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山狼傳》 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
馬中錫
趙簡子(1)大獵于中山(2)。虞人導前(3),鷹犬羅后(4),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5),不可勝數。有狼當道,人立而啼(6)。簡子唾手登車(7),援烏號之弓(8),挾肅慎之矢(9),一發飲羽(10),狼失聲而逋(11)。簡子怒,驅車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時墨者(12)東郭先生(13)將北適中山以干仕(14)。策蹇驢(15),囊圖書(16),夙行失道(17),望塵驚悸。狼奄至(18),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19)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20)。龜蛇固弗靈于狼也(21)。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2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3),敢不努力效龜蛇之誠?”先生曰:“嘻,私(24)汝狼以犯世卿(25),忤權貴(26),禍且不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27),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橐(28),徐徐焉實狼其中(29);前虞跋胡,后恐疐尾(30),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31),追者益近。狼請曰:“事急矣! ……惟先生速圖! ”乃跼蹐四足(32),引繩而束縛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縮蠖屈(33),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先生如其指(34),內狼于囊(35),遂括囊口(36),肩舉驢上,引避道左,以待趙人之過。
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劍斬轅端示先生(37),罵曰:“敢諱狼方向者(38),有如此轅! ”先生伏躓就地(39),匍匐以進,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40),自迷正途,又安能發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41)。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馴也(42),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區區循大道以求之(43),不幾于守株緣木乎(44)? ……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45),君能除之,固當窺左足以效微勞(46),又肯諱之而不言哉?”簡子默然,回車就道。先生亦驅驢兼程而進。
良久,羽旄之影漸沒(47),車馬之音不聞。狼度簡子之去已遠,而作聲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縛,拔矢我臂,我將逝矣。”先生舉手出狼。狼咆哮謂先生曰:“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餒甚,餒不得食,亦終必亡而已。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于虞人(48),以俎豆于貴家(49)。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50),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51)?”遂鼓吻奮爪以向先生。先生倉卒以手搏之(52),且搏且卻,引蔽驢后,便旋而走(53)。狼終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極力拒。彼此俱倦,隔驢喘息。先生曰:“狼負我!狼負我! ”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
相持既久,日晷漸移(54)。……遙望老子杖藜而來(5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辭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問故。先生曰:“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56),力求不免,我又當死之(57)……今逢丈人,豈天之未喪斯文也(58)?敢乞一言而生。”因頓首杖下,俯伏聽命。丈人聞之,欷歔再三(59),以杖叩狼曰:“汝誤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為子必孝,又謂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則并父子亦無矣。”乃厲聲曰:“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請訴之,愿丈人垂聽。初,先生救我時,束縛我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辭以說簡子(60),其意蓋將死我于囊而獨竊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顧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61)。”先生不平,具狀其囊狼憐惜之意(62)。狼亦巧辯不已以求勝。丈人曰:“是皆不足以執信也(63)。試再囊之,我觀其狀,果困苦否。”狼欣然從之,信足先生(64)。先生復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謂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65)。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66)。”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舉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67),棄道上而去。
