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1
一、設計意圖:
選擇這一內容,是因為今年我帶的新小班,小班孩子剛剛入園,焦慮情緒嚴重,不易于午睡,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舒緩情緒,有效入眠保障身體健康,所以我設計了《動物怎樣睡覺》這節活動。基于課題中一再強調進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教學,更應尋找教材內容與生活的接觸點。喜愛動物是孩子的天性,針對小班幼兒年 齡特點,再以幼兒猜猜、學學、講講等方式,形成讓幼兒主動參與嘗試的愿望,用動物有趣的睡覺姿勢吸引幼兒聽、學、玩,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鞏固自己的理解,延 伸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睡眠姿勢的培養。這節活動既能激發孩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又能初步培養良好的午睡習慣。為此制訂了以下目標:
1、通過找找、看看、說說,啟發幼兒探索動物睡覺的秘密,感知表征動物的不同睡眠姿勢。
2、引導幼兒模仿體驗,掌握正確睡姿和午睡規則,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感知表征幾種小動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活動難點:掌握正確睡眠姿勢和午睡的規則。
根據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經驗準備:提前請家長協助搜集有關動物睡眠的資料。
物質準備:《動物怎樣睡覺》的課件、音樂磁帶《動物狂歡曲》、《搖籃曲》和各種動物頭飾。
二、為了完成活動目標,采用了觀察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
1、觀察討論法
根據小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以及課程需要關注幼兒生活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分別呈現動物睡覺圖片和幼兒自己睡覺時的圖片,運用觀察討論法,激起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從同伴交流中,引發幼兒對睡姿的興趣。
2、情境教學法
借助幼兒熟悉的《搖籃曲》,讓幼兒邊聽邊表演,舒緩優美的旋律營造了寧靜氛圍,使幼兒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說學法:
1、角色表演法:
小班幼兒愛模仿,于是我提供各種頭飾支持幼兒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給幼兒搭建藝術表征科學經驗的平臺,利用藝術形式帶領幼兒更好的融入到科學教育活動中。
2、兒歌輔助法:
提煉孩子的語言,創編兒歌《睡午覺》,運用兒歌輔助法,請幼兒說說做做,幫助幼兒熟悉睡覺的正確姿勢。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讓幼兒聽呼嚕聲,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什么時候才打呼嚕?”在猜想中激發幼兒想積極探索的愿望。
通過層層遞進提問,引發幼兒對已有生活經驗進行聯想。
第二個環節: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幼兒觀察,使他們學習欲望和探究心理被再次激發。然后再遵照幼兒的認知規律運用觀察討論法,創設循序漸進的探究活動,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大膽提出問題,最后互相交流,解決問題。
在播放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重點觀察小動物是怎么睡覺的?“這是誰,它是怎么睡覺的?這又是誰,它怎么站著睡的?”引導幼兒說出什么動物站著睡、什么動物趴著睡、什么動物睜著眼睛睡……
第三個環節:角色游戲扮演:看誰學得像(模仿小動物的睡姿)啟發幼兒表征動物睡覺的姿勢。
1、聽見歡快的音樂,小朋友就模仿動物出來游戲;聽到輕柔的搖籃曲,就模仿動物睡覺,睡覺時須安靜,不要大聲喧嘩。
2、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頭飾,模仿它睡覺的樣子。
根據小班幼兒的模仿性,通過角色體驗,讓幼兒感受搖籃曲的舒緩意境并迅速融入其中。
第四環節:通過提問拓展孩子經驗,呈現幼兒睡眠圖片,引發幼兒探索討論正確的睡姿和午睡的規則。
“你們還知道其它小動物的睡覺姿勢嗎?”
