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鷓鴣天·桂花原文賞析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15篇]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遠(yuǎn),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fù)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翻譯
只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漸漸地就覺得遠(yuǎn)離了塵世;喝光了一斗,更覺得把心頭的不平都給澆沒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可真讓人覺得憔悴可憐!他的《離騷》,讀來讀去也沒什么意思,還是像愛酒的詩人阮籍那樣痛飲美酒圖一醉,才算是最好!
注釋
情:人情,指好飲乃人之常情。
紛華:紛擾的塵世浮華。
塊磊:即城壘,胸中的抑郁不平。
靈均:屈原的字。
讀殺:讀完。
阮步兵:魏晉之間的著名詩人。
賞析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源滅亡前后。當(dāng)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馀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xiāng)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chǎn)生的。
詞的上片四句,表述了兩層意思。前兩句以議論起筆,為一層,是說只近浮名而不飲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虛名,多指功名榮祿。元好問在金亡前后,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于醉鄉(xiāng)。其《飲酒詩》說:“去古日已遠(yuǎn),百偽無一真。獨馀醉鄉(xiāng)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后飲酒》詩又說:“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yī)”,因而稱酒為“天生至神物”。此詞上片第二層意思,便是對酒的`功效的贊頌:“三杯漸覺紛華遠(yuǎn),一斗都澆塊磊平。”“紛華”,指世俗紅塵。詞人說,三杯之后,便覺遠(yuǎn)離塵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遞進(jìn)一層,強表現(xiàn)酒的作用和自己對酒的需要。“塊磊”,指郁結(jié)于胸中的悲憤、愁悶。詞人說,用這種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澆”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憤平復(fù),也就是說,在大醉之后,才能暫時忘憂,而求得解脫。詞人就是要在這種“醒復(fù)醉,醉還醒”即不斷澆著酒的情況下,才能在那個世上生存。“靈均”以下三句,將屈原對比,就醉與醒,飲與不飲立意,從而將滿腹悲憤,更轉(zhuǎn)深一層。“靈均”即屈原;“憔悴”、“可憐”,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辭。漁父》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卻不去飲酒,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以其獨醒,悲憤太深,以致憔悴可憐。這里詞人對屈原顯然也是同情的,但對其雖獨醒而無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憐,則略有薄責(zé)之意。
因而對其《離騷》,盡管“讀殺”,也總覺得全然無味了。“渾無味”,并非真的指斥《離騷》無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憤,在詞人極其悲痛的情況下,這樣的作品讀來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憤;而詞人的目的,不是借《離騷》以寄悲憤,而是要從悲憤中解脫出來,這個目的,是“讀殺”《離騷》也不能達(dá)到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飲酒了(像阮步兵那樣)。以“好個詩家”獨贊阮步兵,顯然,詞人在屈阮對比亦即醒醉對比之中,決然選中了后者,詞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滅亡前后。當(dāng)時,元好問作為金孤臣孽子,鼎鑊余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xiāng)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chǎn)生的。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2
鷓鴣天·惜別
一曲危弦斷客腸。津橋捩柂轉(zhuǎn)牙檣。江心云帶蒲帆重,樓上風(fēng)吹粉淚香。
瑤草碧,柳芽黃。載將離恨過瀟湘。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注釋
一曲危弦:彈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樂器。
捩:扭轉(zhuǎn)。
牙檣:飾以象牙的帆檣。
注釋
一曲危弦:彈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樂器。
捩:扭轉(zhuǎn)。 牙檣:飾以象牙的帆檣。
鑒賞
離愁別恨,也是一個亙古常新的主題。但在寫法上卻各有不同,因而詞的藝術(shù)感染力也就各異。嚴(yán)仁的'這首詞,以借景抒情取勝。
“一曲危弦斷客腸”。寫樓上別筵情景:宴席將散,一曲哀弦,愁腸欲斷。萬種愁情,借琴曲傳出,令人魄蕩魂銷。首句便給通篇定下了基調(diào),接著,作者又將筆對準(zhǔn)到河橋附近的帆船上:人已進(jìn)船,船舵和桅、“一轉(zhuǎn)”,包含幾許離愁別恨!這一句由將別而即別,詞意推進(jìn)一層,惜別的氣氛更為濃厚。“江心”句由即別轉(zhuǎn)到方別。帆隨云動,寫出了似為云所“帶”的主觀感覺。“樓上”一句,從對方著筆,終于拈出一個“淚”字來,把抒情氣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兩句互為對偶,各寫一方,將惜別之情,寫得深摯感人。
下片直接抒寫離情別意。頭兩句仍為寫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別,倍覺魂銷。正是“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兩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襯惜別之情。“載將”一句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離恨”寫得具體而有分量。結(jié)拍二句改設(shè)問為肯定語氣,是全詞一氣寫分別至此必然的感情蘊積。以悠悠不盡的東流江水,喻綿綿不斷的離別愁情,使主題進(jìn)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絕。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層次分明,步步推進(jìn),雖不點破,卻蘊蓄著濃厚的惜別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別之情滔滔而出,親切可感,表現(xiàn)出作者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3
鷓鴣天·寄李之問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guān)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古詩簡介
《鷓鴣天·寄李之問》是宋代歌妓聶勝瓊為寄贈李之問而作的一首詞。上片詞人以眼前之景,寫主觀感受,反映詞人與心愛的人分別時的痛苦心情。下片既寫臨別之情,又寫別后思念之情,實與虛寫結(jié)合,現(xiàn)實與想像融合為一。全詞語言新雅,真切自然,流連繾綣。
翻譯/譯文
你離開鳳城的時候,玉樓是變得那樣的慘白,花朵也開得如此悲愁。就連為你餞行的蓮花樓下,那柳樹也顯得青青悠悠。我舉起酒杯唱一首《陽關(guān)曲》為你送別,伴你過了一程又一程,卻終需分離!
