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原文翻譯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點絳唇·云透斜陽
云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戶。
暮山無數。
歸雁愁還去。
十里平蕪,花遠重重樹。
空凝佇。
故人何處。
可惜春將暮。
譯文:
1、平蕪:平曠的原野。
2、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注釋:
1、平蕪:平曠的原野。
2、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賞析: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平蕪:平曠的原野。
②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評解】這首詞通過春景的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情思。上片寫景。斜陽穿窗,暮山歸雁,已經是黃昏的時候了。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平蕪遠望,樹木重重,春色將暮,故人何在?宛轉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全詞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集評】《松窗錄》:元寵六舉不第,著《鐵硯篇》自勵。宣和中成進士,有寵于徽宗。曾賞其“風弄一枝花影”、“暮山無數,歸雁愁邊去”之句。又手書眉峰碧詞,問其出處,真跡藏其家。
【仙呂】點絳唇_詠教習鼓訴
作者:孫叔順
詠教習鼓訴冤
每日學按龍韜,演習虎略。初開教,若論功勞,則俺先來到。
【混江龍】助威聲號,將我先鳴三擂發根苗。漸漸的排成戈戟,紛紛的收聚槍刀。則這兩片皮常與軍官為耳目,一生心不離了小校做知交。雖是我有聲難說,有運難消,又不比鳴廉擊柝喝號。搖鈴向軍前,則我為頭兒鬧。面皮上常過了無數,助羅邊不住的頻敲。
【油葫蘆】怎比恁那悠悠吹畫角,也每不湯著不動著,教瞞兒滿腹中惡氣怎生消。夜闌時直捶到金雞兒報,早晨間直熬的金烏落。他每都披著紙甲,掛著戰袍,番來覆去由鬧,早難道殺氣陣云高。
【天下樂】卻什么三十年學六韜,好教我逐朝心內焦,他每沒一個有才能有機謀有智略。每日加空虛了五六番,干盤了十數遭,恰便似一場家雜劇了。
【醉中天】想當日兩軍鬧,起全翼赴宣朝。將我擊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可正是發擂催軍校,不付能勾引的離城去,又將他黎民擄掠,這的是恁破黃巢頭件功勞。
【金盞兒】他每哭聲苦,可教我怨聲高。被我將他眾英雄引上陰陵道,他每教場中膽氣更那里有分毫。都不肯一心于國死,則待半路里轉身逃。早難道養軍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賺尾煞】將我擊發,便聲揚額閑下無聲哨。舊聲價,如今都壞了,誰敢向雷門行過一遭。則為我亂軍心,將果報先招。自量度,天數難逃。若是再瞞上,將來又吃搞。終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軍中一面騁英豪。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
憑仗桃根,說與凄涼意。愁無際。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翻譯
我像那“遼東鶴”,離開多年之后,終于又歸來了。這熟悉而又生疏的故鄉,有多少能勾起我傷感落淚的地方。都說魚能傳書,可是江波空自千里長流,這些年我們競未通過一封信。
如今物是人非,我只能通過她的妹妹代我轉達凄涼的心情。 不知道這哀愁何處才是盡頭?我只記得:舊日的衣袖上,還留著她在東門送別我時滴落的淚水。
注釋
遼鶴:常用以指重游舊地之人。
魚浪:此處說戀人沒有寄書,自己空等了千里外戀人的消息。
桃根:桃根為桃葉之妹。
衣袂:衣袖。
東門:泛指離別之地。句意為衣袖上仍有當年的淚痕。
賞析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起首二句以比興發端。將自己比作離家千年的遼東鶴,一旦飛回故鄉,事事處處都引起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觸發起無限傷感的情懷,“遼鶴”用的是《搜神后記》中丁令威的故事。”“故鄉多少傷心地”,《夷堅二志》作“故人多少傷心事。”
“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兩句。暗用典故。劉向《列仙傳》載:“陵陽子明釣得白魚,腹中有書。“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云: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里化用舊典,補敘別后多年了無音們。上句似先寫對方不寄書,實足從巳方感覺而后得知。下句直說自己久盼情狀。盼而“空”是結果”久盼的全過程,便從這個“空”字透露出來,從這個“空”,才回過頭來察覺了本是由于對方的“寸書不寄”。詞意平實,卻蘊思細致,深有韻味。
過片又回到眼前,“憑仗桃根,說與凄涼意”。人事變遷,信音遼邈,重來舊處,不見伊人,欲訴無由。東晉王獻之有《桃葉歌》三首,其二云:“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桃葉,獻之愛妾名,其妹名桃根。姊妹連枝,憑她說與,作者用比曲說如此雖隔一層,也是有死勝無了。“凄涼意”,《夷堅三志》作“相思意”。“凄涼”也好,“相思”也好,都是指多年積蓄未了情。 “凄涼”二字似乎表達得更深一些。有此二字,亦足以道出滿腔幽情了。
結尾“愁無際”三字,包含了別來至今,蕩漾在自己心中的無盡的悲感。“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寫黯然銷魂之意,將情感推向極致。詞人看到她的舊時衣物至今猶在,內心情感無法抑制,除了泫然淚下之外,再也說不出任何話語。古樂府《東門行》曰:“出東門,不顧歸。“”東門”在古典文學中是帶有濃厚悲傷色彩和感傷意蘊的送別之所,被賦予“一去不返”的定性。詞人在這里化用,足以體現他仿佛認命一般,對于那些離去的人和事不抱任何希冀與期待了。
這首詞直抒胸臆,雖淡淡寫來,亦有深情無限。全篇章法多變,搖曳生姿,起承轉合,各具其妙。最妙處當是結句,觸物生情,遙應篇首,既綰合全篇,又點透題旨,有語淡情深之余味。
創作背景
周邦彥年輕時與蘇州歌伎岳楚云交往甚密。后來周邦彥離開蘇州回到京師,但對其情意卻絲毫未減。當詞人再次回到蘇州,她已嫁與他人。幾天之后,周邦彥參加蘇州太守蔡巒的宴會時,見到了岳楚云的妹妹,于是詞人便創作了這首《點絳唇·傷感》來表達自己的無盡相思之情。
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
忒煞蕭疏,爭奈秋如許。還留取,冷香半縷,第一湘江雨。
翻譯
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沒有一絲濃艷浮華。它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猶如凌波仙子輕輕飄逸。
它的葉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于是留取那半縷清香入得畫中,這幅張見陽之風蘭可以堪稱畫中第一了。
注釋
別樣:特別、不尋常
幽芬:清香
濃艷:(色彩)濃麗艷麗,代指鮮艷的花朵。凌波:此處是說風蘭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好像是凌波仙子,輕柔飄逸。
忒煞蕭疏:意為過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殺”,太、過分。
蕭疏:稀疏、蕭條。
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此處指見陽所畫之風蘭仿佛散發出了微微香氣。
賞析
詞以“詠風蘭”為題,副題張刻本作《題見陽畫蘭》,可見此篇為題蘭兼詠物之作。
上闋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致靈動的描摹。“別樣幽芬” 言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這種清幽典雅的氣息,是那些濃艷的花朵無法與之媲美的。風蘭不僅在香氣上與眾不同,而且形態上很靈動,詞人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風蘭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飄飄欲去。而東風在這里顯然不是春風,可以理解為時光,催花開放和呵護花的力量。整句表現了詞人對風蘭的喜愛和贊美,寄托了詞人對這樣美好的風蘭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達詞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存的美好愿望。
下闋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贊美。秋意襲來,風蘭只得“忒煞蕭疏”。“忒煞”一詞寫出了詞人對花之蕭條的惋惜之心。然而盡管風蘭看上去已經太過稀疏,可仍散發出微微香氣。顯然,這里的“還留取,冷香半縷”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這風蘭終究不是自然界的風蘭,只是友人的畫罷了。因張純修當時正令湖南江華,詞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來代指友人,而其畫上的風蘭竟然給人一種好似幽香散發的感覺,故此句為意謂見陽所畫之風蘭堪稱畫中第一。至此,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闋詠物題蘭之詞。
在這首詞中,詞人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來描繪風蘭,并未曾親眼所見,但卻通過友人的一紙風蘭圖對風蘭展開了想象,將風蘭的香氣和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而結句詞人則點出其創作意圖,為全詞的升華。當詞人在為風蘭的蕭瑟易逝而感傷時,一個“還”字話風一轉,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圖中能保有風蘭的韻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襯托出友人作畫功力深厚,所作風蘭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同時也將建功立業的夙愿寄托在友人張純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質,并在所任職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績。
本詞描寫的主體風蘭本非富貴之花,而納蘭卻對其情有獨鐘并大加稱羨,體現了納蘭落拓無羈的性格和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的詞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即不離,不粘不脫,即“意有寄托,不作死句”。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
點絳唇·蹴罷秋千
朝代:宋朝
作者: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日,清晨,花園內。綠楊掩映著秋千架,架上繩索還在悠悠地晃動。年輕的女詞人剛剛蕩完秋千,兩手有氣無力,懶懶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花與人相襯,顯得格外的嬌美。驀然間,進來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連金釵也滑落下來。
