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
翻譯
我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回家之時兩袖清風,一貧如洗。
我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涼風習習的江邊當作漁竿。
注釋
烏紗:當時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囊橐:一種口袋。
蕭蕭:空空的樣子。
創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賞析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寫的是鄭板橋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歸里之時兩袖清風,一貧如洗。他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邊作為魚竿。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作者為人正直,只關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于是上司借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在濰縣擔任了7年縣令,照理說,至少也該發點小財了,然而他罷官之日,卻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都從字面上傳遞出一種蕭索、冷落、凄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這是一首贈別詩,然而卻很特別。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深院。
人倦。
春去遠。
綠陰寒。
宿酒睡初醒,憑闌干。
梅子翠團團。
小鬟。
試攀薦雕盤。
愛微酸。
譯文
秋風送來了斷續的寒砧聲,在小庭深院中,聽得格外真切。
無奈長夜漫漫難以入睡,一聲聲的砧聲和著月光穿進簾櫳,讓人愁思百結。
注釋
寒砧(zhēn):砧,搗衣石,這里指搗衣聲。古時將生絲織成的絹用木杵在石上搗軟制成熟絹,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稱。這里指寒夜之中的搗衣聲。唐代杜甫《秋興》中有詩句云:“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無奈:《嘯余譜》、《尊前集》、《南詞新譜》中作“早是”。
不寐:《嘯余譜》、《尊前集》、《南詞新譜》中均作“不寢”。不寐,不能入睡。
數聲:幾聲,這里指搗衣的聲音。
和月:伴隨著月光。
到:傳到。
簾櫳(lóng):掛著竹簾的格子窗。櫳:有橫直格的窗子。
賞析: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搗練子令·深院靜》屬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寫出了詞人因寒夜搗衣之聲而引起的各種離懷愁緒。。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3
賦得竹箭有筠
東南生綠竹,獨美有筠箭。
枝葉詎曾凋,風霜孰云變。
偏宜林表秀,多向歲寒見。
碧色乍蔥蘢,清光常蒨練。
皮開鳳彩出,節勁龍文現。
愛此守堅貞,含歌屬時彥。
古詩簡介
《賦得竹箭有筠》是唐朝詩人張仲方的一首試帖詩,為五言古詩,歌頌了箭竹經冬不凋的風采和歲寒益勁的氣節,寄托了自己高尚的政治操守。
注釋
(1)賦得:古代科舉考試時,考官以古人詩句、成語或某一事物為題,使作五言排律六韻或八韻,稱為試帖,題目就用“賦得”。
(2)竹箭:筱竹,小竹,因可造箭,又稱箭竹。晉代戴凱之《竹譜》載:“竹箭,高者不過一丈,節間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
(3)筠(yún):漢代鄭玄注:“竹之青皮。”其性極為堅韌。
(4)東南:《爾雅》載:“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箭竹焉。”
(5)詎(jù):豈,怎么。
(6)凋:凋謝。戴凱之《竹譜》載:箭竹“內實外堅,拔之不曲。”而且“枝葉稀少,狀若枯筋”。故這里說,枝葉雖少,并非凋謝。
(7)歲寒:寒冬,比喻困境。松竹經冬不凋,梅在臘月開花,合稱歲寒三友。這里說“多向歲寒見”,是比喻在惡劣的環境中,才充分顯現其高貴的品質。
(8)見:同現。
(9)乍,剛,才,起初。
(10)蔥籠:青翠茂盛的樣子。晉代郭璞《江賦》:“涯灌芊萰,潛薈蔥籠。”此用其意。
(11)蒨(qiàn)練:蒨,鮮明;練,潔白。
(12)風采:表情和容色。這里用以象征志士的精神風貌。
(13)節勁:節,竹節,比喻為氣節;勁,堅強有力。駱賓王《浮查》詩:“貞心凌晚桂,勁節掩寒松。”此用其意,比喻高尚的志節。
(14)龍文:龍形的花紋。《史記·趙世家》:“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此用其意,以示堅貞不屈。
(15)含歌:包而未露稱含。含歌,默默念誦,也就是在內心默唱。
(16)屬(zhǔ),同囑,囑托。
(17)時彥:彥是古時對士的美稱。時彥,猶言時賢,即當世有才德的高士。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試帖詩,考官所限題目,就是竹箭有筠。語見《禮記·禮器》篇:“其在人也如竹筋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內無怨。”孔穎達注:“箭,筱也;端,本也。四物于天下最得氣之本:或柔刀于外,或和澤于內,用此不變傷也。人之得禮,亦猶然也。”詩人由此借題發揮,歌頌箭竹經冬不凋的風采和歲寒益勁的氣節,寄托了自己高尚的政治操守。在中唐政治腐敗、世風日下的社會背景里,作者敢于突出地標示“獨美”的“筠箭”,是相當難得的。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4
江城子·竹里風生月上門
朝代:五代
作者:和凝
原文:
竹里風生月上門。理秦箏,對云屏。輕撥朱弦,恐亂馬嘶聲。 含恨含嬌獨自語:今夜約,太遲生!