“小動物有很多種睡覺的姿勢,那你看到圖片上的小朋友們是怎么睡覺的啊?你們覺得怎樣睡覺又安全又舒服?”課題研究中特別強調精講,就是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概括教學中所蘊含的知識要點,討論后總結孩子的說法編成兒歌《睡午覺》,“脫下鞋子靜悄悄,蓋好被子朝右躺。閉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鬧睡午覺。”說一說,做一做,在兒歌指導下更易于讓孩子掌握和鞏固午睡的要領。
在引導幼兒掌握午睡要領的同時,再運用提示性的語言、音樂和同伴間的模仿、示范,鼓勵每個孩子自主探索最安全最舒服的睡姿。《綱要》中指出:“教師是孩子 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這時作為孩子的游戲伙伴,我和孩子們一起模仿午睡的場景,進一步融入到設置的.情境中來。活動中,我設計的步驟層層推進,及時 的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各種動作表現小動物們的睡姿,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并引導幼兒感受搖籃曲的柔和,讓幼兒喜歡午睡的氛圍。
本節活動是讓幼兒在科學和藝術的氛圍里感受生活,這是本節活動的閃光之處。
1、角色化的游戲形式――讓幼兒扮演各種小動物,讓幼兒在新鮮、有趣的氛圍里表演,孩子們很感興趣,喜歡午睡的氛圍。
2、考慮到幼兒對朗朗上口的兒歌感興趣,能夠很容易理解內容,我自編兒歌輔助幼兒記憶鞏固掌握正確的睡覺姿勢。
本節活動在真實情景的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游戲,達到了師生互動的效果。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2
【設計意圖】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他們有著極強的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并適當的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科學經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得到早期培養,有意于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次活動,通過“如何使紙船不被打濕”的實驗,讓幼兒們初步了解油畫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讓幼兒體驗樂趣。
【活動目標】
1、樂于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濕”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了解蠟(油畫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五大盆水、油畫棒每組一盒、毛巾、紙制作的.紙船若干。
經驗準備:幼兒有在水中玩紙船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紙船、激發幼兒已有經驗
小朋友們,紙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紙船會怎么樣?
二、教師出示紙船設疑,引發幼兒思考
1、教師出示紙船:“老師這里有兩艘紙船,我們看看,哪一艘濕得比較快。
2、教師引導觀察紙船使用的紙不一樣,幼兒大膽猜想結果。
三、師幼共同實驗,了解油畫棒的排水性
1.老師示范對比實驗,使幼兒明白蠟是不吸水的。
提問:為什么涂了油畫棒的紙船沒打濕,沒涂油畫棒的紙船打濕了呢?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將水滴在涂了油畫棒和沒有涂油畫棒的紙上進行對比:沒有涂油畫棒的紙吸水快,涂油畫棒的紙吸水慢。
2.教師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油畫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畫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小紙船,船就不會被水打濕了。
四、幼兒動手制作小蠟船
1、老師這里還有一些沒涂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用蠟筆給它們涂上漂亮的雨衣,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濕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畫棒給小船涂臘。
五、自由在水中玩蠟船,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鼓勵孩子想出更多保護小紙船的不被水打濕的方法。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3
科學意圖:
科學是相對不變的,是可靠的知識,因此是科學是“真”的,但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絕對“真理”。科學教育首先是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知識是科學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載體,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是科學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
材料準備:
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滴管、水盆、直尺、膠帶。
實驗操作:
(1)把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剪成大小一樣的長條,然后把一端用膠帶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紙條長度相同。用手拿著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讓紙條同時浸入水中,讓幼兒觀察哪個紙條的水上升的快,就說明它的吸水能力強。
(2)將這四種不同的紙平鋪在桌子上,同時在每一張紙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種紙上水滴擴散得最快。
指導建議:
●活動前,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觀察不同種類的紙,了解其特性。
●選用的紙的質地差別要大,以便讓幼兒看到明顯的實驗效果。
●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注意要“同時”對這四種紙進行操作。
拓展與替代:
除了各種各樣的紙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綿、毛巾、布等進行對比實驗。(為了使實驗觀察到的效果更加明顯,建議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科學小知識:
紙的植物纖維內部有許多微小的孔洞,同時纖維對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這就叫紙的吸水性。因為不同紙的植物纖維的孔洞大小和數量不同,所以它們吸水的強度也就不同。
活動反思:
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4
高結構領域:
科學
低結構領域:
藝術、社會
活動目標
認識中國古代的編鐘,對古代樂器感興趣。
活動準備
大小不同的碗若干,水,筷子、紙杯。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7個碗,一盆水、一個紙杯、幾根筷子,觀看幼兒用書,認識中國古代編鐘,你知道這是什么嗎?(編鐘)你見過嗎?在哪里見過?
