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12 12:30:27 古籍 我要投稿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賀新郎·別友

  近現代:毛澤東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

  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譯文:

  揮手從此離去。離別前凄然相對,內心的哀傷痛苦讓人如何承受。我看你眼角眉梢,強忍熱淚滿是哀怨。知道你對上次的那封書信還有誤會。但是誤會再大也只是過眼即逝的云霧,在這人世間,能夠稱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有病需要救治,上蒼可知道?

  早晨東門路上還被霜覆蓋著,橫塘之上還有一彎殘月,顯得如此凄清。汽笛聲響讓人肝腸寸斷,從此天涯孤旅。割斷愁思恨縷,參加到革命中去吧。要像昆侖山絕壁崩塌,又要像臺風掃蕩寰宇一樣。在將來的斗爭中相會,讓我們比翼雙飛。

  注釋:

  去:離開。揮手從茲去: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

  熱淚欲零:零,與“零落”的零同義,也是落的意思。

  書語:信中的話語。季世昌先生說他所見手跡:“書語”又作“詩句”,證明毛澤東與楊開慧的誤會由贈詩引起。

  云霧:比喻前句的誤會。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為“重感慨,淚如雨”。(病:也指誤會。)

  東門路:古詩詞中指離別之路,也指斗爭之路。這里又雙關通往長沙東門之小吳門火車站的道路。

  橫塘:長沙東門小吳門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澤東租了清水塘邊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區委員會會址,舊址現為紀念館。“橫塘”也是典故,在古詩中常作女子居住之處。唐崔顥《長于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如許:這樣。憑:意思是借以,包含兩方,非單“請求”彼方。

  賞析:

  《賀新郎·別友》一詞從“揮手”告別踏上火車起筆,寫到“汽笛一聲”,把豐富的內容壓縮到短暫的瞬間,又用很慢的鏡頭把這瞬間的豐富內容徐徐展現出來。

  整首詩描寫了詩人與妻子的離別之情和革命志士的遠大抱負,既有纏綿的兒女情長,更有為革命事業的義無反顧,將青年毛澤東獨特而豐富的情感世界描繪的淋漓盡致,整首詩巧妙的古詩詞的或詩句或文意或意境,感情表達得情真意切,實屬佳作。

  詞的上闋,首句“揮手從茲去”引用唐代詩人李白《送友人》詩句:“揮手從茲去”點化而成!這五個字,獨成一句,不但總括全詞,而且引出下文許多動人情節。。作者為讀者展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惜別圖。請看臨別之前,夫妻情意綿綿躍然紙上:“凄然相向”“苦情重訴”形象地表達了這對為祖國獻身、志同道合的夫妻,即將分別難于割舍離愁別緒之態。“更那堪”三個字,增強了愛侶內心悲戚苦痛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情深意切,傳神之筆!“似恨”從“眼角眉梢”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飽含著多少人間的愛侶柔情?“熱淚欲零”情淚欲滴,是以何等的毅力強忍悲痛的心情,沒有流下來。“還住”?不!淚向心里流,心在滴血!多么堅強的性格。善良的讀者禁不住也會對這真情的伴侶潸潸淚下。此時讀者會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之句。與其意境、其境界之高遠乃天壤之別。

  “知誤會前翻書語”。“書語”書信中的話,作者知道從前寫給夫人楊開慧的書信,產生了誤會。為革命獻出全部智慧、才能和精力的楊開慧,怎會區區計較呢?“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與汝”過去的往事如云濤霧涌一件件從眼前而過,但算起來人間的知己惟有“我和你”,這是對楊開慧情深意切的安慰和崇高的評價。毛澤東在白色恐怖艱險的歲月,楊開慧全身心地支持他從事偉大事業,可謂難得的紅顏知己,革命的伴侶!

  “人有病,天知否?”不僅把不忍離別炙熱的情感推向高峰,而且暗喻對當時生活在水深火熱勞苦大眾疾苦關注。“天知否?”敢問蒼天你知道嗎?作者如偉大詩人屈原《離騷》、《天問》一樣,向浩渺的蒼穹發出警世的慨嘆!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故而他義無反顧地要遠離恩愛的妻子,以大無畏的精神,投入砸碎舊世界,建立新天地的革命洪流中。以設問句結束上闋,不但干凈利落,而且增強了詞的感染力。

  下闕開頭三句寫離人上路時的所見所感,緣情布景,融情入景。這是一個寒凍肅殺的冬晨,濃霜滿地,殘月在天,水塘倒映一鉤月影。“常恐寒節至,凝氣結為霜”(晉傅玄《雜詩》)。以霜景融悲襯悲,在中國古典詩歌作品中幾乎觸目可見。像“正月繁霜,我心憂傷”(《詩經·小雅·正月》)、“夜郎遷客帶霜寒”(唐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一類詩句,都著意渲染出冷落蕭瑟的氛圍,以烘托人物孤寂凄苦的心境。“今朝霜重東門路”,東門路是離別路,踏霜人是斷腸人,情與景合。“橫塘”但映“半天殘月”,殘月不是團圓之象,月殘人分,此情此景,自然又讓人想到《雨霖鈴》詞中純用白描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柳詞是虛擬別后情景,而這里的“照橫塘半天殘月”則是實景,把主人公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的凄婉憂傷之情,更加深切、形象地抒發出來。“凄清如許”的萬端感慨,為下面痛陳別情的“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作了鋪墊。觸景凄切,悲緒又添幾重,更驀地傳來凄厲驚心的汽笛聲,火車啟動,能不令人悲腸寸斷、悲慟欲絕?勞燕分飛,音容遠隔,天涯孤旅,兩地相思,悲難消,恨未了。這愁絲恨縷豈能割斷?但又必須忍痛割斷。因為革命的形勢與任務,要求革命者為事業作出必要的個人犧牲。“憑割斷”一句,以理智克制感情,似夔門束逼江水,為結尾四句的大江出峽般的豪情奔涌蓄勢。

  “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作者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展示所預想的未來的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筆力千鈞,氣勢磅礴。這兩句因情設景,顯示了抒情主人公從悲戚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徹底砸爛舊世界的宏大理想抱負,成為全篇格調由沉郁轉向高昂的關鍵,同時也為詞的結尾提供了遼闊高渾的背景。作者熱切地期待著在將來的斗爭中與志同道合的伴侶重新相會,雙雙展翅,翱翔云天。“重比翼,和云翥”兩句,寫出了忠貞的愛情,也寫出了豪邁的激情;有美好的憧憬,也有莊嚴的盟誓;是衷腸的傾訴,也是熱忱的激勵;既有氣勢,又見性情,筆飽墨酣,剛柔相濟,閃耀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熠熠光輝,使作品的主題和意境得到了升華。

  《賀新郎·別友》一詞最后兩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澤東給楊開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諾,他說等我和你在將來的革命斗爭中會晤時再在云霄中比翼雙飛,是一個充滿革命人情味的希望。詞以婉約收結,婉約中仍帶有豪放。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2

  賀新郎·挽住風前柳

  彭傳師于吳江三高堂之前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余賦之。

  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謾留得莼鱸依舊。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云起,夜窗如晝。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

  翻譯

  伸手挽住那在風中飄搖的柳絲,詢問那鴟夷子皮和當日的那葉扁舟,近來可曾到過這?陸龜蒙平時以筆床茶灶自隨,不染塵氛。時隔三百多年,在松江和太湖上飄蕩,循環往復,年復一年。這位江湖散人當年的茶煙,似乎還零落未久呢。但天隨子此時又在何方?可是世人往往都為功名利祿所誤,手撫三高堂那荒敗的祠堂,不知后世之中還有誰能繼承三高那樣的品性?古往今來,遺恨無窮,盡皆消泯于搔首之間。

  空中飛過一行大雁,雁影倒映在江水中,江邊梅花凋殘,四野明潔,了無塵土,風起雪飛,潔白的雪色,映照得夜窗一片明凈,恍若白晝。這清絕的萬里乾坤,還是托付給漁翁釣叟的釣竿吧。這正好是激人詩興,提筆吟詩的時候。猛然間我拍著釣雪亭的欄桿,呼喚著空中飛翔的鷗鷺,與它約定他年我也會來此做一個釣叟。鷗鳥的身影一掠而過,我們共飲著那樽清酒。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等。

  彭傳師:詞人好友,具體生平不詳。

  三高堂:在江蘇吳江。宋初為紀念春秋越國范蠡、西晉張翰和唐陸龜蒙三位高士而建。

  趙子野:名汝淳,字子野,昆山人。太宗八世孫,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詞人好友。

  鴟夷:皮制的口袋。春秋時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后,泛舟五湖,棄官隱居,指號鴟夷子皮。

  零落茶煙未久: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

  謾留得莼鱸依舊:緬懷晉人張翰。

  垂綸:垂釣。

  賞析

  這是一首借寫夜季之景,寄托詞人歸隱而去的愿望之作。

  詞的上片著重歌詠“三高”,以抒發追思先賢的幽情。“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表達追懷范蠡之情。筆姿瀟灑,落響不凡。一下子便將讀者帶入了追憶住昔的藝術境界。詞人以“風前挽柳”發問,構思奇特;而所問之事,則為當年鴟夷子的扁舟。接著以“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這兩句是詞人在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抓住了其嗜茗的典型細節,突現出其隱居生活的無限情趣。“謾留得莼鱸依舊。”引用的是張翰因秋風起思念故鄉莼羹鱸膾的故事,追憶當年棄官歸隱的賢士張翰。張翰的情懷,已成往跡,此時只有莼菜鱸魚,依然留味人間。詞人不禁再次感慨發問:“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詞人身處野草荒蕪的古寺,思及古人前賢的功名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詞的下片著重寫釣雪亭邊夜雪的情景,進而表明自己如前賢一樣隱居垂釣的心愿。“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云起,夜窗如晝。”這三句先點季節,次寫雪飛,再寫雪景,筆調秀麗。思澈神清,繪景如畫,接著以“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三句引發贊嘆之情。這江山夜雪,萬里乾坤,霎時成為瓊瑤世界。可是這清絕人寰的勝景,又有誰來欣賞呢?看來只能“付與漁翁釣叟”了。這時,只有他們是天地間真正的主人。除此以外,對于詞人來說,也是最好不過的題詩的時候。詞人思量至此,不覺逸興頓生,“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表明詞人此時內心全為清景所陶醉,也表達了對“三高”的高度崇敬的心情。這里所呼喚的鷗鷺,虛實結合,言明心志。言其為虛指,是即使有,它們未必能懂得人的心意。說是實指,古時誓志高隱的人,都慣于和鷗鷺結盟為友,因此志同道合有意隱居于江湖的人士,可以稱為鷗盟,詞人是和友人趙子野等同來的,稱他們為同盟的鷗鷺,也是非常切合的。