真希望能和你在夢中相會,但是好夢又難尋成。有誰知道我此時的情懷?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淚,而天也在階前暗暗飄雨,隔著窗兒,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注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蓮花樓:餞飲之處。
陽關(guān):即《陽關(guān)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為一程。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載,禮部屬官李之問因任職期滿來京城改官,遇見詞人,非常喜愛,兩人遂歡好。不久李之問將要出京,詞人為之送別,餞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句云:“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李之問大為感動,遂又停留時日。后因家中催促,李之問只得回家,在半路上收到詞人寄來的這首詞。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回憶送別情景。開篇兩句“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寫送別時的'傷感。“玉”與“花”比喻詞人的美貌,“慘”與“愁”是說送別的愁苦,由于難舍難分,使得詞人花容憔悴,愁容滿面。蓮花樓下柳色青青,既點明送別是在春季,同時也與王維詩“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寫景相合,申明送別之意。段末兩句“尊前一唱陽關(guān)后,別個人人第五程”寫最后的離別。在餞別的酒席上,詞人滿懷深情地唱起了《陽關(guān)曲》,然后,她依依不舍地為李之問送了一程又一程。上片敘事中兼有抒情,描寫出女詞人的一往情深。
詞的下片,寫別后相思的凄傷。首二句“尋好夢,夢難成”寫痛苦相思,好夢難成。送別之后詞人便處于深切的思念之中,但無由相見,便只好寄希望于夢中相會。然而“尋好夢,夢難成”,夢中相會竟然也成為奢望。一句“況誰知我此時情”道出了女詞人內(nèi)心強烈的孤獨與苦悶。最后兩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畫面感人而意境凄靜深沉,顯示了詞人獨特的個性,也突現(xiàn)了詞的獨特的美。“簾前雨”與“枕前淚”相襯,以無情的雨聲烘染相思的淚滴,窗內(nèi)窗外,共同滴到天明。詞人把人物的主體活動(枕前淚)與雨夜的客觀環(huán)境(階前雨)疊加在了一起,對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繪,更顯得深刻細(xì)膩。而“隔個窗兒”使窗外之景與窗內(nèi)之人融合在一起。“階前雨”的每一聲滴落,仿佛都敲打在詞人的心頭,令人心碎。詞人以“枕前淚”與“簾前雨”這兩幅畫面相聯(lián)相疊,而“隔個窗兒”更見新穎,突出了詞人的獨特之處,也更深化了離別之苦,因為這里所刻畫的“滴到明”,不僅是“簾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淚”。這“滴到明”的不僅是“階前雨”,更是詞人的“枕前淚”。淚如雨,雨如淚,無限的相思令詞人深陷于孤獨、凄惶的痛苦之中。
《鷓鴣天·寄李之問》雖出自歌妓之手,但感情真摯,形象生動,語言通俗易懂,在宋代情詞中,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風(fēng)致如許,真所謂我見,猶憐者也。
清·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續(xù)編》:純是至情語,自然妙造,不假雕琢,愈渾成,愈稂粹。于北宋名家中,頗近六一、東山,方之閨帷之彥,雖幽棲、漱玉,未遑多讓,誠坤靈間氣矣。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鷓鴣天·游鵝湖醉書家壁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
多情白發(fā)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閑意態(tài),細(xì)生涯。
牛欄西畔有桑麻。
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譯文:
春天來臨,平原之上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剛剛耕好,又適逢春雨落下,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忽然之間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愁緒染白了頭發(fā)。心情沉悶無奈,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
村民們神態(tài)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也種滿了桑和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jié)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時光趕著去走娘家。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平韻。或說調(diào)名取自 唐 鄭嵎 “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diào)。調(diào)始見于宋代宋祁之作。
⑵鵝湖:《鉛山縣志》:“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縣南西湖,諸峰聯(lián)絡(luò),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潘陽記》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shù)百,羽絨成乃去,更名鵝湖。 宋淳熙二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兄弟講學(xué)鵝湖寺 ,后人立為四賢堂。 淳祐中賜額“文宗書院”, 明正德中徙于山巔,改名“鵝湖書院”。
⑶平原:廣闊平坦的原野。
⑷薺(jì)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葉叢生,羽狀分裂,葉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葉可供食用。
⑸晚日:夕陽。
⑹青簾:舊時酒店門口掛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這里借指酒家。唐鄭谷《旅寓洛南村舍》詩:“白鳥窺魚網(wǎng),青簾認(rèn)酒家。”
⑺意態(tài):神情姿態(tài)。
⑻生涯:生活。
⑼桑麻: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為古代農(nóng)業(yè)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jīng)濟活動。亦泛指農(nóng)作物或農(nóng)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⑽青裙縞袂(gǎo mèi):青布裙、素色衣。謂貧婦的服飾。借指農(nóng)婦,貧婦。蘇軾《于潛女》詩:“青裙縞袂于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
⑾外家: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寫的是農(nóng)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shù)筆,把一幅鄉(xiāng)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由薺菜開花而說“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群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人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xì)物細(xì)事,可見其意態(tài)閑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發(fā)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發(fā)。詞中說的是“白發(fā)”,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發(fā)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里“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面對這一派格調(diào)清新、色彩明麗、生機勃勃的春光,詞人的內(nèi)心深處也似乎有一股涌動的熱情,他是多么希望為國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想到罷官的`現(xiàn)實,又感到無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頭發(fā),只得在傍晚時到掛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賒一點酒喝,好在賒酒很方便。