它有什么用?怎么讓編鐘發出聲音?
猜猜看,編鐘為什么能發出這么多種聲音?(大小不一)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如何用現有材料自制編鐘。
---桌子上有什么材料?想想,怎樣運用桌上的材料自制編鐘?
怎樣發出各種聲音?
幼兒進行嘗試,請每組小朋友合作進行活動,注意不要將碗打碎。
你們是怎樣做的,每只碗發出的聲音一樣嗎?怎樣讓每只碗的聲音不一樣?
繼續嘗試。
請你按順序在碗里從少翻多加水,再用筷子敲一敲,你發現了什么?
"演奏會"。
請愿意的幼兒用自制的`編鐘表演。
開放性話題
準備一只飲料瓶。在里面不斷地加水,你發現吹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嗎?
找幾只大小、形狀不同的空瓶,對著瓶口吹吹看,你能不能發現吹出的聲音和瓶子的大小
有什么關系呢?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5
活動目標
1、學習仔細觀察畫面,發現畫面中細小的線索。
2、通過匯總、比對、篩選、排除等方法,結合關鍵性線索進行合理推斷,找出目標人物。
3、對偵探活動感興趣,有好奇心,萌發初步的探究欲望。
重點難點
通過匯總、比對、篩選、排除等方法,結合關鍵性線索進行合理推斷,找出目標人物。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PPT
2、自制教具:神秘房間立體板,人物立體板,線索卡等
3、工具:放大鏡若干
活動過程
一、人物猜測,情境引入偵探活動。
教師:猜猜他是誰?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小結:原來是偵探啊!大偵探拿著放大鏡在查看線索呢,我們跟著他一起去找線索吧。
二、觀察畫面,依次發現線索進行猜測、推理動物。
教師:你發現了哪些細小的線索?可能是什么?
1、幼兒觀察,發現第一個線索,隨意猜測
這些圓點在哪里?可能是什么?(幼兒討論)
教師:原來是腳印。這些腳印什么樣子的?會是誰留下的腳印呢?
小結:這些腳印看起來圓圓的,大大的。有可能是大型動物留下的。
2、幼兒觀察,發現第二個線索,疊加猜測
你還發現了什么?我們放大看一看,會是什么呢?同時留下腳印和這個線索的會是誰呢?
3、幼兒觀察,發現第三個線索,綜合推斷
教師:你還發現了什么?
教師:腳印,牙齒,水,會是誰同時留下這三個線索呢?(大象)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你們還記得,剛才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大象的?
教師小結方法,為下面的活動做好鋪墊。
三、根據房間里找到的線索,進行匯總,推理神秘人。
1、逐步尋找3個線索,通過線索的累加,學習用排除法篩選。
教師通過房間,引導幼兒觀察,找出線索。
PPT出示線索:領帶。
師:這里有四位神秘人,找找看會是幾號呢?為什么?誰最不可能是神秘人?
