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原文,翻譯,賞析
伐木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伐木
先秦:佚名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譯文: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伐木呼呼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
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糧致埋怨。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咚咚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閑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釋:
伐木丁(zhēng)丁,鳥鳴嚶(yīng)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丁丁:砍樹的聲音。嚶嚶:鳥叫的聲音。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相:審視,端詳。矧:況且。伊:你。聽之:聽到此事。終……且……:既……又……。
伐木許(hǔ)許,釃(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許許:砍伐樹木的聲音。釃酒:濾酒。釃,過濾。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藇,甘美,或釋為“溢貌”。羜:小羊羔。速:邀請。寧:寧可。適:恰巧。微:非。弗顧:不顧念。
於(wū)粲(càn)灑掃,陳饋(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jiù)。
於:嘆詞。粲:光明、鮮明的樣子。埽:同“掃”。陳:陳列。饋:食物。簋:古時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牡:雄畜,詩中指公羊。諸舅:異姓親友。咎:過錯。
伐木于阪(bǎn),釃(shī)酒有衍(yǎn)。籩(biān)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hóu)以愆(qiān)。
有衍:即“衍衍”,滿溢的樣子。籩豆:盛放食物用的兩種器皿。踐:陳列。民:人。乾餱:干糧。愆:過錯,過失。
有酒湑(xǔ)我,無酒酤(gū)我。坎坎鼓我,蹲(cún)蹲舞我。迨(dài)我暇矣,飲此湑矣。
湑:濾酒。酤:買酒。坎坎:鼓聲。蹲蹲:舞姿。迨:等待。
賞析:
歷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前人沒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勞動,而是由伐木興起,說到友情可貴。無論親朋故舊還是新的相識,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并且常來常往。
詩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筆墨寫宴飲。顯然是把宴飲當做建立和聯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后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嚶嚶”的鳥鳴聲,令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里,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為。只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里回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內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政治的、借以寄托內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內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余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托的普遍心態。現實畢竟是現實,隨著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為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號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敘親情,篤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為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諳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寫人的活動,也就是“求友生聲”之具體表現。開頭用語與首章部分重疊,顯得整飭又有變化,讀來流轉而且自然。這里仍然由物興起,但只用“伐木許許”一句,其余如對鳥鳴的描述一概略去。論者往往因為“伐木”句與后面的“釃酒”句聯系緊密,就誤認為它也是“賦”(直陳其事)。其實“伐木”云云,乃相應之詞,不止形式上疊合延綿,內容也相仿佛,只是為避免刻板滯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變化的方式,有變化才有發展,內容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麗多姿。于是出現備辦筵席的熱鬧場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還有許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掃得干干凈凈,可以看出主人的誠心誠意,因為宴請客人,不僅是出于禮儀,更是為了尋求友情。被邀請的客人都是長者,有同姓的(諸父),也有異姓的(諸舅)。詩人希望他們全都光臨。“寧適不來?微我顧弗!”“寧適不來?微我有咎!”這是他的擔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是真實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態度十分誠懇,對友情的追求堅定不移。
詩人還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於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不來”,又于我“弗顧”。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續和發展,依然寫設宴請客,不過用筆極簡,旨在“示異”,以免拖沓。“籩豆有踐,兄弟無遠!”這次邀請是同輩,但酒菜之豐盛,禮節之周到不減于前。聯系前面的有關描述,它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無論長幼和親疏(即詩中所謂“諸父”“諸舅”和“兄弟”)都應互相有愛。這種類似博愛的思想充斥整個詩篇,可以說是總的命意所在。但建議和發展友情的手段卻比較單調,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未見合適,因為在酒席臺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許飲食還是古人主要的交際方式,他們又多以誠待人,布設酒肉圈套,故而被詩人選作表達友情題旨的材料。另外還有反面教訓,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往往由飲食細故引起,要創建和平局面,就得處理好飲食問題。
后半部分是尾聲,似乎由眾人合唱,表達了歡樂的情緒與和睦親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來賓和受邀而未至者)團結一致,氣氛和諧,令人鼓舞。
作者還為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著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乾餱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敘衷情,一派升平景象。這是作為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