斗轉星移玉漏頻。已三更,對棲鶯。歷歷花間,似有馬蹄聲。含笑整衣開繡戶,斜斂 手,下階迎。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竹林里傳來陣陣風聲,月光悄悄地溜進閨門。她面對云屏,調試秦箏。輕輕地撥弄箏弦,恐難聽見那馬兒的嘶叫。她含恨嬌媚地獨自言語: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約的時間太遲了!
注釋
①江城子:調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水晶簾》。唐為單調,宋有雙詞體出現。此詞單詞8句,35字,1、2、3、5、8句押平韻。
②竹里風生:風吹竹叢,竹葉瑟瑟有聲。月上門:月亮初生,照上門楣。
③理:溫習,重復地彈奏。秦箏:即箏,原出于秦地。《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為蒙恬所造,非也。制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
④云屏:用云母裝飾的屏風,一說指上有云彩圖飾的屏風。
⑤朱弦:用熟絲制的琴弦。
⑥恐:擔心。馬嘶聲:情郎來到時的馬叫聲。
⑦含恨含嬌:帶著怨恨和嬌嗔。
⑧太遲生:即太遲,意謂時間過得太慢。生:語尾助詞,無意。如杜甫詩“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戲李白》),張泌詞“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浣溪沙》)。
賞析:
作者:佚名
不同作家的筆下,對愛情的描寫卻紛呈著不同的光彩,從而使這一道不盡說不完的相同主題,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和凝的這首《江城子》,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初戀的女子在約會時,等待情人到來的焦灼情態。筆法細膩,體貼入微,十分生動。
“竹里風生月上門”,詞的起句先描繪出主人公約會的環境和時間。夜幕降臨,微風從屋外的竹林吹過,送來陣陣清香的氣息,竹葉“沙沙”作晌,更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幽靜,圓圓的月亮從東邊的天際緩緩升起,偷偷地爬上門楣,透過繡簾,似在窺探女主人公的芳姿。這里作者用“生”和“上”二字,來分別修飾“風”和“月”,使這幽靜的畫面產生了動態之感,從而也使幽會的場面更加動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樣的良辰美景,女主人公早已沉浸在如癡如迷的向往之中了。
“理秦箏,對云屏”,此句由屋外環境的描寫轉入屋內主人公的刻畫。她情意綿綿,如癡如醉,熱切地盼望著情人的到來,但是,畢竟時間還早,離約會的時刻還有一段時光,枯坐等待,反而更加焦急,所以只好拿出秦箏對著云屏彈奏起來,把思念和焦慮排遣在箏聲之中。作者這里不直按說出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深,而是用“理”和“對”這兩個動作來展示她的心態,顯得含蓄委婉,但又耐人尋味。讀者仿佛從那纏綿悄l惻的箏聲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因熱切的向往而不能平靜的情態。
“輕撥朱弦,恐亂馬嘶聲”,這一句真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它把女主人急切盼望與情人相會的神情意態刻畫得維妙維肖。主人公彈起秦箏,本來是要消磨時光,但她時時刻刻卻想著情人的到來,所以在陣陣如怨如艾的箏聲中,她時時留意于“箏外之音”。忽然她感到了馬的嘶鳴聲,莫非是情郎騎馬而來?但夾雜著箏聲,那嘶雞聲似有似無,若隱若現,因此她不由爵下意識地放輕手法,仔細諦聽辨別,慢慢地不知不覺停止了彈奏。作者用一個“輕”字把主人公凝神諦聽辨別的神態反映了出來,用一個“恐”字則把她既欲彈箏,又怕箏聲淹沒馬嘶聲的矛盾心態細膩而又逼真地刻畫出來。至此,我們不能不嘆服作者體貼之細致,描罄之傳神,手法之高超了。
詞的最后兩句“含恨含嬌獨自語:今夜約,太遲生!”在對主人公形象的刻畫上更進了一步,同時也將主人公的思戀之情推向頂峰。她停止了彈奏,仔細地諦聽,原來那馬的嘶鳴聲只不過是自己的錯覺,一般怨艾之情便油然而生:難道他失信負約,今晚不來了?可是轉眼一想,現在還沒有到約會的時刻呢,不由得又對自己的過于心急和多余的想法感到好笑。“含恨含嬌”四字,把一個既癡情又嬌羞的初戀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最后一“今夜約,太遲生!”以主人公自怨自艾、似怨似嘲的語氣作結,機趣橫生,使全詞顯得十分活脫生動。江尚質說:“《花間》詞狀物描情,每多意態”(《古今詞話》卷下引),這個結尾,就是如此。
這首詞語言平易流暢,無一難字奇字,但卻極富情韻。作者善于通過細節的描摹來刻畫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情態,使主人公的形象宛在目前。全詞情真意切,生動感人,委婉細膩,在描寫愛情的作品中,是很有特色的佳作。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宋代]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
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翻空:飛翔在空中。
紅蕖(qú):荷花。
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杖藜: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藜木拐杖。
殷勤:勞駕,有勞。
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賞析:
此詞作于作者貶謫黃州時期,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全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后的農村小景。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后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詞人先寫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在這兩句詞中,竟然寫出了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為妙筆。這里呈現的景象,是一派幽狹的氣氛。詞人身為罪官,才能無從施展,只有過著幽人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即若隱若現的表現出他的此種境遇。開頭兩句,作者用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這所墻院,正是作者的居所。“翻空白鳥時時過,照水紅蕖細細香。”三、四句是說,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三、四兩句,含意更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的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境界中,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狀,著意流連這里的景致。在這里透過此等畫面,便能隱隱約約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懶、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對此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6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圖題詩
