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觀書有感》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書》譯文及賞析
《觀書》譯文及賞析1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出自明代于謙《觀書》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譯文/注釋
譯文
我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
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后,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
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
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諒也不信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注釋
①故人:老朋友。此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擬作“故人”。
②“相親”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黃昏。憂:愁。每:時常。親:近。
③三千字。此為泛指,并非確數。此句說明作者讀書多且快,同時也寫出他那種如饑似渴的情態。
④胸次:胸中,心里。塵:雜念。這句說作者專心讀書,胸無雜念,⑤“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其一)詩中:“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⑥逐:挨著次序。
⑦金鞍:飾金的馬鞍。玉勒:飾玉的馬籠頭。此泛指馬鞍、籠頭的貴美。
⑧廬:本指鄉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為村房或小屋的通稱。這里指書房。
全文賞析
該詩盛贊書之好處,講開卷有益之理,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后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書卷多情是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本好似感情真摯的老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本詩開篇,即以個人讀書的獨特體會,談出自己和書本的親密關系。中間兩聯,集中寫己讀書之樂。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眼前的書,一讀即是無數字,讀書之多之快,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直下三千字”,寫為書所吸引;“全無一點塵”,寫書本知識蕩滌心胸,心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
“活水隨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結尾一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陪襯,寫出書齋之樂。“勒”為馬籠頭。“金鞍玉勒”者是富貴公子,再綴以“尋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這些人日以尋花問柳為能是,他們和作者是兩個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們自然不會相信書齋之中別有一個爛漫的春天。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者流所能領略的。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這首詩寫詩人春日一次具體的觀書經歷,形象地說明開卷有益之理,抒發了對讀書生活的喜愛之情。
B、“直下”“三千”兩詞,寫出了書的吸引力之大和讀書速度之快,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如饑似渴的讀書情狀。
C、頸聯對仗工整,說理形象,“活水源流隨處滿”一句化用了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句。
D、尾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襯托,突出詩人的書齋生活之美好,表達了勤于讀書、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一次具體的”分析錯誤,且不一定是“春日”,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盛贊讀書的作用,并非觀書經歷。
2、詩人認為讀書有哪些樂趣?請簡要概括。
①讀書可使人如與故友朝夕相隨,憂樂與共,得到慰藉陪伴;
②讀書可使人沉醉書中,滌蕩心胸,感覺清明純凈;
③讀書可使人增長新知,充實滿足;
④讀書可使人享受書齋生活的美好與高雅,自得其樂。
《觀書》譯文及賞析2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①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問渠③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④來。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其一: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會。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④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為:因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沖,古代戰艦,這里指大船。
2.向來:從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二
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從以‘巨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作。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作一旦靈感勃發,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作的重要本質。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后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觀書有感》二詩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觀書》譯文及賞析3
《觀書》
明代: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觀書》譯文
書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無論清晨傍晚還是憂愁快樂總有它的陪伴。
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后,心中再無半點塵世間的世俗雜念。
堅持經常讀書,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勤奮攻讀,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
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不相信我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觀書》注釋
故人:老朋友。此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擬作“故人”。
“相親”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黃昏。憂:愁。每:時常。親:近。
三千字。此為泛指,并非確數。此句說明作者讀書多且快,同時也寫出他那種如饑似渴的情態。
胸次:胸中,心里。塵:雜念。這句說作者專心讀書,胸無雜念,“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其一)詩中:“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逐:挨著次序。
金鞍:飾金的馬鞍。玉勒:飾玉的馬籠頭。此泛指馬鞍、籠頭的貴美。
廬:本指鄉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為村房或小屋的通稱。這里指書房。
《觀書》賞析
該詩盛贊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后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詩的首聯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用夸張、比喻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尾聯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觀書》創作背景
明代,科舉進入后期,不少人將讀書當作敲門磚,只將心思用在如何升官發財上,不再對書感興趣了。而于謙對讀書如此熱愛則不同凡響。面對以做官為目的,達到目的而后放棄書本的官場惡習,于謙題下《觀書》一作抒發胸臆,批評讀書現狀。
《觀書》鑒賞
“書卷多情是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是說書籍就好似感情真摯的老朋友,從早到晚都與自己愁苦與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本詩開篇,即以個人讀書的獨特體會,談出自己和書本的親密關系。中間兩聯,集中寫己讀書之樂。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眼前的書,一讀即是無數字,讀書之多之快,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直下三千字”,寫為書所吸引;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
“活水隨流隨處滿。”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結尾一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陪襯,寫出書齋之樂。“勒”為馬籠頭。“金鞍玉勒”者是富貴公子,再綴以“尋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這些人日以尋花問柳為能是,他們和作者是兩個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們自然不會相信書齋之中別有一個爛漫的春天。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者流所能領略的。
該詩盛贊書之好處,講開卷有益之理,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后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觀書》作者介紹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觀書》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觀田家》的譯文和賞析01-03
觀 刈 麥譯文賞析09-24
《書憤》譯文及賞析11-25
《觀刈麥》詩詞賞析及譯文08-11
《書邊事》譯文及賞析07-22
《夜書所見》譯文及賞析01-27
《鴨沼觀荷》原文及譯文賞析07-25
《報燕王書》原文與譯文賞析09-24
《諫逐客書》原文與譯文賞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