  在詞的上片,詞人縱情歌贊三高的高風亮節,以實寫虛,先拓開境界。而以“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一句,為下片即景抒懷歌詠釣雪亭這一主題,奠定了根基。上片所詠,只是“山雨欲來”之前的襯筆。下片寫釣雪亭上所見的江天夜雪的清景,以及詞人和友人在觀賞此景之后,對漁翁釣叟的艷羨,對水邊鷗鷺的深情呼喚,對自己他年有志垂綸的衷心誓愿,才是這首詞的主體。這首詞有意在筆先、一唱三嘆、情景交融、神余言外之妙。除此之外,意境清新、優美,語言雋麗,表現出詞人清俊瀟灑的風格,是一首成功之作。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詞人任吳江主簿時,應友人趙子野的邀請,來到釣雪亭。時值冬天下雪,面對清景,詞人賦了這首詞。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3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

  作者:葉夢得

  睡起流鶯語。掩青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尚有乘鸞女。驚舊恨,遽如許。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黏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萍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譯文及注釋

  譯文

  睡醒起來聽到黃鶯婉轉鳴叫。落花掩蓋了青苔,窗欞昏暗已是傍晚,地上鋪滿一層落花。風兒吹盡了枝梢的殘花,不見那賞花人回返,惟有垂楊孤自仍飄舞翩然。霧靄漸漸轉暖,原來是初夏的輕暑回歸天地間。我重尋明月般的團扇,扇影兒圓圓,覆蓋了暗淡的塵埃,那乘著鸞風的秦宮弄玉還依稀可見。它驚醒我往日的恨怨,竟如此急切、突然。 夢到江南卻隔斷在橫江的沙洲。只見長江大浪粘連著天宇,漲涌的江濤像葡萄般碧綠,從半空灑下煙霧般的細雨。在樓前倚望煙波浩渺引起無限相思意,采一朵白蒴花有誰能托他寄去?兩地相思呵只能悵然空望,那木蘭舟徘徊遷徙。飄泊萬里的云帆何時歸來?目送離群的歸雁飛人群山里,視線被群山遮蔽。此刻誰能為我歌唱一曲《金縷衣》。

  注釋

  ①房櫳:窗戶。向晚:晚。亂紅:零落的花朵。

  ②垂楊:一作“垂陽”。

  ③暖靄:天氣日暖。

  ④乘鸞女:指扇上所繪的仕女圖畫。據《龍城錄》載:唐明皇游月宮,“見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鸞”。

  ⑤遽(jù)如許:如此強烈。遽,急迫。

  ⑥渚:水中小洲。

  ⑦葡萄漲綠:綠水新漲,如葡萄初釀之色。用李白《襄陽歌》:“遙看江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句意。

  ⑧采蒴花寄取:古詩文中常用采顏花寄贈故人表示相思。

  ⑨容與:徘徊。

  ⑩金縷:指《金縷衣》曲。其辭目:“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賞析

  “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作者午睡剛醒,恍惚中聽聞外面鶯聲婉轉,如聞悄聲細語。這一句體現出環境的幽靜。“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向晚”二字,說明天色將暮。青苔、落花籠罩在暮色之中,景致顯得有些凄涼。

  “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殘花”與前句“亂紅”相對,進一步展開景物描寫。長調寫景不似小令,并非勾勒點染,抓取景物特點即可,而是需要細致地鋪展開來,工筆描繪。此句將“殘花”與“垂楊”并提,表現春末特有的景色,“無人見”、“自舞”,言落紅凋落無聲,楊柳獨自起舞,寂寞寥落之情傾斜而出。

  “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漸暖靄”點明初夏的暑氣已經悄然而至,于是尋出塵封已久的圓如明月的寶扇,上面乘鸞的素女隱約可見。引起了作者對昔日生活的懷念。

  “驚舊恨,遽如許。”睹畫驚情,昔日的恨怨,猛然襲上心頭,令我悵恨不已。末了這二句緊承上句“上有乘鸞女",寫詞人觸畫生情,引出了對昔日情景的聯想。這里極其隱晦地表現出作者對宋朝衰落的遺恨。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粘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是說昔年樂事已成而今“舊恨”,伊人遠去,猶如乘鸞仙女,無由再見,只有在夢中來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碧浪連天,遠望如同正在酸醅上漲的葡萄綠酒。李白就曾有詩贊道: “遙看江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這連天江浪,再加上彌漫空中的煙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畫呢。這里先寫景,然后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無限樓前滄波意”,“滄波”照應前句江景,描繪出一幅想象中的畫面:情人在江邊高樓倚欄悵望,卻只見細浪粘天,煙波浩渺。作者想象情人遙對滄波的情懷,不禁道出“誰采蒴花寄與?”。采蒴花有寄托相思的用意,二人相隔萬里,雖想采蒴花寄給對方以托相思,但作者卻言“誰采”,透露出“夢斷”之恨。

  “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最終,只能隔著遙遠的距離相互“悵望”,但無論如何相望,視線也會被“千山”所阻。問“萬里云帆何時到?”,即含有“不能到”的意思,因此只能與“孤鴻”相伴,在這種凄清的景況中獨自品嘗離愁別恨。

  “誰為我,唱金縷”,又著一“誰”字,進一步表現作者失去情人之后的孤苦。“金縷”指唐代《金縷衣》曲,曲詞中有勸人珍惜年華的句子。作者借此嘆息往日美好不再,而自己如今無人相伴,年華也只是虛度,將思念蘊藏于短短六字中,顯得曲致深長。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4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仆:自稱。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嫵媚:瀟灑多姿。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濁醪(láo):濁酒。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仆:自稱。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嫵媚:瀟灑多姿。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濁醪(láo):濁酒。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后舉家遷之。仆:自稱。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別墅。甚矣吾衰矣:源于《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問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么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嫵媚:瀟灑多姿。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云》詩就,自得之意。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濁醪(láo):濁酒。云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云飛揚”。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譯注參考:

  1、 龍榆生 .唐宋名家詞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

  2、 劉忠 .辛棄疾詞選譯 :巴蜀書社 ,1991 .

  譯文及注釋

  譯文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 顯示全部

  鑒賞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落職閑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時的作品,是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云”,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后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猜你喜歡

  西河·大石金陵

  作者:周邦彥8.7(70人評分)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鬢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沈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

  作者:曹勛7.7(24人評分)

  兀術每遇對陣之際,吹此則鏖戰無還期也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暮沙明殘照。塞烽云間小。斷鴻悲。隴月低。淚濕征衣悄。歲華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8.5(15088人評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5

  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劉克莊〔宋代〕

  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國脈微如縷。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試看取當年韓五。豈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驪山母。談笑起,兩河路。

  少時棋柝曾聯句。嘆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聞說北風吹面急,邊上沖梯屢舞。君莫道投鞭虛語,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

  譯文

  用原韻第三次作詞唱和王實之,有憂慮邊境被敵人侵犯的話,回筆疾書回答這件事。

  國家命脈日漸衰弱,不知何時才能請得長纓,將敵方首領擒縛!人間自有降龍伏虎的好漢,只是無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吧。他并沒有經過谷城公那樣的名師傳授指點,也不曾遇到過像驪山圣母那樣的神仙傳授法術,可他一樣能在談笑之中指揮大軍,在河北東西兩路大敗金兵。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在軍營中一邊下棋一邊聯句。可現在人老了,登樓遠望,已力不從心,多次誤了從軍的機會。聽說北面蒙古騎兵來勢洶洶,進攻時利用的沖梯,屢次狂舞于邊城。不要再大談空想而不以身抗敵,自古以來,用一個賢能的人,就能解除國家的危難。假如沒有像張巡、許遠這樣的良將,即使有堅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兒郎,不要在發無聊呻吟,趕快投筆從戎,不要再想用文辭來博得高官厚祿了!

