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意》原文、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04-04 11:13:43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意》原文、譯文及賞析

《古意》原文、譯文及賞析1

  原文

  《古意》

  唐代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譯文/注釋

  譯文

  男子漢當以國事為重,從軍遠征,從小就在幽燕縱橫馳騁。

  經常與人在馬上比試勝負,從不珍惜七尺身軀。

  奮勇搏殺,沒人敢上前招應;氣宇軒昂,臉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叢生。

  隴下黃沙彌漫,上面白云飄飛,未報朝廷恩情怎能輕易言歸。

  遼東少婦年方十五,她彈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樂曲,感動得全軍將士淚下如雨。

  注釋

  ①古意:擬古詩,托古喻今之作。

  ②事長征:從軍遠征。

  ③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古代幽燕地區游俠之風盛行。

  ④賭勝:較量勝負。馬蹄下:即馳騁疆場之意。

  ⑤“由來”句:好男兒向來就輕視性命。七尺,七尺之軀。古時尺短,七尺相當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⑥“殺人”句:殺人而對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無敵之意。

  ⑦“須如”句:胡須好像刺猬的毛一樣紛紛張開,形容威武兇猛。磔(zhé):紛張。

  ⑧黃云:指戰場上升騰飛揚的塵土。隴:泛指山地。

  ⑨小婦:少婦。

  ⑩解歌舞:擅長歌舞。解:懂得、通曉。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全文賞析

  好男兒遠去從軍戍邊,他們從小就游歷幽燕。個個愛在疆場上逞能,為取勝不把生命依戀。廝殺時頑敵不敢上前,胡須象猬毛直豎滿面。隴山黃云籠罩白云紛飛,不曾立過戰功怎想回歸?有個遼東少婦妙齡十五,一向善彈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軍將士淚揮如雨。

  此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開始六句,把一個在邊疆從軍的男兒描寫得神形畢肖,栩栩如生,活躍在讀者眼前。第一句“男兒”兩字先給讀者一個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從事長征的男兒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帶人,為下面描寫他的剛勇獷悍張本。這兩句總領以下四句。他在馬蹄之下與伙伴們打賭比輸贏,從來就不把七尺之軀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殺得敵人不敢向前。“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這三句把男兒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個男兒,誰都想見識見識吧!可是詩不可能如畫那樣,通體寫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須來描繪。然而三綹五綹長須,不但年齡不符合,而且風度也太飄逸了,因此詩人塑造了短須的形象。“須如蝟毛磔”五字,寫出須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顯出他勇猛剛烈的'氣概和殺敵時須蝟怒張的神氣,簡潔、鮮明而有力地突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的男兒的形象。這里為了與詩情協調,詩人采用簡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實的入聲韻,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接下去,詩人又用“黃云隴底白云飛”一句替詩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閉目一想,一個虬髯男兒,胯下是高頭戰馬,手中是雪亮單刀,背后是遼闊的原野,昏黃的云天,這氣象是何等的雄偉莽蒼。但這一句的妙處,還不僅如此。塞上多風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發黃的,而內地的云則是純白的。這一句中黃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寫景,實則兩兩對照,寓情于景,寫得極為精細。開首六句寫這男兒純是粗線條、硬作風,可是這遠征邊塞的男兒,難道竟無一些思鄉之念嗎?且看男兒在向前看一看那隴上黃云之后,也還不免回首一望故鄉。故鄉何在?但見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鄉之感。這一層意思,詩人以最精煉最含蓄的手法,表達在文字的空隙中,于無文字處見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寫思鄉念切,急于求歸,那又不象是這樣一個男兒的身份了,所以在這欲吐不吐、欲轉不轉之際,用“未得報恩不得歸”七個字一筆拉轉,說明這一男兒雖未免偶爾思鄉,但因為還沒有報答國恩,所以也就堅決不想回去。這兩個“得”字,都發自男兒內心,連用在一句之中,更顯出他斬釘截鐵的決心,同時又有意無意地與上句的連用兩個“云”字相互映帶。前六句節奏短促,寫這兩句時,景中含有情韻,所以詩人在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換了平聲韻中調門低、尾聲飄的五微韻。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還是堅決的,所以插用兩個入聲的“得”字,使悠揚之中,還有凜烈的勁道。

