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晉陽故城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過晉陽故城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過晉陽故城書事
惠遠祠前晉溪水,翠葉銀花清見底。
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
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云煙中。
望川亭上閱今古,但有麥浪搖春風。
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汾流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從巨屏失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
東闕蒼龍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論民居與官府,仙佛所廬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萬夫畚鍤開連崗。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
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晉陽。
翻譯
惠遠祠前蜿蜒著古晉國的青溪,翠綠的萍葉和銀白的浪花清澈見底,
水上的懸甕山像是臥著的屏風,一派郁郁蒼蒼長達三百余里。
你這中原的北門氣勢多么雄壯,云煙籠罩著城闕還能讓人想象,
山上的望川亭看夠古今巨變,只留下春風吹起的陣陣麥浪!
那龍頭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龍角,白塔無端被毀,城池慘遭掃蕩,
薛王已經投降,人民還在抵抗,屋瓦就是箭頭,紛紛飛向敵方!
汾河水淹沒了晉陽古城,太原府被迫遷到唐明村。
自從失去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帶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想當年宮殿上雕著蒼龍玉虎,高聳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霧,
不論是民居,還是官府衙門,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廬,
花費了多少人力和財力,為什么一把火燒成焦土!
到如父老們仍舊對天哭訴,恨當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方人迷信兇兆吉祥,將毀壞的城址開辟成田岡,
新建的太原將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誰毀壞并州誰就跟著滅亡!
什么時候才是太平盛世喲,好讓人看到朝廷重建晉陽。
注釋
惠遠祠:即晉祠,北宋熙寧中稱晉祠為惠遠祠。
西山:指晉祠背后的懸甕山。
中原北門:晉陽是北方重鎮,是中原地區的北大門。
想見:想見當時晉陽城巍巍高聳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晉祠圣母殿后懸甕山巔,北齊時所建。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即劉繼元,劉承鈞養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稱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門:晉陽城北門之一。太原古稱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鎮,今太原市舊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帶。
巨屏:指晉陽城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帶為契丹、金、蒙鐵騎蹂躪。
蒼龍、玉虎:指晉陽城宮殿的雕飾物。
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死恨:宋滅北漢后,將太原四萬居民從太原遷往洛陽。
南人:這句說宋朝統治者講究迷信。
畚鍤:音本叉,指籮筐和鐵鍬。
開連崗:指來毀滅晉陽城之后,在唐明鎮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統治者為了釘死太原龍脈,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們,指趙末統治者。
卻到:等到。
官家:對皇帝的稱呼。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作者南渡黃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圍攻太原。宋初對北漢首都晉陽發動圍攻,雙方傷亡慘重。北漢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焚晉陽。在故城東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問登上懸甕山,眼望晉陽故城,目睹殘垣斷壁,寫下了此首詩。
賞析
詩的前八句,寫作者登上懸甕山頂的望川享,鳥瞰眼前景色,美不勝收,并引觸了深深盼感慨。惠遠祠前的晉溪水,從懸甕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綠萍嫩翠、錦鱗騰躍,掀起了一層層銀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懸甕山象一座巨大的臥屏,群峰競秀,氣勢磅礴,草木蔥郁,景象萬千;這里風景優美,形勢雄偉,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門,當年的晉陽故城就座落在這里,可以想見那巍峨的城闕高聳入云,景象無比壯觀。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這座古城的興衰變遷,感慨萬端,如今眼前所展現出的,只有那千頃沃野上,一層層麥浪在春風中搖曳翻滾,那座悠久的歷史故城已經不復存在了。
接著,次八句,詩人回顧了晉陽故城被趙宋統治者廢毀的歷史。保寧元年(969),宋太祖趙匡胤率兵進攻北漢,圍困晉陽。在外敵入侵時,人民表現出積極御敵、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簇”,就是晉陽人民面對侵略自發抵抗的愛國愛家精神的體現。然而城池被毀,生民被遷,河山雖然依舊形勝,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便是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中原北門”毀廢后,給中原廣大人民帶來的一次又一次的戰亂之災。
此后八句又從宋朝毀滅晉陽文明古跡的'角度予以鞭撻。“闕”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蒼龍”“玉虎”“金雀”等詞形容之,極顯其金碧輝煌、凌云欲飛的景象氣勢。如此宏偉壯麗的古跡,竟被付之一炬,且將民居盡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往來”二字,概括了數百年來無數人民的辛酸,它不僅鞭撻了宋統治者給山西人民帶來的災難,而且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鄉的傳統。據傳被擄至河南的山西人總不忘歲時回鄉祭祀祖先,“往來”時還帶些特產以充路資,此亦為晉商之淵源。“南人鬼巫”四句,則矛頭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風水,導致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可悲下場。
末二句乃全詩主旨所在,前面從軍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闡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統治者再振圍威,重建晉陽。
全詩曲折往復,詞語慷慨,氣勢雄放。抒發了強烈反對戰爭的情懷。
