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18 16:06:24 古籍 我要投稿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推薦】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代·韓翃《寒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也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處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也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也是處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也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也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也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皇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皇”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皇的五個外戚。也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也兩句是說寒食節也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也份恩處。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也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也首詩善于選取處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處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處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2

  長安寒食原文

  作者:邵謁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里。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

  長安寒食注釋

  [1]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當天不舉煙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2]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3]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4]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5]萬騎(ji):許多騎馬者。

  [6]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7]摧辀(zhōu):摧,折斷;辀,車轅。

  長安寒食賞析

  該篇為諷刺王孫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詩人久居長安,熟悉京城風習,看不慣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中描寫官家子弟穿著羅綺、騎著駿馬春游的一番熱鬧景象之后,有意筆鋒一轉,勸他們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壘壘枯骨,因為說不定他們自身就是那昔時的鬼魂所轉生。最后,以近于詛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強烈的憤恨。所謂鬼魂轉生之說是虛妄的,但在表現手法上,仍是一種“幻想。服務于現實”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3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于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于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最后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說,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后駕鶴云游,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后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愿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舍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4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譯文及注釋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

  見:現,顯露。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從詩的內容看應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見:現,顯露。

  簡析

  此詩描繪了襄陽城的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陽城四周環水,春來煙水朦朧,當艷陽高照,輕霧才退去,方現出參差人家。一個“見”字,十分生動。 “東風吹柳”、“馬踏春泥”,非常傳神。馬踏春泥半是花:點名季節;有“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意境,寫出春天的可愛。如此美景卻只能獨自消受,對友人的思念盡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5

  寒食雨二首

  蘇軾〔宋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度過三個寒食時際。不不愛惜春光想將它挽留,春天自管自歸去不容人惋惜。今不又苦于連連陰雨,綿延兩個月氣候蕭瑟一如秋季。獨臥在床聽得雨打海棠,胭脂樣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造物主煮艷麗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不,病愈時雙鬢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漲仿佛要沖進門戶,雨勢兇猛襲來似乎沒有窮已。我的小屋宛如一葉漁舟,籠罩在濛濛水云里。空空的廚房煮著些寒菜,潮濕的蘆葦而在破灶底。哪還知道這一天竟然是寒食,卻看見烏鴉銜來燒剩的紙幣。天子的宮門有九重,深遠難以歸去,祖上的墳塋遙隔萬里不能吊祭。我只想學阮籍作窮途痛哭,心頭卻似死灰并不想重新而起。

  注釋

  ⑴寒食:舊歷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⑵“兩月”句:言兩月來雨多春寒,蕭瑟如秋。⑶胭脂雪:人海棠花瓣。⑷“暗中”兩句:《莊子·大宗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這里用以喻海棠花謝,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負去。⑸何殊:何異。⑹不已:一作“未已”。⑺濛濛(méng):雨迷茫的樣子。⑻庖(páo):廚房。寒菜:原特人冬季之菜,此系泛人。⑼“那知”二句:是說見烏銜紙才知道今天是寒食節日。見,一作“感”。⑽“君門”句:宋玉《九辯》:“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注曰:“君門深邃,不可至也。”九重,人宮禁,極言其深遠。⑾“墳墓”句:謂詩人祖墳在四川眉山,距黃州有萬里之遙,欲吊不能。⑿“也擬”句:晉阮籍每走到一條路的盡頭,就感慨的哭起來。這里隱言擬學阮籍途窮之哭。⒀死灰:人上面“烏銜紙”的紙錢灰,隱用漢韓安國的話,《史記·韓長孺傳》:“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而乎?’田甲曰:‘而則溺之!’”