  注釋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歌》《金縷曲》《金縷詞》《乳燕飛》《賀新涼)等。雙調一百十六字,上下闋各十句,六仄韻。余為變格。三和:用原韻第三次作詞唱和。憂邊之語:憂慮邊境被敵人(指蒙古軍)侵犯的話。國脈:國家的命脈。長纓:長帶子。戎主:敵人的首領。尺度:標準。韓五: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排行第五,人稱韓五。谷城公:亦稱黃石公。傳說漢代張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傳授兵書。驪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傳說中的女仙。傳說唐朝李筌曾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他講解《陰符》秘文。兩河路:指宋代行政區劃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區。聯句:兩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兩句,組合成一首詩,謂聯句。登樓攬鏡:上樓照鏡,慨嘆功業未建,人已衰老。沖梯:沖車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制難:挽回危難的局勢。金湯:“金城湯池”的省語,比喻堅固的防御工事。張許:張巡和許遠,唐代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的名將。投筆:投筆從戎,用漢代班超投筆從戎,立功邊疆的典故。題柱:漢代司馬相如過成都升仙橋,曾在橋柱上題字說: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和朋友王實之六首唱和詞中前第四首。上片以韓世忠為例,提出在大敵當前時,應放寬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撫今追昔,指出國勢垂危前情況下,不應幻想依靠天險,而應依靠能拯世扶傾前英雄。全詞感情豐一流暢,詞句凝練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氣風發、朗朗上口。

  “國脈微如縷”,一個“縷”字,讓人想起飄忽不定、一觸即斷前游絲,想起“千鈞一發”前危急。一個極形象前比喻,說明國家前命脈,實在已經衰微不堪。于是發一聲問:不知何時才能請得長纓,將敵方首領擒縛!當時,蒙古貴族屢屢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統治者卻不思進取,嫉賢妒能。頭三句前劈空而下,將形勢前緊迫,統治者前麻木不仁,請纓報國之志士前熱忱,盡情表達出輕,紙上錚錚有聲。

  接著,作者抒發任人唯賢前議論。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前自信,人間自有降龍伏虎前好漢,只是無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試看南宋初年前抗金名將韓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輕時有“潑韓五”前渾號,出身行伍,既沒有名師傳授,也未迸神仙指點,但是卻能在談笑之間大戰兩河,成為抗金名將。有了這些名將賢相,“國脈微如縷”前慘狀也就有扭轉前可能了。

  以下又連用西漢張良迸谷城公也即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和唐將李筌得驪山老母講解《陰符經》而俱立大功前兩個典故,輕說明即使沒有承授與憑借,照樣也可以保家衛國建立功勛。作者頻頻使用“問”、“未必”、“試看取”、“豈……也……”等詞,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氣呵成,邏輯嚴密,虎虎有生氣。這種宏論高議,以詩前語言和情感發出,更具一種動人前力量。劉詞議論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前特點,于此可見一斑。

  下片,作者進而聯系到自己前遭迸。“棋柝聯句”,表達作者報國從軍前夙愿。但這一宏愿都成了過去前夢了。登樓遠望,攬鏡自照,傷感一事無成,痛心國勢日非,愁腸百轉、感慨萬千。一聲長嘆,將那長期以輕懷才不迸、屢屢喪失殺敵報國之機前心情,盡數迸發了出輕。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下邊兩句,將當時邊境上疾風撲面、黑云壓城前情景生動地描繪了出輕。北風,暗指北輕前蒙古兵,它既點出了入犯前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帶輕前殺伐之氣。敵方進攻用前沖梯,屢次狂舞于邊城,蒙古軍隊攻勢前兇猛和情勢前危急,由此可見。金湯,指堅固前防御工事,張許指張巡、許遠,安史之亂時,他們堅守睢陽,堅貞不屈。大敵當前,假如沒有像張巡、許遠這樣前良將,即使有堅固前城池,也不能久守。“漢拜郅都,匈奴避境;趙命李牧,林胡遠竄。則朔方之它危,邊域之勝負,地方千里,制在一賢。”也《舊唐書·突厥傳》載盧俌上唐中宗疏中語)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賢前重要性。

  作者以反問句式寫出上面兩句,有理有據,足以服人。接著,作者大聲疾呼:好漢們,不需再計較個人得失,不需發無聊之呻吟,趕快投筆從戎,共赴國難吧!這是對愛國志士前期望,也是和王實之共勉。這兩句,句短氣促,噴涌而出,極富鼓舞力量。

  此詞慷慨陳詞,議論風發,筆力雄壯,又極盡抑揚頓挫之致;運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貼切,蘊義豐富。這是宋末詞壇上議論化、散文化與形象性、情韻美相結合前代表作。

  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賀新郎·春情

  宋代:李玉

  篆縷銷金鼎。醉沉沉、庭陰轉午,畫堂人靜。芳草王孫知何處,惟有楊花糝徑。漸玉枕、騰騰春醒。簾外殘紅春已透,鎮無聊、殢酒厭厭病。云鬢亂,未忺整。

  江南舊事休重省。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難倩。月滿西樓憑闌久,依舊歸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騎不來銀燭暗,枉教人、立盡梧桐影。誰伴我,對鸞鏡。

  譯文:

  篆縷銷金鼎。醉沉沉、庭陰轉午,畫堂人靜。芳草王孫知何處,惟有楊花糝徑。漸玉枕、騰騰春醒。簾外殘紅春已透,鎮無聊、殢酒厭厭病。云鬢亂,未忺整。

  銅鼎香爐的煙縷像篆書般繚繞升騰。醉意沉沉之中,見庭院樹蔭轉了正午,那人在畫堂里好寂靜。芳草無涯不知王孫何處留蹤影?只有暮春的楊花柳絮撒滿小徑。春光漸去將我從枕上朦朦驚醒。簾外是凋殘的落紅,春色已熟透,終日百無聊賴,總借酒消愁弄得倦怠如病。滿頭如云的鬢發亂紛紛,想梳理卻無心修整。

  江南舊事休重省。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難倩。月滿西樓憑闌久,依舊歸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騎不來銀燭暗,枉教人、立盡梧桐影。誰伴我,對鸞鏡。

  江南舊事休再重新反省。踏遍天涯尋訪他的消息,離群的孤雁難以托請。靠著欄桿久久眺望,明月映滿西樓,他的歸期是否依舊不定?又恐怕像銀瓶沉落金井。昏暗了銀座的燭燈,也不見駿馬嘶叫著歸來,教人枉然在月下佇立得消失了梧桐樹影。還有誰陪伴我,對著鸞鏡畫眉描容?

  注釋:

  篆(zhuàn)縷銷金鼎。醉沉沉、庭陰轉午,畫堂人靜。芳草王孫知何處,惟有楊花糝(sǎn)徑。漸玉枕、騰騰春醒。簾外殘紅春已透,鎮無聊、殢(tì)酒厭厭病。云鬢(bìn)亂,未忺(xiàn)整。

  篆縷:指香煙裊裊上升,如篆字和線。金鼎:香爐。畫堂:泛指華麗的堂舍。王孫:泛指男子。糝:飄散。玉枕:玉制或玉飾的枕頭。亦用作瓷枕、石枕的美稱。騰騰:蒙朧、迷糊的樣子。鎮:整日,久。殢酒:困于酒。厭厭:形容病態。忺:高興。

  江南舊事休重省。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難倩(qìng)。月滿西樓憑闌久,依舊歸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sī)騎不來銀燭暗,枉教人、立盡梧桐影。誰伴我,對鸞(luán)鏡。

  重省:重提。倩:請,央求。瓶沉金井:指徹底斷絕,希望破滅。金井,飾有雕欄的井。嘶騎:嘶叫的馬。鸞鏡:妝鏡。傳說罽賓王獲一鸞鳥,三年不鳴,聽說只有見了同類才鳴,就懸一鏡子讓他照,鸞見影,悲鳴沖天,一奮而死。

  賞析:

  此詞開篇寫道,銅爐里的香煙,繚繞上升,盤旋似篆文,這時候已經消散;庭院里樹木的陰影轉過了正午所在位置,也就是劉禹錫《池亭》詩所寫的“日午樹陰正”,而稍稍往東偏斜了。這幾句描繪的是深鎖閨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見、所感。開頭三句已充分刻畫了“畫堂人靜”。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寧靜,人不會對爐中升起的香煙那么注視,看出它升起后的形態變化以至于散滅;對庭中樹木陰影的“轉午”,也不會感覺得出來。身在如此的環境中,她想著什么,才透出一些消息:“芳草王孫知何處?”這里是用“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句意,表明“她”是在懷念遠人。“惟有楊花糝徑”點明此時是楊花飄飛的暮春天氣。她的情,如山澗小溪,水流緩慢,與那靜悄悄的環境,很是和諧。不過從“楊花糝徑”看,這春光已是“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了。“惟有”二字又表明路上只有楊花,并無他所盼望的歸人。她的愁緒從中輕輕地流漾出來了。

  “漸玉枕、騰騰春醒”。從方才的“醉沉沉”而仍有所感覺來看,她依依而睡并不久。“騰騰春醒”這句話說的是醒后懶散的情態,與“醉沉沉”上下照應。彼時即有“芳草王孫知何處”之感,現在夢破春醒,這種感覺豈不更深?感情的潮水將在她的心里掀起更大波瀾,也許還是“醉沉沉”的好。“簾外殘紅春已透”,加上前面的“楊花糝徑”,為什么接連不斷地重復春天的歸去呢?春老花殘,閨中人敏銳地感覺自己的青春將逝,紅顏將老。從這些看似寫景的反復描述中,可以看出正滲透著人的感情。“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齋詩話》)。這幾句的“景中情”完全達到了“妙合無垠”的地步。

  “鎮無聊、殢酒厭厭病”。前面的景物描繪無不寓有一個“情”字,到此句便寫出女主人公殘春時節的心情。這句詞中的“鎮”作“長”的解。這句話說的是長日情思無聊,故纏綿于酒,借以消愁。劉過《賀新郎》詞曰:“人道愁來須殢酒”,就是這種狀態了。結果是愁未能消,反而因酒致病,精神不振。“云鬢亂,未忺整”,說的是沒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亂的鬢發。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更有“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衛風·伯兮》)之意。因“無聊”而“殢酒”,因酒而“厭厭病”,因病而懶妝流,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春去而人不歸引起。詞寫到這里,已由外部描寫隱約透露出人物的內心。

  下闋,則完全轉入女主人公自我抒情了。“江南舊事休重省”,這句劈空而來,一下啟開了女主公人的心扉。那“江南舊事”,也許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溫馨歲月吧,此時卻是“休重省”了。是真的不愿“重省”么,還是“省”也無用,故作決絕語呢?正是這一個“休”字蘊含著說不盡的情意。接著她直率地道出了底蘊:“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難倩”,說的是到處探聽而信音杳然。“月滿西樓憑闌久”,說的是她悄悄登上西樓,獨自望著銀白的月光灑滿大地,癡癡地想著。“依舊歸期未定”,是說他現在大概正想著回來,只是日子還沒有確定,所以鴻雁沒有傳來書信吧。