詞人想借酒澆愁,可這酒又不能解除他內(nèi)心的愁。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卻來了愁緒。其原因可以從這首詞的一小序“游鵝湖,醉書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線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正壯年,還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業(yè)的雄心壯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閑無為的生活的,所以詞人游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yè)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詞上闋的藝術(shù)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nóng)村景象:村民們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jié)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趕著去走娘家。與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個“閑”字,一個“細(xì)”字,一個“有”字,一個“趁”字,把農(nóng)村生活的閑適與古樸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閑適、古樸,越是讓人聯(lián)想到“多情白發(fā)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自己,盡情描寫客觀景象,著力描繪了一個“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采用這種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把煩亂復(fù)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閑適的氛圍中突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透過農(nóng)家們恬然自安的心態(tài),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詞人那種無奈背后的不甘閑居的進(jìn)取之心,那種追求祖國統(tǒng)一的執(zhí)著。
或許人有會找詞人既然喜歡農(nóng)村,喜歡農(nóng)村古樸而又悠閑的生活,卻還要借酒澆愁的原因。那么就必須結(jié)合詞人當(dāng)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dāng)時的處境去理解。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fù)、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dāng)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quán)奪利,有的是夸夸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要遠(yuǎn)離城市的喧鬧,他認(rèn)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此時,他雖置身于純潔、清新的農(nóng)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fù)已奪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guān)心的事業(yè),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nóng)村,過起“閑意態(tài)”的生活來,所以他感到愁苦。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這首《鷓鴣天》在辛詞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卻代表了辛詞思想感情的主流,這是貫穿于詞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
這首詞在藝術(shù)上主要運用了對照的藝術(shù)手法,田園怡人的風(fēng)光,農(nóng)家閑適的生活,與詞人“多情白發(fā)春無奈”的心情形成對照,從而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詞人不甘閑居又無奈惆悵的復(fù)雜心態(tài);同時,這勃發(fā)的春色又暗含詞人內(nèi)心的不甘閑居、不甘消沉,表現(xiàn)了詞人那如春的壯志,盡管這壯志被嚴(yán)酷的現(xiàn)實重壓著。詞的景物描寫也很有特色,色彩明麗豐富,相映成趣;又動、靜結(jié)合,人、物和諧,情、景相生。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5
鷓鴣天·一夜冰澌滿玉壺
宋代:石孝友
一夜冰澌滿玉壺。五更喜氣動洪爐。門前桃李知麟集,庭下芝蘭看鯉趨。
泉脈動,草心蘇。日長添得繡工夫。試詢補袞彌縫手,真?zhèn)曾添一線無。
譯文:
一夜冰澌滿玉壺。五更喜氣動洪爐。門前桃李知麟集,庭下芝蘭看鯉趨。
泉脈動,草心蘇。日長添得繡工夫。試詢補袞彌縫手,真?zhèn)曾添一線無。
注釋:
一夜冰澌(sī)滿玉壺。五更喜氣動洪爐。門前桃李知麟集,庭下芝蘭看鯉趨(qū)。
冰澌:冰消溶。洪爐:大爐。喻天地造化之功。“門前”句:“桃李”指生徒。麟集:言人材薈萃。“庭下”句:“芝蘭”喻兄弟子侄。
泉脈動,草心蘇。日長添得繡工夫。試詢補袞(gǔn)彌縫手,真?zhèn)曾添一線無。
添一線:冬至后白晝漸長,古有“吃了冬至面,一日添一線”之諺。
賞析:
這首小詞作于冬至前一日。特意臚列佳氣,謳歌鼎盛。雖使事用典稍覺板重,畢竟典麗工整,氣度自在。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6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
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未容迎五馬,水云先已漾雙鳧。
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
翻譯
寒食節(jié)到西湖時天還沒亮,太守還沒有來,兩縣令先來了。
天色未明,烏鴉尚在啼鳴,官船早已滿湖都是。禮儀樂隊尚未列好隊伍迎接太守,遠(yuǎn)處水面就迅速駛來了兩縣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撐船的年輕人駕駛著龍船,岸上青煙繚繞,那是從有柄的香爐里升騰起來的。難得遇見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覺。但愿能有一個僧榻,讓我好好地睡一會。
注釋
寒食:節(jié)令名。清明節(jié)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節(jié)時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對知府、知州的別稱。此處指當(dāng)時杭州知州陳襄。
兩縣令:指錢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疇。
朱艦紅船:指各級文武官員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紅色。“朱艦”一本做“烏榜”。
鼓吹:漢以來古樂名。這里泛指當(dāng)時演奏的樂曲。
五馬:太守的代稱。
水云:遠(yuǎn)處水面。
滾:泛舟。
雙鳧:此處指二縣令。
黃帽:指用篙(gāo)撐船的年輕人。
螭頭舫:泛指龍船。螭,古代傳說中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須臾:片刻。
賞析