小結:3號沒有領帶,所以肯定不是3號。我們把3號排除掉。
師:還有其他線索嗎?(眼鏡,包)可以排除幾號?說出你的理由。
幼兒最后用排除的方法,鎖定目標,確定神秘人。
2、幼兒分組操作,小組討論,找出5個線索,通過匯總、比對、篩選、排除等方法得出結果。
小偵探們4人一組,觀察規則圖示,回憶、討論出合作的方法。
(規則:首先,一起在房間里尋找線索;接著,匯總線索,把線索插在線索卡上;最后,確定神秘人,把她的照片貼在板上。音樂結束拿著你們的線索卡回到原來的位置上。)
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教師講評。
師:你們藍色房間找到了哪些線索,認為是幾號神秘人?說說你的理由。
師:紅色房間里有什么線索。神秘人是幾號呢?說說你的理由。
如果孩子答案發生分歧時,鼓勵孩子思考判斷,先驗證線索,再通過線索,讓孩子相互交流,找出關鍵性線索。
大偵探驗證最后的結果。
教師總結:你們很厲害,經過找線索、匯總線索,找出了這兩個神秘人。
四、綜合運用比對、篩選、排除等方法,在活動現場找出神秘人。
提問:神秘人給我們留下了什么線索?
幼兒通過這些線索,找出現場提前安排好的.配教老師。
配教老師:小偵探們真優秀,很快就把我找出來了。我不是壞人,我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成員,我帶走大象是為了檢查大象有沒有受傷,大象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小偵探們,你們放心吧!
活動總結
綱要中有句話: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并學會與同伴協商,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活動開始,我以動物失蹤案為前提,引起幼兒的好奇,并提供一定的線索,讓幼兒進行仔細分析、尋找,利用不同的方法對所有的線索和人選進行對比、印證,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了活動的效果。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前兒童自覺學習和發展的動機力量,興趣使幼兒敢于冒險并使活動得以維持。本次活動正是建立在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為基礎。所以整個活動我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游戲一直是活動的核心,并且注意密切聯系孩子的生活進行科學的教育,幼兒自始至終都處于尋找、分析、對比、驗證的氛圍中,積極性得到很大的調動。
“只有讓幼兒真正去動手實踐,操作,他們對獲得的經驗才能感興趣,而教師此時是他們的支持者,幫助者和指導者。”通過活動,我對這句話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6
活動目標
1、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造型,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讓電線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表達的精神。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引導觀察想象,激發活動興趣。
1、語言導入,引起興趣。(小朋友們都玩過許多玩具,但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很特別的玩具。看看你認識它嗎?)
2、出示特殊玩具電線,啟發提問。你在哪里見過它呢?
3、在日常生活中電線可以傳電,有了電線就可以使燈亮起來,可是,今天老師要用電線來變魔術,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一起數"一、二、三"。
4、教師將電線彎成"棒棒糖"的形狀,問:看看它變成了什么形狀?像什么?
5、原來電線這么好玩,你想不想也來變魔術?你想把電線變成什么?
二、玩一玩,鼓勵創造表現。
1、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許多安全又好玩的電線,下面小朋友可以用電線來變魔術。(請先聽清楚要求,待會兒請你圍站在操作臺周圍,每組可以站5個人,然后取盤里的電線進行變形,看誰變得多,變得特別,老師說時間到,就立刻停下來。好,行動吧!)
2、幼兒自由分組彎曲電線,教師指導觀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手拿電線應注意安全,不要傷到周圍的同伴。)
3、展示成果(我們發現,電線原來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彎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說一說,你把電線變成了什么?你是怎么變的?
三、做一做,啟發思考探索。
1、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把電線彎一彎、繞一繞,做出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全部是平面作品情況下:可電線悄悄告訴我它除了想躺著擺出各種姿勢外,還想站起來擺出各種姿勢呢!)有站立作品的情況下:挑兩件作品,引導小朋友觀察作品異同:有的能站立,有的不能站立,那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了,你能想出什么辦法讓不能站立起來的`也站起來呢?