  這只是她的想象,情況是否如此,并不十分清楚。這樣她又陷入了揣想中:“又只恐瓶沉金井”。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有云:“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此詞根據白詩以“繩斷瓶沉”作比,慨嘆愛情破裂已無法彌合。“又”字意味深長,它恰與上句聯系著。她本來是希望他能回來,只是“歸期未定”;轉而再想,愈感到沒有把握,故有此“又”字。讀之令人感到萬轉千回,心潮翻騰,柔腸寸斷。

  “嘶騎不來銀燭暗,枉教人立盡梧桐影”。從“篆縷銷金鼎”到“庭陰轉午”,到“月滿西樓”,到“銀燭暗”,時間的腳步在靜寂中前進著。她沉醉,入夢,醒來,倚闌望月,最后寄希望于萬一,盼著聽到馬嘶聲,所思念的人也許會騎著馬歸來吧。但直到“銀燭暗”了,月落了,“梧桐影”盡了,她一直在癡癡地望著,聽著,仍不見人歸。這里直引呂巖《梧桐影》詞“教人立盡梧桐影”,而添一“枉”字領起,語更痛切。“誰伴我,對鸞鏡”,這是發自肺腑的痛切心聲。“鸞鏡”,是用來梳妝的。昔日鸞鏡前,人影雙雙,也許還有過張敞畫眉那樣的風流韻事,然而此時獨對鸞鏡,著實令人柔腸寸斷。這位女主人公自始至終,沒有一言一語埋怨對方,直到最后,也只是婉轉傾訴,連一點慍怒的情緒都沒有。和婉淳雅,在思歸的形象中,獨樹一幟。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7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宋代陳亮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椿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這話霸、又成癡絕。天地洪爐誰扇鞲,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譯文

  天下為什么如此離亂不息,我們還是從頭開始說吧。病根就在于那種說愛百姓而不惜錢帛財貨的冠冕堂皇的無恥叛賣,這樣一來,治絲愈棼,情況就越發糟糕,糾纏不清了。人的臉色雖然越發脆嫩好看了,但奮發有為的壯氣卻消磨殆盡了。出使金國溝使臣雖然儀仗盛美,但無所成事,唯知借機去陰山觀賞雪景。自己盼望恢復,連頭發都等白了。南宋向金國求和的現象是反常的,試問你宋朝因金的興起而轉弱的這種尷尬局面,到底何年何月才得改變?孔門有仲由這樣的雄壯瑟音,實在是孔丘的榮幸。

  我們現在應該打出完全不同的嶄新的抗戰旗幟來。把鵝湖之會時我們所商議的那樁大義反反復復地廣予宣傳闡述。只要我們據地振臂一呼,那么就會八方響應,奮起抗金的戰斗呼聲震撼山河大地。可是這些卻反成了人家笑為癡狂的話柄。國中無入主率、謀劃恢復中原的宏業,猶如洪爐無入扇鞴‘樣。想此中哪能有永遠不化的頑鐵。金國并非永遠堅如鐵板一塊。只要君振臣勵,上下齊心,努力共事恢復,那么就會有敵軍破敗,饑地分裂的大勝一日。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原名《賀新涼》,又名《金縷曲》等,雙調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韻。

  離亂:由于金統治者發動戰事,致使人民轉輾流離。

  繒(zēng):絲織品。累(lěi):纏繞牽連。

  冠蓋:本指冠服和車蓋,這里借指南宋使臣。陰山:今蒙古、寧夏一帶。泛指中原群山。

  虧殺:辜負。辜負了我頭上星星白發。意謂盼望北伐把我頭發都等白了。

  涕出女吳:春秋時,齊君怕吳國來攻打而流著淚把女兒嫁到吳國,希望吳國不要出兵。女吳:把女兒嫁給吳國,女是動詞。成倒轉:齊國本來強于吳國,所以這樣說。這句說南宋向金國求和的現象是反常的。

  丘:孔丘。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學生,性剛勇,彈起瑟來有“殺伐之聲”。

  斬新:同嶄新。旗麾:旗幟。別:別樹一幟。

  一樁:一件。大義:指抗金這一正義事業。

  拆開收合:比喻反復的加以說明。

  搖肢動骨:大顯身手。

  話霸:話柄。癡絕:極端的癡心妄想。

  扇:拉動。鞴(bèi):煉鐵風皮囊。

  淝水破:指前秦苻堅于三八三年被東晉大敗于淝水。

  賞析

  上片是回顧宋朝屈辱的歷史。也許作者出于對前首詞所提及的“后死無仇可雪”問題的擔憂,這首詞開頭第一句“離亂從頭說”似乎就有意提出人們早已忘卻的往事,以引起回憶。“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是追述自宋初以來長期的恥辱外交。早在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趙恒時,便以“澶淵之盟”向遼國歲贈白銀十萬兩,絹繒二十萬匹,換取中原的暫時和平,首開有宋以來向外族納貢的先例。其子仁宗趙禎時,向遼國歲貢銀絹又各增十萬兩、匹。此后,遼亡金興,北宋朝廷又轉而向金納貢,數額有增無減。但是,這種作法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更引起對方的覬覦,得寸進尺。于是河洛盡失,而宋室乃不得不南渡,以求茍安。最令人吃驚的是,南宋統治者竟至把屈辱說成是愛民。如仁宗所宣稱的:“朕所愛者,土宇生民爾,斯物(指銀繒)非所惜也。”(見魏泰《東軒筆錄》)真是以罪為功,恬不知恥!陳亮在這里說:“愛吾民、金繒不愛”,即刺此事。雖然作品并未羅列上述史實,只用“蔓藤累葛”四字,已足將百余年來宋室歷次喪權辱國、妄冀茍安的罪責揭露無遺。

  下一句“壯氣盡消人脆好”進而再揭露統治者多年來在“愛吾民、金繒不愛”的幌子掩護下推行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惡果。就全局來看,南宋形勢是“壯氣盡消人脆好”,以這樣溫順脆弱銷爍殆盡的民氣、士氣,去對付對方的進逼,其結果就只有“冠蓋陰山觀雪”——珠冠華蓋的堂堂漢使到金廷求和。可是,他們的交涉不能取得任何勝利,惟有陪侍金主出獵陰山,觀賞北國雪景而已。作者想到這里,不禁感嘆道:“虧殺我、一星星發!”痛惜自己把頭發都等白了,等到的竟是如此恥辱的現實。下面再借用歷史故事來批判現實:春秋時,中原大國齊的國君景公畏懼處于南夷之地的吳國,只有流涕送女與之和親;還有魯國也曾因遭受強齊欺凌而不予反抗,遂日衰一日。往事可鑒,對照今日宋朝屈服于金,甘受凌辱而不加抵抗這一違反常理的怪事,后果如何,不問而知。這里所謂“問”,并非有疑而問,乃是用肯定語調發出的譴責和質問。

  寫到此,話題和情緒同時一變,以重新振作之態,寫出‘丘也幸,由之瑟’六字。《論語·述而》載有孔子語:“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又,孔子的學生子路彈瑟發勇武之音,被認為是不合雅、頌,孔子曾說:“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論語·先進》)作者各取此二語中的前三字為句,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今日幸有如吾二人這樣堅毅的志士,雖舉國均以舉兵北伐為過,但我倆迄今堅持不懈。以此結束了上片,并為下片定下基調。乍一看,這兩句話來得突兀,似乎顯得生硬,其實不然。這是陳亮一貫的詞風。他好為“硬語盤空”,這種風格,恐怕與他在南宋那一片黑暗之中努力煥發起斗爭到底的精神密切相關。

  下片是寫設想中的救國行動。《新唐書·李光弼傳》曾記大將李光弼代郭子儀統兵之事,云:“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辛棄疾早年曾建立過有名的“飛虎軍”,金人為之震懾。作者設想,若由棄疾帶兵,定會出現“斬(嶄)新換出旗麾別”的新局面。

  這種設想,也許早在上饒鵝湖之會時二人就商議過,因此,這里所謂“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可能就指的是這件事。“拆開收合”,即解剖分析。基于此,“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撲肢動骨”便是作者想象投奔這支抗金新軍后大顯身手的興奮情景。因留戀鵝湖之會、向往二人共同描繪的理想圖景而產生上述設想,這是很自然的。繼而,語勢卻忽然一落千丈,接一句“這話霸(即話柄)、只成癡絕”,明說這一切只不過是幻想。這種語氣的跌宕起伏,恰恰說明作者情緒大起大落。他雖然殘酷地宣告自己幻想的破滅,卻又極其冷靜地指出了真實。“只成癡絕”四字雖然飽含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卻又是他理智的反映。“天地洪爐誰扇鞴?算于中、安得長堅鐵!”是發自幻滅之后的感嘆。他有感于《莊子·大宗師》中所謂天地是大熔爐的說法,想到人生猶如鐵在洪爐之中,扇鞴(鼓風吹火的皮袋)鼓風,火力頓熾,頃刻即將消熔。

  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勢。不過,作者的這種幻滅感,卻又并非對理想產生了什么懷疑和失望,而是深為人生有限而感到惋惜。但他又不是單純留戀人生,而是深憾于不能親見理想的實現。關于這點,在結尾的“淝水破,關東裂”二句中可以得到印證。這里,作者再一次用了他在《念奴嬌·登多景樓》一詞中已用過的謝安于淝水之戰中大破苻秦八十萬大軍入犯的典故,但這不是雷同,正說明這個對歷史了如指掌的愛國志士對英雄業績的向往和對勝利的憧憬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懷的。他的這些話是說給好友辛棄疾聽的,自然不是只談他自己的志氣與渴望,而是表達了他們兩人共同的心聲。

  創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愛國者辛棄疾和陳亮在江西上饒會晤。這場聚會留給后人的,還有辛、陳二公于事后因互相思念而命筆唱和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瑰麗詞篇。這首詞即陳亮和詞的第二首,大約寫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是在接到辛棄疾答陳亮的第一首和詞的同調詞之后的再和之作。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老去憑誰說。