過晉陽故城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過晉陽故城書事
元好問〔金朝〕
惠遠祠前晉溪水,翠葉銀花清見底。
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
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云煙中。
望川亭上閱今古,但有麥浪搖春風。
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汾流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從巨屏失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
東闕蒼龍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論民居與官府,仙佛所廬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萬夫畚鍤開連崗。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
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晉陽。
譯文:
惠遠祠前蜿蜒著古晉國的青溪,翠綠的萍葉和銀白的浪花清澈見底,水上的懸甕山像是臥著的屏風,一派郁郁蒼蒼長達三百余里。你這中原的北門氣勢多么雄壯,云煙籠罩著城闕還能讓人想象,山上的望川亭看夠古今巨變,只留下春風吹起的陣陣麥浪!那龍頭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龍角,白塔無端被毀,城池慘遭掃蕩,薛王已經投降,人民還在抵抗,屋瓦就是箭頭,紛紛飛向敵方!汾河水淹沒了晉陽古城,太原府被迫遷到唐明村。自從失去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帶便遭受外族的入侵!想當年宮殿上雕著蒼龍玉虎,高聳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霧,不論是民居,還是官府衙門,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廬,花費了多少人力和財力,為什么一把火燒成焦土!到如父老們仍舊對天哭訴,恨當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南方人迷信兇兆吉祥,將毀壞的城址開辟成田岡,新建的太原將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誰毀壞并州誰就跟著滅亡!什么時候才是太平盛世喲,好讓人看到朝廷重建晉陽。
注釋:
惠遠祠:即晉祠,北宋熙寧中稱晉祠為惠遠祠。
西山:指晉祠背后的懸甕山。
中原北門:晉陽是北方重鎮,是中原地區的北大門。
想見:想見當時晉陽城巍巍高聳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晉祠圣母殿后懸甕山巔,北齊時所建。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薛王:即劉繼元,劉承鈞養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稱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門:晉陽城北門之一。太原古稱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鎮,今太原市舊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帶。
巨屏:指晉陽城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帶為契丹、金、蒙鐵騎蹂躪。
蒼龍、玉虎:指晉陽城宮殿的雕飾物。
金雀觚(gū)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高大。
死恨:宋滅北漢后,將太原四萬居民從太原遷往洛陽。
南人:這句說宋朝統治者講究迷信。
畚(běn)鍤(chā):音本叉,指籮筐和鐵鍬。
開連崗:指來毀滅晉陽城之后,在唐明鎮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統治者為了釘死太原龍脈,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們,指趙末統治者。
卻到:等到。
官家:對皇帝的稱呼。
賞析:
詩的前八句,寫作者登上懸甕山頂的望川享,鳥瞰眼前景色,美不勝收,并引觸了深深盼感慨。惠遠祠前的晉溪水,從懸甕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綠萍嫩翠、錦鱗騰躍,掀起了一層層銀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懸甕山象一座巨大的臥屏,群峰競秀,氣勢磅礴,草木蔥郁,景象萬千;這里風景優美,形勢雄偉,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門,當年的晉陽故城就座落在這里,可以想見那巍峨的城闕高聳入云,景象無比壯觀。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這座古城的興衰變遷,感慨萬端,如今眼前所展現出的,只有那千頃沃野上,一層層麥浪在春風中搖曳翻滾,那座悠久的歷史故城已經不復存在了。
接著,次八句,詩人回顧了晉陽故城被趙宋統治者廢毀的歷史。保寧元年(969),宋太祖趙匡胤率兵進攻北漢,圍困晉陽。在外敵入侵時,人民表現出積極御敵、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簇”,就是晉陽人民面對侵略自發抵抗的愛國愛家精神的體現。然而城池被毀,生民被遷,河山雖然依舊形勝,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便是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中原北門”毀廢后,給中原廣大人民帶來的一次又一次的戰亂之災。
此后八句又從宋朝毀滅晉陽文明古跡的角度予以鞭撻。“闕”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蒼龍”“玉虎”“金雀”等詞形容之,極顯其金碧輝煌、凌云欲飛的景象氣勢。如此宏偉壯麗的古跡,竟被付之一炬,且將民居盡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往來”二字,概括了數百年來無數人民的辛酸,它不僅鞭撻了宋統治者給山西人民帶來的災難,而且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鄉的傳統。據傳被擄至河南的山西人總不忘歲時回鄉祭祀祖先,“往來”時還帶些特產以充路資,此亦為晉商之淵源。“南人鬼巫”四句,則矛頭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風水,導致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可悲下場。
末二句乃全詩主旨所在,前面從軍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闡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統治者再振圍威,重建晉陽。
全詩曲折往復,詞語慷慨,氣勢雄放。抒發了強烈反對戰爭的情懷。
作者介紹: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過晉陽故城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登洛陽故城原文翻譯及賞析11-16
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7-29
《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7-08
《書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5-24
書邊事原文,翻譯,賞析08-27
書邊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2
書邊事原文翻譯賞析03-02
書邊事原文、翻譯、賞析03-15
過磧原文翻譯及賞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