該詞是一首紀(jì)游即景之作。詞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時間、地點及有關(guān)人物。上片寫天色未明時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開頭“城頭月落尚啼烏”一句,借用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也是實寫),寫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點題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從杭州城內(nèi)出發(fā)寫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寫到西湖便不覺突兀。接著寫來到西湖邊一眼瞥見的景物:“朱艦紅船早滿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滿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見西湖上游人游興之濃,也為下文寫“兩縣令先在”伏下一筆。“尚”、“早”二字前后呼應(yīng),體現(xiàn)了兩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時間上的聯(lián)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侶著筆,意思是說還未安排用樂曲來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蕩漾起兩位縣令的游船。兩句一虛一實,暗點題目“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雙鳧”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來指游興極高的'兩位縣令,顯然也帶有調(diào)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寫湖上、岸邊景物,并略表厭倦之意。“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兩句展現(xiàn)了西湖湖上、岸邊有特色的畫面。這既是西湖景,又是風(fēng)俗畫,給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筆寫蘇軾自己,與起筆相照應(yīng),表達(dá)了某種厭倦的情緒和澄淡的情懷。
全詞展示了寒食節(jié)清晨眾官迎接太守到來的一段場景特寫。其中,蘇軾的傲散與兩縣令的恭謹(jǐn)形成強烈的反差,表現(xiàn)出蘇軾厭倦官場應(yīng)酬,蔑視俗吏的內(nèi)心情懷。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節(jié)清晨蘇軾同眾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來,蘇軾作該詞記錄當(dāng)時的情景。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
楓落河梁野水秋。淡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翻譯
紅彤彤的楓葉已經(jīng)凋落了,剩下光禿禿的老樹干,站在河橋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現(xiàn)出秋的寂寥。喝醉了躺在小山村里面破舊的屋子里面,睡夢中卻是睡在富麗堂皇的高樓中。
天是那么遙遠(yuǎn),路是這樣的悠長。和心愛的人奏樂執(zhí)扇的時間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灞橋邊的楊柳長的依然很旺盛,但水中的荷花已經(jīng)脫去華麗的外衣。看到他們這些景象,就想到了自己逝去的年華。
注釋
河梁(:代指送別之地。
衰草:干枯的草。
小塢:小山村的客店。
塢:四面高中間低的山間村落。
赤葉樓:周圍種了楓、槭類樹木的樓,這里指裝修豪華的房子。
赤葉:生長在我國中部的一種樹葉茂密的樹木。
杳杳:形容幽靜深遠(yuǎn)的樣子。
悠悠:遙遠(yuǎn)悠長。
箏:指奏樂。
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或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殼鑲嵌的花紋。
灞橋楊柳:漢人送別,在灞橋折柳,放“灞橋楊柳”意指離別。
鴛浦芙蕖:意指年華老去,自傷遲暮。
芙蕖:荷花的別名。
注釋
①河梁:橋梁。
②杳杳:深遠(yuǎn)幽暗貌。
③悠悠:遙遠(yuǎn)。
④鈿箏:嵌金為飾之箏。
⑤芙蕖:荷花的別名。
賞析
該詞上闋寫旅途風(fēng)景、詞人醉夢情景,下闋言離愁別恨,抒發(fā)懷人的感情,整首詞層次清晰,語盡而意不盡。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一句寫途中秋景,以“河梁”作為觀景的出發(fā)點,視線遍及周圍紅葉掉光的楓樹,枯澀干涸的“野水”,遠(yuǎn)處淡淡繚繞的煙氣霧靄,連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這兩句,準(zhǔn)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xiàn)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作者將觸目所及的景色,濃縮在短短十四個字內(nèi),由近及遠(yuǎn)描繪出深秋的蕭條氣象,從而引發(fā)作者愁苦的情緒,因此下文“醉眠小塢黃茅店”一句便接續(xù)得十分自然。
但從詞意上來看,從寫景直接過渡到“醉眠”,中間其實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鋪排渲染情感的演變。此處景物中蘊涵的情緒,只能由讀者親自去體會。
作者行至山中村落,進(jìn)到一家茅草搭蓋的陋店,飲而醉,醉而眠,眠而人夢,“夢倚高城赤葉樓”,夢見自己回到了繁華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楓樹的高樓上斜倚欄桿。詞意到此戛然而止,作者并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葉樓”上做了什么,但聯(lián)系“醉眠”一句來看,身在陋店,夢見高樓,現(xiàn)實與夢境的對比,十分鮮明,因而加倍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愁深難解。夢中的“赤葉”與此前所見“楓落”相照應(yīng),筆致細(xì)密。作者因見“楓落”而生愁,以致人夢得見,景情交融的蘊藉不露,競至于此。
下闋由醉夢至清醒,只見“天杏杏,路悠悠”,作者仍行走在無邊無際的征程之中。這一句仍是狀寫眼前之景,“杳杳”、“悠悠”兩個疊詞,余韻悠長,備顯惆悵憂傷。天遠(yuǎn)路長一方面是實寫,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緒外化的結(jié)果。因做了一場好夢,醒來之后,原本就很長的路途此時顯得更長了,不知何時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時才是歸期。
作者滿懷愁情,想到夢中高樓之上的美好時光,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嘆“鈿箏歌扇等閑休”,那些歌舞歡笑的生涯,輕易就結(jié)束了。“等閑”二字,點出現(xiàn)實的無情和不由分說。緊接著,自然接出“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的傷感慨嘆。
結(jié)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年年”說明別恨無止無盡,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語。“葉葉”則表示愁之深廣沉重。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于他自然是時有發(fā)生的了。“鴛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于“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后,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灞橋楊柳年復(fù)一年的離苦別恨,水中的夏荷一經(jīng)凋落,便只余荷葉,“愁”自己在秋冬來臨之際,將逐漸枯老。此句既與“秋”的蕭瑟相呼應(yīng),又流露出作者對自己長年羈旅在外、年老體衰的深沉喟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dá)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創(chuàng)作背景
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等結(jié)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隱居直到去世。此詩寫于作者推掉皇帝征召游玩于山水,路過一小山村時見景思情有感而發(fā)。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8
聞鷓鴣
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遍地關(guān)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
鑒賞
