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道之行也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鰥同:矜)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賞析:
分層解析
第一層
(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
(第二至三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滿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
2、滿足發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3、滿足精神愉悅上的需求: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
(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用現實社會跟理想社會中的“大同”社會做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創作背景
此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由西漢戴圣對戰國至秦漢的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話,是為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動蕩不止、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理想社會,所以才有了這番言論。
編者簡介
戴圣(生卒年不詳):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據《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官九江太守。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時稱“小戴”。圣授梁人橋仁、楊榮。由是小戴有橋、楊氏之學。又曾選集古代各種禮儀的主要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05-31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05-20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12-05
大道之行也原文的翻譯及賞析02-10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02-07
大道之行也的原文及翻譯01-24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03-29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