然樣貌很滑稽,但卻是表現出了“飛”的`樣貌。
教師介入策略:
其實“飛”的樣貌不能固定我只指導幼兒朝那兒飛,看到了什么,在飛的基礎上添畫所看到的東西。
改善措施及目標:
幼兒繪畫的如何飛,怎樣飛,不能固定在他的思想里,我要引導幼兒經過自我豐富的想象,畫出飛的樣貌,添畫更多豐富的資料。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4
觀察對象
年齡
性別
位置角
繪畫領域
時間
觀察記錄
孩子們在樂樂超市的貨架上畫了很多蘋果,并把它們和2號聯系起來。這個數字與蘋果的數量不同。老師問他們為什么畫這么多蘋果,孩子們說他們喜歡。為什么架子連接到2?孩子聽不懂。
評估和分析
孩子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讓孩子明白蘋果和2是相關的。
教師的干預策略
老師讓孩子們理解架子上水果的數量和水果的數量是一樣的。這個架子與2相連,所以我們應該畫兩個蘋果。
改善措施及目標
點數與貨架上的商品數量相同。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5
觀察時間:3月1日
觀察地點:晨間區域
觀察資料:
在區域活動開始后,如果沒有教師跟隨指導的話,昀昀比較喜歡各個區轉悠,由于不太喜歡與別人交流,加上教師常常在一個組指導,昀昀似乎不太喜歡從同伴的交流中了解這一組的要求,所以基本不能定定心心的坐下來玩一樣區域。在教師的陪同下,比較喜歡玩美工區和美術區,因為昀昀在繪畫涂色和美工方面還是不錯的,之前有一次美工區是用各種種子來貼畫,她比較喜歡,區域一開始,自我就坐在位子上,先探索了一下應當怎樣玩,然后望望我,想得到提示,在我告訴她怎樣制作之后,是能夠按照要求來貼畫,貼畫的水平與正常兒童持平,在貼畫的過程中也會努力的進行字節的發音,但講的'還是比較的模糊,聽不太懂,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時刻陪在旁邊,貼完一條之后也在嘗試與同伴進行交流,還想教其他小朋友該怎樣貼,邊喊邊指圖“那里”“那里”!這次區域昀昀堅持到了最終,堅持了較長的時間。
分析與措施:
從開學以來這段時間來看,昀昀在玩區域和其他游戲時必須需要有教師在旁邊陪同,并且她有與小朋友共同交流的欲望,可是還講的不太清楚,還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中請她多講講,每一句話要講清楚,并且,還需要訓練她的常規意識,在活動中集中注意力,美工區和美術區對于她的動手操作是有益的,可是對她的語言與交流并不促進,在教師多同她交流的同時,也要多發揮小朋友和“愛心使者”的作用。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相關文章: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7-28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8-31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6-26
(精選)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3-16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精選)04-15
大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2-19
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1-17
(熱門)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7-30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必備)07-05
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熱)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