2、幼兒自由講述讓電線站起來的方法。(如:用膠帶粘、用橡皮泥固定等等)
3、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有橡皮泥、積木······你可以試試用這些好朋友幫忙,讓電線站起來。
4、幼兒嘗試操作,讓電線造型站起來。教師巡回觀察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所有的材料都是電線的好朋友,都可以幫它站起來,不要讓它們孤單的躲在角落里哦。)
5、讓幼兒整理好自己的作品后,教師帶領幼兒搭火車邊欣賞作品,邊討論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師在做小結時要把準備的每種材料都小結到,可每組小結一種)
四、試一試,進一步深入探索,不用輔助材料的電線造型站立。
1、師:剛剛躺著的的電線造型現在都站起來了,可是它們是依靠好朋友幫忙才站起來的。(其實我們在之前就發現已經有小朋友在嘗試讓電線自己站起來了),那我們來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那些還躺著的電線,不靠朋友幫忙,自己也能站起來呢?有沒有信心來挑戰?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手拿電線應注意安全,不要傷到周圍的同伴。)
3、可引導先做好的幼兒嘗試用許多根一起造型,或與同伴合作造型,讓幼兒得到提升。
4、集體討論,總結經驗。
5、師小結現在我們通過操作發現,原來想要物體站立起來,需要它與桌面接觸的面相對的要寬要大,或者下面必須有像腳一樣的支撐才能夠成功。
6、教師展示抓拍的幼兒活動成果照片及教師收集的電線造型圖片。
五、評一評,保持探索興趣。
1、小朋友們今天想了這么多的好辦法,那以后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能不能想辦法解決?今天我們玩的電線安全嗎?你們家里連接電腦、電視、冰箱的電線安全嗎?能不能隨便拿來玩?所以小朋友用電一定要注意安全。
2、請幼兒回家找找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夠站立起來的?動腦筋想辦法試試能不能讓它也站立起來。
3、請幼兒將作品投放到教室的活動區。
活動反思:
活動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以下方面無論是與否,都應該分析是與否的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或提出改進措施)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納?是否有適度的自由空間?是否能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線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例如,師幼配合情況,教師能否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在對目標、策略的驗證與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明確今后改進與完善的方向。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7
一、設計意圖: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動手操作,是幼兒最愿意干的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游戲、動手操作的恰當運用,將會收到異想不到的效果。雪花片是幼兒桌面游戲中百玩不厭的玩具,在拼擺活動中我看見有的孩子把雪花片放在一起按顏色進行分類、比較,并有規律的進行排列;有的孩子用雪花片進行加減運算,讓我有所感悟!同時,新《綱要》提出: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為幼兒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既體現內容的豐富性、時代性、又注重幼兒學習的必要性、妥當性以及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為此我把活動設計定位于大班科學領域活動——花兒與花瓣。根據《綱要》中“學習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在整個活動中,主要采用了游戲、動手操作的方法,配上寫有10以內加減算式花蕊圖卡、生活中的夾子以及幼兒愛玩的雪花片,讓幼兒在探索、操作、游戲中達到教學目標,使整個過程生動有趣、環環相扣。
二、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探索有規律的排序方法,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和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2.復習10以內的加減,能運用算式卡片迅速準確地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并嘗試用算式結果進行排序。
3.通過“花兒與花瓣”游戲,激發幼兒對分類、排序和對應活動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橢圓形雪花片(替代“花瓣”)、自制有規律“花瓣”(雪花片)的花兒若干,展示在泡沫板上。
2.色彩各異的圓形花蕊卡(其中一半反面寫有10以內的加減算式),數量分別與幼兒人數相等。
3.各種顏色夾子、10以內加減算式卡若干、彩色工字釘若干。
四、活動過程:
(一)給“花瓣”排隊,探索有規律地排序。
1.出示自制有規律“花瓣”的花兒,引導幼兒觀察花瓣排列的`規律、特征
(1)教師:這些花瓣中藏著一個秘密,你們發現了嗎?
