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7篇)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朝
蘇軾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應乞與 一作:天教分付; 盡道 一作:自作)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說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xiāng)。
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更加容光煥發(fā),更顯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試著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
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賞析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xiāng),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xiàn)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fā)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diào)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nèi)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tài)容貌:“萬里歸來顏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fā),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xiàn)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jīng)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
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fā),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nèi)心相統(tǒng)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公元1085(元豐八年)十二月。公元1084年(蘇軾元豐七年)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chuàng)作此詞。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2
憑闌人·贈吳國良
客有吳郎吹洞簫,明月沉江春霧曉。湘靈不可招,水云中環(huán)佩搖。
翻譯
客人當中有位叫吳國良的朋友,他吹簫獻技,那簫聲猶如碧波明月下的清沏凄冷氣息、又如春日曉霧中的朦朧裊繞。美妙的簫聲雖然沒有招來娥皇與女英,但聽者在水云交織的迷瀠中,仿佛聽到悅耳的玉飾搖動和磁擊的聲音。
注釋
憑闌人:曲牌名。
吳國良:倪瓚的朋友,宜興荊溪人。
湘靈:湘水女神。湘水為湖南省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
環(huán)佩:古人衣帶上所系之裝飾性玉器。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知,當作于逗留宜興其間,時為春天。作者為贊美友人吹簫的高超技藝而寫下了這首小令。
賞析
這首小令雖說只有短短四句,但曲家卻以清麗的語言,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妙趣橫生的藝術境界。在作者筆下,吳國良技藝高超,簫音低回清婉。倪瓚泛舟江上,聽其吹奏。簫聲空靈遼遠,如幻如真。那江中晃動之月影,朦朧繚繞之春霧,均為吳郎精妙絕倫的洞簫演奏布置了濃重的令人神往的藝術欣賞氛圍。這美妙的簫音,會招致娥皇與女英前來鼓瑟呢,云水之間,聲音由遠而近,似乎是神女的環(huán)佩在輕搖、碰撞,是那么玲瓏動聽,女神真的眷顧,聞簫聲而來。
當然,這樣的想象終歸只能是想象。作者的意圖,一是對友人技藝由衷的贊美,二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元代無休無止的動蕩,帶給曲家的是性靈的遮蔽感和人生的幻滅感。所以,脫跡塵氛之外,扁舟一葉,吹簫度曲,成為其理想的生活方式。“晚益務恬退,棄散無所積,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以遂肥,豐采愈高,不為諂曲以事上官,足跡不涉貴人之門,與世浮沉,恥于炫暴,清而不污,將依隱焉”(元周南老《元處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倪云林人格高標,文骨清逸,隱于五湖三泖之間,這本身就是一幅大寫意。
總之,此曲短小精悍,神韻超逸,正如倪瓚畫作中的小品,沖淡醇雅,不為俗染。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3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應乞與一作:天教分付;盡道一作:自作)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說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xiāng)。
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更加容光煥發(fā),更顯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應梅花的清香;我試著問她:“嶺應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
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應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賞析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xiāng),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xiàn)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fā)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diào)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nèi)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tài)容貌:“萬里歸來顏愈少。”嶺應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fā),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xiàn)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jīng)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
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應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fā),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nèi)心相統(tǒng)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應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應。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應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公元1085(元豐八年)十二月。公元1084年(蘇軾元豐七年)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chuàng)作此詞。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4
