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莊子·徐無鬼》原文、翻譯及賞析
徐無鬼
本篇由十四則寓言故事和一段議論組成,內容雖雜,但主旨都在宣揚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規勸人們要順應自然,保持真性,不要因外物而傷身失性。我們選錄的三段文字,指出當世國君的做法實質上是在危害民眾,只有“應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福;告誡人們不應有所自恃,哀嘆世人的迷誤,強調不用言語、返歸無為的功效,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suì)之事則不樂,皆囿于物者也。①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②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③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④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⑤此皆順比于歲,不物于易者也。⑥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悲夫!
注釋
①知:同“智”。變:機變之事。序:條理。凌誶:凌辱、責問。囿:局限。
②興朝:振興朝政。宿:守。
③草萊:雜草,此指耕耘等農事。比:親和。旦暮之業:指一日之業。暮,通“莫”。
④尤:異,出眾。
⑤遭時有所用:不埋沒長處。
⑥比:從。不物于易:即“不易于物”,各自拘守一物而不能變通。
譯文
有智之士如果在思慮上沒有變化就是不快樂的,口辯之士如果沒有辯論的話題與程序就是不快樂的,好察之士如果沒有欺凌與責難的事情發生就是不快樂的,這些人都是被外物牽累、束縛的人。
招搖于世的人,喜歡在朝廷中炫耀自己,中等資質的人以做官為榮,體格強健的人以排憂解難為豪,勇敢無畏的人以挺身排除禍患為喜好,披甲戴盔的人喜歡參加戰斗,隱居清修的人看重自己的名聲,研究法令的人大力推廣法治,推崇禮教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飾,崇尚仁義的人看重人際交往。
農夫如果沒有農事就不會快樂,商人如果沒有生意就會心神不安,百姓如果早晚有事可做就會努力勤勉,工匠如果有了靈巧的工具就會聲高氣壯。
錢財積存不多而貪婪的人就會郁郁不樂,權勢不夠強大而喜好炫耀的人就會悲哀。一心追求權力的人喜歡變亂,遇到時機就會鋌而走險,不能恬惔無為。這些都是順時逐利,拘限于一事一物而不能超脫的人。他們全身心地逐利,沉溺于外物之中,一生都不知道覺醒,實在可悲啊!
二、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①謂從者曰:“郢人堊(è)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zhuó)之。②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③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④死久矣!’自夫子⑤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注釋
①顧:回頭。
②堊:白土。慢:通“墁”,涂。匠石:名叫石的工匠。斫:用刀、斧等砍削。
③運:揮舞。斤:斧。聽:任。失容:失色。
④質:對手,指施展技藝的對象。
⑤夫子:指惠施。
譯文
莊子送葬,路過惠子的墓地,回頭對隨從說:“郢都有一個人,不小心讓鼻子沾上了一點白灰,這點白灰又薄又小,猶如蒼蠅的翅膀,他讓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斧如風,任憑斧子向白灰點削去,灰點隨斧而去,而鼻子絲毫沒有受到傷害,郢都人站立不動,臉色不變。宋元君聽說此事后,召見了匠石,說:‘試著替我再做一遍。’匠石說道:‘臣下的確曾砍削過鼻尖上的灰點,可是現在我的對手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自從先生去世,我再也沒有對手了,我再也沒有辯論的對象了!”