客人是誰?詞中未作正面描寫,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風度翩翩的少年。詞人走到門口,又強按心頭的激動,回眸偷覷那位客人的豐姿。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她嗅著青梅,邊嗅邊看,嬌羞怯怯,昵人無邪。
注釋
蹴(cù):踩,踏。這里指蕩(秋千)。
慵整:懶洋洋的收拾。
見有人來:一作“見客入來”。
襪刬(chǎn):即刬襪。未穿鞋子。只穿著襪子行走。
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經凋零。
溜:溜走,滑落。
和:含。
走:跑,快走。
關于此詞作者眾說紛紜,楊慎《詞林萬選》等收為李清照詞,楊金本《草堂詩余》作蘇軾詞,《花草粹編》等作無名氏詞,《詞的》作周邦彥詞,唐五代及北宋詞集中詞作互見現象所在多見,不足為奇。
賞析:
靖康之亂前,詞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她這時期的詞,主要是抒寫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基本上是明快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很可能就是這一時期中的早期作品。
這首詞的上片用“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給讀者描繪出一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掛著汗珠、輕衣透出香汗剛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潑、憨態可掬的嬌美形象。緊接著,詞人轉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吹浪起,寫少女忽然發現有人來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著襪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把封建社會深閨少女的另一種心理和行動,也就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遵守所謂“禮”的心理和行動,逼真地摹寫出來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門邊,卻沒有照常理立刻躲進屋里去,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這兩個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樣,成功地寫出了少女的情態。同時,李清照這兩個短句還生動地表露了少女的內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現其若無其事來遮掩她的緊張。這和歐陽炯《賀明朝》中的:“石榴裙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捻雙鳳金線。”晃沖之《傳言玉女·上元》中的“嬌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說”,都有類似之處。這和今天現實生活中,年輕的姑娘以擺弄辮梢、手絹等,來掩飾她的害羞、緊張也是類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歐陽炯《南鄉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顧”,李珣《南鄉子》中“玉纖遙指花深處,爭回顧,孔雀雙雙迎日舞”的“回顧”一樣,雖然它們所表現的內容、表達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都是以簡單的回頭看的動作,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心活動的。李清照這兩個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對來人打攪了她自由玩樂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攪她的來人是誰,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狽的是誰,是什么樣的人。這表現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束縛輕視的一面。這種思想感情,就其內容來說,遠遠超過了這一生活側面的描寫。
在李清照之前,雖然絕大多數詞都是寫婦女,但是,能夠描繪出婦女的形象,并寫出婦女的內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義的卻不多。李清照這首《點絳唇》語言質樸,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寫,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確是一首寫封建社會的少女(詞人的自己寫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完全可以媲美。
點絳唇·感興 宋朝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欄 通:闌)
《點絳唇·感興》譯文
雨綿綿,恨意難消,云層層,愁緒堆積,江南景色,依舊被稱為上好美麗。水邊村落,湖畔漁市,裊裊升起一縷孤零零的炊煙,那么淡,那么細。
一行長途跋涉的鴻雁,在那水天相連的遙遠的天際,遠遠望去,款款飛行,好似列隊首尾連綴。回想平生事業,此時此刻,凝視征鴻,誰理會我憑欄遠眺的含意!
《點絳唇·感興》注釋
孤煙:炊煙。
行如綴: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綴在一起。
凝睇:凝視。睇:斜視的樣子。
會:理解。
《點絳唇·感興》賞析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這首詞是王禹偁任長州知州時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寫景。云、雨并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云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郁積著愁悶。即使是這彌漫著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上片煞拍寫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為“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如“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這里,詞人遙見沖天遠去的大雁,觸發的是“平生事”的聯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王禹偁中進士后,只當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像“征鴻”一樣展翅高飛。最后,王詞將“平生事”凝聚對“天際征鴻”的睇視之中,顯得含蓄深沉,言而不盡。
這首詞藝術風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從思想內容看,此詞對于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艷冶”的風氣起了重要作用,為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點絳唇·感興》賞析二
王禹偁是繼柳開之后起來反對宋初華靡文風的文學家,有《小畜集》傳世,留下來的詞僅此一首。這首詞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過了用世的抱負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愁悶。
借景抒情、緣情寫景是詩詞慣用的手法。景是外部的客觀存在,并不具備人的感情。但在詞人眼里,客觀景物往往染上強烈的感情色彩。此即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謂“以我觀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此詞劈頭一句“雨恨云愁”即是主觀感覺的強烈外射。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時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云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郁積著愁悶。即使是這彌漫著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點絳唇·感興》創作背景
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授成武(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次年,改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這首詞就是王禹偁任長洲知縣時的作品。
原文: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譯文
北方的鴻雁羨慕飛鳥的自由自在,從太湖西畔隨著白云翻飛。幾座孤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甘泉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可他如今在何處?我獨倚欄桿懷古,只見殘敗的柳枝雜亂的在風中飛舞。
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吳松:一作“吳淞”,即今吳江市,屬江蘇省。
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帶的鴻雁。燕,北地也。無心:即無機心,猶言純任天然。燕雁無心:羨慕飛鳥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太湖:江蘇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醞釀,準備。
第四橋:即“吳江城外之甘泉橋”(鄭文焯《絕妙好詞校錄》),“以泉品居第四”故名(干隆《蘇州府志》)。
天隨:晚唐文學家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何許:何處,何時。
參差:不齊貌。
賞析:
