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鷓鴣·雙銀杏原文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
瑞鷓鴣·觀潮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翻譯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注釋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傾斜。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游。陳襄字述古,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創作背景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賞析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于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并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么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在兩岸觀眾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紅旗”。遠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涌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出一面面鮮艷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平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此詞則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著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后相互映發,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三、四句進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大意是說,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著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并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了數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布景顯現出來,而戲中的情節卻秘而不宣,留給觀眾去想象,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結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并順便提及與己同游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時杭州文化習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調的影響,能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期思溪上日千回。
樟木橋邊酒數杯。
人影不隨流水去,醉顏重帶少年來。
疏蟬響澀林逾靜,冷蝶飛輕菊半開。
不是長卿終慢世,只緣多病又非才。
譯文
期思溪上的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樟木橋邊飲酒無數杯。溪水照影,人影卻不隨流水同去。酒醉臉紅,恰似少年青春重來。
蟬聲稀疏,樹林反而顯得格外幽靜,野菊半開,恰有孤蝶輕輕地飛來。不是我學司馬相如有意傲世,只因生來多病又無才。
注釋
瑞鷓鴣:詞牌名,又名“舞春風”“桃花落”“鷓鴣詞”“拾菜娘”“天下樂”“太平樂”“五拍”“報師思”等。以馮延巳《舞春風·才罷嚴妝怨曉風》為正體,雙調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
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饒市。罷官后的.辛棄疾長期居住并終老于此。
響澀(sè):響聲嘶啞干澀。逾(yú):更加,格外。
冷蝶:冷清之蝶,猶言孤蝶。
長卿慢世:漢代司馬相如字長卿。慢世,即傲世,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世事。
多病非才:據《唐詩紀事》,唐明皇見到孟浩然,命他誦其詩作。緣:因為。
賞析:
此詞當作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自鎮江歸鉛山之后。作者因罷官閑居,備感落寞無聊,因作此詞抒懷。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3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
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未容迎五馬,水云先已漾雙鳧。
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
翻譯
寒食節到西湖時天還沒亮,太守還沒有來,兩縣令先來了。
天色未明,烏鴉尚在啼鳴,官船早已滿湖都是。禮儀樂隊尚未列好隊伍迎接太守,遠處水面就迅速駛來了兩縣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撐船的年輕人駕駛著龍船,岸上青煙繚繞,那是從有柄的香爐里升騰起來的。難得遇見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覺。但愿能有一個僧榻,讓我好好地睡一會。
注釋
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節時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對知府、知州的別稱。此處指當時杭州知州陳襄。
兩縣令:指錢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疇。
朱艦紅船:指各級文武官員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紅色。“朱艦”一本做“烏榜”。
鼓吹:漢以來古樂名。這里泛指當時演奏的.樂曲。
五馬:太守的代稱。
水云:遠處水面。
滾:泛舟。
雙鳧:此處指二縣令。
黃帽:指用篙(gāo)撐船的年輕人。
螭頭舫:泛指龍船。螭,古代傳說中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須臾:片刻。
賞析
該詞是一首紀游即景之作。詞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時間、地點及有關人物。上片寫天色未明時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開頭“城頭月落尚啼烏”一句,借用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也是實寫),寫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點題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從杭州城內出發寫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寫到西湖便不覺突兀。接著寫來到西湖邊一眼瞥見的景物:“朱艦紅船早滿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滿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見西湖上游人游興之濃,也為下文寫“兩縣令先在”伏下一筆。“尚”、“早”二字前后呼應,體現了兩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時間上的聯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侶著筆,意思是說還未安排用樂曲來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蕩漾起兩位縣令的游船。兩句一虛一實,暗點題目“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雙鳧”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來指游興極高的兩位縣令,顯然也帶有調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寫湖上、岸邊景物,并略表厭倦之意。“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兩句展現了西湖湖上、岸邊有特色的畫面。這既是西湖景,又是風俗畫,給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筆寫蘇軾自己,與起筆相照應,表達了某種厭倦的情緒和澄淡的情懷。
全詞展示了寒食節清晨眾官迎接太守到來的一段場景特寫。其中,蘇軾的傲散與兩縣令的恭謹形成強烈的反差,表現出蘇軾厭倦官場應酬,蔑視俗吏的內心情懷。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節清晨蘇軾同眾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來,蘇軾作該詞記錄當時的情景。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瑞鷓鴣·榴花五月眼邊明
宋代:趙彥端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塵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譯文: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塵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注釋:
榴花五月眼邊明。角簟(diàn)流冰午夢清。江上扁舟停畫槳,云間一笑濯(zhuó)塵纓(yīng)。
角簟:角蒿編成的席子。流冰:形容角簟生涼。濯塵纓:《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主人杯酒留連意,倦客關河去住情。都付驛亭今日水,伴人東去到江城。
賞析:
五月花明,午夢片刻,濯纓清流,情懷何等瀟灑,胸襟又何等超脫。主人杯酒流連之意可感,倦客關河去住之情不堪。不言此日情懷難忘,而言遣流水載此情東去江城,委婉有味之至。
【瑞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瑞鷓鴣·雙銀杏原文翻譯賞析08-09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瑞鷓鴣·期思溪上日千回原文賞析及翻譯04-21
鷓鴣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原文及賞析07-16
《鷓鴣天》原文及翻譯賞析08-16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8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