  賞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陰雨連綿、蕭瑟如秋的景人,寫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華似水的心情。詩人對海棠情有獨鐘,并多次在詩中借以自喻,其《寓食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中說:“陋邦何處”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且對自己與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運,發出深深嘆息。這首詩后段對海棠花謝的嘆惋,也正是詩人自身命運的寫照。他對橫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的絕妙比喻,正是對自己橫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極大傷害的命運的借喻。

  假如說前一首詩表現貶謫之悲還較含蓄,第二首則是長歌當哭,宣泄了詩人心頭無限的積郁。詩中先描寫雨勢兇猛,長江暴漲,似欲沖入詩人食所。而風雨飄搖之中,詩人的小屋如一葉漁舟,飄蕩于水云之間的狀況“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二句,描寫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與艱難,表現了詩人在黃州時常迫于饑寒的窘況。詩人從前在京師、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節,曾經有過許多賞心樂事,如今卻只有滿目蕭條、滿目凄涼,他不由”悲極而發出“那知是寒食”的設問。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掃墓的日子,看見“烏銜紙”,詩人這才恍悟,當前確實正是寒食節令,這故作回旋的筆《,突顯了詩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詩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門九重欲歸不能,親人墳墓遠隔萬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說是要學阮籍窮途之哭,又反用韓安國典,表示對政治的冷淡和憂讒畏譏的心情。

  在藝術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別以人聲韻與上聲韻傳達詩人苦悶的心境。通篇緊扣寒食節的主題。章法結構緊密,虛實相間。還以“空庖”、“寒菜”、“破灶”、“濕葦”等空寒物人,突現窘迫的物質生活;以“紙”、“墳墓”、“死””等死亡意人,渲染凄愴悲涼的基調,風格沉郁,顯示出一種沉穩悲壯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戶”的艱苦環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進門了。他還在想人“小屋如漁舟,瀠瀠水云里”的那種樂趣。這正是東坡獨特、可愛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會無病呻吟,還時不時展現幾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小屋如漁舟,瀠瀠水云里”,幾乎已經從忍受苦難升華為詼諧欣賞的`態度了。

  賀裳《載酒園詩話》說詩人“黃州詩尤多不羈”,認為此詩“最為沉痛”。黃州時期,蘇軾寫了不少曠遠清超的詩詞,但這首詩實在寫出了他最為真實、沉痛的內心感情。詩人手書此二詩的真跡至今猶存,也可見其對此二詩的重視。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

  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

  譯文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于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于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

  鄆(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蘇軾《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冢: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賞析:

  這首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 年 ,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這是作者的回憶。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后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 。到現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 。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 :前二句是說在 “雨濡露潤”的天氣里,思念著“宰柏”。“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 “宰柏”之思。后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里,卻又“羞見飛花”。“飛花”指的是熱鬧的景象 ,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著,也“羞見”,——國破家亡 ,自己無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作者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三句,仍從寒食祭掃著筆。“麥飯”、“紙錢”、“只雞”、“斗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里,作者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 ,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我”是指“天”;“他”則是指蒙元貴族。從字面上看,好象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這里用反語的原因,倒不一定在于當時作者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枋得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于嘲弄諷刺。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里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這兩句是說自己對于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枋得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想前人鶴馭,常游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游于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黃沙”)。他不想茍且偷生,屈節茍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詞句“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并以葉韻,贊羨庸玨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仿效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晝錦”,用指富貴還鄉。“過家上冢”,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夸耀鄰里的事。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并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 ,不留余地。“上冢”一語 ,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這首詞作者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這首詞精彩之處,在于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注釋: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掃墓的人。傷神:心神憂傷。

  ②累累:眾多、重疊、聯貫成串貌。冢:墳墓。

  翻譯:

  清明前夕,春光如畫,

  田野上到處都是心神憂傷的掃墓人。

  仔細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眾多新墳,

  這些新墳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掃墓人吧。

  賞析:

  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詩。寒食為節令名稱,指“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起源于前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這首七絕便描繪了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從佛家的生死輪回和避世思想出發,指出今年躺在新墳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掃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來祭掃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將被埋入墳墓。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觀地道出了人生代謝的自然規律,而此詩也寫得流暢,準確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發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蕩秋千。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注釋:

  柳濛煙梨雪參(cēn)差(cī),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ǎo),鬢(bìn)發如絲。桑柘(zhè)外秋千女兒,髻(jì)雙鴉斜插花枝。轉眄(miǎn)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é)詩。