此詞通篇寫景,極淡遠之致,而胸襟之灑落方可概見。上片寫景,寫燕雁隨云,南北無定,實以自況,一種瀟灑自在之情,寫來飄然若仙;下片因地懷古,使無情物,著有情色,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全詞雖只四十一字,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過吳松”時“憑欄懷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姜夔論詩有四素:氣象、體面、血脈、韻度。對四者的要求且是“氣象欲其渾厚”、“體面欲其宏大”、“血脈欲其貫通”、“韻度欲其飄逸”。雖是論詩之語,移之于詞,也甚貼切。讀此詞,知其所言非虛。此詞之意境,呈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詞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無心”。燕念平聲(yān煙),北地也。燕雁即北來之雁。時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飛的時節。陸龜蒙詠北雁之詩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歸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遞翼應勞。”《京口》:“雁頻辭薊北。”《金陵道》:“北雁行行直。”《雁》:“南北路何長。”白石詩詞亦多詠雁,詩如《雁圖》、《除夜》,詞如《浣溪沙》及此詞。可能與他多年居無定所,浪跡江湖的感受及對龜蒙的萬分心儀有關。噼頭寫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飄泊之人生。無心即無機心,猶言純任天然。點出燕雁隨季節而飛之無心,則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純任天然。此亦化用龜蒙詩意。陸龜蒙《秋賦有期因寄襲美》:“云似無心水似閑。”《和襲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塵中更有誰知。”下句緊接無心寫出:“太湖西畔隨云去。”燕雁隨著淡淡白云,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燕雁之遠去,暗喻自己飄泊江湖之感。隨云而無心,則喻示自己純任天然之意,宋陳郁《藏一話腴》云:白石“襟期灑落,如晉宋間人。語到意工,不期于高遠而自高遠。”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張羽《白石道人傳》亦曰其“體貌輕盈,望之若神仙中人。”但白石與晉宋名士實有不同,晉宋所謂名士實為優游卒歲的貴族,而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際,家國恨、身世愁實非晉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寫出憂國傷時之念。太湖西畔一語,意境闊大遙遠。太湖包孕吳越,“天水合為一”(陸龜蒙《初入太湖》)。此詞意境實與天地同大也。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商略一語,本有商量之義,又有醞釀義。湖上數峰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醞釀著一番雨意。此句的數峰之清苦無可奈何反襯人亡萬千愁苦。從來擬人寫山,鮮此奇絕之筆。比之辛稼軒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又是不同的況味。
下片之境,乃詞人俯仰今古之境。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第四橋即“吳江城外之甘泉橋”(鄭文焯《絕妙好詞校錄》),“以泉品居第四”故名(干隆《蘇州府志》)。這是陸龜蒙的故鄉。《吳郡圖經續志》云:“陸龜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吳江。天隨者,天隨子也,龜蒙之自號。天隨語出《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意即精神之動靜皆隨順天然。龜蒙本有胸懷濟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豈無致君術,堯舜不上下。豈無活國力,頗牧齊教化。”可是他身處晚唐末世,舉進士又不第,只好隱逸江湖。白石平生亦非無壯志,《昔游》詩云:“徘徊望神州,沉嘆英雄寡。”《永遇樂》:“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但他亦舉進士而不第,飄泊江湖一生。此陸、姜二人相似之一也。龜蒙精于《春秋》,其《甫里先生傳》自述:“性野逸無羈檢,好讀古圣人書,探大籍識大義”,“貞元中,韓晉公嘗著《春秋通例》,刻之于石”,“而顛倒漫漶翳塞,無一通者,殆將百年,人不敢指斥疵颣,先生恐疑誤后學,乃著書摭而辨之。”白石則精于禮樂,曾于南宋慶元三年“進《大樂議》于朝”,時南渡已六七十載,樂典久已亡滅,白石對當時樂制包括樂器樂曲歌辭,提出全面批評與建樹之構想,“書奏,詔付太常。”(《宋史·樂志六》)以布衣而對傳統文化負有高度責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這種精神氣質上的認同感,使白石有了“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三高祠》詩),及“三生定是陸天隨”(《除夜》詩)之語。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即是這種認同感的體現。
第四橋邊,其地仍在,天隨子,其人則往矣。中間下擬共二字,便將仍在之故地與已往之古人與自己連結起來,泯沒了古今時間之界限。這是詞人為打破古今局限尋求與古人的精神句誦而采取的特殊筆法。再如劉過《沁園春》之與東坡、樂天、林和靖交游,亦是此一筆法。以上寫了自然、人生、歷史,筆筆翻出新意結筆更寫出現時代,筆力無限。“今何許”三字,語意豐富,涵蓋深廣。何許有何時、何處、為何、如何等多重含義。故“今何許”包含今是何世、世運至于何處、為何至此、如何面對等意。此是囊括宇宙、人生、歷史、時代之一大反詰,是充滿哲學反思意味一大反詰。而其中重點,主要在“今”之一字。憑欄懷古,筆力雄勁,氣象闊大。古與今上下映照成文,補足“今何許”一大反詰之歷史意蘊。應知此地古屬吳越,吳越興亡之殷鑒,曾引起晚唐龜蒙之無限感慨:“香徑長洲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須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吳宮懷古》)亦不能不引起南宋白石之無限感慨:“美人臺上昔歡娛,今日空臺望五湖。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除夜》)
懷古正是傷今。“殘柳參差舞,”柳本纖弱,那堪又殘,故其舞也參差不齊,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執著有力,蒼涼中寓含悲壯,悲壯中透露蒼涼。“殘柳參差舞”這一自然意象,實際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隱然包含著雖已殘破仍不甘滅亡的意味。這與李商隱《登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象征唐朝國運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而其作為自然意象之本身,則又補足“今何許”一大反詰之自然意蘊。結筆之意境,實為南宋國運之寫照。返觀數峰清苦二句,其意蘊正為結尾之伏筆。在此九年之前,辛稼軒作《摸魚兒》,結云:“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乃是同一意境。白石本詞用舞字結穴,蘊含無限蒼涼悲壯。
善于提空描寫,從虛處著筆,是白石詞的一大特點。此詞將身世之感、家國之恨融為一片,乃南宋愛國詞中無價瑰寶。而身世家國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詞中占優勢,又將自然、人生、歷史(尚友天隨與懷古)、時代打成一片,融為一體。
尤其“今何許”之一大反詰,其意義雖著重于今,但其意味實遠遠超越之,乃是詞人面對自然、人生、歷史、時代所提出之一哲學反思。全詞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今何許”,真可媲美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首詞無限感慨,全在虛處,正是“意愈切而詞愈微”,這種寫法,易形成自己抒寫之形象與所寫之意象間接開距離,造成朦朧之美感。此詞聲情之配合亦極精妙。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為疊韻,末句三四字黃昏為雙聲,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四又為疊韻,參差又為雙聲。分毫不爽,自然天成。雙聲疊韻之回環,妙用在于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聲情綿綿無盡之致。
點絳唇·呈洛濱筠溪二老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乍涼簾幕,香繞屏山角。
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書難托,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
翻譯
在一個夜色沉沉的清秋晚上.只聽見暗處的蟋蟀在屋檐前落花的地方鳴叫。夜深靠近簾幕就感到一股涼意忽然透出,室內香爐里散發出來的香煙,輕盈地繚繞在屏風的一角。
心里不免怨那些歸來的鴻雁,它們的睛意猶如秋云那樣單薄,不肯傳遞書信。書信難寄,把自己的心事都交給寂寞吧.那就忘記了從前的約會。
注釋
呈:奉獻給。洛濱,即富柔直,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孫。靖康初年賜進士出身。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后因堅持抗金為秦檜所忌,不久便被罷職。晚年游覽于山水之間,與蘇遲、葉夢得、張元干等一塊游玩吟唱。公元1156年(紹興二十六年)去世。筠溪,即李彌遜,字似之,自號筠溪翁。徽宗大觀三年進士。南渡后以起居郎遷中書舍人。后因反對秦檜議和,不久被落職。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歸隱福建連江西山,與張元干、富柔直等吟唱游玩。公元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去世。
暗蛩:在暗處藏身的蟋蟀。蛩,蟋蟀。
檐花落:屋檐上的水流下來,在燈光的照映下就像銀花一般。
香:蕙香,此指由香爐里冒出的香煙氣。
屏山:屏風。
鴻:大雁。
書:信。
盡交:即盡教、聽任之意。
創作背景
此詞所作具體年代不詳。據張元干《精嚴寺化鐘疏》文:“歲在戊辰(即紹興十八年),僧結制日,洛濱、最樂、普現(即筠溪)三居士,拉蘆川老隱過其所而宿焉”,此詞大約是作于這個時期。
賞析
上片著重寫景,寓情于景;下片著重抒情,曲折地表達出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起二句刻畫出一幅幽靜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顯示出靜中有動,動中見靜的意趣激發了同篇的活力。一個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鳴叫,仿人讀來歷歷在目,如聞其聲。這種寧靜的境界與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同工異曲之妙。詞中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時歌》:“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的詩句。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燈光映之如銀花。”非常接近于事實。
“乍涼”二句承上,從戶外幽靜之境轉而到室內境況。秋雨連綿,靠近簾幕就感到寒氣逼人,屋內香爐里散發著輕盈的煙縷,裊裊直上,縈繞在屏風的上端。詞人由遠及近,刻畫生動,具體入微,把聽覺、感覺、視覺組合在一起,增強了詞人的立體感,這樣也就著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氣氛和孤獨寂靜的境界。