朝代:清代
作者:鄭燮
原文: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書齋躺著休息,聽見風吹竹葉發出蕭蕭之聲,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些小小的州縣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州縣官吏)的感情。
賞析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臥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里躺臥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饑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譯文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綠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輕輕搖擺,輕輕動蕩……
露珠在長滿竹筍的林間小道閃著光亮,那綠色的苔蘚,正輕輕擦著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織成竹席送給美麗的姑娘納涼;也可以裁制成釣竿,釣上大魚幾筐。
聽說三梁冠帽子的襯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節竹子準備獻給王孫戴上!
注釋
①露華:露花。
②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③錦鱗:魚。
④三梁:古人帽中橫的硬襯,用竹制成。漢唐冠帽有五梁、三梁、兩梁的制度。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引徐廣《輿服志雜注》:“天子雜服,介幘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李賀是“王孫”,故自謂用三梁。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是吟詠竹子的,但與一般泛詠景物之作不同,根據詩意,所詠之竹當實有所指,這須待讀完全詩才能明白。
詩的前四句摹寫竹之形狀,但寫的角度卻極富于變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寫竹子入水之態,一是上寫竹筍抽空之影,這是直接寫竹;三、四句寫筍徑露華、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襯竹,是間接寫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寫還是間接寫,都并非出于懸空虛擬,而是實實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詩人置身其間的觀察、摹寫。他低頭看見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搖曳,斑駁可愛;抬頭望見了綠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這似乎是一個清新的早晨,詩人從竹林掩映的小路走過,竹筍上還掛著亮晶晶的露珠兒,帶著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蘚遮蓋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愛的翠竹!這是詩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屬河南宜陽)的竹子。據河南宜陽縣委宣傳部《李賀故里調查》報告上說,“今昌谷村名雖無”,但這一帶的村子大都“綠竹成園,較大之竹園即有一百多畝”(轉引自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由此可以想見當地竹林盛況,李賀自己也在詩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書字”(《南園》)、“竹香滿凄寂,粉節涂生翠。……竹藪添墮簡,石磯引鉤餌。……柳綴長縹帶,篁掉短笛吹。”(《昌谷詩》)而且,除了這首《竹》詩外,還有一組詩——《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專詠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這都可以證明這首《竹》詩所吟詠的為昌谷之竹無疑,因為在這里,李賀才更可能如此從容安閑地去欣賞它。“抽空”,形容竹子勁直挺拔上長的狀態,也就是《昌谷北園新筍四首》詩中所說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結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園新筍四首》里“膩香春粉黑離離”的“春粉”。這四句詩不但寫出了竹子的勁直瀟灑,也寫出了環境的幽雅迷人。
詩的后四句又換了一種筆法,寫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竹子編織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來釣魚(“錦鱗”)。但這還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賢冠上的橫梁。《周書》載:“成王(姬誦)將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來零陵取文竹為冠。”《輿服志雜注》:“天子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橫襯,以竹為之。這似為此詩末二句之所本。很顯然詩人是有所寄興的。竹子那瀟灑的風度、勁直的氣節,竹子的被重用,這些怎能不令詩人歆羨和感慨呢?詩人懷不世之才,常有濟世報國之心,但終其一生,始終是郁郁不得施展,雖曾官奉禮郎,但位不過從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亦不過是“臣妾氣態間,惟欲承箕帚”而已,終無能為。其情其志,于詩中時時可見,所以于吟物之中連類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賀之詩,雖然籠統地說,其光怪陸離、虛荒誕幻,是深得楚騷之真傳,但細致說來,又有所區別,大抵長篇歌行,近于楚騷和漢魏樂府歌詩,而五言律絕,則更類似于齊梁間詩,顯得明艷濃麗。此詩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脫脫齊梁口吻。但李賀此詩并不止于詠物,而是將自己的情志編織于其中,因此與齊梁詩那種無聊至極的香艷軟媚不同,這也該是李賀此詩的成功之處吧。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8
