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范文(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匯報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匯報時通常會多講一些重點工作的內容,非重點的內容簡單介紹即可,不過,你會寫匯報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1
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30日,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湖北省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針對長江保護與湖泊開發問題統籌安排專項督察,并于2019年5月向湖北省反饋督察意見。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現將我省整改情況公示如下。
一、工作進展
截至2020年4月底,我省49個整改任務均達到整改要求。其中,2019年的15個任務,已完成14個,1個專項督察發現的“武漢市修造船廠項目占用長江岸線”問題整改任務基本完成,除3艘新修造船舶因水位下降擱淺,需待水位上漲后脫離外,其它侵占長江岸線的構筑物和設施設備正在拆除,岸線復綠正在實施。2020年及以后的34個任務,細化為355個具體問題,均達到序時進度。關于5個責任追究問題,細化為6個具體問題,共問責115人,涉及廳局級17人、縣處級 67人、鄉科級以下31人。其中黨紀處分23人、組織處理72人、政務處分14人、黨紀處分和政務處分4人、不問責2人(已去世1人,已判刑1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成立省委省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攻堅指揮部。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以良好政治生態、自然生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要求,要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雙十工程”。11位省級領導干部領銜督辦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整改。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多次主持整改交賬專題會并實地檢查整改情況。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點對點、實打實、硬碰硬”整改問題。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和整改攻堅指揮部,省直相關部門成立整改工作專班,形成黨政同責、聚力整改的工作氛圍。省紀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要求,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打贏三大攻堅戰、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強化監督檢查。
(二)強化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工作體系,設立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和鄂東、鄂南、鄂西、鄂北、鄂中五個區域生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構建“1+1+N”整改體系和“五個一”責任體系。出臺《關于配合保障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具體措施》《湖北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實施辦法》。建立整改、銷號結賬、約談問責等工作制度。落實三級“一臺一報一網”要求,公開整改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三)全力防控疫情。疫情發生后,生態環境部黨組多次作出具體指導,并派疫情防控工作指導組現場幫扶。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將醫療廢物和廢水安全處置作為疫情阻隔的重要環節,出臺7個關于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的規范性文件。省生態環境廳召開6次會議,統籌推進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服務企業復工復產,抓緊抓實抓細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長江大保護、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工作。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妥善處置醫療廢物、廢水,嚴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制定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正面清單、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主動為企業服務。對336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958家定點醫療機構及隔離點、285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持續開展環境應急監測監控。
三、工作成效
(一)大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2019年度,全省13個國考城市PM2.5累計平均濃度44微克/立方米,平均優良天數比例76.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組織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16次;整治散亂污企業2702家;實施大氣治理項目402個;路檢路查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2.14萬輛(臺);狠抓農作物秸稈禁燒,秸稈綜合利用率89%。
(二)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全省國家考核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86%,劣V類比例1.8%。完成909個“千噸萬人”規模農村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實施水污染物減排項目1457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2.84萬噸/日、污水收集管網1010.32公里。完成河道清淤1190.07萬立方米。整治排污口208個。建成縣級及以上污水處理廠150座,新、改、擴建鄉鎮污水處理廠835座。整治城市黑臭水體212個。
(三)土壤污染防治穩步推進。全省調查土壤點位17935個、農產品點位5922個;整治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32家;推進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28個;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調整優化,禁養區數量由1767個調減為1524個;完成1021個農村環境整治任務。
(四)長江生態修復明顯加快。全省持續推進“雙十”工程,大力開展長江保護修復八大攻堅行動;351個污染防治項目納入生態環境部項目儲備庫,總投資718.4億元;深入推進長江湖北段全流域系統治理修復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成功創建11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單位,26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05個省級生態鄉鎮和4764個省級生態村。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省將統籌謀劃常態化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堅決完成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一)堅守目標再加力。緊盯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底結賬的硬目標,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樹牢初心意識,強化使命擔當,補短板,強弱項,再嚴措施,再加力度,全力完成整改任務。
(二)整改問題再提速。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檢視整改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凝神聚氣,全力提速整改,做到謀劃安排到位、推進落實到位、檢查督辦到位、問題整改到位。
(三)創新方法再提質。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改革,加強工作體制常態化建設和人員培訓。探索建立整改結果評價制度,實行暗查暗訪制度,組織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回頭看”,進一步提升整改質量。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力度,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效機制,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2
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重要內容,更是新時代推動江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市堅持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中,青云譜區牢牢把握“人文生態慧圃,都市產業新城”的發展定位,果斷決策、扎實穩步的強化生態文明事業的推進工作。
一、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我區以推進老工業區全面轉型升級為主線,加快退二進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著重培育發展服務業龍頭企業和服務品牌,引導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1月22日,“昌南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青云譜新經濟產業集聚區”,昌南工業園區正式退出工業園區序列,向城市功能區方向邁進。
二、開展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一是堅持“誰占用、誰恢復”原則,對區域內9條流域中亂倒垃圾、填埋堆放固體廢物的亂堆行為,堅決清理整改到位,對違法違規建設涉河項目進行嚴厲打擊,該拆除的堅決拆除,及時清理河道內的垃圾,對照問題清單建立臺賬銷號制度,做好監督檢查工作,確保問題整治到位。清理清理河面水葫蘆、垃圾雜物45處共78余車,鏟除菜地17170平米,拆除鋼棚5處,拆除違章建筑3處,打撈湖面、湖岸垃圾17噸。二是全面落實河長湖長責任制,督促三級河長加強日常巡查,認真履行各自職責,督促各河段巡查人員對河面、湖面、河湖岸進行地毯式巡查,做好巡查記錄、臺帳等工作。2020年,三級河湖長巡河共899次。其中區級河湖長巡河20次,街道級河湖長巡河共99次,村級河湖長巡河780次。三是投資約2000萬元實施玉帶河南支大梵寺上游周邊污水實施截污改造。通過對明溝清淤、改造雨污箱涵及打造景觀綠化來提升改善玉帶河生態環境。五是對經衛星遙感識別發現的佛塔村疑似黑臭水體,通過新建污水管網系統、引進金達萊FMBR膜污水處理等措施對塔村疑似黑臭水體問題進行整治。配套12臺污水處理器A型設備,每天3000噸的總處理量,設備正常運作后,出水河道黑臭現象得到解決,與之前水質對比非常明顯。實施大梵寺周邊截污整治使城區污水提質增效,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