此詩是燕樂歌詞,因而它的博愛的題旨可廣泛傳播,有一定的影響。在藝術上它給人的突出印象有三個方面:一是靠頭的比興部分不僅構成比較鮮明的畫面,而且有生動的情節,它既是獨立的,又與主題部分聯系緊密,這樣,主體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讀者和聽眾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別用“諸父”“諸舅”和“兄弟”指代,覆蓋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對表達詩歌的題旨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作者選用詞語的匠心;三是結尾表現的場面色彩濃麗,節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寫筵席,沒有穿插“點題”筆墨,卻成功地渲染出團結友善的醉人氣氛。詩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聞見景象,因而頗具藝術魅力。
伐木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小雅·伐木
[先秦]佚名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于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坂,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伐木唿唿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糧致埋怨。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咚咚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閑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釋
丁(zhēng)丁:砍樹的聲音。
嚶嚶:鳥叫的聲音。
相:審視,端詳。
矧(shěn):況且。伊:你。
聽之:聽到此事。
終……且……:既……又……。
許(hǔ)許:砍伐樹木的聲音。
釃酒:篩酒。釃(shī),過濾。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藇(xù),甘美,或釋為“溢貌”。
羜(zhù):小羊羔。
速:邀請。
寧:寧可。適:恰巧。
微:非。弗顧:不顧念。
于(wū):嘆詞。粲:光明、鮮明的樣子。埽:同“掃”。
陳:陳列。饋(kuì):食物。簋(guǐ):古時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
牡:雄畜,詩中指公羊。
諸舅:異姓親友。
咎:過錯。
有衍:即“衍衍”,滿溢的樣子。
籩(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兩種器皿。踐:陳列。
民:人。
干糇(hóu):干糧。愆(qiān):過錯,過失。
湑(xǔ):濾酒。
酤:買酒。
坎坎:鼓聲。
蹲蹲:舞姿。
注釋]編輯丁(zhēng)丁:砍樹的聲音。
嚶嚶:鳥叫的聲音。
相:審視,端詳。
矧(shěn):況且。伊:你。
聽之:聽到此事。
終……且……:既……又……。
許(hǔ)許:砍伐樹木的聲音。
釃酒:篩酒。釃(shī),過濾。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藇(xù),甘美,或釋為“溢貌”。
羜(zhù):小羊羔。
速:邀請。
寧:寧可。適:恰巧。
微:非。弗顧:不顧念。
于(wū):嘆詞。粲:光明、鮮明的樣子。埽:同“掃”。
陳:陳列。饋(kuì):食物。簋(guǐ):古時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
牡:雄畜,詩中指公羊。
諸舅:異姓親友。
咎:過錯。
有衍:即“衍衍”,滿溢的樣子。
籩(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兩種器皿。踐:陳列。
民:人。
干糇(hóu):干糧。愆(qiān):過錯,過失。
湑(xǔ):濾酒。
酤:買酒。
坎坎:鼓聲。
蹲蹲:舞姿。
迨(dài):等待。
賞析:
歷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前人沒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勞動,而是由伐木興起,說到友情可貴。無論親朋故舊還是新的相識,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并且常來常往。
詩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筆墨寫宴飲。顯然是把宴飲當做建立和聯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后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嚶嚶”的鳥鳴聲,令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里,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為。只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里回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內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政治的、借以寄托內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內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余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托的普遍心態。現實畢竟是現實,隨著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為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號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敘親情,篤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為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諳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寫人的活動,也就是“求友生”之具體表現。開頭用語與首章部分重疊,顯得整飭又有變化,讀來流轉而且自然。這里仍然由物興起,但只用“伐木許許”一句,其余如對鳥鳴的描述一概略去。論者往往因為“伐木”句與后面的“釃酒”句聯系緊密,就誤認為它也是“賦”(直陳其事)。其實“伐木”云云,乃相應之詞,不止形式上疊合延綿,內容也相仿佛,只是為避免刻板滯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變化的方式,有變化才有發展,內容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麗多姿。于是出現備辦筵席的熱鬧場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還有許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掃得干干凈凈,可以看出主人的誠心誠意,因為宴請客人,不僅是出于禮儀,更是為了尋求友情。被邀請的客人都是長者,有同姓的(諸父),也有異姓的(諸舅)。詩人希友他們全都光臨。“寧適不來?微我顧弗!”“寧適不來?微我有咎!”這是他的擔心。由于希友甚殷,就生怕它落空。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是真實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態度十分誠懇,對友情的追求堅定不移。
詩人還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于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不來”,又于我“弗顧”。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續和發展,依然寫設宴請客,不過用筆極簡,旨在“示異”,以免拖沓。“籩豆有踐,兄弟無遠!”這次邀請是同輩,但酒菜之豐盛,禮節之周到不減于前。聯系前面的有關描述,它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無論長幼和親疏(即詩中所謂“諸父”“諸舅”和“兄弟”)都應互相有愛。這種類似博愛的思想充斥整個詩篇,可以說是總的命意所在。但建議和發展友情的手段卻比較單調,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未見合適,因為在酒席臺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許飲食還是古人主要的交際方式,他們又多以誠待人,布設酒肉圈套,故而被詩人選作表達友情題旨的材料。另外還有反面教訓,就是“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往往由飲食細故引起,要創建和平局面,就得處理好飲食問題。