下片抒情,詞人傾吐了蘊藏在心靈深處的難以直言的思緒。“堪恨”二句,以“歸鴻”作比喻,說明心事難寄。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但這里是寫征鴻的情意如那秋云一樣淡溥,不肯傳書,所以顯得可恨。這與李清照《念奴嬌》:“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的意境相接近,而一“恨”字,感情色彩更為強烈。“秋云薄”是用杜甫《秋霽》:“天際秋云薄,從西萬里風”的詩句。朱敦儒在《西江月》中寫到:“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云。”因此,詞人在這里埋怨征鴻情薄,蘊含著復雜的人情世態的深層用意。
“書難托”三句,從上句“堪恨”而來,正因于“征鴻”不傳書信,而金兵占領中原,所以難以寄言,因此又誰能理解,作者的萬千心事呢?詞人在《蘭陵王》詞中說:“塞鴻難托,誰問潛寬舊帶眼。”在這令人惱而又相思的歲月里,既無法寄聲傳語,那就讓忘掉過去的一切,任憑自己的寂寞無聊吧以此來打發歲月。
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寫得概括,凝練、疏雋給人以美的享受,不覺使人動情,全詞緣情設景,筆力委婉曲折,抒發了詞人對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顯得意境沉郁深厚。
點絳唇·采藥歸來原文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
翻譯
采集藥物回來,獨自尋找村店買新釀造的酒。傍晚的煙靄云繞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聽漁舟唱晚,聲聲在耳。
獨酌新釀,不禁生起散發扁舟之意,不再怕連天波浪。放縱山水,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個閑散之人。
注釋
采藥:謂采集藥物,亦指隱居避世。
新釀:新釀造的酒。
暮煙:亦作“墓煙”,傍晚的煙靄。
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扁舟:小船。
粘:連接。
遮回:這回,這一次。
鑒賞
陸游晚年在故鄉閑居,在這首詞里宣稱要“做個閑人”,其實,絕對的“閑人”是沒有的,因為人們總要用各式各樣的行為活動把自己生活的時間填滿,那怕他們做的是些“閑事”。就拿這首《點絳唇》所寫的內容來說,上山釆藥、村店沾酒、湖濱釣魚、水上行舟,似乎一點兒也沒得“閑”。此外,做詩、填詞、寫文章,恐怕也被陸游列為“閑事”。其實呢,這是天大的正事。作為一名作家, 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他所處的時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豐厚的精神財富,如此盛事大業,豈可 “閑事”視之。所謂“閑”是相對的,陸游
所說的“閑”,里面還包含著一種對照的關系,把“隱”與“仕”相對照,把山林與朝廷相對照,隱于山林便得閑,仕于朝廷則得不到閑,他的褒貶取舍更是非常明顯的。
這首間一開頭就提到采藥,比較生新,其實,采藥也是陸游閑居生活中一項活動內容。他懂得一點中醫草藥,有個頭痛腦熱的小病,自己也能處理,所以出行時總要帶上一個藥囊。對于自己的醫道,他頗有自知之明,一抒聲稱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些情況都是從他的詩篇中零星窺知的。他有一首《小疾治藥偶書》 (《劍南詩稿》卷八十),詩中把他的醫術和“御戎之策”聯系起來,說是“御戎虛上策,治疾闕全功”,自己治病缺乏全副的功能,就像在抵御異族入侵的問題上缺乏好辦法一樣。這個比喻值得玩味,可見陸游的爰國思想隨時隨地都可能流露出來。
“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兩句,不只是一般的敘事寫景,很可能寓含著比喻象征的意見。酒醉之后,劃起小船,航行在波浪滔天的湖面上,卻并不感到害怕,這是因為他的船是絕對安全的。對于鏡湖來說,大浪接天不是實景而是夸張,是用以比喻“宦海”的風浪險惡。以前,身在宦海之中,升降浮沉,隨時有覆舟之險,如今回鄉作閑人,已然脫離風險,有點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意思。只不過這個比喻不太明晰,還不能給人以絕對的安全感,而作者的“不怕”只能是膽子大而已。
點絳唇·金谷年年 宋朝 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點絳唇·金谷年年》譯文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復一年,每到春來,長勢繁茂,亂生的春色誰是它的主人?枝頭殘余的花朵在蒙蒙細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離秋,黃昏時分,送行的人在這里話別。遠游的人已經走了,芳草萋萋生滿前行之路。
《點絳唇·金谷年年》注釋
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因征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石崇曾在此為其餞行,而成了指送別、餞行的代稱。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誼。
離歌:送別的歌曲
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代人們常在長亭設宴餞別為親友送行并吟詠留贈。
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代指出門遠游之人。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萋萋(qī):草盛的樣子。
《點絳唇·金谷年年》賞析
前兩句用典,寫人去園空、草木無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亂生”二字,顯出荒蕪之狀。“誰為主”的嘆問,點明園的荒涼無主,蘊含著詞人對人世滄桑的慨嘆。三、四句渲染襯托,描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紛墜,枝頭稀疏的余花,也隨濛濛細雨飄逝“滿地”,境界開闊而情調婉傷。雖寫雨中落花,卻含草盛人稀、無可奈何的惆悵,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以下幾句寫離情。“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人送行餞別之地;此暗指別意綿綿,難舍難分,直到日暮。詞人抓住特定時刻,刻畫出這幅黯然銷魂的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后“王孫”三句,是全詞之主旨。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屬婉約一派。
《點絳唇·金谷年年》鑒賞
金谷園曾經是錦繡繁華的麗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空、蔓草遍地了。寫”色用“亂生”二字,可見荒蕪之狀,其意味,與杜牧《金谷園》詩”的“流水無情草自””相近。“誰為主”之問,除點明園的荒涼無主外,還蘊含著作者對人世滄桑、繁華詠貴如過眼煙云之慨嘆。
林逋的《點絳唇》是一首詠草的杰作。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凄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為歷代讀者稱誦。此為詠物詞”的佳作。全詞以清新空靈的筆觸,物”見情,寄寓深意,借吟詠”草抒寫離愁別緒。整首詞熔詠物與抒情于一爐,凄迷柔美的物象”寄寓惆悵傷”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余花”兩句,寫無主荒園細雨””色凋零,絢爛的花朵已紛紛墜落,連枝頭稀疏的余花,也隨蒙蒙細雨而去。“滿地和煙雨”,境界闊大而情調哀傷,雖從雨”落花著筆,卻包含著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又歸去”,詞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
過片直寫離情。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代為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舍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攝下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后“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詩詞”,往往代指出門遠游之人。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正如李煜《清平樂》詞所說:“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
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屬婉約一派。
《點絳唇·金谷年年》創作背景
林逋不趨榮利,獨自隱居于西湖孤山,以種梅養鶴自娛。他高標遺世,但仍渴求著友情的慰藉。張先等人皆時時造訪。公元1007年詞人送別友人離去,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
原文:
點絳唇·一夜東風
宋代:曾允元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聲啼鳥。夢轉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譯文: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聲啼鳥。夢轉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注釋: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聲啼鳥。夢轉紗窗曉。
夢轉:猶夢覺。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長亭:古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餞別、暫歇之處。
賞析:
此詞寫閨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一夜東風,原應羅愁織恨,而詞中卻說“枕邊吹散愁多少”;“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往往引起人們嘆春惜花,無限感傷,而詞中偏說“只有歸時好”。在即將結束羈旅生活、踏上歸程的征人眼中,長亭道上的芳草也在分享著他內心的喜悅。全詞清麗婉約,情景交融。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古詩簡介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是一首由南宋詞人趙彥端創作的詞,該詞表現出偶逢遽別、客中送客的深沉感慨。詞的上片抒寫羈旅途中“他鄉遇故知”時的復雜情感,語淺而情深,滿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惆悵,語境典型而凄愴。詞的下片以周圍景物作烘托,渲染別離后的依依不舍之情,以離人眼中之景作結,使全詞籠罩在一片凄涼、蒼茫的氛圍中,語盡而意不盡。全詞表現出一種特別的離情,語境清淡,感情深沉凄惻。
翻譯/譯文
漂泊在他鄉,我人已憔悴。在途中與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多么倉促,怎么忍心唱凄切的《陽關》曲!