三、深入實施“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區發改委會同區環保局、區住建局、區城管局等部門持續強化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行動”,投入約 664 萬元,在全市率先安裝 32 臺高密度空氣質量微型監測設備,構建大氣污染精細化智能監管系統。通過“智慧+垃圾分類”完成全區所有 227 個居民小區、所有 165 家公共機構的分類設施“兩個全覆蓋”,全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率達到 28%以上。
四、加大生態文明宣傳。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我區圍繞生態環保主題,精心組織了各種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暨第二屆“江西省河湖保護活動周”進單位、社區等開展宣傳活動。利用區政府大廳內LED屏幕,播放河湖保護條例和各類水、河湖保護宣傳標語;在各社區張貼宣傳海報、張貼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開展宣傳活動。共發放《江西省河湖保護條例》360份、宣傳紀念品60份,張貼宣傳海報21張。同時,我委認真組織召開四次長江保護法專題培訓會議,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長江保護法的認識,增強了“共抓大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3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的關心指導下,我縣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環境問題,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截止2021年8月,已完成贛江10公里范圍內9個露天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修復面積1444.06畝、水土流失治理14.59平方公里。全縣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1-8月,我縣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均達到國家Ⅱ類或以上標準。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況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縣委、縣政府領導雙線管理,列入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人大、政協監督重點領域。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企業、鄉鎮,檢查、指導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定期研究解決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十個專業委員會職責明確、運轉有序,多次召開全體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重要工作;十個專業委員會建立了月調度,季通報制度,每季度對中央和省市交辦問題整改進行督查調度。
二是完善體制機制。修訂完善《新干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厘清各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印發了《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要點》《深化“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通知》等一批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制度和方案,將各項環保任務細化分解到職能部門和鄉鎮,明確責任領導和時間節點,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更加完備有效,確保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順利推進。
三是加大財政投入。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部署,統籌整合使用各級各類專項資金,支持全縣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2018年-2020年期間,縣財政直接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總投入65273.8萬元,實現了生態環保支出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2021年,縣財政預算安排4043萬元用于污水處理,安排425萬元支持垃圾分類工作,較上年增加預算1220萬元,增長41.7%。
四是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制定《縣級河(湖)長巡河督導方案》,各級河湖長帶頭履職,實現縣鄉村三級河長巡河護水常態化。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完成一級保護區范圍隔離護欄安裝和縣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調整;加大縣城區集中飲用水源地監管力度,對取水口及周邊環境安全風險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問題清單,按期整改到位。開展醫療廢水專項檢查,對醫療機構的醫療廢水排放、消毒措施、臺賬記錄等情況進行現場檢查,確保污水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加強河流水庫水質治理,每季度對全縣102座水庫和主要河流水質進行取樣檢測,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水源地水質優于Ⅲ類水,界河交接斷面水質全部達標,中小型水庫水質基本達標。抓好生態流域治理,全面清查非法擠占濫用水域岸線用地和“四亂”等突出問題,并將排查出的問題列入問題清單,實行銷號管理。加快推進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縣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建工程和“四湖同治”收尾工程,提高城區污水處理能力。深入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縣共建有43座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啟動了農村生活污水全域治理項目,三湖鎮、荷浦鄉兩個鄉鎮墟鎮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已開工建設。
五是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完成新干鹽化工業城和4家重點企業VOCs綜合治理方案編制工作,督促鉑瑞能源等4家公司完成升級改造。開展磚瓦窯和石材加工專項檢查,立案查處4家,依法淘汰關閉5家。強化加油站油氣治理,督促全縣16家加油站采取雙層罐和建造防滲池等措施完成省升級改造。組織開展油氣回收治理情況排查,加油站全部完成了油氣二次回收治理及驗收工作。開展城市煙花爆竹禁放專項整治,對縣城禁燃的九大片區、廣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地進行禁燃宣傳巡查,發現違法燃放行為97起,警告59人,勸阻250人,收繳煙花897箱,爆竹856件,治安拘留1人,辦理刑事案件1起。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專項行動,制定了《新干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落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企業4家,購置農作物秸稈撿拾打捆機4臺,著手建設農作物秸稈收儲中心3個,從源頭上嚴控秸稈留茬過高和焚燒秸稈現象。
六是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建設用地地塊問題排查工作,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塊名錄,共19個疑似污染地塊。積極配合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我縣11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現場采樣及數據審核工作。開展“清廢”專項行動,對國家生態環境部交辦的20個疑似問題及詳細點位,逐一進行排查核實并抓好整改工作,現已全部整改銷號到位。加大固廢危廢監管力度。組織開展危險廢物重點企業規范化建設檢查,對危險廢物產生、經營單位的產生、貯存、轉移等環節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情況、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情況、應急預案備案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建立了危險廢物專項治理臺帳,提高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強化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積極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城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建設已完成項目立項、規劃選址、項目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項目已全面完成。
