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1-23 13:34:32 古籍 我要投稿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藮|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翻譯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陽:山的南面。

 。3)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4)濟水:發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5)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6)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7)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8)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12)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13)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14)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dèng):石級。

 。18)級:石級。

  (19)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20)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于此。

 。23)天門:泰山峰名!渡綎|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24)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25)云:語氣助詞。

 。26)幾:幾乎。

 。2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28)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29)居:停留。

 。30)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蓿恨r歷每月最后一天。

 。31)五鼓:五更。

  (32)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33)漫:迷漫。

 。34)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35)極天:天邊。

  (36)采:通“彩”。

 。37)丹:朱砂。

  (38)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39)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40)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41)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42)岱祠:東岳大帝廟。

 。43)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44)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45)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46)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47)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8)圜:通“圓”。

 。49)瀑水:瀑布。

  賞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我在干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熘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实鄣男袑m(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煳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干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渡綎|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蓿恨r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嵴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干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煳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瀑水:瀑布。

  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贝送,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卷云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游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兜翘┥接洝肥菤v代泰山游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游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游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云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叭丈,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吧蕉嗍,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庇米钌俚恼Z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文中處處可見!肮砰L城”、“三谷”、“環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于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象,恐難講通。

  干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于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此戚p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唿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后來者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俺恕v、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佟芭c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邸巴|自足下皆云漫”;

 、堋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十立者,山也”;

 、荨皹O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摺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的風,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皹O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胺Q“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3-04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07-26

登泰山記的原文翻譯05-10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11-28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12-02

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5-09

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6-03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12-07

《登泰山記》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