〔注釋〕(1)趙簡子:春秋后期晉國大夫,名鞅。實際上是晉之執政者。(2)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一帶。(3)虞人:管理山澤的官吏。導前:在前面作向導。(4)羅后:成隊地跟在后面。(5)捷禽鷙(zhi)獸:敏捷的飛禽,兇猛的野獸。(6)人立:象人一樣直立。(7)唾手:向手心吐唾沫,表示將要做什么事。(8)烏號(hao):古代有名的好弓。(9)肅慎:古代國名(現在吉林省境內),出產名箭。(10)羽:箭的尾部,裝有羽毛。飲:沒。(11)逋(bu):逃。(12)墨者:信仰墨子學說的人。墨子學說主張“兼愛”。(13)東郭先生: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人名。東郭:復姓。(14)干仕:求官做。(15)策:馬鞭,這里用作動詞。蹇:跛足,這里指行動遲緩。(16)囊:(用口袋)裝著。(17)失道:迷路。夙(su):早晨。(18)奄(yan):忽然。(19)濟物:此處意為周濟萬物。(20)毛寶放龜:毛寶軍中之一兵士放龜后,寶兵敗而死,兵士投水,龜載之而生。見《搜神記》。隋侯救蛇而獲珠:《淮南子·覽冥訓》注,說隋侯看見一條大蛇受傷,給它敷藥治好了,后來那條大蛇從江里銜出一顆大珠子來報答他。(21)固:本來。弗:沒有。靈:聰明。(22)脫穎而出:《史記·平原君列傳》里毛遂說,才能一旦被人發現,象口袋里的錐子會穿透口袋露出來一樣。穎:錐子的尖。(23)生、肉:都用作動詞。(24)私:偷偷地庇護。(25)犯世卿:冒犯了當大官的。世卿:世代為卿的人,這里指趙簡子。(26)忤(wu):觸怒。(27)脫:即使。(28)囊橐(tuo):口袋的總稱。(29)實:裝。(30)虞:擔憂。跋:踐踏。胡:頷下的垂肉。疐(zhi):阻礙。(31)容與:動作緩慢。(32)跼蹐:蜷曲。(33)蠖(huo):尺蠖,桑樹上的一種蟲子。(34)如其指:依照它的意思。指:旨。(35)內:同“納”。(36)括;結,扎上。(37)轅:車前駕牲口的部分。(38)諱:這里是隱瞞的意思。(39)伏躓(zhi):趴下。躓:絆倒。(40)遐:遠。(41)歧:岔道。亡:逃,丟失。語見《列子·說符》。(42)如是其馴也:象這樣的溫馴。(43)區區:這里是僅僅的意思。(44)幾于:近似于。守株:守株待兔,語見《韓非子·五蠹》。緣木:緣木求魚,語見《孟子·梁惠王上》。(45)黨豺為虐:跟豺結伙來害人。(46)窺左足:意思是舉一足之勞。窺:同“跬”,半步。(47)羽旄:旗幟上的裝飾。(48)毋寧:不如。(49)俎(zu)豆:都是古代盛食品的器具。(50)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這是孟子評論墨者的話,語見《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自我刻苦,造福天下。摩頂放踵:從頭到腳受盡勞苦。放:至。踵:腳跟。(51)啖(dan)我:給我吃。(52)卒;同“猝”。(53)便旋(pian xuan):回旋。(54)日晷(gui):日影。(55)杖藜:拄著藜作的拐杖。藜:一種野生植物,莖老可以做杖。(56)咥(die):吃。(57)死之:為此而死。(58)豈天之未喪斯文:意思是莫非天不絕我這書生的命。斯文:指讀書的人。語出《論語·子罕》。(59)欷歔(xi xu):嘆息聲。(60)蔓辭:無謂的話。說(shui):勸說。(61)是羿(yi)亦有罪焉:這是孟子批評羿傳授技藝不知道擇人的話。語見《孟子·離婁下》。羿是古代善射的人,他教會了逢蒙射箭,后來,逢蒙就把他射死了。(62)具狀:原原本本說明。(63)執信:取信。(64)信:同“伸”。(65)目:以目示意。(66)不與:不贊成。(67)殪(yi);殺死。
〔鑒賞〕這篇寓言在情節的安排上很富有特色,起如卷浪,伏似潛礁,蓄同積流,發若噴洪。它處處為表現寓言形象服務,而用墨飾色,無不栩栩傳神。故事以趙簡子追捕中箭負傷的中山狼作為大起。趙簡子“大獵于中山”時聲勢浩觀,猛不可遏:有“虞人導前,鷹犬羅后”的打獵陣容,有“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的打獵本領,“當道”的中山狼,自然難逃吞矢飲羽的命運。然而,“狼失聲而逋”,激怒了藝高的獵手,“驅車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完全可以想象,任憑中山狼腳底生風,也斃命無疑了。如果趙簡子追射順利的話,那故事的開始也就變成故事的結束了。可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山狼于倉促之間遇上了“將北適中山以干仕”的東郭先生,這就出現了曲折,導入到帶有戲劇性的情節中去。作品首先點明東郭先生是墨子學說的信徒,他兼愛濟物,這是中山狼能夠獲救的條件;其次,指出東郭先生“策蹇驢,囊圖書”的行裝,這是中山狼能夠獲救的藏處;再有,寫了東郭先生“夙行失道,望塵驚悸”的情態,這是中山狼能夠獲救的時機。中山狼針對東郭先生的信仰去打動,以稀有珍奇的寶物報效去引誘,用粉飾自己的辦法去促成,真是狡詐猾黠,虛偽至極!但東郭先生想救援它并非希圖后報,而是要實行兼愛的信條。東郭先生在囊狼時,“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對狼憐惜到如此程度,這一描述是為了展現東郭先生在藏狼后所經歷的諱狼、釋狼到斗狼、殺狼的過程,以塑造東郭先生和中山狼的形象。讓我們看一看下面強烈地吸引著讀者的故事情節吧!