二、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盡管我縣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大氣污染防治仍有短板,建筑工地“六個百分之百”要求落實還不到位;水污染防治力度還不夠,水庫人放天養還沒完全達到要求等。下一步我們將正視問題,查缺補漏,采取有效舉措,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一是聚焦目標任務抓落實。1.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通過統籌協調、通力協作,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水、氣、土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方面的剛性指標任務。2.切實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期間反饋問題的整改,確保整改銷號到位不反彈。3.舉一反三,全面查找各領域、各行業存在的其他生態環境問題,逐一建立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嚴守環境安全底線,確保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二是聚焦綠色發展促轉型。將“生態+”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深入實施“1+4+N”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嚴把企業項目準入關,嚴控“兩高一資”行業準入,堅決不引進、不實施環保可信度不高的項目。加快推進工業企業清潔化生產、循環化改造、資源綜合化利用。著力培育低碳經濟新業態,加快發展生態文化、休閑度假及健康養生等服務業。加快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大力培育生態環保市場,推廣綠色環保清潔能源使用,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三是聚焦污染防治再攻堅。堅持“科學分析、精準監測、精細管理、依法治理”工作思路,強化分析研判,壓實工作責任,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各項工作,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好水源地保護、流域水污染防治、污水處理廠和工業企業提標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區雨污分流、境內水庫河流水質監測等工作。切實做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危險廢物管理,加快推進鹽化工業城固廢處理項目、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建筑余土廢料資源化處理項目建設力度,不斷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4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貴州省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流域。以中部偏南的苗嶺為分水嶺,北部屬長江流域,南部屬珠江流域。長江流域有4個水系,分別為烏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欄江—橫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流域面積115747km2,占全省國土面積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陽河、錦江、松桃河、牛欄江、橫江、洋水河等。2020年,全省55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98.3%,其中,長江流域3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7.3%。烏江水系水質優良率為98.2%;赤水河水系、清水江水系水質優良率均為100%。無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水體斷面。全省15個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二、水環境保護工作進展
貽琴書記、炳軍省長和有關省領導多次到長江流域開展調研督導、作出指示批示。各級各部門及有關企業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定趨好。觀山湖區、仁懷市等8個縣(市、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烏當區、赤水市等3個地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18年,赤水河榮獲“中國好水”優質水源稱號。
(一)聚焦改革創新,不斷健全生態環保體制機制
按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要求,聚焦打造“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范區”目標,先后在烏江流域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執法監管等6項制度改革試驗;赤水河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等12項制度改革試驗,推進烏江、赤水河水環境持續改善,初步形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機制。頒布實施《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貴州省烏江流域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清水江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赤水河流域產業發展規劃》等,對流域內的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進行系統部署,搭建制度框架,明確實施路徑。單株碳匯精準扶貧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30項改革成果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二)加強“三水”統籌,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一是加強水資源保護。圍繞長江流域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和重大項目的用水需求,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2020年全省總用水量99.64億立方米,比年度用水總量控制目標134.39億立方米少34.75億立方米。建立完善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印發《貴州省第一批省管河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目標》,編制完成烏江、舞陽河等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開展重要河湖生態流量監測預警工作。著力推行節水行動。組織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制定出臺《貴州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頒布并施行《貴州省節水條例》,修訂發布貴州省地方標準《用水定額》。建立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先進用水定額體系。目前,完成息烽縣、普定縣等22個縣(市、區)節水型社會建設。
二是加強水環境要素治理。加強工業污染治理。著力推進磷石膏“以渣定產”,自2018年起全面實施磷石膏“以渣定產”,2020年實現當年磷石膏“產消平衡”。著力推進重點污染源治理,督導貴州磷化集團先后投入8.1億元實施烏江34號泉眼污水末端處理工程,處理能力已達12000m3/h,基本解決34號泉眼磷污染問題。著力推進“三磷”整治,對流域內99家涉磷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問題臺賬清單,并按照“一企一策”治理方案對流域內存在環境問題的66家涉磷企業實施集中整治。著力推進開發區污染治理,59個污水處理存在問題的開發區整改取得階段性成效。加強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流域內共建成城市(縣城)污水處理廠168座,處理能力達386.95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8932公里;流域內655個建制鎮已有653個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松桃縣甘龍鎮因自然災害延緩建設,黎平縣地坪鎮位于水庫淹沒區延緩建設),建設處理規模61.5萬噸/日,累計建成管網5196公里。城鎮生活垃圾治理方面,2020年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規模2760噸/日,655個建制鎮全部具備生活垃圾轉運能力,共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731個,配備生活垃圾轉運車751輛、清運車4662輛、垃圾收集點9.6萬個,649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部整治銷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方面。2020年底,經生態環境部現場督查、住房城鄉建設部評估認定,我省6個地級城市建成區49處黑臭水體已經全部消除并實現“長制久清”。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廁所革命”。自2018年開展農村“廁所革命”三年行動以來,全省完成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新建、改建197.7萬戶,完成村級公共衛生廁所新建、改建15105座,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0.9萬噸,清理村內水塘2.8萬口,清理村內溝渠4.69萬公里,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3.1萬噸,清理亂搭亂建及殘垣斷壁2.7萬處。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為81.93萬噸(行業統計數據),比2019年減少1.25萬噸,減少1.5%;農藥使用量為9418.15噸,比2019年減少256.86噸,減少2.65%。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推進農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至2020年底,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7.16%,農膜回收率為83.56%。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開展全省規模以上養殖場畜禽糞污配套設施排查整治,共排查備案規模化以上畜禽養殖場3761個,其中大型養殖場2133個。目前,全省3761個規模化養殖場中有3745個完成設施配套驗收(大型養殖場全部完成),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設施配套裝備率達99.57%,大型養殖場配套裝備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6.43%。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治理。按照“劃、立、治、管”要求,全面完成國家專項督查發現的7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181個問題整改。著力推進農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251個千噸萬人、913個鄉鎮級、516個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界碑、界樁、警示牌及隔離圍網圍欄建設。完成108個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并實施月報制,及時向社會公布水質狀況。加強船舶和碼頭污染治理。對流域內289艘100總噸以上存在生活污水排放不達標的船舶實施技術改造,整改完成率100%。對不達標的11座非法碼頭進行全面整改。其中,10座碼頭已按要求全部拆除恢復岸線,1座提升類非法碼頭已通過整改驗收并銷號。獲得經營許可證的營運碼頭及18個一、二類重要碼頭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接收設施實現全覆蓋。加強尾礦庫污染治理。全面排查長江流域74座尾礦庫(主要為磷石膏、赤泥、石灰石、鉛鋅礦、硫鐵礦、重晶石等尾礦庫),對存在環境風險隱患的26座尾礦庫實施“一庫一策”整治方案,目前已全面完成整改。