  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長安今馀幾,后死無仇可雪。

  猶未燥、當時生發。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

  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

  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

  行矣置之無足問,誰喚妍皮癡骨。

  但莫使、伯牙弦絕。

  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

  龍共虎,應聲裂。

  譯文

  年華老去我能向誰訴說?看了多少世事變幻,是非顛倒!那時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無幾,年青人已不知復仇雪恥。如今在世的,當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嬰兒!宋金議和有著多少的悔恨,世間哪有南北政權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樂,琵琶聲聲悲。

  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怎堪離別。只有你(辛棄疾),與我有許多相同的見解。我們天各一方,但只要雙方不變初衷,則無須多問掛念。希望不會缺少知音。煉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點鐵成金。龍虎丹煉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釋

  賀新郎:后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辛幼安:辛棄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與陳亮,因作此詞相和。

  和見懷韻:酬和(你)懷想(我而寫的詞作的)原韻。

  憑誰說:向誰訴說。

  神奇臭腐:《莊子·知北游》:“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言天下之事變化甚多。

  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訓》:“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與時不宜。此喻世事顛倒。

  猶未燥,當時生發:陳亮《中興論》云:“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謝,生長于戎,豈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為我自生發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復失之。”生發,即胎毛。生發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嬰兒時。

  二十五弦:用烏孫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議和。《史記·封禪書》:“太帝使*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應上片末句之“漢宮瑟”。烏孫公主與王昭君之和親,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處之瑟實指琵琶。

  月:以月喻地。

  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演然流淚。”《皮樹蔓·枯樹賦》作“樹猶如此” 。

  妍皮癡骨:《晉書·慕容超載記》:“超自以諸父在東,恐為姚氏所錄,乃陽(佯)狂行乞。秦人賤之,惟姚紹見而異焉,勸興拘以爵位。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由是得去來無禁。”此處指己才不為人識,遭鄙棄而被埋沒。妍皮,謂俊美的外貌:癡骨,指愚笨的內心。

  伯牙弦絕:《呂氏春秋·本味》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此處是將辛棄疾引為知音。

  九轉:《抱樸子·金丹》:“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賞析:

  陳亮在作詞中善于用典使事,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內容。他運用歷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詞作者,有其獨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來的歷史故事,而是取其一個側面,死事活用,以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讀他的詞,必須反復揣摩,才能領略其深刻的涵義。這首詞就該這樣。陳亮與辛棄疾(字幼安)同為南宋前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二人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感情至深,但各以事牽,相見日少。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約朱熹在贛閩交界處的紫溪與辛棄疾會面。陳亮先由浙江東陽到江西上饒,訪問了罷官閑居帶湖的辛棄疾。

  然后,二人同往紫溪,等候朱熹,在那里盤桓了十日,朱熹竟不至,未能會談,陳亮只好東歸。別后,辛棄疾惆悵懷思,乃作《賀新郎》一首以寄意。時隔五日,恰好收到陳亮索詞的書信,棄疾便將《賀新郎》錄寄。陳亮的這首“老去憑誰說”,就是答辛棄疾那首《賀新郎》原韻的。自此以后,兩人又用同調同韻互相唱和,各得詞二首。他們這時期的交往,便成為詞史上的一段佳話。

  上片主旨在于議論天下大事。首句“老去憑誰說”,寫知音難覓,而年已老大,不惟壯志莫酬,甚至連找一個可以暢談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這是何等痛苦的事!作者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

  他先言世事顛倒變化,雪仇復土無望,令人痛憤;下片則說二人雖已老大,但從來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還要互相鼓勵,堅持共同主張,奮斗到底。作者先借《莊子·知北游》中“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和《淮南子》所說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來指說世事的不斷反復變化,并且,越變越顛倒錯亂,越變對國家越不利,人們日漸喪失了收復失地的失望。且看,“父老長安今余幾?”南渡已數十年了,那時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無幾;如今在世的,當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嬰兒。朝廷數十年偏居江南,不圖恢復,對人們心理有極大的麻痹作用。經歷過“靖康之變”的老一輩先后謝世,后輩人卻從“生發未燥”的嬰孩時期就習慣于南北分立的現狀,并視此為固然,他們勢必早已形成了“無仇可雪”的錯誤認識,從而徹底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戰斗力。這才是令人憂慮的問題。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圖半入于金之恨。詞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與悲恨兩重意思。 《史記·封禪書》記:“太帝使*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一如圓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婦弄,漢宮瑟”,承上“二十五弦”,補出“多少恨”的一個例證。漢、胡代指宋、金,南宋詩詞中屢見,如陸游《得韓無咎書寄使虜時宴東都驛中所作小闋》詩云:“上源驛中搥畫鼓,漢使作客胡作主。”而說漢宮瑟為胡婦所弄,又借以指說汴京破后禮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劇。《宋史·欽宗本紀》記載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擄徽、欽二帝及皇后、太子北歸,宮中貴重器物圖書并捆載以去,其中就有“大樂、教坊樂器”一項。只提“胡婦弄,漢宮瑟”,就具體可感而又即小見大地寫出故都淪亡的悲痛,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憤慨自在其中,同時對南宋朝廷屢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復大業坐失良機的現實,也就有所揭露、鞭撻。讀到這里,再回頭去看“老去憑誰說”一句,益感作者一腔憂憤,滿腹牢騷,都是由此而發的。

  下片轉入抒情。所抒之情正與上片所論之事相一致。作者深情地抒寫了他與辛棄疾建立在改變南宋屈辱現實這一共同理想基礎上的真摯友誼。過片一句“樹猶如此堪重別”,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溫北征時,見當年移種之柳已大十圍,嘆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別”即“豈堪重別”,陳、辛上饒一別,實成永訣,六年之后,陳亮就病逝了。雖然他當時無法預料這點,但相見之難,卻在意料之中。這一句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上承“老去憑誰說”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又正是對豈“堪重別”原因的解釋,也與詞首“老去”一句遙相呼應。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棄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據辛詞《賀新郎》題下小序記,此次陳亮別后,棄疾曾追趕到鷺鶿林,因雪深路滑無法前進,才悻悻而歸。“行矣置之無足問”一句,就是針對這件事寬慰這個遠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對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綴以“誰換妍皮癡骨”,意為自己執著于抗金大業,盡管人們以“妍皮癡骨”相看待,我終不想去改變它了。“妍皮癡骨”出自《晉書·慕容超載記》。南燕主慕容德之侄慕容超少時流落長安,為了避免被后秦姚氏拘捕,故意裝瘋行乞,使秦人都歧視他。惟姚紹見其相貌不凡,便向姚興推薦他。慕容超被召見時,注意隱藏起自己的才識風度,姚興見后,果然大為鄙視,對姚紹說:“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妍皮”,謂俊美的外貌;“癡骨”,指愚笨的內心。諺語原意本謂:儀表堂堂者,其內心必不愚蠢。姚興以為慕容超雖貌似聰雋,而實則胸無智略,便說諺語并不正確,對慕容超的行動也不限制。

  作者借此來說明,即使世人都說他們是“妍皮裹癡骨”,遭到誤解和鄙視,他們的志向也永不會變。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友情乃愈可貴,所以就自然地發而為“但莫使伯牙琴絕”的祝愿,將兩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聯系到一起,使這種感情升華到圣潔的地步。然后,話題一轉,寫出“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這兩句至理名言,實際說的還是救國之道。

  看到這里,我們怎能不為作者那種“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所感動!這里,作者信手拈來歷代相傳的煉丹術中所謂經過九轉煉成的丹砂可以點鐵成金的說法,表達出盡管尋常的鐵也要煉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堅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時機,則救國大業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龍虎丹煉成而迸裂出鼎之狀,以“龍共虎,應聲裂”這鏗鏘有力的六個字,刻畫勝利時刻必將到來的不可阻止之勢。至此,全詞方戛然而止。這最后幾句乃是作者與其友人的共勉之辭,也是他們的共同心愿。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9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

  張元干〔宋代〕

  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譯文

  拖著手杖,獨上高樓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掛在夜天,俯視滄江正翻起波浪萬頃,月亮流瀉在煙霧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橫掃凈盡、寒風飄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連夜飛渡。棲宿的鴻雁已經落在蕭索的蘆葦深處。懷著無限惆悵的心情,想望祖國分裂的山河,徒勞無益地相吊形影。這時只聽到人間發出的鼾聲像敲打鼉鼓,還有誰肯陪伴我乘著酒興起舞?事隔十年好像一場噩夢,走盡了揚州路。獨倚高樓夜氣十分冷寒,一心懷愁為的是祖國,恨不得一氣吞下驕橫的胡虜。要用這把三尺的寶劍親手殺死金的統治者,才不會像王昭君彈出的琵琶怨語那般留下遺恨。讓寶劍暗淡無光,白白地生銹化為塵土。我請您來評論看看,經過苕溪時,還能允許我們垂綸放釣否?大風浩蕩,不停地吹著,我雄心勃發,要乘風飛舉。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

  李伯紀:即李綱。

  鼻息鳴鼉鼓:指人們熟睡,鼾聲有如擊著用豬婆龍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聲如雷之意。

  鼉鼓:用鼉皮蒙的鼓。鼉:水中動物,俗稱豬婆龍。

  “誰伴我”二句:用東晉祖逖和劉琨夜半聞雞同起舞劍的故事。見《晉書·祖逖傳》。

  十年一夢揚州路:化用杜牧詩“十年一覺揚州夢”,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難至揚州,后至杭州,而揚州則被金兵焚燒。十年后,宋金和議已成,主戰派遭迫害,收復失地已成夢想。

  驕虜:指金人。《漢書·匈奴傳》說匈奴是“天之驕子”,這里是借指。

  要斬樓蘭:用西漢傅介子出使西域斬樓蘭王的故事。《漢書·傅介子傳》載,樓蘭王曾殺漢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樓蘭……王貪漢物,來見使者……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之,刃交胸,立死。”