這首詩題為《聞鷓鴣》,借旅人聽到鷓鴣啼鳴聲起興,托意深遠(yuǎn)。前兩句寫景。夕陽西下,暮靄漸沉,已是傍晚時分,路旁樹叢中傳來鷓鴣一聲聲凄楚的啼鳴,那聲音似乎在呼喊著:“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這時候,在田間道路上,辛勞跋涉了一天的旅行者已經(jīng)感覺疲乏,步履艱難了,偏偏耳中又傳來鷓鴣的聲聲呼喚,心里怎能不更加感覺難受哩!“首盡低”三字,狀寫了出門人共有的旅途悲苦之情和無可奈何的鄉(xiāng)思。這兩句詩,景中含情,渲染出一種愁悶悵惘的`氛圍,也為后兩句直接抒情議論起了陪襯作用。借鷓鴣聲表惜別勸阻之意的詩,前人已寫過不少。如果這首詩仍沿此思路立意,那就未脫前人窠臼,沒有多高的審美價值。可貴的是,詩人卻獨辟蹊徑,運用異向思維選擇了新的角度,表達(dá)了新穎深刻的意旨。末兩句以反問的語氣將意思更翻進(jìn)一層:如今世途險惡,好比遍地皆是關(guān)隘險境,如果說“行不得”的話,那么無論往何處都行不得,可是人們?yōu)榱松嫞植坏貌辉谕獗疾ǎ谶@種情況下,鷓鴣整日不辭辛苦地叫喚“行不得也哥哥”是為了誰,而且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就由感嘆旅途的艱難愁苦更深一層地推進(jìn)到感嘆世途的險惡崎嶇,使這首詩立意更加深刻,故沈德潛評曰:“‘行不得’意,人所共知;此更翻進(jìn)了一層,便覺百感交集。”“遍地關(guān)山行不得”一句,是詩中片言居要的關(guān)鍵句,它含蓄地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下政治專橫、文網(wǎng)森嚴(yán)、庶民百姓處世艱危的黑暗現(xiàn)實,在詩中又起了轉(zhuǎn)折生波的作用。
注釋
鷓鴣:鳥名,其鳴聲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詩文中因常用它作為勸阻出行的象征。
陌:田間道路。
征人:出門旅行的人。
關(guān)山:泛指關(guān)隘山川。古樂府《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9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fēng)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xì)w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賞析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該詞是北宋末年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fēng)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jù)《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xué)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fù)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yuǎn)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jìn)行了絕妙而風(fēng)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xì)w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fēng)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jǐn)嚴(yán),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quán)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此詞體現(xiàn)了詞人鄙夷權(quán)貴、傲視王侯的風(fēng)骨,讀來令人感佩。無論從內(nèi)容或藝術(shù)言之,這首詞都堪稱朱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資曠遠(yuǎn)”,婉麗流暢的小令。全詞清雋諧婉,自然流暢,而且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jǐn)嚴(yán)。上片第一句“天教懶慢帶疏狂”,下片的“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陽”,表現(xiàn)了詞人的瀟灑、狂放和卓爾不群,照應(yīng)了“疏狂”:“玉樓金闕慵?xì)w去”則照應(yīng)了“懶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這樣的狂放不羈。曾多次批過支配風(fēng)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注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fēng)券:支配風(fēng)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體現(xiàn)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fù)的集中反映。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瑞鷓鴣·榴花五月眼邊明
宋代:趙彥端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塵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guān)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譯文: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塵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guān)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注釋: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diàn)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zhuó)塵纓(yīng)。
角簟:角蒿編成的席子。流冰:形容角簟生涼。濯塵纓:《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guān)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賞析:
五月花明,午夢片刻,濯纓清流,情懷何等瀟灑,胸襟又何等超脫。主人杯酒流連之意可感,倦客關(guān)河去住之情不堪。不言此日情懷難忘,而言遣流水載此情東去江城,委婉有味之至。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鷓鴣天·送人
宋朝 辛棄疾
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鷓鴣天·送人》譯文
唱完了《陽關(guān)》曲淚卻未干,功名利祿不過都是小事,不要為的勞神傷身應(yīng)該多多吃飯。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yuǎn)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遺憾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豈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fēng)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人間的道路才更是艱難。
《鷓鴣天·送人》注釋
唱徹《陽關(guān)》:唱完送豈的歌曲。 徹,完;《陽關(guān)》,琴歌《陽關(guān)三疊》。
馀:多余;加餐,多吃飯。
無窮:無盡,無邊。
今古,古往今來;般,種。
只應(yīng),只以為,的處意為“豈只”。
未是:還不是。
豈有:更有。