三是加強水生態修復。開展長江流域退捕禁捕。完成漁船2548艘、漁民2494人退捕上岸,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妥善解決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問題,實現“1戶1人”就業目標,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全部參保。開展小水電清理整治。2020年9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國家林草局和國家能源局下沉貴州時,指出赤水河流域小水電開發過度。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共有小水電224座,其中單一發電功能的有168座,具有供水、灌溉、防洪等綜合利用功能的有56座。2020年已退出45座電站,2021年原計劃退出的50座電站中,已退出1座。目前,正在對小水電清理整改進行論證研究,待論證完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小水電清理整改方案并推進實施。開展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流域內建成濕地公園40個,濕地保護小區55個,實施中央財政濕地補助項目和濕地保護恢復工程13個。共設立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212個。劃定國家級公益林面積3720.72萬畝,地方公益林面積2836.33萬畝。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全省納入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364處、圖斑399個、面積636.82公頃,2019年至2020年投入中央資金9225萬元、省級資金2550萬元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已整治完成634.7公頃,整治完成率99.7%。開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通過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設、小流域治理、坡改梯等工程和林草植被恢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745.26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755.42平方公里。
(三)強化環境監管,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
一是強化環境準入。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長江流域劃分為975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對每個管控單元分別明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環境準入管控要求,形成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并嚴格落實長江干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禁止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2020年,長江流域共受理環境影響評價項目4096個,涉及資金4647.55億元,因產業準入政策、重大環境影響(選址、環境容量)等原因不予審批建設項目67個,涉及資金31.52億元。
二是強化環境監管。嚴格自然保護區監管。著力推進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改。目前,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宮州級自然保護區、冷水河縣級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改已基本完成。發現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石采砂、工礦用地等64個重點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嚴厲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組織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認真開展“2019清廢行動”問題整改和“回頭看”。“2019清廢行動”國家交辦確認屬實的60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嚴格環境執法監管。2020年生態環境部門共立案查處長江流域內環境違法案件1044件,罰款金額逾1.2億元。水利部門共查處未批先建、未批先棄、未驗先投、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治理義務等違法違規項目9500余個,罰款1600余萬元。
三是強化水質監測。為及時了解全面掌握流域水質,有效管理流域水生態環境,我省長江流域共設國控斷面32個,省控斷面145個,共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145個。通過定期開展水質監測,一旦發現水質出現異常,及時開展溯源并進行調查處理。
(四)堅持問題導向,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
目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39個問題已完成整改36個;長江經濟帶2018年警示片指出的14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3個;2019年警示片指出的17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6個;2020年警示片指出18個問題,地方已上報完成整改7個,其他未完成整改任務的正按時序推進。
(五)堅持跨省協商,推動流域區域聯動合作
一是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8年,云貴川三省簽署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按照1:5:4的比例每年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補償基金,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中首個跨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二是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與四川、云南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日常工作聯絡、信息資源共享、案件辦理、生態修復、業務交流以及新聞宣傳等6項司法協作機制。
三是建立環境保護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聯動機制。推進赤水河流域在環境保護方面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五統一”,在聯合交叉執法、聯席會商、信息共享、信息通報、監測預警、應急聯動等方面充分合作,提高了突發事件的防范和處置效率。
四是建立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會同重慶、四川、云南3省(市)印發并實施了《長江上游四省市2020年生態環境聯防聯控重點工作方案》,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環境污染防治。2020年,聯合四川省對赤水河流域合江、敘永和古藺的14家企業開展聯合執法檢查;聯合云南省對彝良沐陽硅業傾倒廢渣進行聯合執法。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仍不穩定。結構性、區域性水污染問題還較突出,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有限且難度加大。如磷石膏渣場滲漏廢水(息烽、開陽區域,福泉區域)、電解錳渣場產生的含錳滲濾液廢水(松桃區域)、廢棄煤礦產生的煤銹水(凱里市魚洞河區域)、釀造業產生的釀酒廢水(仁懷區域)等污染隱患仍然存在,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較長時間。
二是重點污染源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如烏江34號泉眼、清水江發財洞汛期極端天氣存在含磷廢水直排現象。
三是城市環保基礎設施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部分地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存在生活污水溢流現象;城市污水收集管網不完善,未實現雨污徹底分流。
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較重。2019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1795.99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面積的27.47%,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66.65%,且中強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為11592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治理進展,治理任務非常艱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們以守護好優良生態環境為總目標,以實施生態環境提升行動為總抓手,著力推進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生態建設,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一是鞏固好水生態環境質量。建立水環境質量應急響應精細化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在水環境質量底線中落實以水環境控制單元為基礎進行污染防治和排放管控。結合水質控制單元和水功能區劃分,按流域設立以行政轄區為責任主體、控制斷面為節點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按控制單元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對水質超標單元要求限期達標治理,實行水質目標、受納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排放口、污染源企業的全要素管理。
二是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繼續按照掛牌督戰、掛圖作戰、掛賬銷號“三掛打法”,持續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整治鞏固提升工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工程、清水江和烏江總磷污染整治鞏固提升工程、松桃河錳污染治理工程、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美麗河湖創建工程。