  一般想法,再寫下去,該是根據“未得報恩不得歸”而加以發揮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現了一個年僅十五的“遼東小婦”,面貌身段不必寫,人們從她的妙齡和“慣彈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隨著“遼東小婦”的出場,又給人們帶來了動人的“羌笛出塞聲”。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沒有聲音:“今為羌笛出塞聲”這一句,少婦吹出了笛聲,于是乎全詩就有聲有色。“羌笛”是邊疆上的樂器,“出塞”又是邊疆上的樂調,與上文的“幽燕”、“遼東”貫串在一起。這笛聲是那樣的哀怨、悲涼,勾起征人思鄉的無限情思,聽了這一曲,不由“使我三軍淚如雨”了。這里,詩人實際上要寫這一個少年男兒的落淚,可是這樣一個硬漢,哪有一聽少婦羌笛就會激動的道理?所以詩人不從正面寫這個男兒的落淚,而寫三軍將士落淚,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這樣盡人都受感動的情況下,這一男兒自不在例外,這就不用明點了。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煉,功力極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這四句采用了上聲的七麌韻,“五”、“舞”、“雨”三個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韻并茂的藝術效果。

  全詩十二句,奔騰頓挫而又飄揚含茹。首起六句,一氣貫注,到須如蝟毛磔“一句頓住,”黃云隴底白云飛“一句忽然飄宕開去,”未得報恩不得歸“一句,又是一個頓挫。以下擲筆凌空,忽現遼東小婦,一連兩句似與上文全無干涉,”今為羌笛出塞聲“一句用”今“字點醒,”羌笛“、”出塞“又與上文的”幽燕“、”遼東“呼應。最后用”使我三軍淚如雨“一句總結,把首句的少年男兒包涵在內,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脈豁然貫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這樣尺幅千里之勢,這在李頎以前的七言古詩中是沒有的。

《古意》原文、譯文及賞析2

  原文: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知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譯文

  盧家年輕的主婦,居住在以郁金香浸灑和泥涂壁的華美的屋宇之內,海燕飛來,成對成雙地棲息于華麗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風過后,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丈夫遠征遼陽已逾十載,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遼陽地區音信全部被阻斷,幽居在長安城南的少婦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別漫長。她哀嘆:我到底是為哪一位思而不得見的人滿含哀愁啊?為何還讓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幃帳之上?

  注釋

  ⑴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

  ⑵盧家少婦:泛指少婦。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種。因產于南方濱海地區(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dài mào):海生龜類,甲呈黃褐色相間花紋,古人用為裝飾品。

  ⑷寒砧(zhēn):指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古代婦女縫制衣服前,先要將衣料搗過。為趕制寒衣婦女每于秋夜搗衣,故古詩常以搗衣聲寄思婦念遠之情。木葉:樹葉。

  ⑸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

  ⑹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之大凌河。音:一作“軍”。

  ⑺丹鳳城:此指長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引來鳳凰,故稱咸陽為丹鳳城。后以鳳城稱京城。唐時長安宮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⑻誰為:即“為誰”。為,一作“謂”。

  ⑼教(jiāo):使。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一說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對”。

  賞析:

  古意:托古以詠今的擬古之作。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說:“傷思而不得見也。”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

  這首七言律詩《古意》,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代詩評家認為是溫麗、高古之佳篇。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絕,但沈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致婉轉,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首聯“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敘述簡練,比興自然。盧家少婦,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婦的代稱。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簡意賅、精妙入微地介紹了思婦的身世和處境。她的家庭環境華麗溫馨,她的生活卻冷落凄清。“海燕雙棲玳瑁梁”,一句反襯,興起了全篇無限綿綿的愁思。她寂然獨居空閨,哪里比得上相親相愛雙棲于梁上的燕子呢?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制征衣的季節,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卻說“催木葉”,于無理處見妙,于曲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彩,鮮明地表現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制征衣的.杵聲聯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白狼河北音書斷’,足上文征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十年征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絕,生死難以預料。俗話說:“能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只要有封書信來,知道丈夫尚活著,她就還有盼頭。可是“音書斷”,從深沉的嘆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為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絕,又置于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著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誰為”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欒明月來照這預制征衣的“流黃”。征人無消息,征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評說:“‘盧家少婦’首尾溫麗。”

  這首《古意》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于樂府,故以沈云卿《龍池》《古意》冠篇。”胡應麟更是認為:“‘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又稱贊說“起句千古驪珠”,但也批評說“結語幾成蛇足”。為什么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鉤鏁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

【《古意》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古意》譯文及賞析05-29

古意原文及賞析01-30

古意原文及賞析10-11

《古意》譯文及賞析3篇05-29

《古意》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古意詩原文及賞析03-16

古意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古意原文及賞析【必備】07-11

【優秀】古意原文及賞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