我本是漂泊在外的人,反而要送他人遠去。愁苦無邊無際,秋蟬哀鳴,回首望去,暮色蒼茫。
注釋
①點絳唇:詞牌名,詞調最早見于南唐馮延已的《陽春集》,又名十八香、沙頭雨、南浦月、尋瑤草、萬年春、點櫻桃。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下片為四五三四五。人聲韻,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
②管倅(cuì):其人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作者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
③憔悴:指作者現在困苦的樣子。
④天涯:此指他鄉。
⑤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詞題中的“管倅”其人亦生平不詳,只知是一位姓管的通判,也許正是若干年前詞人任知府時的通判。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知,管倅與詞人是老朋友,故人相遇,不久又分手。詞人客中送別,格外感到凄愴,便寫了這首詞。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重在描寫故人的偶遇與匆別。“憔悴天涯”點明相逢時的境況,“憔悴"暗示皆已暮年,“天涯”說明地點在他鄉。“故人相遇情如故” 一句含兩個“故”字,言明兩人感情之深厚,雖多年未見,但一見之下,依然如故。兩個垂暮之年的老人,在他鄉偶然相遇,場面極為溫馨。作者如此極言相遇之樂,目的在于更深地跌出下文所寫的別離之苦,這叫做“欲抑故揚”,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所以這場面與后文描繪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重逢之后,無奈“別離何遽”,令人不由得黯然神傷。離別之際,含淚欲唱《陽關》曲,卻哽咽難成句。作者與老友間深厚的情誼令人感動,不免讓人潸然淚下。
詞的下片起句便點明離別緣由:“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兩個顛沛流離、相聚他鄉的故友,為了各自的生計,不得不相見之后又匆忙分離。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面臨分離,作者“愁無據”,即將到來的離別沖淡了重逢的喜悅,繼而便是無邊的愁緒。最后兩句,“寒蟬”與“斜陽暮”皆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不借重于比喻,而是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聲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輕輕托出。“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于聽覺,后者作用于視覺。送別故友后,聽聞寒蟬凄切,回首遙望,已是日暮時分。寒蟬與日暮無疑更營造了傷感悲涼的氣氛。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便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全詞風格婉約、言辭樸實、情感真摯,沒有對匆匆相逢又別離的全過程進行具體描寫,而是側重突出即將分手之時的愁情,寫得凄惻動人,可謂送別詞中的佳作。唐代詩人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就對這種客中相見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細致的刻畫,可與本詞參照理解。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畬田:全詞情深意遠,清新淡雅。上片起句即渲染身世之悲與故人相遇之快樂,引出下文的離別之苦。欲抑先揚,節奏頓挫。結尾的“寒蟬”、“斜陽”分別用聲音和景色映襯“行人”的愁苦,韻味深厚。(《宋詞300首》)
點絳唇·病起懨懨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古詩簡介
《點絳唇·病起懨懨》是宋代大臣韓琦的詞作。此詞通過對作者剛剛病愈后徘徊香徑時所見所感的描述,抒發了作者悼惜春光將盡殘花凋落、感傷年華流逝與懷人不見的惘悵和哀愁之情。全詞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筆鋒婉妙,情韻幽深。
翻譯/譯文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畫堂里落花滿地,使我平添了幾許愁緒。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墜落到石階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淚,讓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別離,與誰在花前共舞?愁緒如海,無邊無際。轉首回望那駐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舊濃翠。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雙調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
⑵懨懨: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一本作“厭厭”。
⑶砌:臺階。
⑷武陵:這里指武陵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回睇:轉眼而望。
創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大臣、名將,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魏國公。此詞當作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后韓琦的晚年時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載:“韓魏公晚年鎮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絳唇》小詞。”韓魏公即韓琦,所謂“晚年鎮北州”,指韓琦從熙寧元年(1068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任河北路安撫使、判大名府之職。由此可知,此詞是作者北鎮大名等地時,病起觀景而作。作此詞的當時,王安石正大刀闊斧推行新法,反對新法的大臣紛紛遭貶。韓琦對新法是不滿的,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他曾上書請罷青苗法,與王安石發生了尖銳矛盾,王安石曾為此稱疾不朝,韓琦也因此被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此后,他心情苦悶,憔悴多病,同時也很懷念被貶出朝廷的那些同僚,因此寫下此詞感懷。
賞析/鑒賞
此詞抒發了作者病體初愈、徘徊香徑時,悼惜春殘花落、感傷年華流逝的惘悵和哀愁。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辭意凄婉。“病起懨懨”,即《青箱雜記》所說的“一日病起”,這句是實寫作者當時的情況。由于生病,心緒愁悶,故見畫堂前正在凋謝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幾分憔悴。“畫堂”句,不僅點出了暮春的節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寫:“憔悴”,既是寫凋謝的花,也是寫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懨懨”,而覺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謝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懨懨”。“亂紅”兩句,緊承“畫堂”句,進一步描繪物象,渲染氣氛。有“畫堂花謝”,即有“亂紅飄砌”。“砌”應“畫堂”,“亂紅”應“花謝”,連環相扣,正是作者用筆縝密之處。“滴盡胭脂淚”,則情濃意切,極盡渲染之能事。“胭脂淚”,形象地描繪“亂紅”的飄墜,賦予落花以傷感的人情,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傷感。
下片轉入懷人念遠。“惆悵”兩句,寫前春人去,無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悵”而已。“惆悵”之至,轉而為“愁”,愁且“無際”,足見其懷人之深。最后兩句,更以特出之筆,抒發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結句的“波空翠”看,作者當是由眼前的“亂紅飄砌”而聯想到“落英繽紛”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駐春藏人的好地方。但這里并非是實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懷念的人留連之地。不過,人在遠方,雖凝睇翹首,終是懷而不見,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傳神,極能表現作者那種悵惘、空虛的心情。
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全詞閑筆婉妙,深情幽韻,若不能自勝。這種情調與政治舞臺上剛毅英偉、喜怒不見于色的韓琦絕不相類。同樣的情況,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皆一時名德重望,他們都寫過艷麗的小詞。其實,這倒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楊慎《詞品》所說:“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韓偓《流年》詩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況是離魂易黯然。”再者,這與詞的發展特點有關。詞之初起,便以抒情為上,《花間》之后,便形成了婉約的傳統,韓琦生活的那個時代,詞還沒有突破這個傳統。
名家點評
邱鳴皋、秋如春:這首詞很可能有其特定的寓意。……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后,他(韓琦)心情苦悶,憔悴而多病,同時也非常懷念那些貶出朝廷的志同道合的同僚。凡此,皆與詞中所表現的氣氛與感情極相符合。只是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由于當時形勢所迫,動輒得咎,不得不借助于傷春懷人的傳統手法表達罷了。
吳處厚《青箱雜記》: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亞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皮日休曰:余嘗慕宋璟之為相,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庚體。然余觀近世所謂正人端士者,亦有艷麗之詞,如前世宋璟之比。如韓琦《點絳唇》。
原文:
點絳唇·詠風蘭
[清代]納蘭性德
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
忒煞蕭疏,爭奈秋如許。還留取,冷香半縷,第一湘江雨。
譯文
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沒有一絲濃艷浮華。它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猶如凌波仙子輕輕飄逸。
它的葉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也那寒冷的清秋呢?于是留取那半縷清香入得畫中,這幅張見陽之風蘭可以堪稱畫中第一了。
注釋
風蘭:一種寄生蘭,因喜歡在通風,濕度高的地方生長而得名。
別樣:特別、不尋常幽芬:清香濃艷:(色彩)濃麗艷麗,代指鮮艷的花朵。
凌波:形容在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姿態。此處是說風蘭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好像是凌波仙子,輕柔飄逸。
忒(tuī)煞蕭疏:意為過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殺”,太、過分蕭疏,稀疏、蕭條。
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多喻菊、梅之香氣。此處指見陽所畫之風蘭仿佛散發出了微微香氣。
賞析:
詞以“詠風蘭”為題,副題張刻本作《題見陽畫蘭》,可見此篇為題蘭兼詠物之作。
上闋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致靈動的描摹。“別樣幽芬”言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這種清幽典雅的氣息,是那些濃艷的花朵無法與之媲美的。風蘭不僅在香氣上與眾不同,而且形態上很靈動,詞人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風蘭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飄飄欲去。而東風在這里顯然不是春風,可以理解為時光,催花開放和呵護花的力量。整句表現了詞人對風蘭的喜愛和贊美,寄托了詞人對這樣美好的風蘭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達詞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存的美好愿望。
下闋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贊美。秋意襲來,風蘭只得“忒煞蕭疏”。“忒煞”一詞寫出了詞人對花之蕭條的惋惜之心。然而盡管風蘭看上去已經太過稀疏,可仍散發出微微香氣。顯然,這里的“還留取,冷香半縷”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這風蘭終究不是自然界的風蘭,只是友人的畫罷了。因張純修當時正令湖南江華,詞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來代指友人,而其畫上的風蘭竟然給人一種好似幽香散發的感覺,故此句為意謂見陽所畫之風蘭堪稱畫中第一。至此,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闋詠物題蘭之詞。
