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寄鄭起侍郎原文,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寒食寄鄭起侍郎原文及賞析
原文: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脩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民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譯文
清明時節我獨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門戶綠柳隱映。
隔水淡淡煙靄中,看得見佛寺修竹成蔭, 一路上細雨蕭疏, 經過的村莊落花陣陣。
天氣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讓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樓只見天高地迥, 我思鄉念友更容易極度傷心。
回望故家遠在千里以外,滿懷離情別緒又去講給誰聽?
注釋
寒食:寒食節。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謂之寒食。鄭起:宇孟隆,后周時曾任右拾遺、直史館,遷殿中侍御史。入宋,963年(乾德元年)外貶后,未再入任而卒。“侍郎”可能是“侍御”之誤。
清明時節:寒食節后兩日為清明節,故寒食、清明常并舉。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風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掃墓,出郊春游。
柳映門:宋代清明寒食節時有插柳于門上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卷七、《夢粱錄》卷二均有記載。
修竹寺:長著修長竹子的佛寺。
落花村:飄落花朵的村子。
酒薄:酒味淡薄。
迥(jiǒng):遠。斷魂:這里是形容哀傷至極。
故山:故鄉。
賞析:
此詩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興國(976—984)初,楊徽之貶為外官之時。向故人鄭起傾訴“別離心緒”是全詩的主旨。
楊徽之與鄭起二人均負詩名,同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質所賞識,擢任臺省之職。宋太祖代周稱帝之初,二人又被貶為外官。相同的愛好,相近的性格,一段相似的政治遭遇,使二人雖分處二地,仍書信往來,互訴衷曲。
首句“清明”后綴以“時節”二字,即將寒食包括在內。在此時節“出郊原”春游,是宋時風俗,如邵雍《春游》詩即有句云:“人間佳節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點明詩人出游的地點。“寂寂”,用疊詞渲染周圍的環境氣氛。柳則是帶季節氣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韓詡有“寒食東風御柳斜”名句傳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楊柳等物飾于轎頂之上,四垂遮蔽。每戶且以“面造棗(饣固)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根”(《東京夢華錄》卷七)。因此,“柳映門”是寒食特有之景。
頷聯二句二景:一遠一近,一朦朧一清晰,如畫家構圖,色調和諧,筆觸錯落有致。同是寫寒食清明,柳永《木蘭花慢》詞:“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湘桃繡野,芳景如屏。”而在楊徽之筆下,則是“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調淡雅、風物凄清之景,與前“寂寂山城”相呼應,與都城寒食時繁華熱鬧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詩人被貶后的愁思。
頸聯即景抒情。“天寒”,點出寒食節乍暖還寒的氣侯特點。“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掃墓之俗。此時此景,登高見之,倍生思家之念。詩中“易斷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來;而“難成醉”也與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兩句與范仲淹《御街行》詞“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宋太宗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出十聯寫于屏風,其中就有這一聯。
尾聯之妙,在以問句作結。詩人本有一腔“別離心緒”,噴涌欲出,這里以“向誰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為唱嘆之音,與全詩的基調和諧一致。
作者于西昆體盛行之時,能不雕金鏤玉,不堆砌典故。額聯平仄稍作變化,頸聯雖對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對”之意,仍有自然流轉之美。全詩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手法,都顯得自然而清新。宋代僧人文瑩曾評價說:“楊公必以天池皓露滌筆于冰甌雪碗中,則方與公詩神骨相副。”(《古今詩話》引)
【寒食寄鄭起侍郎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寒食寄鄭起侍郎原文,翻譯,賞析07-16
寒食寄京師諸弟原文及賞析07-20
寒食寄京師諸弟原文及賞析02-27
寒食寄京師諸弟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寒食原文及賞析08-21
寒食原文及賞析02-22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6-11
寒食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6-16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