  琵琶舊語:用漢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彈琵琶,有樂曲《昭君怨》。琵琶舊語即指此。

  謾暗澀銅華塵土:嘆息當時和議已成定局,雖有寶劍也不能用來殺敵,只是使它生銅花(即銅銹),放棄于塵土之中。

  暗澀:是形容寶劍上布滿銅銹,逐漸失光彩,失去作用。

  銅華:指銅花,即生了銅銹。

  垂綸:即垂釣。綸,釣魚用的絲線。傳說呂尚在渭水垂釣,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釣指隱居。

  賞析

  上片寫詞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發出孤實無侶、眾醉獨醒的感慨。此顯示出自己的真實用意。

  起首四與寫自己攜著手杖登上高樓,只見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寬廣無邊,波濤萬頃,月光流瀉在蒙著煙霧的洲渚之上。“掃里”三與,是說江風極大,將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風大而無人乘舟夜渡。沉思間又見雁兒飛落在蘆葦深處夜宿,并由此引起無限感觸。

  “悵望”兩與,先是悵望祖國山河,徒然吊影自傷;這時正值深夜,“鼻息鳴鼉鼓”,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輩,隱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慨。“誰伴我”兩與,承上;“月流煙渚”、“悵望關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意,自傷孤獨(辛棄疾《賀新郎·別茂烈十二弟》結與之“誰共我,醉明月”,與此意同)。李綱與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當亦包括共商恢復中原之事,至此才轉入寄李綱本題。

  下片運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對明朝屈膝議和的強烈不滿,并表達了自己對李綱的敬仰之情。

  “十年”這一與,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時,當時為建炎元年(1127年)。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東路的楊州為行都;次年秋金兵進犯,南議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揚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戰爭摧為一片空墟,昔日繁華現在猶如一夢,此處化用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遣懷》)詩與。而此時只剩殘破空城,使人懷想之余,不覺加強了作者對高宗的屈膝議和感到不滿,也加強了作者堅決抵抗金人的南下的決心。“倚高寒”兩與,繼續寫作者夜倚高樓,但覺寒氣逼人,遠眺滿目瘡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滿腔,但又感到自己壯心猶在,豪氣如潮,足以吞滅敵人。“要斬”兩與,運用兩個典故反映出對議金和議的看法。前一與是期望朝廷振作圖強,像漢代使臣傅介子提劍斬樓蘭(西域國名)王那樣對付金人。詞中以樓蘭影射金國,以傅介子比喻李綱等主戰之士。后一與是借漢嫁王昭君與匈奴和親事,影射和議最終是不可行的,必須堅決抵抗。杜甫《詠懷古跡》詩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作者在此用杜甫詩意,說明在琵琶聲中流露出對屈辱求和的無窮遺恨與悲憤,以此暗示南議與金人議和也將遺恨千古。“謾暗澀”與,這里運用比喻,以寶劍被棄比喻李綱等主戰人物的受到朝廷罷斥壓制。“喚取”兩與,先以“謫仙”李白來比李綱,兼切李姓,這是對李綱的推崇。李綱自己也曾在《水調歌頭》中說:“太白乃吾祖,逸氣薄青云。”作者對他評論,即發表意見,面對和議已成定局的形勢,愛國之士能否就此隱退苕溪(浙江吳興一帶)垂釣自遣而不問國事。結尾振起,指出要憑浩蕩長風,飛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堅決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懷著氣沖云霄的壯志雄心,對李綱堅持主戰、反對和議的主張表示最大的支持,這也就是寫他作此詞的旨意。

  張元干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后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憶把金罍酒,嘆別來光陰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頻著眼,贏得兩眉長皺。但東望故人翹首。木落山空天遠大,送飛鴻北去傷懷久。天下事,公知否?

  錢塘風月西湖柳,渡江來百年機會,從前未有。喚起東山丘壑夢,莫惜風霜老手,要整頓封疆如舊。早晚樞庭開幕府,是英雄盡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譯文

  回想過去用金罍盛酒歡飲,感嘆分別后光陰如水流走,如今長期在江湖漂流。“世事”不能多看,不然只會長皺眉頭。抬頭東望盼望與老友相見,只見木衰山闊天悠悠,目送鴻雁北飛去,憂傷久久。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事,您忘記了沒有?

  觀賞錢塘風景和西湖垂柳,是南渡百年來難逢的機會,是從前所沒有的。你不能像謝安那樣隱居東山,對山水之樂一味追求;要獻出自己的經驗和才華,毫不吝惜與保留;還要積極抗金收復故土,使國家完整如舊。不停的向樞庭開幕府招攬人才,那英雄豪杰們都會為您奔走。祝愿你殺敵立功受賞,得到大如斗的金印。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賀新涼”等。該詞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

  把:端。金罍(léi):酒器。

  頻著眼:多看。

  翹首:抬頭。

  風霜老手:有經驗和才干的老手。

  樞庭:樞密院,宋代掌管軍事的最高機關。

  賞析:

  《賀新郎·寄豐真州》是作者寄贈給友人豐真州的一首詞,意在勉勵老友為國立功。上片從回憶二人共飲的情景入詞,然后以一“嘆”字領起,描繪別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陰飛逝,只不過在江湖上來來往往,想起不僅收復中原無望,而且現在僅有的半壁江山還不斷受到金兵的威脅,自己便痛心疾首,“兩眉長皺”。再念及淪陷區的人民,還在翹首企盼收復,心中更加痛苦。望著浩渺的天空,不盡的落葉,北送的飛鴻,他久久地傷懷了。緊接著,他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情不自禁激動地說“天下事,公知否?”作者身在江湖,心系世事、希圖恢復,并懇切地勉勵友人。

  下片具體抒寫他的勸勉。首先說你是真州知州,錢塘風月、西湖垂柳,這些江南美景令人留戀,但為國殺敵的機會也切莫放過。不能像謝安那樣盛年便隱居,要不失時機地抗金報國。朝廷腐敗,你要振作精神,“要整頓、封疆如舊”,此句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在作者眼中,豐真州是將才、是帥才,一定能入主樞密院,招攬天下英雄,奮起抗金,所以他說,那些英雄豪杰,也一定會齊集于你的帳下,為你奔走。最后以“看金印,大如斗”表達自己盼望對方出馬掛帥,馳騁疆場,早日抗金復國的迫切心情。

  全詞筆力豪健,氣勢渾厚,從自己的沉郁哀傷中站起來,寄殷切希望于對方,感情愈來愈昂揚、愈來愈奔放,把自己的愛國精神融入對友人的厚望之中,用典巧妙含蓄。渲染氣氛,烘托主題,各臻其妙。《四庫全書提要》贊道:“豪情壯采、直逼蘇軾”。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賀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翻譯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艷,我撩起畫簾,穿著葛衣搖著絹扇,讓風兒把暑氣驅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著自己的新裝,頭上插戴著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我年紀老大,懶于前去湊趣,任憑裹著頭巾的兒郎搖旗擊鼓。船槳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濺,江面上一片浪花飛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帶蘭草以示芳潔,又懷揣香酒禮神肅穆。誰相信千載之后,他會在波濤之下垂涎角黍?又說什么怕蛟龍嘴饞發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還不如當年醉死,免受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為笑談,來憑吊他英靈千古。

  注釋

  束衣:葛布衣,指平民衣著。

  結束:妝束、打扮。

  釵符艾虎:釵符:又稱釵頭符,端午節時的一種頭飾。

  艾虎:舊俗端午節用艾作虎,或剪彩為虎,粘艾葉,戴以辟邪。

  逢場作戲:原指藝人遇到合適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動。

  慵:懶得,表明“我”不想參加。

  陌頭:裹著頭巾。

  陌:頭巾。

  爭旗鼓:搖旗擊鼓,為龍舟助威。

  靈均標致: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于身,意謂品德高雅。

  椒:香物,用以降神;

  醑:美酒,用以祭神。

  角黍:粽子。

  把似:假如。

  差無苦:幾乎沒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賞析

  本詞為端午節吊古之作,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于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寫自己的輕閑自在,實質卻有“閑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面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感很強。下片贊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眾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茍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謂先獲我心。

  創作背景

  咸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為快,創作此詞。

  賞析二

  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民俗風情及作者的感受。開篇三句點明時節。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開于五月,照應端午。 “畫簾開、綀衣紈扇”寫出氣溫特點,清爽宜人。接下寫自己的輕閑自在,意在筆外,實質也含有“閑愁最苦”的意味,從反面見意。“兒女”三句寫青年們爭夸裝束,興高采烈,游人觀渡,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雖純系寫景,卻寓含深意。“紛紛”二字描繪出少年們爭先恐后、興高采烈的模樣,詞人這里用少年的年輕活躍為下文襯托自己的年老疏懶做鋪墊。自己的“綜衣紈扇”與兒女們的“新樣釵符艾虎”對比鮮明,以兒女們的歡樂反襯出自己的無聊及年華已逝的落寞心緒。而“釵符艾虎”四字再次寫實景點節令,切題之“端午”。“老大”與少年”、“慵”與“爭”相對比、“作戲”與“旗鼓”相呼應,生動地刻畫出詞人旁觀者的姿態。“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這里借自然景色的變化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極富動態之美。在這生龍活虎的`“少年”的襯照下,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那種年華已晚,身遭廢棄的抑郁不平之情,隱然可感。