《鷓鴣天·送人》賞析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guān)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fā),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fù)事業(yè)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rèn)為建立功名是分內(nèi)的事;《水調(diào)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rèn)為對功名應(yīng)該執(zhí)著追求,并且要有遠(yuǎn)大的目標(biāo)。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yuǎn)送無窮的樹色,和設(shè)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guān);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lián)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guān)。景句關(guān)聯(lián)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lián)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fù)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guī)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yīng)該是以“別恨”為主調(diào)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zhuǎn),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jìn)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rèn)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fēng)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fù)事業(yè),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zhí)法嚴(yán)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nèi),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nèi),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fēng)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jīng)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zhì)。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diào)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鷓鴣天·送人》賞析二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天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之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天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馀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前結(jié)“浮天”二句,之景像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yuǎn)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之景幽,單情則露;景之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征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像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這樣,把行色的凄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作者離別時的凄涼傷感之情之及壯志刻酬的激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yuǎn)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蘊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后結(jié)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刻。”江頭風(fēng)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刻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刻》,備言世路艱刻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之‘君不見’為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刻》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為世用,或針砭社會現(xiàn)實。這兩句托意深刻,正應(yīng)辛棄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帶湖閑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nèi)。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nèi)蘊豐富,寄情高遠(yuǎn),絕少“黯然銷魂”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下闕表達(dá)了這樣兩層新意:一是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離死別,還有國家大事;二是作者之江頭風(fēng)波險惡突顯人間行路之刻,世事之險。
《鷓鴣天·送人》賞析三
詞開篇即述離情。唐代詩人王維有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入樂府,以為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guān)三疊》,又名《渭城曲》。這里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余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云:“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簇?fù)砬к娙f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為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里,是互相聯(lián)系的。換言之,只有“達(dá)”,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為余事而勸加餐,處于“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里曠達(dá)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nèi)厲的。
下片宕開,從久遠(yuǎn)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guān)注的事!用“只應(yīng)”詰問句更力重千鈞。
《鷓鴣天·送人》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詞,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臨安途中。這時的他在仕途上經(jīng)歷幾番挫折,因作此詞抒發(fā)感慨。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xì)w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古詩簡介
《鷓鴣天·西都作》是北宋詞人朱敦儒作于西都(今洛陽)的詞。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全詞表達(dá)了詞人對權(quán)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翻譯/譯文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性是懶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給我管理風(fēng)露的詔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
詩一寫就是一萬首,葉捅一飲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過侯王。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愿插著梅花醉臥在洛陽中。
注釋
①鷓鴣(zhè gū)天:此調(diào)取名于唐人鄭喁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平韻。
②西都:指洛陽,宋朝時稱洛陽為西京。
③清都:相傳天帝的府地。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羈。
⑤累(lěi):數(shù)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觴(shāng):古代蠱酒的容器。
⑦玉樓金闕(què):指汴京的宮殿。