三是強化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按照清單制、臺賬制、銷號制要求,強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曝光問題整改,對2018-2020年三年曝光問題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重點推進南明河溢流、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四是堅持從嚴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針對水環境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開展“舉一反三”排查,集中力量對磷化工、白酒、煤礦、工業園區、自然保護地、縣級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垃圾填埋場開展全面嚴格排查,主動發現一批突出問題,嚴格查處一批生態環境違法案件,嚴厲打擊非法排污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五是加快流域水生態修復。加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為抓手,加快水土保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
六是積極推進云貴川三省繼續建立并實施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從國家層面完善補償原則、補償標準、實施目標、分配考核等程序和標準,科學界定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5
按照長江保護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受國務院委托,就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2019年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長江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扎實推動各項污染治理工程,全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3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14.9個百分點,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較2015年降低6.1個百分點。長江流域19省(區、市)均完成“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長江經濟帶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各地區各部門始終把長江保護修復擺在各項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來抓,突出重點、協同聯動、扎實推進,取得重要進展。
(一)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一是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開展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試點,構建差別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規則。二是制定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長江流域19省(區、市)編制印發“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基本建成信息共享系統。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成果技術審核。三是強化綜合管控機制。建立長江經濟帶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明確產業發展、區域開發、岸線利用等方面管控要求。四是開展劣Ⅴ類國控斷面整治行動。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明確的劣Ⅴ類國控斷面全部完成消劣。
(二)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改善水生生物多樣性
一是完成重點水域漁船漁民退捕任務。累計退捕漁船11萬艘、漁民22.8萬人。建立退捕漁船漁民信息管理系統和實名制動態幫扶系統,出臺9項安置保障措施,撥付中央補助資金130億元,引導各地安排資金123.68億元,實現應保盡保、應幫盡幫。二是開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2020年累計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4萬艘、違規網具26.7萬張(頂),查處非法捕撈案件7579起、涉案人員8361人。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清理整治長江干流、洞庭湖、鄱陽湖非法矮圍,清除圍堤120余公里。三是開展“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累計檢查水產制品生產企業等568.22萬家(個)次,監測電商平臺(網站)264.49萬個次,推動下架(刪除、屏蔽)非法交易信息2.66萬條。禁捕后,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出現頻率增加。在2017年率先全面禁捕的赤水河,特有魚類種類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資源量達到禁捕前的1.95倍,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提升。
(三)排查整治排污口,推進水陸統一監管
一是全面啟動長江干流、九條主要支流及太湖入河排污口底數摸排,徒步排查岸線2.4萬公里,首次實現“無人機航測+實地核查”高精度全覆蓋,共發現入河排污口60292個,比之前掌握的數量增加約30倍。二是在全面排查基礎上,同步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監測。安徽省通過在工業企業安裝自動監控、每月手工監測相關水系、建設入江口微型水站,初步建成綜合監測體系。三是探索建立一整套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規范體系和長效機制。江蘇泰州市和重慶渝北區、兩江新區等試點地區累計實施治理示范工程100余個,完成監測、溯源和80%整治任務,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6000余個。
(四)加強工業污染治理,防范生態環境風險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完成長江經濟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558家,完成率97.2%。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228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圍內落后化工產能已全部淘汰。制定《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推動化工園區規范發展和合理布局。二是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浙江省264個重點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零直排區”。三是開展“三磷”(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存在問題的281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已完成整治。四是深入開展“清廢行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共發現問題點位3252個,整改完成3221個,完成率99.0%。五是深入推進尾礦庫綜合治理,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完成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停用超過3年的尾礦庫閉庫。1641座尾礦庫全部完成污染防治方案編制,其中1618座完成污染治理,完成率98.6%。六是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完成989個涉農縣域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推進建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七是提升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推進川渝云貴等長江上游地區、江浙滬皖等長三角地區分別建立區域危險廢物聯防聯治機制。
(五)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遏制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政策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措施。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行政村占比超過98%,基本完成9835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二是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長江經濟帶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6.8億畝,化肥施用量逐步減少,肥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3.19億畝,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37.54%。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8省53個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初步構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和機制。開展污染負荷評估,探索建立種植業污染負荷和治理績效評估方法體系,編制優先治理區域清單。發布《農用薄膜管理辦法》,支持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
(六)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
一是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長江干流沿線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市建成區共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近2.4萬個。二是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沿江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上海等28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三是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推動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四是加強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保護。147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3161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治,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成比例達91.1%,9973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部完成劃定。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比例達97.6%。優化沿江取水口和應急水源布局,地級及以上城市備用或應急水源建設基本完成。