在這首詞中,詞人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來描繪風蘭,并未曾親眼所見,但卻通過友人的一紙風蘭圖對風蘭展開了想象,將風蘭的香氣和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而結句詞人則點出其創作意圖,為全詞的升華。當詞人在為風蘭的蕭瑟易逝而感傷時,一個“還”字話風一轉,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圖中能保有風蘭的韻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襯托出友人作畫功力深厚,所作風蘭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同時也將建功立業的夙愿寄托在友人張純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質,并在所任職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績。
本詞描寫的主體風蘭本非富貴之花,而納蘭卻對其情有獨鐘并大加稱羨,體現了納蘭落拓無羈的性格和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的詞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即不離,不粘不脫,即“意有寄托,不作死句”。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里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注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后悔讓
賞析:
1.簡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簡評: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龜鏡”就是借鑒,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里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里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詩中,絕句約占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么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并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云:“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1.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2.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5.散學:放學。
6.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鑒賞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原文:
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春氣奮發,萬物遽只。
冥凌浹行,魂無逃只。
魂魄歸來!無遠遙只。魂乎歸來!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只。
東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龍并流,上下悠悠只。
霧雨淫淫,白皓膠只。魂乎無東!湯谷寂寥只。
魂乎無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險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騫只。
魂乎無南!蜮傷躬只;魂乎無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縱目,被發鬤只。
長爪踞牙,誒笑狂只。
魂乎無西!多害傷只。魂乎無北!北有寒山,趠龍赩只。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只。
天白顥顥,寒凝凝只。
魂乎無往!盈北極只。魂魄歸來!閑以靜只。
自恣荊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窮身永樂,年壽延只。
魂乎歸來!樂不可言只。五谷六仞,設菰梁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內鸧鴿鵠,味豺羹只。
魂乎歸來!恣所嘗只。鮮蠵甘雞,和楚酪只。
醢豚苦狗,膾苴蒪只。
吳酸蒿蔞,不沾薄只。
魂兮歸來!恣所擇只。炙鴰烝鳧,煔鶉敶只。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魂乎歸來!麗以先只。四酎并孰,不澀嗌只。
清馨凍飲,不歠役只。
吳醴白蘗,和楚瀝只。
魂乎歸來!不遽惕只。代秦鄭衛,鳴竽張只。
伏戲《駕辯》,楚《勞商》只。
謳和《揚阿》,趙蕭倡只。
魂乎歸來!定空桑只。二八接舞,投詩賦只。
叩鐘調磬,娛人亂只。
四上競氣,極聲變只。
魂乎歸來!聽歌譔只。朱唇皓齒,嫭以姱只。
比德好閑,習以都只。
豐肉微骨,調以娛只。
魂乎歸來!安以舒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容則秀雅,稚朱顏只。
魂乎歸來!靜以安只。姱修滂浩,麗以佳只。
曾頰倚耳,曲眉規只。
滂心綽態,姣麗施只。
小腰秀頸,若鮮卑只。
魂乎歸來!思怨移只。易中利心,以動作只。
粉白黛黑,施芳澤只。
長袂拂面,善留客只。
魂乎歸來!以娛昔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靨輔奇牙,宜笑嘕只。
豐肉微骨,體便娟只。
魂乎歸來!恣所便只。夏屋廣大,沙堂秀只。
南房小壇,觀絕霤只。
曲屋步壛,宜擾畜只。
騰駕步游,獵春囿只。
瓊轂錯衡,英華假只。
茝蘭桂樹,郁彌路只。
魂乎歸來!恣志慮只。孔雀盈園,畜鸞皇只!
鵾鴻群晨,雜鶖鸧只。
鴻鵠代游,曼骕驦只。
魂乎歸來!鳳凰翔只。曼澤怡面,血氣盛只。
永宜厥身,保壽命只。
室家盈廷,爵祿盛只。
魂乎歸來!居室定只。接徑千里,出若云只。
三圭重侯,聽類神只。
察篤夭隱,孤寡存只。
魂兮歸來!正始昆只。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美冒眾流,德澤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魂乎歸來!賞罰當只。名聲若日,照四海只。
德譽配天,萬民理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西薄羊腸,東窮海只。
魂乎歸來!尚賢士只。發政獻行,禁苛暴只。
舉杰壓陛,誅譏罷只。
直贏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執政,流澤施只。
魂乎來歸!國家為只。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諸侯畢極,立九卿只。
昭質既設,大侯張只。
執弓挾矢,揖辭讓只。
魂乎來歸!尚三王只。
注釋:
⒈謝,離去。受謝,是說春天承接著冬天離去。
⒉遽:競爭。
⒊冥:幽暗。凌:冰。浹:周遍。
⒋溺水:謂水深易沉溺萬物。浟(yōu悠)浟:水流的樣子。
⒌并流:順流而行。
⒍皓膠:本指冰凍的樣子,這里指雨霧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樣。
⒎湯谷:即"旸谷",傳說中的日出之處。
⒏炎火千里:據《玄中記》載,扶南國東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滅,余月俱出云氣。
⒐蜒:長而彎曲的樣子。
⒑蜿:行走的樣子。
⒒鰅鳙(yúyōnɡ于庸)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⒓王虺(huǐ毀):大毒蛇。騫:虎視眈眈。
⒔蜮(yù玉):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⒕縱目:眼睛豎起。
⒖鬤(nánɡ囊):毛發散亂的樣子。
⒗踞牙:踞,當作"鋸";鋸牙,言其牙如鋸也。
⒘誒(xī嬉):同"嬉"。
⒙逴(chuò綽)龍:即"燭龍",神話傳說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燭"。赩(xì戲):赤色。
⒚代水:神話中的水名。
⒛顥顥:閃光的樣子,這里指冰雪照耀的樣子。
21.自恣:隨心所欲。
22.逞:施展。究:極盡。
23.窮身:終身。
24.六仞:謂五谷堆積有六仞高。仞,八尺。
25.設:陳列。菰(ɡū孤)粱:雕胡米,做飯香美。
26.臑(ér而):煮爛。盈望:滿目都是。
27.和致芳:調和使其芳香。
28.內:同"肭",肥的意思。鸧(cānɡ倉):鸧鹒,即黃鸝。
29.味:品味。
30.蠵(xī西):大龜。
31.酪:乳漿。
32.醢(hǎi海):肉醬。苦狗:加少許苦膽汁的狗肉。
33.膾:切細的肉,這里是切細的意思。苴莼(jūbó居勃):一種香萊。
34.蒿蔞:香蒿,可食用。
35.沾:濃。薄:淡。
36.鴰(ɡuā瓜):烏鴉。鳧:野鴨。
37.煔(qián潛):把食物放入沸湯中燙熟。
38.鰿(jí集):鯽魚。臛(huo4):肉羹。
39.遽(qú渠):通"渠",如此。爽存:爽口之氣存于此。
40.麗:附著、來到。
41.酎(zhòu晝):醇酒。四酎,四重釀之醇酒。孰:同"熟"。
42.歰嗌(sèyì澀益):澀口剌激咽喉。
43.不歠(chuò啜)役:不可以給仆役低賤之人喝。
44.醴:甜酒。白蘗(niè鎳):米曲。
45.瀝:清酒。
46.代秦鄭衛:指當時時髦的代、秦、鄭、衛四國樂舞。
47.伏戲:印伏羲,遠古帝王。駕辯:樂曲名。
48.勞商:曲名。
49.揚阿:歌名。
50.定:調定。空桑:瑟名。
51.二八:女樂兩列,每列八人。接:連。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52.投詩賦:指舞步與詩歌的節奏相配合。投,合。
53.亂:這里指狂歡。
54.四上:指前文代、秦、鄭、衛四國之鳴竽。競氣:競賽音樂。
55.撰(zhuàn撰):具備。此句謂各種音樂都具備。
56.嫭(hù戶):美麗。姱(kuā夸):美麗。
57.比德:指眾女之品德相同。好閑:指性喜嫻靜。
58.習:嫻熟,指嫻熟禮儀。都:指儀態大度。
59.嫮(hù戶):同"嫭",美好的意思。
60.則:模樣。
61.滂浩:廣大的樣子,這里指身體健美壯實。
62.曾頰:指面部豐滿。曾,重。倚耳:指兩耳貼后,生得很勻稱。
63.規:圓規。
64.滂心:心意廣大,指能經得起調笑嬉戲。
65.鮮卑:王逸注:"袞帶頭也。言好女之狀,腰支細少,頸銳秀長,靖然而特異,若以鮮卑之帶約而束之也。"
66.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溫和。易,直;利,和。
67.澤:膏脂。
68.昔:晚上。
69.青色:指用黛青描畫的眉毛。直眉:雙眉相連。直,同"值"。
70.媔(mián棉):眼睛美好的樣子。
71.靨輔:臉頰上的酒渦。奇牙:門齒。
72.嘕(yān嫣):同"嫣",笑得好看。
73.便娟:輕盈美好的樣子。
74.恣所便:隨您的便,任你所為。
75.夏屋:大屋。夏,同"廈"。
76.沙堂:用朱砂圖繪的廳堂。
77.房:堂左右側室。
78.觀(ɡuàn灌):樓房。溜(lìu六):指屋檐。絕溜,超過屋檐,形容樓高。
79.曲屋:深邃幽隱的屋室。步壛(yán閻):長廊。壛同"檐"。
80.擾畜:馴養馬畜。
81.騰駕:駕車而行。
82.瓊轂(ɡǔ古):以玉飾轂。錯衡:以金錯飾衡。衡,車上橫木。
83.假:大。
84.鹙(qīu秋):水鳥名,據傳似鶴而大,青蒼色。
85.代游:一個接一個地游戲。
86.曼:連續不斷。鹔鷞(sùshuānɡ肅雙):水鳥名,一種雁。
87.曼澤:細膩潤澤。
88.室家:指宗族。盈廷:充滿朝廷。
89.接徑:道路相連。
90.出若云:言人民眾多,出則如云。
91.三圭:古代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故曰三圭,這里指公、侯、伯。重侯:謂子、男,子男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國家的重臣
92.聽類神:聽察精審,有如神明。
93.察篤:明寨、優待。夭:未成年而死。隱:疾痛,指病人。
94.存:慰問。
95.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96.畛(診):田上道。
97.阜昌:眾多昌盛。
98.美:指美善的教化。冒:覆蓋、遍及。眾流:指廣大人民。
99.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100.幽陵、交址、羊腸:皆為地名,幽陵在今遼寧南部一帶,交址在今兩廣一帶,羊腸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帶。
101.獻行:進獻治世良策。
102.舉杰壓陛:推舉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壓:立。
103.誅譏:懲罰、責退。羆(pí皮):同"疲",疲軟,指不能勝任工作的人。
104.直贏:正直而才有余者。
105.禹麾: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說:"疑楚王車旗之名,禹或羽字誤也。"
106.雄雄赫赫:指國家成勢強盛。
107.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樣子。
108.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109.畢極:全都到達。
110.昭質:顯眼的箭靶。
111.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112.揖辭讓:古代射禮,射者執弓挾矢以相揖,又相辭讓,而后升射。
113.三王:楚三王,即《離騷》中的"三后",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翻譯:
四季交替春天降臨,太陽是多么燦爛輝煌。
春天的氣息蓬勃奮發,萬物繁榮急遽地生長。
遍地是冬天的余陰殘冰,魂也沒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歸來吧!