題李次云窗竹
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
古詩簡介
《題李次云窗竹》是唐朝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詠竹詩。全詩運用巧妙的對比描寫,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對竹潔高品質的贊譽。
翻譯/譯文
筆直的竹子,不用把它栽來做聲音優美如鳳鳴的笛子,它也不需要用來做釣魚竿,只要看到在那冬日嚴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綠;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去看,白茫茫中僅有的綠意,別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調。
賞析/鑒賞
竹,在歷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向來都是某種精神品格的象征。蘇東坡曾作詩:“寧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想而知,竹子的品格在文人心中有多高尚。
竹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坦蕩磊落,正大光明;竹的節節攀升,步步小結,象征君子的穩重踏實,嚴謹自勵;竹的青翠素淡,冰清玉潔,象征君子的高潔脫俗,卓爾不凡;竹的經寒不凋,修直挺拔,象征君子的高潔脫俗,剛強正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竹剛勁,清秀,挺拔,不向風,人應有竹之君范,應有竹之堅強,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不屈服,不妥協。詩人在贊賞竹的高尚品質同時,也襯托出自已高潔的情懷。
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它象征著高尚、堅韌、虛心等美好品格,在中國詩詞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歷來受到文雅之士的喜愛。
《題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借竹言志,別具情韻的詠竹詩。
白居易這首詩,乍看之下似乎平淡無奇,開頭的兩句,用詞平淡,無新奇,只是簡單地交待了竹子不用,不須。但也由此設下了懸念,為什么不用?為什么不須?連串的設問,讓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來亮點在后面,一個“看”字,點亮了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這首詩須仔細品讀方能發現其中回味無窮,妙不可言。
詩的開頭就是的一連串比喻描寫,這是一種比較創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為了最后一句做鋪墊,一個“看”字點明了詩的主旨,激發了詩的靈魂,讓人無限遐想。“留向紛紛雪里看”看什么?潔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從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潔本質,一種孤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從中襯托出詩人自已高潔的情懷。歷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連忘返,并非僅僅為了逃避現實社會,而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一種超然物外的情操。足見詩人對竹子的喜愛及對竹子品格的贊譽。
竹的生存環境,總是猗猗靜謐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彌補人的心理缺陷和遠離凡塵的愉悅、超脫!可以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
此詩巧用對比,略形顯神,托竹寓意,象征顯旨。全詩有三個詞非常關鍵,“不用”,“不須”,“留向”,前兩個詞所表達的情感傾向和價值觀念與后一個詞所表達的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是竹的功利實用的品格與精神品格的對比。先看鳴鳳管,據《列仙傳》記載,春秋時蕭史善吹簫,能作鳳聲引鳳凰止于其屋,故稱“簫”為“鳴鳳管”。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簫,其聲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王褒《洞簫賦》云:“故聽其巨音,則周流汜濫,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聲,則清靜厭瘱,順敘卑達,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條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慷慨,一何壯士,優柔溫潤,又似君子。故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由此可見簫聲豐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杜牧有詩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0-02
竹石原文翻譯及賞析10-14
《竹石》原文翻譯及賞析06-30
《竹石》原文及翻譯賞析03-23
竹石原文翻譯及賞析06-04
竹石原文、翻譯及賞析07-01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11-01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1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