(七)加強航運污染治理,防范船舶港口環境風險
一是完善港口碼頭環境基礎設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累計建設接收設施33872個。二是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及風險管控。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落實單殼化學品船和600載重噸以上單殼油船禁航制度。推進船舶配置污染物收集或處理裝置,完成31323艘100總噸以上船舶改造。三是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港口船舶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沿江港口岸電設施覆蓋泊位4700余個,2020年累計使用岸電約5000萬度,較2019年翻了一番。
(八)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生態用水需求
一是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長江(含太湖)流域共完成69152個取水項目整改提升,完成率99.75%。批復赤水河、沱江等9條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顯著下降。二是清理退出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水電站3500多座,完成整改2萬多座。三是建立重點跨省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體系,確定62個主要控制斷面保障目標,編制完成保障實施方案。在運水電站均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并接入各級生態流量監管平臺。連續4年實施三峽等水庫聯合生態調度實驗,改善魚類自然繁殖生境。
(九)強化生態系統管護,嚴厲打擊生態破壞行為
一是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十三五”期間,長江流域累計完成造林2.2億畝、森林撫育1.2億畝、石漠化治理1560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85萬平方公里。完成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兩岸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1.3萬公頃。完成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流域國際重要濕地達40處。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180億元,支持實施9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二是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青海省創新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全新體制。大熊貓、朱鹮、揚子鱷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扎實推進。三是實施“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發現15.5萬條問題線索,明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2547個,建立臺賬,開展聯合巡查,督促整改完成2315個。四是清理整治河湖“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7.8萬個。開展采砂聯合檢查和清江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干流規模性非法采砂基本得到控制。清理整治長江干流違法違規岸線利用項目2431個,騰退長江岸線158公里。五是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2019年度,納入中央財政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名單的283個縣域中,生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的有241個,“變好”的有24個。
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加強
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建立健全法治保障,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服務能力,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推進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建立健全法治保障
一是貫徹落實好長江保護法。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長江保護法,并做好宣傳貫徹等工作。國務院統一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完成涉及長江流域保護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對需要制修訂的抓緊推動落實。制定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的司法解釋。各地積極宣傳貫徹長江保護法,推進相關地方配套立法,探索開展流域保護協同立法。二是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司法協作機制,各地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等專門審判機構1203個。三是發布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各地辦理相關案件40余件,賠償資金超1.4億元。
(二)依法完善制度機制
一是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共抓大保護體制機制,推動政府、部門、企業等各類主體落實法律責任。二是強化頂層設計。構建“1+N”規劃體系,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專項規劃。三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印發相關技術導則,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建立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四是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在長江流域核發排污許可證11萬余張,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五是推進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累計安排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資金180億元。研究制定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六是健全價格、融資機制。在長江經濟帶建立污水處理收費動態調整機制,利用價格杠桿強化水污染防治。指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支持沿線城市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進一步以市場化方式動員公共和私人部門資金參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七是建立完善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相結合的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定期分析研判水生態環境形勢,推動解決突出問題。
(三)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
一是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連續三年拍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每年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上專題播放,以警示促重視、以警示促落實、以警示促整改。緊盯警示片披露問題,建立問題臺賬,制定整改方案,加強督促檢查,強力推動整改。三年警示片披露的484個問題已整改完成318個,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自查整改問題4137個。二是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范疇。完成對上海、重慶、浙江三省(市)第二輪督察反饋,并緊盯地方整改進展。2021年4月,對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等6省(區)實施第二輪督察。
(四)強化支撐服務保障
一是落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組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及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長江生態環境監管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減污降碳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湖北省、上海市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三是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在長江經濟帶布設1720個國控斷面和9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省、市、縣跨界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實時發布水質監測數據,對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進行通報預警。開展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四是加強區域聯動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共同保護。指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五是強化環境應急管控。完成長江經濟帶突發環境風險地圖繪制,實現2萬多家涉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全覆蓋。94.1%的縣級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完成應急預案備案。河南省南陽市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形成“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安全”的“南陽實踐”。六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推進58個駐點城市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推進水專項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探索開展環境治理模式創新。
