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譯文
夕陽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搖,石影動,流水回旋縈繞。
駕起小舟,乘著月光,沿著溪水轉,恍如王子猷山陰雪后尋訪戴安道。
水似青龍盤繞著石堤,魯門西桃花夾岸。
假如在這晶瑩月色中泛舟,王子猷雪夜訪友的瀟灑又豈能比擬!
注釋
東魯門:據《一統志》記載:東魯門在兗州(今山東曲阜、兗州一帶)城東。
沙:水旁之地。天倒開: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縈回:縈繞回旋。
泛月:月下泛舟。尋:這里是沿、隨的意思。
山陰:今浙江紹興。山陰:一作“隱”。
盤:環繞。兩句意為:河水像青龍一樣環繞著石堤,流向桃花夾岸的東魯門西邊。
何啻(chì):何異。風流:這里指高雅的行為。剡溪(shàn):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
賞析:
這組詩記錄著詩人寓居東魯時的一段生活。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這組詩的第一首流傳較廣。此詩首句“日落沙明天倒開”,寫景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把天開與日落聯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回光反照的現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端。
次句“波搖石動水縈回”。按常理應該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像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一個“輕”字,很好地表現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著名典故,即《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后訪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那物我兩忘的情態。那時,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第二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在寫法上與第一首有相似之處。“水作青龍盤石堤”,用青龍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寫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轉,又賦予無生命物象以生氣,使詩中景物充滿生機。“桃花夾岸魯門西”,不僅點明了泛舟的季節和地點,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兩岸桃花掩映的美麗景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兩句也是運用了“王子猷雪后訪戴”的典故,這里不涉及懷人訪友,僅取山陰夜晚的景致和乘舟剡溪的興致,表明泛舟東魯門的景物環境與情致意趣。
這組詩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來,因而用之,借其一端,發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絕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不特因為寫景入妙。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2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 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 疑是山陰雪后來。
這是作者寓居東魯時的作品。那時,他常與魯中名士孔巢父等往還,飲酒酣歌,時人稱他們為“竹溪六逸”。此詩就記錄著詩人當年的一段生活。
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開”。第一句寫景就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把天開與日落聯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回光反照的現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端。
“波搖石動水縈回”。按常理應該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象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一個“輕”字,很好地表現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東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在一個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連夜乘舟造訪,隔了一宿才到達。王到后,卻不入見,反而掉過船頭回去了。別人問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那物我兩忘的情態。那時,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來,因而用之,借其一端,發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絕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不特因為寫景入妙。
【東魯門泛舟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4-17
東魯門泛舟二首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賞析02-16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及賞析04-23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翻譯及賞析04-27
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全詩翻譯與鑒賞11-28
《東魯門泛舟二首》古詩鑒賞11-14
寄東魯二稚子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