不要去遙遠的地方。
魂啊歸來吧!
不要去東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東方有蒼茫大海,沉溺萬物浩浩蕩蕩。
沒角的螭龍順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霧陣陣淫雨綿綿,白茫茫像凝結的膠凍一樣。
魂啊不要去東方!
旸谷杳無人跡岑寂空曠。
魂啊不要去南方!
南方有烈焰綿延千里,蝮蛇蜿蜒盤繞長又長。
山深林密充滿險阻。
虎豹在那兒逡巡來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頭高揚。
魂啊不要去南方!
鬼蜮含沙射影把人傷。
魂啊不要去西方!
西方一片流沙到處都是,無邊無際渺渺茫茫。
豬頭妖怪眼睛直著長。
毛發散亂披在身上。
長長的爪子鋸齒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瘋狂相。
魂啊不要去西方!
那兒有很多東西把人傷。
魂啊不要去北方!
北方有寒冷的冰山。
燭龍身子通紅閃閃亮。
一條代水不能渡過,水深無底沒法測量。
天空飛雪一片白茫茫,寒氣凝結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
冰雪堆滿北極多么荒涼。
魂魄歸來吧!
這里悠閑自在清靜安康。
在荊楚故國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飄泊生活能夠安定。
萬事如意隨心所欲,無憂無慮心神安寧。
終身都能保持快樂,延年益壽得以長命。
魂魄歸來吧!
這里的歡樂說不盡。
五谷糧食高堆十幾丈,桌上雕胡米飯滿滿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滿眼都是,調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鵓鳩天鵝都收納,再品味鮮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歸來吧!
請任意品嘗各種食品。
有新鮮甘美的大龜肥雞,和上楚國的酪漿滋味新。
豬肉醬和略帶苦味的狗肉,再加點切細的香菜莖。
吳國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來不濃不淡口味純。
魂魄歸來吧!
請任意選擇素蔬葷腥。
火烤烏鴉清蒸野鴨,燙熟的鵪鶉案頭陳。
煎炸鯽魚燉煨山雀,多么爽口齒間香氣存。
魂魄歸來吧!
歸附故鄉先來嘗新。
四重釀制的美酒已醇,不澀口也沒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鎮了喝,不能讓仆役們偷飲。
吳國的甜酒曲蘗釀制,再把楚國的清酒摻進。
魂魄歸來吧!
不要惶悚恐懼戰戰兢兢。
代秦鄭衛四國的樂章,竽管齊鳴吹奏響亮。
伏羲氏的樂曲《駕辯》,還有楚地的樂曲《勞商》。
合唱《揚阿》這支歌,趙國洞簫先吹響。
魂魄歸來吧!
請你調理好寶瑟空桑。
兩列美女輪流起舞,舞步與歌辭的節奏相當。
敲起鐘調節磬聲高低,歡樂的人們好像發狂。
各國的音樂互相比美,樂曲變化多端盡周詳。
魂魄歸來吧!
來欣賞各種舞樂歌唱。
美人們唇紅齒白,容貌倩麗實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嫻靜,雍容高雅熟悉禮儀典章。
肌肉豐滿骨骼纖細,舞姿和諧令人神怡心曠。
魂魄歸來吧!
你會感到安樂舒暢。
美目秋波轉巧笑最動人,娥眉娟秀又細又長。
容貌模樣俊美嫻雅,看她細嫩的紅潤面龐。
魂魄歸來吧!
你會感到寧靜安詳。
美艷的姑娘健壯修長,秀麗佳妙儀態萬方。
面額飽滿耳朵勻稱,彎彎的眉毛似用圓規描樣。
心意寬廣體態綽約,姣好艷麗打扮在行。
腰肢細小脖頸纖秀,就像用鮮卑帶約束一樣。
魂魄歸來吧!
相思的幽怨會轉移遺忘。
她們心中正直溫和,動作優美舉止端莊。
白粉敷面黛黑畫眉,再把一層香脂涂上。
舉起長袖在面前拂動,殷勤留客熱情大方。
魂魄歸來吧!
晚上還可以娛樂一場。
有的姑娘長著黑色直眉,美麗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渦整齊的門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暢。
肌肉豐滿骨骼纖細,體態輕盈翩然來往。
魂魄歸來吧!
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
這里的房屋又寬又大,朱砂圖繪廳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廂房有小壇,樓觀高聳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狹長的走廊,適合馴馬之地就在這邊。
或駕車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獵場在春天的郊原。
玉飾的車轂金錯的車衡,光彩奪目多么亮麗鮮艷。
一行行的茝蘭桂樹,濃郁的香氣在路上彌漫。
魂魄歸來吧!
怎樣游玩隨您的意愿。
羽毛鮮艷的孔雀滿園,還養著稀世的鳳凰青鸞。
鵾雞鴻雁在清晨啼叫,水鶩鸧鹒的鳴聲夾雜其間。
天鵝在池中輪番嬉游,鹔鷞戲水連綿不斷。
魂魄歸來吧!
看看鳳凰飛翔在天。
潤澤的臉上滿是笑容,血氣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調養適當,保證長命益壽延年。
家族中人充滿朝廷,享受爵位俸祿盛況空前。
魂魄歸來吧!
安居的宮室已確定不變。
這里的道路連接千里,人民出來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諸位大臣,聽察精審有如天神明鑒。
體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問孤男寡女送溫暖。
魂魄歸來吧!
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縱橫,人口眾多繁榮昌盛。
教化普及廣大人民,德政恩澤昭彰輝映。
先施威嚴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歸來吧!
賞罰適當一一分清。
名聲就像輝煌的太陽,照耀四海光焰騰騰。
功德榮譽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萬民。
北方到達幽陵之域。
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西方接近羊腸之城,東方盡頭在大海之濱。
魂魄歸來吧!
這里尊重賢德之人。
發布政令進獻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舉俊杰坐鎮朝廷,罷免責罰庸劣之臣。
讓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們作輔弼在楚王近身。
豪杰賢能的臣子掌握權柄,德澤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歸來吧!
國家需要有作為之君。
楚國的威勢雄壯烜赫,上天的功德萬古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進出朝廷。
各地諸侯都已到達,輔佐君王再設立九卿。
箭靶已樹起目標鮮明,大幅的布侯也掛定。
射手們一個個持弓挾箭,相互揖讓謙遜恭敬。
魂魄歸來吧!