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依然突出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多,水生態問題仍然是長江流域最主要的問題,長江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一)長江保護法貫徹落實尚需加強
各地區各部門對長江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制度學習把握不夠,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區域聯動、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有待完善。
(二)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長江流域污染排放基數大,部分工業企業環境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地區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后。不少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已上升為主要矛盾。船舶含油廢水等直排入江現象依然存在。排污口整治和管理難度大。
(三)生態破壞仍然嚴重
部分地區濕地、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部分河道生態流量保障不足,水體自凈能力減弱。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效果還不穩固。非法采砂案件仍有發生,監管執法存在較多挑戰。礦山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難度大、欠賬多。
(四)生態環境治理仍存短板
生態環境治理整體性、系統性尚需加強。清潔生產推行仍需深入。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管網建設和維護資金保障機制不健全。流域監測預警機制銜接不夠。生態環境綜合執法人員、經費、手段不足。流域內尾礦庫存在環境風險。
四、依法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2021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的第一年。我們將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確保“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全面宣傳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
進一步加強長江保護法等法律宣貫實施,推動形成以長江保護法為統領、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支撐的法治體系,有序推進相關立改廢釋工作,把法律規定的責任體系落到實處。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統一指導、統籌協調長江保護工作,審議長江保護重大政策、重大規劃,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長江保護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
(二)扎實推動綠色發展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力爭在推動碳排放達峰行動、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引導推動重點行業開展清潔化改造,深入推進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政策協同一致,加強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環評管控,切實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禁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開展化工園區評價認定,指導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和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工作。推動新建冶金、電鍍、化工、印染、制革、原料藥制造等企業在符合產業定位的園區布局,排放污水由園區集中處理。制訂分區差別化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動優化產業布局。繼續推進綠色航道建設,持續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在船舶上的應用。推廣應用節水技術裝備,持續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推動沿江省(市)產業聚集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深入開展污染防治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沿江城市加大污水管網改造力度,推進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沿江城鎮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力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實現長治久清。深入推動排污口整治,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整治方案落地見效。鞏固提升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工作成效。以嘉陵江上游尾礦庫為重點,統籌抓好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防治。推進長江經濟帶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并支持綠色化提標改造。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線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強化船舶到港口、港口到城市的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有效銜接。
(四)持續開展生態修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力度,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持續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分區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和濱海濕地保護修復,深入開展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開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確保管理措施常態化、可持續,確保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構建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加快建立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網絡。制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位、水量)控制指標,鞏固和提升小水電清理整治成果,保障生態用水。深入推進非法采砂入刑實踐,堅決防止非法采砂反彈。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問題。持續推進長江流域珍貴、瀕危物種保護。強化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范野生動物致害,加強外來物種風險管控。
(五)建立健全制度機制
充分發揮規劃對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引領、指導和約束作用,編制形成長江流域“十四五”規劃體系。繼續做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推動“三線一單”落地實施和應用,嚴格控制岸線開發建設,促進岸線高效開發利用。深入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督察重點范疇。聚焦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調研,搞清楚癥結在哪里、對策是什么、落實怎么辦,建立健全問題發現和解決機制。繼續制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促進沿江省(市)深化自查自糾,開展全面排查,狠抓系統整改,緊盯問題、追根溯源、舉一反三,推動解決一批關聯性、衍生性和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國家實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考核制度,盡快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開展聯合執法,提高執法效能,健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完善區域交叉檢查制度,健全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提高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強化環境監測與科技支撐。完善基于水生態系統健康性的長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健全提升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統籌監測網絡與應急預警能力,全面組織開展長江水生態質量調查監測工作。開展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水文、氣象、航運、自然災害等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和平臺,共建共享長江監測“一張網”。持續做好財政資金保障,引導金融機構在可持續條件下支持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長江全流域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斷加強立法、法律實施監督和執法檢查,為指導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美麗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不斷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6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長江越來越美了!”實地查看長江太倉段生態環境保護及發展建設情況后,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感慨不已。