  下片寫對屈原的懷念及歌頌,對投粽民俗表示不認同的態度,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靈均標致高如許”是對屈原的高度評價和贊揚,使作者對屈原的崇敬躍然紙上 。“憶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為楷模,但卻生不逢時。“紉蘭佩”、 “懷椒醑”則是引用《離騷》中的詩句,展現出原生前的高風亮節。“誰信”三句,詞人認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風俗屬無稽之談。 “誰信”是反詰,意即不信。詞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幾個粽子無濟于事,那些神話傳說荒誕不經,倒不如學一學屈原精忠為國、高潔不污的品格,比搞這些表面文章強多了。“蛟饞龍怒”暗指嫉賢讒能的陰暗小人,此處詞人實質上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懣。“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這幾句憂憤尤深,意謂屈原若在今世,還會憂憤滿腔再度投江的。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這既是說屈原,也是說自己。如今當政者茍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長歌當哭而已。“聊一笑”,實是苦中作笑,含淚的笑,足見詞人對當權者極度的失望乃至絕望之情。

  全詞從院內寫到陌頭,是一幅端午風俗圖,但深有寄托,暗含著年華已逝,壯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賀新郎·鄉土以狂得罪,賦此餞行

  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兒磊磈,酒澆不去。據我看來何所似,一似韓家五鬼。又一似、楊家風子。怪鳥啾啾鳴未了,被天公、捉住樊籠里。這一錯,鐵難鑄。濯溪雨漲荊溪水。送君歸、斬蛟橋外,水光清處。世上恨無樓百尺,裝著許多俊氣。做弄得、棲棲如此。臨別贈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聽取。節飲食,慎言語。

  古詩簡介

  《賀新郎·鄉土以狂得罪,賦此餞行》是南宋詞人蔣捷的作品。賀新郎·鄉土以狂得罪,賦此餞行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兒磊磈,酒澆不去。據我看來何所似,一似韓家五鬼。又一似、楊家風子。 怪鳥啾啾鳴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籠里。這一錯,鐵難鑄。濯溪雨漲荊溪水。送君歸、斬蛟橋外,水光清處。世上恨無樓百尺,裝著許多俊氣。做弄得、棲棲如此。臨別贈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聽取:節飲食,慎言語。

  賞析/鑒賞

  南宋末年,昏帝權奸當政。十幾年的光景,端的是一紙醉金迷的逍遙日子。加上賈似道上欺下瞞,弄權誤國,把一個小朝廷淪為兵虛財潰、內外交困的地步。有人直言上諫,反被怪罪。“ 鄉士 ”因諫獲罪,被驅出臨安城,蔣捷感之而發,寫下這首詞作。

  起筆即指陳同鄉的“狂 ”。“甚矣君狂矣”,而且是特別的狂。同鄉特狂,而這句話也顯示了此詞豪放不羈的風格。“想胸中、些兒磊磈,酒澆不去。”詞人先寫他胸中裝滿壘塊,即使酒澆,也無濟于事。因胸中義憤難平,從而揭示出“狂”的思想根源。

  “據我看來何所似,一似韓家五鬼。又一似、楊家風子 。怪鳥啾啾鳴未了 ,被天公、捉在樊籠里。”這里以兩個典故比擬他的“狂”態 。韓愈在《 送窮文》中稱“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為“五鬼”。五代時楊凝式行為放縱 ,有“風子”之喻。這里褒揚鄉士的剛直和才識,同時暗示這種性格的不合時宜。隨即指出他不識時務,行為狂縱。這種沖突的結果是:“怪鳥啾啾鳴未了 ,被天公、捉在樊籠里”。“鳴未了”,即失去了自由。“這一錯,鐵難鑄。”錯,本指錯刀,此處借指錯誤。“鐵難鑄”,是說這簡直是個天大的錯誤 。 從作者的深沉感嘆中包含了衷心的贊美。

  下闕轉了“餞行”話題上來。“濯溪雨漲荊溪水。送君歸、斬蛟橋外。水光清處 。”宜興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荊溪流經縣南注入太湖 。濯溪 ,是它的支流。城南有長橋橫跨于之上,以周處斬殺蛟事,故稱“斬蛟橋 ”。回鄉的腳步總是欣喜的,但心境非同一般。因而不免悵恨在胸。

  “世上恨無樓百尺,裝著許多俊氣。做弄得、棲棲如此 。”揭露了腐敗的南宋王朝不能容納賢俊,使有遠見卓識者凄遑不安。作者對現實所持的清醒認識和強烈不滿 ,同時流露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樓百尺”,即百尺樓。借用劉備說許汜事。劉備曾對許汜說,他臥百尺樓上,而許則在地下。意為鄙視 。臨別贈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聽取 :節飲食,慎言語。請記住我的忠告,還是注意養身,說話謹慎些吧!這主要意在對黑暗政治的諷刺。

  這首詞讀起來,不同于婉約詞的纏綿悱惻,近于豪放詞中,而它也具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它將對同鄉的欽敬和同情之心 ,用調侃和嬉笑的語氣表達出來。在嬉笑怒罵中,引出許多發人深省的東西。在笑容中掏幾滴辛酸的淚水。

  這是一首送別的詞 ,但卻遠遠超過了送別的范圍。詞人著力最多在于“狂”這個狂者的形象正是一個剛直耿介的愛國者的形象 。 鄉士之以狂獲罪的悲劇,已超越個人榮辱得失,也是時代的悲劇,在孕育著南宋覆亡的苦果。這是一個令后人深省的現象。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賀新郎·彈鋏西來路

  劉過〔宋代〕

  彈鋏西來路。記匆匆、經行十日,幾番風雨。夢里尋秋秋不見,秋在平蕪遠樹。雁信落、家山何處?萬里西風吹客鬢,把菱花、自笑人如許。留不住、少年去。

  男兒事業無憑據。記當年、悲歌擊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劍,時解挑燈夜語。誰更識、此時情緒?喚起杜陵風月手,寫江東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羈旅。

  譯文:

  西行路上,我像戰國時齊人馮諼一樣彈鋏而歌,心懷壯志難酬之情失意而行。記得我一路行色匆匆,數El奔波,歷經幾番風塵與驟雨。在甜美的夢鄉里,我苦苦尋找秋天,卻沒有找到,秋天究竟在哪里呢?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原來秋天就在雜草叢生的平坦寬闊地,就在遠處的水中沙洲里邊。無限秋意勾起我思鄉之情,但是好久沒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傳書,可是國破家亡,如今的家鄉在哪里呢?異鄉作客,本已堪悲,何況又值萬木蕭疏的秋天,更何況在萬里之外,行進在邊塞路上,瑟瑟西風還吹拂著我的鬢發,更顯得凄慘悲切。對鏡自照,兩鬢生斑,人已憔悴不堪;美好的少年時光是無法留住的,它已匆匆地流逝過去了。這一切令人可笑!男子漢大丈夫的事業是永無止境的。我一個堂堂男兒,卻無法完成為國家收復失地、統一中原的事業。回想當年,我像祖逖一樣擊筑而歌,豪情滿懷。酒酣之后,便把雙腿伸出來坐下,一副狂傲不羈模樣。那時,我不可一世,就連腰間的三尺佩劍也寒光閃爍。我則時常起身看劍,對它喃喃夜語,因此也就不忍心對著燈花淌下熱淚了。現在我真想喚起像詩圣杜甫那樣的知己,用他們描寫江東渭北相思之情的詩句,抒發自己心中的怨恨、鄉甩的痛菩和帥恚難酬的悲憤。以慰藉我這浪跡天涯人的愁苦吧。

  注釋:

  鋏:劍。蕪:荒廢、雜亂。雁信:雁兒傳信。把:拿菱花:鏡子。箕踞:膝頭屈起的一種坐法,形狀如箕,表示倨傲。更:怎能。杜陵:地名,今陜西西安市東南,杜甫曾在此居住。風月手:此指寫詩的能手。羈旅:客居異鄉。

  賞析:

  這首詞寫于作者中年以后溯江而上之時。他臣志報國,投書獻策,希圖仕進,并勸說諸路帥臣,致力恢復中原,均未奏效,流寓他鄉,抑郁不平。上片寫依人客居,抒尋秋思鄉的失意之情。起首三句先用馮諼彈鋏的故事敘說自無從金陵西上,旅途艱苦、窘迫十分不得意的狀況。“夢里”三句點明時間是在秋季,心情的苦悶,更勾起思鄉的情懷。但家鄉路遙。欲歸不得,更令人傷感。“萬里”以下,感嘆自無長期在外奔波,歲月流逝,年紀已老,卻事業無成,字句之間,流露出深沉的感慨。下片追憶青年時代的凌云理想與豪邁氣概,抒請纓無路的惆悵。那時他的理想雖無人理解,但他自無立下不澄清中原絕不罷休的壯志,酣放自若,不可一世,連腰上的寶劍也發出聲來風示要上陣殺敵,可現在他競一事無成,誰能理解他此時的心緒?最后他希望臣李白杜甫那樣的詩人,用他們的詩句,抒發自無壯志難酬的悲憤情緒。

  本詞抒發了作者事業無成的憂慮和苦悶,寫來如水銀瀉地,揮灑無余。風格豪放,感情深沉,用典貼切,筆力峭拔。劉熙載《藝概》中稱劉過詞“狂逸之中自饒俊致”,讀者可從這首詞中不難看出。

  劉過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蘇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賀新郎·寄豐真州

  [宋代]戴復古

  憶把金罍酒,嘆別來光陰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頻著眼,贏得兩眉長皺。但東望故人翹首。要落山空天遠大,送飛鴻北去傷懷久。天下事,公知否?

  錢塘風月西湖柳,渡江來百年機會,從前未有。喚起東山丘壑夢,莫惜風霜老手,要整頓封疆如舊。早晚樞庭開幕府,是英雄盡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回想過去用金罍盛酒歡飲,感嘆分別后光陰如水流走,如今長期在江湖漂流。“世事”不能多看,不然只會長皺眉頭。抬頭東望盼望與老友相見,只見木衰山闊天悠悠,目送鴻雁北飛去,憂傷久久。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事,您忘記了沒有?

