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及賞析
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及賞析1
早發(fā)焉耆懷終南別業(yè)岑參
曉笛引鄉(xiāng)淚,秋冰鳴馬蹄。
一身虜云外,萬里胡天西。
終日見征戰(zhàn),連年聞鼓鼙。
故山在何處,昨日夢清溪。
【譯文】
破曉的笛聲催下我思鄉(xiāng)的淚滴,秋日的冰水響過了奔馳的馬蹄,
我孤單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幾萬里途程我處在遙遠的天西。
終日里只見邊塞上不斷的征戰(zhàn),連年來只聽軍隊中戰(zhàn)鼓的敲擊;
親愛的家鄉(xiāng)你如今究竟在何處?昨日的夢中我又回故鄉(xiāng)的清溪!
【注釋】
、叛申龋▂ānqí):指焉耆都護府,為安西四鎮(zhèn)所轄都護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終南別業(yè):指岑參在長安東南終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別業(yè)。別業(yè),即別墅。
、茣缘眩呵宄壳嫉汛底嘀暋
、乔锉汉麑俑吆貛В攵,故雖秋日業(yè)已結冰。
、忍敚╨ǔ):對西北邊地的蔑稱。
、晒能保╬í):戰(zhàn)鼓,這里指征戰(zhàn)之事。鼙,鼓的一種。
、使噬剑褐羔瘏㈦[居的終南山。
、饲逑褐附K南山的小溪流。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八載(749),岑參為右威衛(wèi)錄事參軍,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此詩當為詩人于天寶九載秋天行役于焉耆時作。
【作品賞析】
這首五律是詩人塞外旅途中的懷鄉(xiāng)之作,它以蒼涼的格調,傾訴了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眷戀。
那是一個邊地的拂曉,深秋的塞外,天氣寒涼,詩人又跨上戰(zhàn)馬,踏著秋日的冰水出發(fā)了。晨風送來瑚婉的笛聲,這笛聲不由引起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兩行熱淚滾滾流下。詩歌就從這里開頭!皶缘选保扒锉保榜R蹄”,交織成一幅單純而又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塞外秋曉行旅圖,點示出“早發(fā)”之意。而這種蒼涼的意境中,透露出獨處異地的鄉(xiāng)思,這便是首句的“鄉(xiāng)淚”,從而暗示出“懷”字。“懷”,被渲染異地風情的“晚笛”所引發(fā),所烘托,是統(tǒng)攝作者眼前這幅畫面的中心,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寫“懷”。“一身虜云外,萬里胡天西”,這一聯(lián)寫邊塞的遙遠和自己的形單影只。“一身”與“萬里”互相對照,突出了獨處塞外的孤零!疤斣啤焙汀昂臁闭f的都是塞外,而用兩句反復來寫,就突出了異地的感覺!疤斣啤倍浴巴狻,“胡天”而言“西”,就都強調了邊塞的遙遠,歸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懷”的原因。這兩句與《安西客館中思長安》里的詩句“絕域地欲盡,孤城天遂窮”都表達了一種獨處異地的愁思。
“終日見征戰(zhàn),連年聞鼓鼙”,上句從所見,下句從所聞寫邊塞上單調而又連續(xù)不斷的征戰(zhàn)生活。當詩人置身于這種生活之中的時候,他就發(fā)現(xiàn),這種生活與作者自己原來的想象有一定的距離,并不是那樣浪漫的。馬上顛簸,飄忽無定,鄉(xiāng)路迢迢,歸家無期,詩人是不可能不時而生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對征戰(zhàn)生活的厭倦情緒的。從某一方面說,這也反映了戍邊將士對長期征戰(zhàn)的厭倦及對和平安定的眷戀。
詩的最后兩句寫思念故鄉(xiāng),形之夢寐!肮噬健秉c出“懷”的對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啟下句故鄉(xiāng)景,用一問退出一“夢”,突出表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之不能不時時縈懷。并且,“昨日夢”和今“曉笛”相呼應,反映了詩人之所以聞笛而落淚,并不是憑空的,而是以他對故鄉(xiāng)的深沉思念為基礎的。寫到這里,“早發(fā)焉耆懷終南別業(yè)”這個題目所點示的幾層意思,尤其是貫穿全詩的“懷”字,就表現(xiàn)得十分完滿而又含蓄了。
全詩從“早發(fā)”落筆,層層寫來,宛轉赴題,情景交融,層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高光復】
此時詩多寫哀怨之音、寄愁之語,風動于情而骨氣稍弱,略有阮籍詩風格。但岑參詩婉轉卻不冶媚,秀麗而不綺靡,渾涵深厚,瀏亮雋永,自是一種風情。詩人不刻意描寫細物細景,而以情蕩之,情景交融,相摩相激,頗耐人咀嚼。
此詩前四句即表現(xiàn)出這種特點,詩人未嘗工筆細描塞外風光,而以笛、冰、云、天,四字盡之,又以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愁引起的孤寂感統(tǒng)貫,景之渺遠廣闊,飄蕩東西,不可捉摸,正烘托了詩人彌天又難以細說的復雜心緒,空白處很多,引人聯(lián)想。
后四句落入舊套,“夢”的意象于詩中常出現(xiàn),但亦可理解詩人鄉(xiāng)情深沉、魂牽夢繞之狀。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及賞析2
終南別業(yè)
【原文】
中歲頗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④,談笑無還期⑤。
【注釋】
①中歲:中年。
、谕恚航鼤r、最近。陲:邊。
③勝事:快意的事?眨褐弧
④值:遇到。
、轃o還期:忘記了回去的時間。
【譯文】
中年很喜歡思考天道,最近在終南山邊安家。興致來時常常自己出門,美好愉悅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走到流水窮盡的地方,坐看云彩升起的時候。偶然遇到林間老人,說說笑笑忘記了回去的時間。
【賞析】
在大約四十歲后,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爸袣q頗好道”一句,道出作者隱居的緣由。從句上看,詩人因為醉心于“道”,選擇歸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開元之后的唐朝政局日趨復雜險惡,可能是詩人選擇歸隱的真正原因。在終南山中,詩人獨來獨往,在山中過著簡單自在的生活。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超越體物,不求人知,只需自己心領神會即可。
詩歌第三聯(lián)描摹山中的生活。山中的草木、山巒、云水都是詩中常見的描寫對象。對于描寫山景的詩句而言,它們的優(yōu)劣不取決于現(xiàn)實自然風光的形態(tài),主要看詩人有沒有將自我的精神氣質和諧地融入其中。此詩第三句描寫的'景物,無甚特異,但所表露出的詩人的精神面貌,卻分外生動形象。詩人在山間閑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眼前似乎已經(jīng)無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來,看白云輕輕飄起。詩人將山中生活“自在”的特點,寫入自然的一片化機之中。此詩歷來為人傳誦的特點,正在于這種“化機”:
“此詩造意之妙,至與造物相表里,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頃年登山臨水,未嘗不讀王摩詰詩,顧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保ㄎ簯c之《詩人玉屑》)
“觀其意若不欲為詩者,其詩之絕境乎?‘勝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詩有兩字訣,曰‘無心’”。(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匯編》)