賞析/鑒賞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yuǎn)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jìn)行了絕妙而風(fēng)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xì)w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fēng)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jǐn)嚴(yán),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quán)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翻譯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yuǎn)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凄涼,當(dāng)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里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別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釋
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jīng)將軍嶺,至施口入巢湖。
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dāng)初不應(yīng)該動情,動情后尤不該分別。
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評解
作者曾幾度客游合肥,并與一歌妓相愛。當(dāng)時的歡聚,竟成為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yuǎn)去,后會無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dāng)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為此而發(fā)。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
題解
本詞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夕為懷念合肥戀人所作。這首記夢詞,題目是《元夕有所夢》,作于寧宗慶元三上元宵節(jié)。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別久傷悲以至愁白了鬢發(fā),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春未綠”,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時節(jié)而講,早春尚寒,草木未綠;“鬢先絲”則寫詞人一夜夢醒,突然喚醒二十年前之戀情,忽而感覺到人已兩鬢斑白,青春消逝,這才發(fā)覺昔日戀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間別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謂“不成悲”者,是指久別相思,由激情外露轉(zhuǎn)向深沉內(nèi)斂,由多愁善感變?yōu)殡[忍節(jié)制,顯出一種“不成悲”的淡漠與遲鈍,實際是一種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詞情致深婉空靈。
賞析一
這首《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乃姜夔為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于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jié)之時。據(jù)夏承燾先生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為二十余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jīng)兩次到過合肥。“紹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范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闋,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為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闕首句“肥水東流無盡期”,點明了當(dāng)初相戀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綿綿無盡之意,謂已相思亦是了無盡期。“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表面上有怨極生恨的后悔之意,稱當(dāng)初就不應(yīng)該發(fā)生這段感情,然實則說,自已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始終被相思纏繞,太過苦惱。有李太白《秋風(fēng)詞》“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dāng)初莫相識”之感慨。“夢中未比丹青見”則寫出了詞人夢中的遺憾。在夢里,戀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沒有畫像那般清晰。潛在地表明了詞人在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戀人的樣子,時常在她的畫像前流連這樣一個事實。結(jié)句“暗里忽聞山鳥啼”沉痛已極,離別已久,又相隔遙遠(yuǎn),只能在夢中相見了,然而,這模糊不清晰的夢,竟然還被鳥啼聲驚醒。情傷若斯,痛徹心脾。
下闕起首句“春未綠、鬢先絲”,言春乍始,然發(fā)已先白;也暗寫自已二十年來,傷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間別久不成悲”道出人間世情的悲哀。分別久了,人的情感已變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覺不到當(dāng)初離別時的那種銘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細(xì)細(xì)想來,世情歡愛,又莫不如此,讀之心中尤覺感傷。“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句,點出主旨,收結(jié)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對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應(yīng)到?這個問題是個天問,沒有答案,只有身在兩地的雙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這段戀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燈會,曾有過甜蜜地回憶。在這一特定的時刻,能夠引發(fā)彼此的回憶和相思。
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該詞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會,無法以言語盡達(dá),心有戚戚者,自會其中之意。
賞析二
據(jù)夏承燾先生《姜白石編年箋校》考證,作者年輕時在合肥與戀人相識相愛,此后為生計四處飄泊,與戀人離多聚少。但詞人終生思念情人,詞中時有所涉。這首詞是透露戀人信息和相戀時地最為顯豁的一首。上片寫因思而夢,醒來慨嘆夢境依稀,識認(rèn)戀人面貌不清;又夢境短暫,才相遇卻被山鳥啼醒。下片由元夕春至換意,寫出歲月蹉跎之嘆。“人間別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全詞空靈蘊藉,耐人咀嚼。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鷓鴣天·一醉醒來春又殘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朱顏。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翻譯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殘時候,只見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離人的悲淚一樣縱橫。在悠揚的玉笙聲里,孤鸞空自哀怨;羅幕中余香馥郁,去燕還沒有歸來。
詞人在簾下百無聊賴地吹笙,想念著遠(yuǎn)別的情人,心中充滿了哀怨。既然已經(jīng)知道歡聚易散,不如暫且在悠閑中度日吧,莫讓離愁別恨損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顏。可是,春寒料峭,長夜漫漫,西樓悵臥,誰共晨夕?
