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雨原文翻譯及賞析
滯雨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
故鄉云水地,歸夢不宜秋。
譯文
連綿不斷的夜雨,留滯在長安之夜;獨對黯淡的殘燈,客子更觸緒生愁。
我向往著的故鄉,美麗的云水之地;怕的是歸鄉之夢,不宜于這個清秋。
注釋
滯雨:久雨不止。一說為因雨而停滯之意。
云水地:等于說云水鄉,云水彌漫之地。
賞析:
這首《滯雨》是一首羈旅詩。“獨在異鄉為異客”,孤單寂寞的處境本就容易滋生鄉愁,更何況還是在秋雨綿綿的深夜?歸思難收,歸期無定,歸夢不宜,這一切并不都是因為“滯雨”的緣故。
首句“滯雨長安夜”交代時間地點和緣由,意思是說,下雨了,今夜只好滯留在長安。但詩人為什么不說“夜雨滯長安”呢?因為將“滯”字提前,不僅更能體現雨下得久,還能突出夜的漫長,好像是厚實、纏綿的雨連時間的腳步也阻礙了,遲遲不能到黎明。歸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無休止的連夜雨,給人一種無法排遣的無奈、凝重之感。也為后面的“客愁”、“歸夢”蓄勢。
“殘燈獨客愁”描寫場景:一盞燈油將盡的孤燈之下,坐著一個滿臉愁容的獨客。“殘燈”,不僅不能給人以光明、溫暖的感覺,與外面無盡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讓人覺得凄涼、憂傷。燈已殘,說明獨坐已久;獨坐久,說明客難眠;客難眠,說明鄉愁深。“殘燈獨客”與前面的“滯雨夜”共同營造出一種朦朧迷離、孤寂凄清的氛圍,在這樣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會想到自己的故鄉。
“故鄉云水地”是虛寫,是故鄉在云水相接的蒼茫遼闊之地嗎?是故鄉有云重水復遙遠的阻隔嗎?還是故鄉根本就不存在于現實,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飄渺的鄉思中嗎?這一句體現了詩人特有的朦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給人一種真實而親切的感受。
“歸夢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語似直切,實則含蓄。雨夜客居,殘燈獨坐,正是思鄉夢回的“好”時候,為什么“不宜秋”呢?因為在詩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風秋雨秋云秋水,無一不令詩人愁腸百結,在滿目愁景的季節,在滿懷愁緒的夢中,即使回到故鄉,還不是一樣愁苦?算了吧,不做歸鄉夢也罷!其實,這樣的夢,在任何季節做都是“不宜”的。詩人在此說“不宜”,其實是“最宜”,有正話反說、不言神傷之妙。
全詩主旨為思鄉。前兩句謂客居長安因天雨而行動受阻,獨對殘燈憂愁不寐,思念故鄉;后兩句推進一層,謂故鄉本是煙樹晴嵐、碧水縈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綿綿之時,即使夢回故里,所見也是霪雨霏霏,故歸夢也不宜當此風雨瀟瀟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論詩、以意逆志的方法來讀這首《滯雨》,那么,“滯雨”是長期糾纏詩人的牛李兩黨的紛爭與非議;“客愁”是詩人長期受到排擠壓制,難以實現抱負理想、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對自己前途命運的迷惘和憂慮;“故鄉”是詩人心中理想的歸宿,是才顯志成的.美好境界。“歸夢不宜”是不應該輕易放棄和退卻,而應該再堅持等下去,孤獨愁苦之后,一定會有雨過天青的時候。“歸夢不宜”意為“長安宜留”,在京城之內、天子身邊,機會總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兩樣了。所以也可以說《滯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遠的“詠物詩”。
滯雨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
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譯文
是誰家男兒流落在京城,無依無靠,獨對寂寞的寒秋?
干壯之年長抱著羈恨,夢中悲泣,只換得白發滿頭。
像一匹干瘦的馬,以敗草為食,冷雨蕭蕭,水沫漂浮在寒溝。
貢院的舊簾遙看黯然,透過雨幕,聽得見更聲幽幽。
家山啊,遠隔在千專之外,在那天邊,那云腳的東頭。
滿懷憂愁,枕著劍匣入眠,封侯之愿,也許這夢中得酬。
注釋
崇義專:長安街坊名。宋敏求《長安志》:“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義專其一。”
落莫:落魄潦倒。
秣(mò):飼養。
南宮:尚書省,此詩專指尚書省中主管官員選授的吏部。崇義專離尚書省很遠,無法目及,此乃隱喻有司昏庸。
濕景:雨影。簽籌:古代報時用的竹籌。這句意謂只聽到敲更聲從雨影中傳來。
天東頭:長吉家在洛陽福昌縣,在長安之東。
客帳:他鄉的住處。這專指崇義專。封侯:投筆從戎,立功以封侯,《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賞析:
崇義里是詩人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時的居處,此詩作于元和四年(809)秋,當是詩人在長安任職時寫成的。詩人來長安應試在元和二年冬,三年春,“應試不售”后立即返回昌谷,不可能客館滯雨懷憂,來感受長安的秋意。
【滯雨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崇義里滯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6-14
崇義里滯雨原文及賞析10-18
崇義里滯雨_李賀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崇義里滯雨》原文譯文及賞析答案12-25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聽雨》原文及翻譯賞析03-11
詠雨原文,翻譯,賞析09-23
曲江對雨原文翻譯及賞析12-24
詠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