(2)教師引導幼兒從花瓣的顏色排列順序找規律,并說說每朵花兒上花瓣的排列規律。 (紅黃紅黃……紅藍黃綠紅藍黃綠……紅紅綠綠紅紅綠綠……紅藍黃紅藍黃……紅紅紅綠綠綠紅紅紅綠綠綠……)
2.幼兒給“花瓣”排隊,感受探索排序的樂趣。
(1)每組一桶雪花片(替代“花瓣”),幼兒給“花瓣”有規律地排隊。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按什么規律給“花瓣”排序的。
(3)教師展示幼兒多種排序方式,通過反饋—討論—歸納,引導幼兒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二)“花瓣變變變”,復習10以內的加減,練習分類、按數排序。
1.游戲:花兒變變變。(看算式,算得數,擺花瓣。)
教師任意出示10以內加減的算式卡,幼兒按得數用相同數量的“花瓣”(雪花片)在桌上擺各種圖形或圖案,并用語言表達。(例:6+2=8. 我用8片“花瓣”擺了一個正方形……)
2.引導幼兒初步嘗試用算式結果進行排序。
出示算式卡,引導幼兒迅速準確地算出結果,并用與結果相同數量的“花瓣(雪花片)進行排序。
(三)幼兒游戲“花兒與花瓣”,進一步嘗試用算式結果進行排序。
游戲:花兒與花瓣。
(1)每人一張圓形花蕊卡、每組一盒夾子,教師出示算式卡幼兒計算,并用對應的方法把相同得數的夾子按排序規律夾在花蕊上。(視幼兒掌握情況,重復數次)
(2)幼兒每人一張寫好算式題的花蕊卡,各自算手中花蕊上的題卡,把相應得數的夾子用排序的方法夾在花蕊上。
(3)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把與算式相應的夾子有規律地夾在花蕊上。
(四)驗證并展示幼兒操作結果。
1.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例:10-4=6.我用6個夾子按紅黃藍紅黃藍的規律夾在花蕊上。)
2.把幼兒夾好夾子的花蕊用彩色工字釘錠在泡沫板上,組成一幅美麗圖畫。
五、活動反思:
這節課我利用幼兒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把單調、枯燥的加減算式題與色彩鮮艷的花兒與花瓣排序進行了整合,通過探索活動、操作游戲,讓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幼兒能夠主動學習,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在教學方法上以“花兒與花瓣”為主線,利用游戲和動手操作,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達到寓教于樂。整節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通過探索與操作活動達到復習10以內的加減以及用算式結果進行排序的目標,從而激發幼兒對分類、排序和對應活動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在整節活動中,我能始終尊重、關注每一個孩子,在肯定幼兒有規律的排序方式的同時,還通過反饋—討論—歸納,積極引導幼兒了解自己和同伴的不同的排序方式。
此活動孩子們既喜歡又感興趣,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因此比較成功。然而活動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本次活動中讓幼兒用雪花片和夾子探索排序,只局限于從顏色特征方面探索。排序也可從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圖形等特征進行。在下次活動中,我會不斷改進,完善,揚長避短,借鑒本次活動的優勢,開展一次按物體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的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知道除了按顏色規律排序,還可按圖形、大小、長短、高矮等規律進行排序,并嘗試用三種不同種類的實物,按一定數量、擺放順序等特征進行有規律排序。從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8
價值取向:
1、初步認識磁帶的簡單特征以及磁帶的功能,對于磁帶的聲音感興趣。
2、有耐心的進行卷磁帶活動,感受“轉轉”的快樂。
3、仔細觀察磁帶盒的特征,嘗試把磁帶正確的裝進磁帶盒。
4、會在老師的`幫助下把磁帶放進錄音機進行欣賞活動。
材料設計:
收集磁帶若干(廢舊和可使用的都要準備)、磁帶盒、一架小錄音機。
玩法提示:
1、引導幼兒先仔細觀察磁帶寶寶的外形特征,猜一猜:為什么磁帶寶寶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幫助幼兒使用右手的食指進行“卷磁帶”的活動,感受“轉轉”的快樂,還可以讓幼兒與同伴進行比賽活動,看看誰卷的又快又多。