“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晌蛱幨朗伦冎疅o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保ㄓ岜菰啤对娋硿\說》)
詩歌第三聯(lián)作無心之游,隨遇而樂,結尾兩句則描寫詩人在山中偶遇林間老人。兩人之前并不相識,只是因無心之偶遇而相逢,開懷暢談,無拘無束,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教養(yǎng)和人生經(jīng)歷,但二人盡情談笑,以至于忘了時間。詩人的胸懷,由此可見一斑。
這首詩從格式上來說,中間兩聯(lián)對仗,有些像律詩,但沒有律詩那種嚴謹?shù)钠截葡嚅g的格律。如“晚家南山陲”,就不是律句(律句中第二、四兩字應該平仄相反,按照律句的要求,第二字“家”是平聲字,則第四字應該是仄聲字,但“山”是平聲字)。此詩在聲律上“隨意”而寫,倒頗與詩歌“無心”之境相呼應。然而這種詩歌名家隨手灑脫寫出的作品,并非是初學者理想的摹寫對象。清代紀昀曾經(jīng)說:“此詩之妙,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學盛唐者,當以此種為歸墟,不得以此種為初步!庇衷疲骸按朔N皆熔煉之至,渣滓俱融,涵養(yǎng)之熟,矜躁盡化,而后天機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擬而得者。無其熔煉涵養(yǎng)之功,而以貌襲之,即為窠臼之陳言,敷衍之空調。矯語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禪家者流,有真空、頑空之別,論詩者不可不辨!睂W詩者先要有足夠的涵養(yǎng),才能寫出近似于這首詩的“化機”;如果只是從表面上學習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只能達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
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及賞析3
《終南別業(yè)》
作者:王維
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注釋:
1、中歲:中年。
2、道:這里指佛教。
3、家:安家。
4、南山:即終南山。
5、陲(chu):邊緣,旁邊,邊境;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意思是終南山腳下。
6、勝事:美好的事。
7、值:遇到。
8、叟(sǒu):老翁。
9、無還期:沒有回還的準確時間。
詩意: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賞析:
全詩的著眼點在于抒發(fā)對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的向往。開篇二句,由中歲好道晚家南山點明詩人隱居奉佛的人生歸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歲頗好道,作者強調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一個頗字,點明其崇佛的虔誠心態(tài)。晚字,意蘊豐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對現(xiàn)實隱居生活的描繪;如果是后者,則是對自己晚景的構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無比,興致來臨之際,每每獨往山中信步閑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詩人自己能心領神會。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為之。獨,并非沒有同調之人,事實上,詩人隱居之際不乏同調之人與其往來唱和,如張諲、裴迪等,此處當指詩人興致一來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個灑脫的隱者形象便展現(xiàn)到了讀者面前。從字面意義上看,隱隱約約帶有些落寞,但誰又能說這種情致不是件快樂的事呢?勝事空自知,亦然,一個空字,也許帶有幾分無奈與孤獨,但詩人是陶醉于這種山林情趣間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即言勝事。在山間信步閑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似乎再無路可走,但詩人卻感到眼前一片開闊,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云涌。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山間流水、白云,無不引發(fā)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閑自在。清人沈德潛贊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唐詩別裁集》)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云起時,在體味最悠閑、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云,有形無跡,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絕,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閑散的印象,陶潛有詩云云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zhí)著,像云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jīng)頓悟。再看這流水、白云,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二句,對偶工穩(wěn),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中有畫也。
結句寫作者在山間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無拘無束地跟其盡情談笑,以致忘了時間,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躍然紙上,與前面獨賞山水時的灑脫自在渾然一體,使得全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貫穿前后,卻行跡全無,其實,興來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何嘗不是無心的.偶然呢?然詩人至此方借值林叟點出偶然二字,可見藝術手段之高超。因為處處偶然,更顯現(xiàn)出心中的悠閑自在。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詩人因為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真正的空境。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xiàn)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終南別業(yè)原文及賞析12-12
唐朝詩人王維《終南別業(yè)》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16
終南別業(yè)原文、翻譯06-02
唐詩《終南別業(yè)》賞析12-30
王維《終南別業(yè)》原文翻譯10-18
王維《終南別業(yè)》原文翻譯12-02
王維詩詞《終南別業(yè)》賞析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