  觀賞錢塘風景和西湖垂柳,是南渡百年來難逢的機會,是從前所沒有的。你不能像謝安那樣隱居東山,對山水之樂一味追求;要獻出自己的經驗和才華,毫不吝惜與保留;還要積極抗金收復故土,使國家完整如舊。不停的向樞庭開幕府招攬人才,那英雄豪杰們都會為您奔走。祝愿你殺敵立功受賞,得到大如斗的金印。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賀新涼”等。該詞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

  把:端。金罍(léi):酒器。

  頻著眼:多看。

  翹首:抬頭。

  風霜老手:有經驗和才干的老手。

  樞庭:樞密院,宋代掌管軍事的最高機關。

  賞析:

  上片詞人回憶了作者與豐真州相聚共飲的情景,然后感嘆自己流落江湖的困境。下片具體抒寫作者的勸勉,表達自己盼望對方出馬掛帥,馳騁疆場,早日抗金復國的迫切心情。全詞筆力豪健,氣勢渾厚,用典巧妙含蓄。作者通過對中原淪喪區的懷念和對友人的勉勵,抒發一腔愛國熱情。

  上片開頭三句緊扣詞題,回憶與豐真州相聚時用金罍盛酒的深情厚誼,感嘆別后自己流落江湖的不幸處境。以“光陰荏苒”來表達自己對光陰虛擲、無所作為的苦悶,再加上別前與別后兩樣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更有力地反映眼前心境的悲涼。正因長期流落江湖,一生在仕途上又不得意,便對現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

  “世事不堪”兩句便表現他對“世事”的厭惡、看不順眼,看多了只有使自己“兩眉長皺”。這一神色,說明是何等使人難堪,逼真地流露出他內心的無窮怨恨,言下也是告訴人們對“世事”應采取否定的態度。因而這里的“世事”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瑣事,而是與時局、與國家前途命運相關的國事;是對南宋王朝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壓制、排斥抗戰人才,倒行逆施,不圖恢復的“大政方針”而言的。表明作者積極抗金復國的鮮明態度。因此,盡管對“世事”否定,對中原淪喪區仍是滿懷深情的,這是并不矛盾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當他東望故人,眼前是“木落山空天遠大,飛鴻北去”的一片凄涼景象時,卻使他久久傷懷。由懷念故人,見大雁春天北飛而聯想到北方的中原失地,不禁同情、痛苦、憤恨一齊涌上心頭。“傷懷久”三字從時間上表現感傷之深。由此也見到作者雖是“江湖宿留人”,但并不是專意縱情山水,真正不關心“世事”,而是殷切地關注著國家的命運,惦念著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天下事”。因而才以詢問的口氣向友人提出“天下事,公知否”的事來。這一方面表達他心里是裝著“天下事”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友人要時刻牢記著“天下事”。展現出以國事為重的寬闊胸懷。

  換頭三句以眼前景致為南渡前所無法享受作比較,突出杭州、西湖風光的秀麗。言下包含著有容易使人沉醉于湖山之樂而忘懷“天下事”之意。因而“喚起東山”五句便從勉勵出發,告誡友人應從哪些方面去努力,為祖國統一大業作貢獻。這里所提及的是不要像謝安那樣縱情山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要廣泛地招攬人才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等。作者認為只要能如此開明,“是英雄盡為公奔走”的。說明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強調了“早晚樞庭開幕府”的重要意義,還必須要有誠意。這都是從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忠告,其側重點是突出人才的作用,最終的落腳點則是“要整頓封疆如舊”。足見作者對國家和友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和對抗金復國的英雄的熱切希望。在結構上則是對“天下事,公知否”的唿應。結拍兩句是上述五句的結果,以進一步激勵友人,期待友人,寄予無限希望于友人。表達他拋開個人得失,時刻以國事為重的崇高思想。

  全詞通過懷念友人,勉勵友人,并借景物的襯托來抒發自己的愛國精神,顯得強烈而深刻。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彭傳師于吳江三高堂之前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余賦之。

  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謾留得莼鱸依舊。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云起,夜窗如晝。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

  譯文

  伸手挽住那在風中飄搖的柳絲,詢問那鴟夷子皮和當日的那葉扁舟,近來可曾到過這?陸龜蒙平時以筆床茶灶自隨,不染塵氛。時隔三百多年,在松江和太湖上飄蕩,循環往復,年復一年。這位江湖散人當年的茶煙,似乎還零落未久呢。但天隨子此時又在何方?可是世人往往都為功名利祿所誤,手撫三高堂那荒敗的祠堂,不知后世之中還有誰能繼承三高那樣的品性?古往今來,遺恨無窮,盡皆消泯于搔首之間。

  空中飛過一行大雁,雁影倒映在江水中,江邊梅花凋殘,四野明潔,了無塵土,風起雪飛,潔白的雪色,映照得夜窗一片明凈,恍若白晝。這清絕的萬里乾坤,還是托付給漁翁釣叟的釣竿吧。這正好是激人詩興,提筆吟詩的時候。猛然間我拍著釣雪亭的欄桿,呼喚著空中飛翔的鷗鷺,與它約定他年我也會來此做一個釣叟。鷗鳥的身影一掠而過,我們共飲著那樽清酒。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等。共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韻。

  彭傳師:詞人好友,具體生平不詳。

  三高堂:在江蘇吳江。宋初為紀念春秋越國范蠡、西晉張翰和唐陸龜蒙三位高士而建。

  趙子野:名汝淳,字子野,昆山人。太宗八世孫,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詞人好友。

  鴟(chī)夷:皮制的口袋。春秋時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后,泛舟五湖,棄官隱居,指號鴟夷子皮。

  零落茶煙未久: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

  謾(màn)留得莼(chún)鱸(lú)依舊:緬懷晉人張翰。

  垂綸(lún):垂釣。

  賞析:

  原序:盧祖皋彭傳師于吳江三高堂之前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余賦之。

  這是一首借寫夜季之景,寄托自己歸隱而去的心志之作。三高祠堂,位于吳江,建于宋初,供奉著春秋越國范蠡、西晉張翰、唐陸龜蒙三位了人。釣雪亭是彭傳師所作。作者任吳江主簿時,應友人趙子野的邀請,到此游玩,在冬天下雪的時候,面對此景,賦了這首詞。

  詞的上片著重歌詠“三高”,以抒發追思先賢的幽情。“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表達追懷范蠡之情。筆姿瀟灑,落響不凡。一下子便將人們帶入了追憶住昔的藝術境界。相傳范蠡歸隱后,自稱鴟夷子皮,泛舟于太湖之上。作者以“風前挽柳”發問,構思奇特;而所問之事,則為當年鴟夷子的扁舟。作者遙想范蠡曾來往于煙波之間,定然在柳蔭下系過他的扁舟,這當年的扁舟,不知道近時曾經來過沒有?這樣的設問,令人稱奇。接著以“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追憶另一位高士陸龜蒙。陸龜蒙自號天隨子,隱居在松江上的村墟甫里,平時以筆床茶灶自隨,不染塵氛。時隔三百多年,在松江和太湖上飄蕩,循環往復,年復一年。這位江湖散人當年的茶煙,似乎還零落未久呢。但天隨子如今又在何方?

  第六句“謾留得莼鱸依舊。”引用的是張翰因秋風起思念故鄉莼羹鱸膾的故事,追憶當年棄官歸隱的賢士張翰。張翰的情懷,已成往跡,如今只有莼菜鱸魚,依然留味人間。作者不禁再次感慨發問:“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為什么范蠡等人置功名于不顧,是否因為這功名事兒從來就是誤人的嗎?作者身處野草荒蕪的古寺,思及古人前賢的功名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下片,著重寫釣雪亭邊夜雪的情景。進而表明自己如前賢一樣隱居垂釣的心愿。“江涵雁影瘦”這幾句寫時辰已是夜晚了,江面上寒雁低飛,江水里印著雁兒的清影,亭子邊上開放著清瘦的梅花。四野之間,雪花飄舞,層云滾動,一派凄清蕭瑟之氣。這三句先點季節,次寫雪飛,再寫雪景,筆調秀麗。思澈神清,繪景如畫,接著以“萬里乾坤”三句,引發贊嘆之情。這江山夜雪,萬里乾坤,霎時成為瓊瑤世界。可是這清絕人寰的勝景,又有誰來欣賞呢?看來只能“付與漁翁釣叟”了。這時,只有他們是天地間真正的主人。除此以外,對于詩人來說,也是最好不過的題詩的時候。作者思量至此,不覺逸興頓生,“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這兩句表明作者此時內心全為清景所陶醉,也表達了對“三高”的高度崇敬的心情。作者情不自禁地招呼江上鷗鷺說:“他年有幸,我也將垂釣于此啊!請飛過我這兒來,共進杯酒吧。”這兒所呼喚的鷗鷺,虛實結合,言明心志。言其為虛指,是即使有,它們未必能懂得人的心意。說是實指,古時誓志高隱的人,都慣于和鷗鷺結盟為友,因此志同道合有意隱居于江湖的人士,可以稱為鷗盟,作者是和友人趙子野等同來的,稱他們為同盟的鷗鷺,也是非常切合的。

  全詞意境清新、優美,語言雋麗,表現出作者清俊瀟灑的風格,是一首成功之作。主題是賦釣雪亭。在詞的上半闋,作者縱情歌贊三高的高風亮節,以實寫虛,先拓開境界。而以“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一句,為下半闋即景抒懷歌詠釣雪亭這一主題,奠定了根基。上半闋所詠,只是“山雨欲來”之前的襯筆。下半闋寫釣雪亭上所見的江天夜雪的清景,以及作者和友人在觀賞此景之后,對漁翁釣叟的艷羨,對水邊鷗鷺的深情呼喚,對自己他年有志垂綸的衷心誓愿,才是本詞的主體。此詞有意在筆先、一唱三嘆、情景交融、神余言外之妙。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賀新郎原文翻譯及賞析07-12

《賀新郎·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02-02

賀新郎·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04-09

關于賀新郎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8-07

賀新郎·西湖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賀新郎·夏景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賀新郎·九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賀新郎原文翻譯以及賞析辛棄疾03-18

賀新郎·國脈微如縷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