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賞析:
王逸說:“《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漢代既已不能明,則后世更是聚訟紛紛。洪興祖認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則斬釘截鐵地說:“《大招》決為(景)差作無疑也。”黃文煥、林云銘、蔣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啟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頸,若鮮卑只”一語,定為漢人作,劉永濟、游國恩從之,朱季海則更具體地說是淮南王或其門客所作。我們認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應當是王逸所說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煩亂,恐命將終,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銘、蔣驥所肯定的“原招懷王之詞”。這篇作品語言古奧,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創造性,應當是反映了較早的楚宮招魂詞形式。所以,不當產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應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時屈25歲(胡念貽)班究認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對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懷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懷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輩份,名曰“大招”。
本篇開始按招魂詞的固定格式陳述四方險惡,呼喚魂不要向東、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寫楚國宮廷的美味佳肴,音樂舞蹈美女之盛,宮室之富麗堂皇,苑圃禽鳥之珍異,最后夸飾楚國之地域遼闊、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對楚國遵法守道、舉賢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寫,實際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離騷》中回顧年青時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來,且一脈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來歸,尚三王只。”這同《離騷》中稱述“三后之純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誤作“五”)以為像”的情形一樣,都反映出屈原作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國最強盛的時代,既要尊稱國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單一的招魂祝辭,而是于其中蘊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過極言東南西北四方環境的險惡,極力鋪陳楚國飲食、樂舞、宮室的豐富多彩、壯偉華麗,來招喚楚威王的亡魂,表達了對楚君的無限忠心和眷戀之情;“自曼澤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則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則勸親之經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詠也。發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斂之功。舉杰而誅譏罷(疲),舉直錯枉之效也。直贏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澤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歸之射禮,則深厭兵爭之禍,而武王散軍郊射之遺意也。于此可以見原志意之遠,學術之醇,迥非管韓孫吳及蘇張莊惠游談雜霸之士之所能及。”(蔣驥《楚辭余論》)這樣,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戰斗性便大大加強了。
本篇在結構上也具有特點。采用開門見山的手法,直接點題,一氣而下。環環相扣,所以諸家分章頗分歧。由“青春受獻”而時光飛逝,春色盎然而萬物競相展現自己的生命力,點出招魂的具體時節。下文“魂乎歸來,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的呼喚,入題自然,干凈利索。在對四方險惡環境的夸張描述之后,以“魂魄歸徠,閑以靜只。自恣荊楚,安以定只”轉入到對楚國故地的環境描寫,闡聯順當,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并以“閑以靜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壽延只”作為主題,給下文的大肆鋪敘作綱領。在對楚國飲食、樂舞、美人、宮室等的鋪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靜以安只”、“恣所便只”等與它們相呼應,前后照應,相互關聯。下一層緊承“居室定只”,由室內而擴展到室外的“接徑千里”,由此聯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國人民,以此為出發點,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對治理國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結構上渾然一體。
《大招》在語言描寫上雖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詭,但仍以其華麗多采的語言,給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奇譎詭異、絢麗多姿的畫面。尤其是描寫美人的一段,不僅描繪她們的容貌、姿態、裝飾,而且深入展現其心靈性情,不同氣質、不同狀貌的美人紛紛登場亮相,具有濃郁的楚民族風范。全詩幾乎都用四言句,顯得簡潔整齊、古樸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創作風格。
原文:
塞翁失馬
劉安〔兩漢〕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胡通富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過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過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過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過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過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釋:
塞上:長城一帶。塞,邊塞。善富者:胡通富數的人。善:擅長。富,富數,推測人事吉兇禍福的法富,如看相,占卜,算命等。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故:緣故。亡:逃跑。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問。居:過了。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指經過的時間。將:帶領。為:是。富:很多。好:喜歡。墮:掉下來。髀(bì):大腿骨。大:大舉。引弦(xián):拿起武器。近塞:靠近長城邊境。十九:十分之九;指絕大部分。跛:名詞,指腿腳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保:保全。化:變化。極:盡。
賞析:
《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
從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傾向來看,存在與主流思想不和諧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舉入侵,國難當頭,青壯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足見戰爭之慘烈。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善術者”父子沒有盡匹夫之責,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問題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戰場,畢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觀現實給了他們沒上戰場的理由。問題的關鍵是作者把“父子”因為沒有上戰場而保全了性命當做了莫大的“福”分,并為之而慶幸。這與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要求很不一致。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善術者”因為腿被摔瘸了而沒有為國盡力,理當感到遺憾甚至慚愧,特別是在有那么多戰死者的情況下,作為茍活者,應該感到內疚甚至恥辱才是。但“父子”沒有,他們只是慶幸,慶幸“墮而折其髀”的災禍,慶幸逃脫了去戰場捐軀”,慶幸繼續活下去的福氣。
這里沒辦法去討論戰爭的正義與否,畢竟只是一則寓言,是為了詮釋一個道理而演繹的故事。如果單從禍福相互轉化的關系去看,對這則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議。但既然選入了中國的學生教材,就應該特別在乎是否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了。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劉安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同時,劉安也是我國豆腐的創始人。
畫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及注釋
遠看山有色(sè),近聽水無聲(shēng)。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jīng)。
春天過去花仍在爭奇斗艷,人走近鳥卻沒有被驚動。
驚:吃驚,害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于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說是原為南宋僧人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一說為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小學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里即是“宋·佚名”。
賞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后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瑯瑯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竹竿
佚名〔先秦〕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譯文
釣魚竹竿細又長,曾經垂釣淇水上。難道不把舊地想,路遠無法歸故鄉。泉源汩汩流左邊,淇水蕩蕩流右邊。姑娘長大要出嫁,父母兄弟離得遠。淇水蕩蕩流右邊,泉源汩汩流左邊。嫣然一笑皓齒露,身佩美玉賽天仙。淇水悠悠日夜流,檜木槳兒柏木舟。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里思鄉愁。
注釋
籊(tì)籊:長而尖削貌。爾思:想念你。爾,你。致:到。泉源:一說水名。即百泉,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水。行:遠嫁。瑳(cuō):玉色潔白,這里指露齒巧笑狀。儺(nuó):通“娜”,婀娜。一說行動有節奏的樣子。滺(yōu):河水蕩漾之狀。楫(jí):船槳。檜、松:木名。檜(guì),柏葉松身。駕言:本意是駕車,這里是操舟。言,語助詞,相當“而”字。寫(xiè):通“瀉”,宣泄,排解.
鑒賞
此詩寫一位遠嫁的女子思鄉懷親的感情。全詩四章,內容都是遠嫁女兒腦海中的形象活動。全詩從回憶與推想兩個角度來寫,可分兩大部分,前后各兩章,分別成一層意思。
開頭兩章,是遠嫁姑娘的回憶,都是關于婚前家鄉與親人的事。首章回憶當姑娘家時在淇水釣魚的樂事:“籊籊竹竿,以釣于淇”,和伙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游玩,這是多么愜意的事,不可能忘記。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釣魚了,“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次章回憶離別父母兄弟遠嫁時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漸遠去;父母兄弟,逐漸遠離。離別的場面和離別的情懷,最使人難忘。遠嫁的女兒回憶起這個場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點在回憶,強調的是思鄉懷親之情。
第三、四兩章是進一層意思:希企。眼下遠嫁女兒已是人家的媳婦,故鄉親人都見不到。回憶激起的情懷,化作熱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歸故鄉。三四兩章,便是想像回鄉時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與第二章兩句一樣,只是句子位置變化一下,實際上是用復沓的手法,表示重來舊地的意思。這時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時持竹竿釣魚那樣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儺”,一副成熟少婦從容而喜悅的樣子:故鄉,我終于回來了!仿佛為了重新找回少女時代的感覺,這位少婦又到淇水。不過,這次不是釣魚了,而是“檜楫松舟”,乘船游賞。不過,舊地重游,也不能排解遠嫁多時的離愁。三四兩章想像回鄉的場景,正是遠嫁歸不得的少婦幻想的場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體,現實中遠離故鄉不得歸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所以,駕船游賞故鄉的想像,根本不能解決思鄉懷親的愁思。
【點絳唇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04-16
點絳唇·感興原文翻譯及賞析04-01
點絳唇原文優秀翻譯及賞析07-28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4-17
點絳唇 詠風蘭原文翻譯及賞析04-04
點絳唇·詠梅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點絳唇原文及賞析02-27
點絳唇·閨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2-02
點絳唇·閨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