3、引導幼兒嘗試把磁帶寶寶裝進磁帶盒,體驗成功活動的快樂。
4、教師幫助幼兒把磁帶寶寶裝進錄音機,進行音樂欣賞活動。
指導要點:
1、“卷磁帶”活動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姿勢的正確。
2、引導幼兒為“廢舊磁帶”做上標記,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護可使用的磁帶。
3、該活動也可以把“音樂欣賞”提前,以此引發幼兒探索磁帶寶寶的興趣。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9
活動背景: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影子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見的現象。但是,“親手讓影子動起來”對于幼兒來說卻是十分新奇,熟悉與新奇的碰撞可以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他們喜歡做做玩玩,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實驗、記錄等操作能力,這些經驗、能力為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我設計了本次動畫游戲形式的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烏龜”,讓幼兒通過親歷—感悟—實踐來發現、獲得一些有關影子的感性經驗,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探究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嘗試在探究中尋找答案,知道烏龜會跳舞的原因。
2、能通過動手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探究、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環境——一個適合探索影子的活動室。
2、教具:大手電筒、彩色的大烏龜、磁帶《森林狂想曲》。
3、學具:每人一個小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個彩色的紙烏龜、一張記錄單;水母、章魚、海馬等圖片若干;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搭建感悟支點,激發探索興趣。
播放音樂,教師在手電筒、膠水和白紙的幫助下示范烏龜跳舞。
教師:“小烏龜跳得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呢?”
(評析:這一激趣環節,旨在為幼兒搭建學習的支點,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會跳舞的烏龜”正是幼兒感悟的一個支點,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探究質疑——自主探究質疑,體驗發現樂趣。
(一)第一次嘗試。
1、教師引導、鼓勵幼兒在白紙、膠水、手電筒的幫助下進行大膽嘗試。同時提醒幼兒把白紙的一面對著自己,手電筒放在對著烏龜的一面表演,鼓勵幼兒互相表演,發現問題,互相幫助解決。
2、幫助幼兒發現小烏龜“跳舞”的秘密。
討論:“小朋友,你們的小烏龜‘跳舞’了嗎?” “小烏龜為什么會‘跳舞’的呢? 你們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手電筒有光,當光照在小烏龜上就出現了烏龜的影子,手電筒動了,小烏龜的影子也跟著動了,看起來就好象烏龜在‘跳舞’了。”
3、引導幼兒再次討論:為什么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卻不會“跳舞”。
①展示“跳舞”與“不跳舞”的烏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發現其中的秘密。
②討論:“為什么都用手電筒照了,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卻不會呢?”
師幼共同小結:“原來,當小烏龜的頭、尾巴和腿都沒有涂膠水,并且都向上翹時……小烏龜就會‘跳舞’了。”
(評析:有思才會有疑,有疑才會有動力。幼兒在活動中充分地與材料、環境、他人互動,興趣盎然地參與到了教學全過程中,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感知發現小烏龜跳舞的秘密,體驗到發現的樂趣,獲得了學習的發展。)
(二)第二次嘗試。
1、再次探索前的設疑:“小烏龜會跳哪些動作呢?”