后半部分是尾聲,似乎由眾人合唱,表達了歡樂的情緒與和睦親善的愿友。三方面的人(主人、來賓和受邀而未至者)團結一致,氣氛和諧,令人鼓舞。
作者還為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唿,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著自己的希友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干糇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敘衷情,一派升平景象。這是作為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
此詩是燕樂歌詞,因而它的博愛的題旨可廣泛傳播,有一定的影響。在藝術上它給人的突出印象有三個方面:一是靠頭的比興部分不僅構成比較鮮明的畫面,而且有生動的情節,它既是獨立的,又與主題部分聯系緊密,這樣,主體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讀者和聽眾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別用“諸父”“諸舅”和“兄弟”指代,覆蓋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對表達詩歌的題旨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作者選用詞語的匠心;三是結尾表現的場面色彩濃麗,節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寫筵席,沒有穿插“點題”筆墨,卻成功地渲染出團結友善的醉人氣氛。詩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聞見景象,因而頗具藝術魅力。
伐木原文,翻譯,賞析3
伐木
作者:詩經
朝代:先秦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譯文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伐木呼呼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糧致埋怨。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咚咚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閑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釋(1)丁(zhēng)丁:砍樹的聲音。(2)嚶嚶:鳥叫的聲音。(3)相:審視,端詳。(4)矧(shěn):況且。伊:你。(5)聽之:聽到此事。(6)終……且……:既……又……。(7)許(hǔ)許:砍伐樹木的聲音。(8)釃(shī):過濾。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9)羜(zhù):小羊羔。(10)速:邀請。(11)寧:寧可。適:恰巧。(12)微:非。弗顧:不顧念。(13)於(wū):嘆詞。粲:光明的樣子。埽:同“掃”。(14)陳:陳列。饋(kuì):食物。簋(guǐ):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15)牡:雄畜,詩中指公羊。(16)諸舅:異姓親友。(17)咎:過錯。(18)有衍:即“衍衍”,滿溢的樣子。(19)籩(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兩種器皿。踐:陳列。(20)民:人。(21)乾餱(hóu):干糧。愆(qiān):過錯。(22)湑(xǔ):濾酒。(23)酤:買酒。(24)坎坎:鼓聲。(25)蹲蹲:舞姿。(26)迨(dài):等待。
賞析:
《毛詩序》云:“《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歷代學者一般也都認為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則前人沒有深考。周厲王不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勸諫,終于導致了國人暴動。同時也導致王室內部人心離散、親友不睦,政治和社會狀況極度混亂和動蕩。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圖復興大業。而欲舉大事,必先順人心。《伐木》一詩,正是宣王初立之時王族輔政大臣為安定人心、消除隔閡從而增進親友情誼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詳見趙逵夫《論西周末年杰出詩人召伯虎》,收《詩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后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嚶嚶”的鳥鳴聲,令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里,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為。只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里回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內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政治的、借以寄托內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內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余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托的普遍心態。現實畢竟是現實,隨著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為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號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敘親情,篤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為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諳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詩人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於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不來”,又于我“弗顧”。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為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著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乾餱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敘衷情,一派升平景象。這分明是作為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
綜觀全詩,理想——現實——理想,三重境界的轉換,既生動地表達了作者順人心、篤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詩歌虛實相生的意境美。還給讀者提供了一種以意境的營造為手段的構思方法。此詩對友情的歌頌給后世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致“嚶鳴”一詞常被人用做朋友間同氣相求或意氣相投的比喻。
【伐木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伐木原文,翻譯,賞析3篇08-17
伐木原文及賞析08-20
小雅·伐木原文及賞析07-19
詩經伐木原文及賞析03-20
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詩經小雅伐木翻譯10-01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伐木》原文賞析09-21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