諱狼得計。趙簡子追問狼的去向時,其情是“盛怒”,其態是“拔劍斬轅端示先生”,其言是“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在氣氛如此緊張得令人屏息的情況下,東郭先生卻讓“脫有禍,固所不辭”的決心支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于是他強壓住內心的驚悸,不動聲色,編造了一套迷惑趙簡子的謊話:“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發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 ”——出語謙恭,假托有由,表白他對來者的搜狼,并非不愿相助,而是無能為力,說得娓娓動聽,此為巧辯之一; “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馴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區區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緣木乎?”——以歧路尚可亡羊,進而推論出狼更會逃走的道理,有地形上的依據,又有狼不比羊的性格上的佐證,叫人不能不信,此為巧辯之二; “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君能除之,固當窺左足以效微勞,又肯諱之而不言哉?”——客觀地概敘了對狼的認識,表示自己無諱狼之念,有除狼之心,雖言不由衷,表里相違,但佯作誠實,看不出任何破綻,說得點滴不漏,此為巧辯之三。東郭先生一番侃侃而談的言詞,居然叫趙簡子化“盛怒”而為“默然”,變“驅車”逐狼而成“回車就道”。東郭先生自以為諱狼得計,實質上卻是護狼引禍。
釋狼逢難。東郭先生在趙簡子打獵的隊伍“羽旄之影漸沒,車馬之音不聞”以后,可算是徹底完成了護狼任務。中山狼這時也“作聲囊中”,隨著處境的改變,向東郭先生提出“先生可留意矣”的要求了。接著,一出囊它就大“發”吃人之“威”,“咆哮”起來:“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頃刻之間,狼的原形畢露,把求救時說的那些甜言蜜語,統統拋得無影無蹤,搬出了“吃人有理”的強盜邏輯。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狼在求救的時候曾經搬出了東郭先生信奉的墨家教條;而現在它要吃東郭先生的時候也是搬的墨家教條,這不分明是對“兼愛”觀的莫大諷刺嗎?東郭先生有恩于狼,狼卻負恩于東郭先生,“鼓吻奮爪”,向東郭先生撲將過來,這不分明是“兼愛”觀的破產嗎?東郭先生好心得到了惡報,釋狼逢難,是作品情節由頓伏后而再大起,而推上高潮的轉折。
斗狼遇救。東郭先生沒有意料到狼會吃他,此時看到狼向他發動了猛烈的攻勢,不得不于危急關頭,“以手搏之”,并且“引蔽驢后,便旋而走”,才沒有立即喪生。情況的突變,使他的頭腦有了些清醒,便連連驚呼:“狼負我!狼負我! ”而狼卻說:“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這就剔透無遺地揭露了中山狼的殘暴本性。在千鈞一發之際,恰好來了一個拄著拐杖的老人。東郭先生喜出望外,“舍狼而前”,“乞丈人一言而生”。老人聽了東郭先生的哭訴之后,怒斥中山狼:“汝誤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且厲聲喝道:“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這時,中山狼豈肯放棄行且到嘴的肉,于是誣東郭先生“束縛我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 ;甚至胡說東郭先生“蔓辭以說簡子”,意欲將它悶死囊中“獨竊其利”,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是,直到這時,東郭先生還在不厭其煩地和狼作無濟于事的辯論。老人知道中山狼暴戾恣睢,實不可恕,便以雙方的爭辯“皆不足以執信”為由,提議“試再囊之”來“觀其狀”。中山狼利令智昏,“欣然從之,信足先生”,再次失卻了自由。這樣,一場陡起的險波才算平息下來。
殺狼除害。中山狼被縛入囊,為甕中之鱉。但當老人指令東郭先生拿出匕首,并示意叫他把狼刺死時,他又發起“善心”來,還說什么“不害狼乎? ”這說明東郭先生由于仁韁義鎖,已近麻木,所以老人批評他“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最后在老人的幫助下,東郭刺死了狼。
綜上所述,《中山狼傳》情節的“起”與“伏”,如潮汐漲落;“蓄”與“發”,似波光隱顯,引人入勝,逗人卒讀。全文一開頭,寫趙簡子追狼,此為趙簡子與狼的矛盾。若是狼被追到,急流直下,故事就結束了。而作者出人意外地將東郭先生安排出場,描寫東郭先生如何去設法藏狼,這樣就轉入到趙簡子與東郭先生的矛盾,使追狼時塵土飛揚的緊張氣氛,頓然松弛下來,情節剛“起”即“伏”。趙簡子走后,若狼果真是“我將逝矣”,故事也可以結束了,而作者卻緊扣住中山狼的性格,入人意中地描寫了中山狼要加害于東郭先生,這樣就轉入到東郭先生與狼的矛盾,使情節由“伏”再“起”。若是中山狼把東郭先生吃了,故事自然就由此結束。而作者又令人出其不意地讓主持公道的老人出現,轉入到老人與狼的矛盾。老人將計就計,令狼束手待斃,東郭先生也因此獲救,情節“起”而又“伏”。故事以狼被殪棄道告終。這樣,趙簡子與狼的矛盾,趙簡子與東郭先生的矛盾,得到了間接的解決;東郭先生與狼的矛盾,老人與狼的矛盾得到了直接的解決。矛盾的提出與矛盾的解決,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曲筆迂墨,寫得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在情節的幾“起”幾“伏”中,將中山狼與東郭先生各自的安危變化幾“蓄”幾“發”,始而是狼轉危為安,東郭先生瀕臨絕境,繼之東郭先生轉危為安,中山狼受到應有的懲罰,互相交迭,出奇制勝,逐層地刻畫了中山狼與東郭先生富有個性的典型的寓言形象。
【《中山狼傳》 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相關文章:
《墨子·七患》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11-14
白居易村居苦寒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11-04
《浣溪沙》秦觀詞全文注釋和翻譯賞析07-02
河傳·同伴溫庭筠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0-12
魏晉全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7-09
屈原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7-06
月夜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1-09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注釋翻譯12-27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及注釋翻譯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