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2-10-28 08:47:01 古籍 我要投稿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2篇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1

  龍潭夜坐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翻譯

  哪來夜花香氣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隱者月出每獨行,空山偶一傳鳥鳴。

  草鞋不怕露珠濕,松風偏愛葛衣輕。

  水邊琢磨《猗蘭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釋

  龍潭:這里指的是滁州的龍池、又稱“柏子潭”、“柏子龍潭”。遺址在滁州的龍池街。

  幽人:幽隱之人。

  芒屨:草鞋。

  葛衣:泛指秋冬間所穿的衣服。

  猗蘭:即《猗蘭操》,也稱《幽蘭操》,琴曲名。

  創作背景

  此詩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滁州任上所作,時年四十三歲。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為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馬政至滁州,公務之余,時與師友游覽當地名勝瑯琊山、龍潭等處,并和學生隨處討論學問,相互啟發,心情十分愉快。

  賞析

  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遭謫邊多年。劉瑾敗后,官至兵部尚書。但其安邦定國大志終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悶,故有夜不入眠,尋幽解悶之舉。《龍潭夜坐》便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首聯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游興。此處開篇點題,扣住“夜坐”落筆,先從嗅覺、聽覺寫起,“花香”撲鼻而不知所自,“溪聲”充耳卻隔著石林茅屋。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著,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發了詩人的游興。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此聯寫詩人月夜獨游。詩人這里自稱幽人。明月當空,詩人踏著月光,在龍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這里,詩人意在表現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這一聯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松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向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尾聯抒發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蘭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泄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

  全詩寫龍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發了詩人厭倦世俗官場,眷然歸與的思想感情。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客中夜坐

  明代:袁凱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譯文: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秋夜落葉蕭蕭,江潮滾滾,我行進在回歸故園的路上,因目迷心亂而前路茫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在這半夜三更的瀝瀝細雨中,突然聽得一聲鴻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斷腸流淚呢?

  注釋: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客中:指于京都金陵任職。蕭蕭:象聲詞,這里是草木搖落聲。故園,故鄉。歸路:回去的路。茫茫:無邊無際的樣子。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新雁:初來的雁。三更:半夜時分,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行人:出門在外的人。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賞析:

  這首詩詩前兩句寫悲涼的秋景,后兩句寫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傷的'感交集,柔腸寸斷的心情。這首詩因情會景,復因景生情,進而以景顯情,將詩人欲歸鄉不得,極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盡致。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詩中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合二為一。杜詩作于四川夔州,袁詩作于南京,但都在長江邊,情境俱切。

  在這句所寫的蕭瑟景象中,已透出傷感的氣氛,接著點出傷感的原因:“故園歸路更茫茫”。“更”字比較的基礎是前句的“江水長”。長江滔滔數千里,在南京一帶,江面遼闊迷茫。而回到故園的道路,比它更為漫長,渺渺不可見。細心的讀者馬上會發現:從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遠,交通又十分方便,這樣說是不合道理,但正是從這不合理的表述中,隱約透露真情。原來故園隔絕的原因,并不是天遙地遠,而是身不由己,羈縻朝廷。況且又處處危險,弄不好就要送命。這樣的處境中,遙望歸鄉之路是“茫茫”無盡頭,此意閃爍,一點即止,下面轉寫,“夜坐”情懷。

  在思鄉的焦慮中,聽到南飛雁群的鳴聲,想到人竟不如雁兒自由,可以往來高空,無所阻遏。說“一聲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現出思歸的急切。但終究是無可奈何,長夜枯坐,不能入眠,聽那淅淅瀝瀝的秋雨,飄灑到三更。不用多說,“三更雨”已經從側面描繪出詩人百無聊賴的、沉悶的心情。結句不從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層的抒發,卻眺開一步,說此情此景,令離鄉之人,無不哀痛欲絕。這也是吞吞吐吐的筆法,避免對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時也隱含世路崎嶇,傷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這詩字面很陳舊,看起來好像沒有多少新意。但仔細地讀,才感覺到種閃閃爍爍,欲說還休的沉痛,表述其實是很用心。選用陳舊的語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銳的情緒掩蓋起來。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10-08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10-28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11篇10-08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11篇)10-08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0-01

《夜坐》原文及翻譯賞析10篇10-28

文天祥《夜坐》原文翻譯賞析09-27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1篇)10-08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1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