9月15日至16日,江蘇省檢察院邀請12位全國、上海市、江蘇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赴蘇州太倉,圍繞“滬蘇同行·守護長江”主題,對檢察機關推進一體化協作、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進行聯合調研。
一體化協作
凝聚保護合力
太倉地處長江入海口,與上海崇明隔江相望,與上海寶山、嘉定毗鄰相依,是助推實現滬蘇同城化的重要陣地。9月16日,臺風過后,太倉長江入海口江面重回平靜,12位代表委員從太倉市海事局碼頭登船,開啟調研之行。
隨著一體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打破地域界限協同發展,逐漸成為新常態。最高檢高度重視長江大保護工作,近年已連續4年召開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2021年3月1日,我國第一部流域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突出強調長江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通過制度規范、促進和保障流域協同治理。
上海、江蘇同處長江下游,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滬蘇檢察機關立足區位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統籌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長江大保護”。
2018年以來,江蘇蘇州、南通等地檢察機關先行先試,充分發揮沿江臨滬區域優勢,與上海市檢察機關相繼探索建立“嘉昆太”“青嘉吳”等基層跨區域協作機制,織密長江下游生態保護檢察協作網。2020年以來,滬蘇浙皖檢察機關會簽實施《滬蘇浙皖檢察機關關于依法全面充分履行檢察職能為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關于環太湖流域生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跨省際區劃管轄協作意見》等省級跨區域檢察協作文件,進一步凝聚生態資源跨區域司法保護合力。
從局部探索到全面協作,為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達到“1+1>2”的效果,江蘇省檢察院首次邀請兄弟市代表委員調研江蘇檢察工作,并邀請上海市崇明區、寶山區、嘉定區三地檢察院相關同志陪同調研,旨在通過滬蘇兩地檢察機關、代表委員的交流分享,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更好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這是我首次跨省調研檢察工作,這種形式有利于代表委員更加全面了解長江流域環境保護跨區域協作情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開拓更多思路,我會將這次調研的收獲和江蘇經驗帶回去。”上海市人大代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部副部長金銀淑為此次活動點贊。
上下游同頻
滬蘇檢察護長江
除了實地查看長江太倉段生態環境保護及發展建設情況外,代表委員們還參加了江蘇省檢察院組織的“滬蘇同行·守護長江”調研座談會。
會上,江蘇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陶國中介紹,近年來,江蘇省檢察機關堅持“主動監督、智慧履責、鐵面司法”理念,圍繞長江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重點,綜合運用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著力辦精、辦好案件,先后開展打擊非法捕撈水產品、危險廢物非法處置、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專項行動,統籌依法從嚴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適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懲治涉長江犯罪。
長江保護法實施后,截至2022年7月,江蘇省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污染環境、非法采砂、非法捕撈等涉長江案件106件203人,提起公訴436件991人;依法充分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共辦理涉長江公益訴訟案件712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415件;推行“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生態檢察模式,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修復基地35個,在修復基地開展補植復綠活動29次,督促治理被污染水源地91處,督促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150余公里,索賠損害賠償金、治理恢復費用8000余萬元。
“我們發現,公益訴訟檢察在推動解決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等公益損害治理難題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克服地方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或者不作為等問題,從而提升辦案效果,推動訴源治理。”陶國中表示。
依托長三角區域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滬蘇等地檢察機關高質量辦理了督促整治大運河、太浦河流域生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白茆沙水域整治、黑臭水體整治等一系列跨省域案件,有效促進長江流域生態資源保護,上述案件均入選最高檢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
長江大保護離不開代表委員的監督、支持。陶國中特別提到代表委員建議提案與檢察建議銜接轉化機制,“一方面,把反映長江保護問題的建議、提案轉化為公益侵害案件的線索,通過案件化辦理推動問題解決;另一方面,把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時發現的治理堵點難點轉化為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通過人大監督和政協協商助推完善治理。”2021年11月以來,江蘇省檢察機關通過銜接轉化機制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62件。
座談會上,蘇州市檢察院匯報全市檢察機關開展守護長江工作情況;太倉市檢察院匯報“滬蘇同行·守護長江”特色建院、品牌強院工作情況;上海市崇明區、嘉定區、寶山區三地檢察院圍繞主題作交流發言。
攜手共擔當
期待再譜新篇章
長江大保護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人大權力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協同聯動的“共振點”。
長江保護法已正式施行一年多,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今年,全國人大委托江蘇省人大對長江保護法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省人大結合江蘇實際,組織開展了“一法一條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執法檢查。去年6月,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開啟為期5年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
代表委員在充分肯定檢察機關助推長江大保護工作的同時,圍繞生態環境治理、內外協作聯動、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檢察機關在污染整治過程中提出很多解決方案,檢察機關在保護長江工作中探索的案發地公開聽證等做法,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建議檢察機關進一步加大公開聽證工作社會面宣傳力度,多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對一些實踐效果好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
從小生活在江邊的楊恒俊,對長江的變化有著深切體會,他特別提到旁聽特大非法捕撈長江鰻魚苗公益訴訟案庭審的感受,“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檢察機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何進一步強化協同履職,深化內外協作配合,構建保護合力,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宋青建議檢察機關加強與代表委員常態化交流互動,研究解決江蘇檢察機關在先行先試過程中遇到的階段性、共性問題,并推動建議提案與檢察建議的雙向銜接轉化,實現代表委員與檢察機關的“陪伴式成長”。
“通過向內、向上、橫向三個方向發力,推廣好的機制和做法,加強區域協作,推動解決異地管轄權和跨區域協同問題。”“可以進一步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賦能一體化辦案,實現常態化規范化科學管理。”“圍繞長江生態保護進一步拓展公益訴訟檢察區域協作深度廣度,細化跨區域、跨部門辦案機制建設。”上海市人大代表金銀淑、陶崢,江蘇省人大代表陸麗瑾等對深化長三角區域檢察協作提出建議。
江蘇省人大代表潘濤、喬森都非常關注長江岸線治理難題,建議檢察機關依法從嚴打擊重大污染環境、非法采砂等涉長江流域違法犯罪行為,以法治手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轉型;要以系統思維解決涉長江流域問題,挖掘深層次原因,推動長江沿岸產業結構優化;要加大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與專家學者加強互動交流;同時關注第三方鑒定機構收費問題。
對于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全國人大代表楊恒俊、上海市人大代表顧德昌、江蘇省人大代表王虎琴、沙安勤等認為,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一法一條例”落地,充分喚醒人民群眾保護母親河的意識,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長江保護工作中,同時要注重對涉案人員開展專題教育,防止再犯。
“我們將認真研究代表委員所提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將其轉化為檢察機關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不竭動力,堅持長江流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陶國中表示。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生態環境保護作文12-16
長江的古詩07-09
長江的詩句02-14
長江說課稿11-11
工作完成情況匯報總結03-27
描寫長江的詩句10-21
贊美長江的詩句07-06
與長江有關的詩句07-09
長江之歌說課稿02-21
寫長江的詩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