  參差: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媼:年老的婦人。柘: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發髻。轉眄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低聲吟詠。

  賞析:

  鬢發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著秋千的孩子,梳著發髻,插著花枝,閑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里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著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閑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后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譯文: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天下家家熄滅火焰,整個大地都已不見炊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夠溫暖我這凄涼的游子之心。

  注釋:

  普天皆滅焰,匝(zā)地盡藏煙。

  匝地:遍地,滿地。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賞析:

  在此詩中,沈佺期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并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

  寒食節本來意味著快樂和團聚,但對于游子來說,卻只能突出他的孤獨。“然”不僅隱喻他的憂愁,并且與外部世界形成懸殊對照,這種不一致與他的處境是相應的。但沈佺期也能夠運用較時新的“開放式”結尾,以暗示和描寫結束詩篇。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長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里。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

  注釋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辀:摧,折斷;辀,車轅。

  注釋

  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當天不舉煙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ji):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辀(zhōu):摧,折斷;辀,車轅。

  賞析

  該篇為諷刺王孫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詩人久居長安,熟悉京城風習,看不慣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中描寫官家子弟穿著羅綺、騎著駿馬春游的一番熱鬧景象之后,有意筆鋒一轉,勸他們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壘壘枯骨,因為說不定他們自身就是那昔時的鬼魂所轉生。最后,以近于詛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強烈的憤恨。所謂鬼魂轉生之說是虛妄的,但在表現手法上,仍是一種“幻想。服務于現實”的高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古詩簡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熏香、花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借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翻譯/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蕩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名香將盡,殘煙依舊飄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搶先玩起了斗草游戲。江邊的梅子已落,綿綿的柳絮隨風蕩漾。零星的雨點打濕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淡蕩:舒緩蕩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之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爐:香爐之美稱。沉水:沉水香,一種名貴的香料。

  ⑷夢回:從夢中醒來。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鈿: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⑸海燕:燕子的一種,冬天到南方過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種競采百草、比賽優勝的游戲,參加者多為青年婦女與兒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于江邊或水邊之梅。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⑺秋千: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兩手握繩,使前后擺動。技高膽大者可騰空而起,并可雙人并戲。一說秋千起于漢武帝時,武帝愿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后倒讀為秋千。參見《事物紀原》卷八。

  賞析/鑒賞

  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游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么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斗草嬉戲,情懷是多么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里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致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秋千”,寫的是另一種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歡的游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秋千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唐代:胡皓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譯文: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注釋: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chén)。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屬龍。2。用于記時。3。時日:4。日、月、星的總稱。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后留剩的灰燼。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于,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寒食》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是一首諷刺詩,描繪寒食節景象,諷刺宦者的得寵。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蓄蘊藉,入木三分。據《本事詩》記載,此詩在當時得到唐德宗賞識,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煙節,漢制此日宮中鉆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門。

  3、斜:音“霞”。古音為“霞”,今讀為“霞”或“協”均可,如“入竹萬竿斜”、“遠上寒山石徑斜”。

  4、漢宮:以漢代唐,下句同。

  5、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6、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翻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

  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率先飄進五大侯爵的宮里。

  賞析

  從詩歌的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作者借后漢的朝政故事來諷剌唐肅宗、代宗朝宦官專權的事實。

  起始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描寫出了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寫出了花開得又多又廣,“飛花”是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巧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姿。這兩句為我們展示了寒食節京城白天的景色。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宮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寫細致、深人。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兩句是寫宮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時分,宮苑里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正在一支支地傳送著。蠟燭明亮地燃燒著,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這里不僅是寫蠟燭的明亮情態,錯燭彌漫的煙霧不正是宦官受寵時那種威福恩加的氣勢展現嗎?這些使人如見他們受寵后專權一時的驕橫神態。寒食節要禁火,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勢弄權,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本詩筆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節景象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強烈的不滿情緒,語言簡潔,寓意豐富。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1-27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4-18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03-09

寒食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8-12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5-18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薦】02-27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熱門】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07-03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