教師進行示范“請小朋友看看手電筒是怎么動的,烏龜的影子又是怎么動的。”(手電筒往左,烏龜的影子就往右)出示記錄表、紅色和黑色箭頭符號,讓幼兒根據觀察結果演示記錄。
2、幼兒兩人合作,一起嘗試、探索發現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關系,并記錄結果。
3、幼兒做好記錄后,與其他幼兒交流。
4、展示幼兒的記錄,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歸納總結:當手電筒向上時,小烏龜的影子就向下;當手電筒向下時,小烏龜的影子就向上;當手電筒向左時,小烏龜的影子就向右……
5、隨音樂表演,從玩法上進行調整,體驗探索的樂趣。
(評析: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采用了探索法、記錄法、體驗交流法等來突破難點。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嘗試錯誤,驗證錯誤,最終獲得一定的科學經驗。)
三、遷移經驗,實踐提升——動物舞會:
1、引導幼兒遷移經驗,嘗試讓其他海洋動物“跳舞”,發現有關其他事物的影子的奧秘,體驗探究的樂趣。
2、最后集體隨音樂進行歡快的動物舞會,(溫馨提示)可以單獨、亦可以結伴表演給客人老師看。
(評析:學習不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最終的目的是要把知識經驗轉化為生活實踐經驗,這個環節的遷移實現了顯性的知識技能的遷移,可以說是活學活用。)
活動反思:
一、幼兒不同于成人,他們不是“聽”科學、“看”科學,更不是“想”科學,而是“做”科學。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有這么一句話:“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只有幼兒親歷真實的探究過程,才能使其掌握認識世界的金鑰匙。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遵循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 一定挑戰性的原則,以“會跳舞的烏龜”作為感悟的支點,以疑激趣,以趣激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使孩子們在做中思考,做中動手實驗,做中創造,做中進步。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獨立設計記錄符號在記錄表中記錄,嘗試統計的方法,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過程。
2、鼓勵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猜想并嘗試,發現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體驗思考、發現、探索與成功的樂趣。
教學準備:
1、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工具,并能正確的說出它們的名稱。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個方盤里;核桃若干;記錄表;筆;紙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集體品嘗,激發幼兒砸開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幼兒品嘗核桃仁師:“小朋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位小伙伴,快來看看它是誰?”(出示核桃)核桃:“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殼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們吃了我的果肉,會變得更聰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請你們來品嘗我的果肉,好嗎?”(請幼兒品嘗核桃仁,每人一塊)核桃:“小朋友,你們一定沒吃夠吧,那好,我把伙伴們請來,讓你們吃個夠!但是,這次你們要自己想辦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們能做到嗎?”
(2)出現核桃的伙伴們(完整核桃),幼兒討論怎樣吃到核桃仁?(充分討論、爭議、辯論,漫畫演示各種辦法的結果)師:“快來說說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幼:“用腳踩”、“用牙咬”、“用拳頭砸”、“用錘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據幼兒的回答內容請幼兒分別示范不同的辦法)。
2、說工具請幼兒說一說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師:“那你們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呢?”
二、猜想與嘗試
1、成功的.設想
(1)示范講解記錄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欄填預想哪種工具會成功,第二欄記錄實踐后的結果。)師:“這是核桃帶來的記錄卡,記錄卡第一行畫的都是什么呀?”師:“第二行的前面有一個問號,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開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把結果記在這里。”(表格中選擇了八種工具,分別是剪刀、錘子、鉗子、鑷子、螺絲刀、木棒、扳子、鎖頭。)
(2)幼兒設計記錄符號,記錄猜想結果。師:“在記錄之前,你要先選擇一種符號,然后在第二行認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畫上符號。”
2、實驗與驗證
(1)請幼兒自由使用各種工具實驗,并記錄結果。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邊實驗邊記錄,并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幼兒間交流實驗結果,引導幼兒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結果。
三、探索與發現
1、統計與排除經過小組統計與集中統計,確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師:“現在我給每組發一張大統計卡,請每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嘗試結果記在上面,你使用哪種工具成功了,就在這種工具的下面畫1,每組的每個小朋友都要記錄。”(各組統計)師:“現在請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的統計結果說一說。”
2、交流新發現
(1)交流工具的恰當使用方法師:“請大家說一說你發現哪種工具怎樣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適合部位師:“砸核桃的哪個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師:“我們要怎樣砸容易砸開核桃?”
四、激勵與創造
欣賞成型的藝術作品,激發幼兒用核桃殼創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殼的同時整理活動室)師:“核桃肉可以吃,核桃殼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來看一看吧!”(展示核桃殼制作的作品)師:“我們回去后,也用核桃殼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嗎?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活動室整理干凈吧!”
【小班科學探索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科學探索教案02-25
小班科學探索教案11-07
小班科學探索教案12篇02-25
小班科學探索教案(12篇)02-25
科學活動小班教案04-01
小班科學探索《快樂的鞭炮聲》教案03-20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探索小燈泡03-06
科學活動小班教案優秀03-19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3-09
小班水果科學活動教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