三、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云,至于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①”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②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③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xí)朋④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圣,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⑤,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⑥,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國有不聞也,其于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
注釋
①病矣:病危了。諱:原誤作“謂”,江南古藏本作“諱”,《列子·力命篇》也作“諱”,據以改正。惡:何。屬:托付。
②不己若:即“不若己”。不比:不親近。
③鉤:觸犯。
④隰朋:齊國賢人。姓隰,名朋。
⑤臨人:凌駕于他人之上。
⑥下人:恭敬待人。
譯文
管仲生了病,齊桓公前去看望他,問他說:“仲父的病已經很危險了,還可以忌諱不說嗎?如果您病危,我將把國事托付給誰才好呢?”管仲說:“你想托付給誰呢?”齊桓公說:“鮑叔牙。”管仲說:“不可以。鮑叔牙為人廉正,是個好人。但是他從來不去親近不如自己的人,而且只要聽到別人的過錯,就終生難忘。如果讓他治理國家,對上會觸犯君威,對下會忤逆百姓。一旦得罪了國君,也就不會長久執政了。”齊桓公說:“那誰可以呢?”管仲說:“不得已的話,隰朋還可以。隰朋為人對上可以忘記權貴的榮位,對下不區分卑賤,自愧不如黃帝,又能憐憫不如自己的人。以德行感化眾人,稱得上是個圣人;把錢財分給他人,稱得上是個賢人。以賢凌駕于眾人之上,沒有能得人心的;以賢禮遇眾人,沒有不能獲得人心的。他對國事有所不聞,對家事有所不見。如果不得已的話,隰朋還是可以的。”
智慧全解
禮賢下士重人才
莊子通過管仲有病的寓言故事,借管仲之口提出“用人之道”。莊子認為,清廉有德的人不一定適合治理國家,因為他過于沉湎于國事之中,凡事記于心上,不能寬容別人。在莊子看來,只有順應自然本性,按照萬物發展變化規律行事的人,才是治理國家的最佳人選。因為這種人虛懷若谷,不炫耀才華和智巧,不會攪擾百姓的生活,從容淡然,順應自然而讓萬物自由自在。
那么,如何才能識別出這種可用之才呢?莊子說:“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以賢人自居而駕臨于他人之上,不會獲得人們的擁戴;以賢人之名而能謙恭待人,不會得不到人們的擁戴。
自古以來,都是“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亡”,每個管理者都想網盡天下人才為己所用,也都很重視人才,尤其是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社會,人才資源已毋庸置疑地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各個國家、各個企業都意識到“一流的事業離不開一流的人才”這一道理,都在想方設法地爭奪人才。那么領導者如何才能得到人才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人者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曾聽到很多領導者感嘆,現在市場缺少人才,無人可用,其實,現在社會上并不是缺少能力高超、有遠見卓識的人才。只是那些才華出眾的人,往往都有著自己非常獨特、強烈的個性,不會輕易隨聲附和、趨炎附勢,更不會阿諛逢迎。如果不真心誠意地去邀請他們,不對他們以禮相待,這些人才就不可能主動聚集到領導者的周圍。況且,出類拔萃的人才也正是各企業爭搶的對象,如果不想方設法,不能別出心裁地去尋訪、招納賢才,就很難得到真正的人才。
因此,領導者不要只是在口頭上天天喊著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做出一些獨具匠心的實招來吸納人才。
閱讀延伸
秦王五跪得范雎
戰國時期,范雎曾受迫害逃到秦國。秦昭王得知范雎熟知兵法,頗有遠略,便求才心切,驅車前去拜訪他。秦昭王見到范雎,便屏退左右,跪下誠懇地對范雎說:“請先生教我吧。”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態度更加恭敬地“再次跪地請教”,可范雎仍是不語。
秦昭王又跪,說:“先生真的不肯教我嗎?”這第三跪打動了范雎,于是他向秦昭王說出自己之所以不進言的重重顧慮。
秦昭王聽后,第四次下跪,說道:“我誠懇地想向先生請教,請先生不要有什么顧慮。不管是牽涉誰,上至太后,下至朝廷文武百官,先生盡管直說。”
范雎還是不放心,就試探地說:“秦國的疆域如此廣闊,士兵也很驍勇善戰,對付諸侯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秦國卻閉關自守15年,不敢出兵攻占崤山以東的地方,這不僅說明穰侯在治理上存在問題,還表明大王的策略也有一些失誤的地方。”
對此,秦昭王并沒有發怒,領悟到范雎可能要進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地說:“我愿聽先生的詳細分析。”
這一次,范雎也覺得時機成熟,便條理清晰地分析說:“穰侯打算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這一計策不好。現在,大王不如攻打鄰近的諸侯,而與遠方的國家交好,這樣就不容易失去已經得到的領土。如今,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是天下的樞紐。如果大王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親近韓、魏兩國,以此來威脅楚國和趙國。于是,楚、趙兩國一定會自然而然地依附大王。楚、趙兩國依附了我們,齊國的國君心里必然擔心。如此,韓、魏兩國理所當然地便能攥在手心里了。”
秦王聽了,高興地連連點頭稱道,說:“分析得太好了!”秦昭襄王便拜范雎為客卿,并按照他的計策,將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幾年后,秦昭襄王撤了相國穰侯的職,也不再讓太后參與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的統一帝業,成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在《史記》中,司馬遷對范雎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范雎功勞最大。
秦昭王五跪得范雎的典故,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稱頌,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
【《莊子·徐無鬼》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莊子徐無鬼原文及其譯文04-14
《莊子·山木》原文、翻譯及賞析01-04
徐文長傳原文翻譯及賞析05-11
《莊子·人間世》原文、翻譯及賞析01-04
《莊子·應帝王》原文、翻譯及賞析01-04
無衣原文翻譯賞析07-18
無羊原文翻譯賞析08-18
無衣原文翻譯及賞析08-29
《無羊》原文、翻譯及賞析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