注釋
殘:將盡。
淚闌干:眼淚縱橫滴落的樣子。
玉笙:笙的美稱。鸞,傳說中的鳳凰一類的鳥,在此指離鸞,孤鸞。古樂曲中有《孤鸞》曲,其曲哀怨,故說“鸞空怨”。
鴛鴦錦:指繡有鴛鴦圖案的錦被,象征著男女的和合。
西樓:是詞人青年時歡會之地。
賞析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這一句流露出來的感傷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詞人開篇寫自己酒醉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春色已接近尾聲了,海棠和梨花上面還殘留著點點雨滴,好似眼淚一樣。作者通過“一醉”引出醒來后所見,本來毫不相關(guān)的“酒醉”和“春殘”被作者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令人感覺他醉了很久,連節(jié)氣的變化都已經(jīng)忘記。作者在“春殘”二字中間加了個“又”字,說明人對時光的荏苒毫無察覺。如晏幾道詞集自序中所寫的那樣:“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前一句寫酒醒之后,滿目盡是悲涼,僅僅剩下了春殘的蕭條。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廢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責(zé)。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殘,更有意境。古人將美人流淚喻為梨花帶雨,作者運用此意,表達(dá)出內(nèi)心的無限哀愁。
“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單的鸞鳥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舊,卻看不見那歸巢的燕雀。“鸞鳥”也叫孤鸞,是指失去配偶的鸞鳥,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還”是指離別的戀人還未歸還,作者通過這兩句表達(dá)了深深的.孤寂與凄情。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紅顏。”這三句從表面上看是作者對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離別容易相聚難,那就暫且放松思緒給自己以空間,莫要讓那分別的苦痛糾纏自己的心緒。但緊接著通過結(jié)尾兩句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自己也知道這是在自欺欺人,內(nèi)心真正的感情是無法掩蓋的。
“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這句中“鴛鴦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這里代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西樓”是指男女共同歡愉的居所。通過想象“鴛鴦錦”和“西樓”所代表的美好時光,表達(dá)了作者無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舊懷念當(dāng)初共同度過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過漫漫長夜。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無日不在內(nèi)憂外患交侵之中。作者濟世無路,救國無門,空懷一腔報國之志,徒增滿心傷感之情。晏幾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國前的狀況。于是詞人便創(chuàng)作出了《小山詞·鷓鴣天》,詞作情調(diào)低徊,纏綿悱惻,沉郁悲涼。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 宋朝
夏竦
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譯文
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妝打扮,我愁容滿面地看著心上人打點行裝。餞別的宴席上擔(dān)心破壞了你的心情,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
為君捧杯餞行,相斟相勸又怎么忍心分離呢?不如讓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注釋
鎮(zhèn)日:整日,成天。 掃黛眉:畫眉,意即化妝。
閣淚:含著眼淚。
瑤卮(zhī):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稱。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賞析
本詞是一首送別詞。寫一位女子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愁緒。起首一句,寫女子在愛人離別之前無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無聊賴,連黛眉也不掃了,可見心情確實糟糕透了。古代有“女為悅已者容”之說。《詩經(jīng)》中也有“自伯之東,首如琶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詩句。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為愛人要出門遠(yuǎn)行,沒有心情去化妝之意,也寓有今后沒有愛人的欣賞,不必化妝之意。自己沒有心情化妝也就罷了,她甚至一見愛人打點行裝就產(chǎn)生了無限愁緒,可見兩人之間依戀之情是多么深厚。這里的“愁見”一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與“愁看”是有意識、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見”則有情緒突然觸發(fā),沒有思想準(zhǔn)備之意。同時也說明了她雖然知道愛人即將出發(fā),但對于何時理征衣卻還沒來得及想過,這也表觀了女子在離別突然到來之時的種種驚愕和惘然。“愁見”對應(yīng)前句“無心”,意思上則深入一層。雖然分別在即,心存難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對方傷心,便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卻不敢讓自己的淚泉涌流出來。“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贈別》)可見別情之凄婉厚重。
下闋寫停下車馬、把酒相別的情景。送別前“相斟相勸”,一語道破送別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靜和內(nèi)心隱伏的痛苦相對比。此處“相”是相互之意,說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別的傷心之情。“忍分離”的“忍”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不忍”,即內(nèi)心不忍分離;另一方面又是必須“忍”,即強忍住痛苦,以免對方過分感傷。結(jié)尾兩句是女子深摯婉曲的內(nèi)心獨白,構(gòu)思奇特,最為警策。前面寫自己強忍著眼淚想寬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總有個限度,說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傷心流淚,情難自已。與其見證分別場面的'種種痛苦情狀,倒不如索性醉倒夢鄉(xiāng),不見離別不見淚,或許對于雙方求說更好些。這兩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傷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發(fā)。在全篇蓄勢已足的情況下,正話反說,使得所有醞釀已久的情緒得到激發(fā)。以此收尾,也給人以含思不盡之況味。
全詞語淺情深,深婉曲折,凄美靈動,誠為早期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創(chuàng)作背景
宋慶歷元年(1041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tǒng)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夏竦歷經(jīng)戰(zhàn)亂,深感百姓離別愁緒,作詞抒發(fā)內(nèi)心對戰(zhàn)亂給黎明百姓造成分別的不滿之情。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5-22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0-20
鷓鴣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5-01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10-20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10-16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