贈賣松人原文: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劚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瘦葉幾經(jīng)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
翻譯:
你把松樹送到市場上去賣,我贊賞你的好意。你想把耐寒的松樹,賣給京城里的富貴人家。松樹的細葉能夠幾經(jīng)風雪,但松花淡淡的,不算美麗。長安里來只看重桃李芬芳的艷色,可憐這些松樹白白的染上六街的灰塵。
賞析:
唐代的長安是高門貴族豪華競逐的地方。買花是當時貴族社會的一種風尚。“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買花》),利之所在,人必趨之。在待價而沽的濃香艷色中,居然連“瘦葉”、“淡花”的松樹也出現(xiàn)了;于是詩人產(chǎn)生了感慨,嘆息賣樹人這種行為的不合時宜。
本來,松樹是耐寒的樹木,生長在深山大谷之中,蔥郁輪囷,氣勢凌云。人們稱贊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賣松人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長安,希望“賣與翠樓人”。這些富貴人家看慣了寵柳嬌花,對松樹的“瘦葉”、“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顧的。這樣,松樹崇高的美學價值在這種場合之中,就不會為人們所認識。翠樓人不愛寒澗樹,賣松人的主觀愿望和客觀的社會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樹得售于翠樓人,這時,它失去了原來生長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詞句中,表明松樹是大不該被送到長安來尋求買主。
詩人慨嘆的是長安只能夠欣賞夭艷的桃李,松樹的價值當然不被認識;但是賣松人不賣春花,只賣青松,似乎是認識到松樹的美的價值了,可惜他不懂得這個社會。無怪乎所得的結果,只能使寒澗青松徒為六街塵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樹也只是一個比喻。詩人所諷諭的是:一切像松樹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長安來謀求出路,決不會得到這個朝廷掌權的人的重視,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樣趨時媚俗的人。這首詩對當時的社會是諷刺,對賣松樹人是曉諭,是勸告;而那種不希求榮利的心情,卻是詩人的自寓。
據(jù)《唐才子傳》稱:“于武陵名鄴,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號,公元847─860年)時,嘗舉進士,不稱意,攜書與琴,往來商洛、巴蜀間,或隱于卜中,存獨醒之意。”這個決棄了長安的榮名利祿的人,因為平素有所蓄積于心,通過賣松這件事而寫出了這首別具一格的諷刺詩來。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5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翻譯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注釋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xiāng)。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nèi)心相統(tǒng)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xiāng),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xiàn)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fā)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diào)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nèi)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tài)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fā),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xiàn)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jīng)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fā),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創(chuàng)作背景
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chuàng)作此詞。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6
贈賣松人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
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瘦葉幾經(jīng)雪,淡花應少春。
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
翻譯/譯文
譯文
把松樹拿到集市上去賣,我相信你的真實用意是好的。你想把這生長在深山溪邊耐寒的松樹,賣給富貴的人。
窄長的松葉雖經(jīng)過幾度風霜,但春天開放淡淡的花兒不好看。都市長安歷來喜歡粉紅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李花,可憐這些松樹白白地染上長安街道的塵土。
注釋
1、寒澗(jiàn)樹:指松樹。
2、翠樓:華麗的樓閣,又指旗亭酒樓類場所。
3、應少春:大略也見不到幾許春意。
4、徒:白白地。
5、六街:指長安城中左右的六條大街。這里泛指鬧市街區(qū)。
賞析/鑒賞
鑒賞
本來,松樹是耐寒的樹木,生長在深山大谷之中,蔥郁輪囷,氣勢凌云。人們稱贊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賣松人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長安,希望“賣與翠樓人”。這些富貴人家看慣了寵柳嬌花,對松樹的“瘦葉”、“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顧的。這樣,松樹崇高的美學價值在這種場合之中,就不會為人們所認識。翠樓人不愛寒澗樹,賣松人的主觀愿望和客觀的社會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樹得售于翠樓人,這時,它失去了原來生長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詞句中,表明松樹是大不該被送到長安來尋求買主。
詩人慨嘆的是長安只能夠欣賞夭艷的桃李,松樹的價值當然不被認識;但是賣松人不賣春花,只賣青松,似乎是認識到松樹的美的價值了,可惜他不懂得這個社會。無怪乎所得的結果,只能使寒澗青松徒為六街塵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樹也只是一個比喻。詩人所諷諭的是:一切像松樹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長安來謀求出路,決不會得到這個朝廷掌權的人的重視,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樣趨時媚俗的人。這首詩對當時的社會是諷刺,對賣松樹人是曉諭,是勸告;而那種不希求榮利的心情,卻是詩人的自寓。
據(jù)《唐才子傳》稱:“于武陵名鄴,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號,公元847─860年)時,嘗舉進士,不稱意,攜書與琴,往來商洛、巴蜀間,或隱于卜中,存獨醒之意。”這個決棄了長安的榮名利祿的人,因為平素有所蓄積于心,通過賣松這件事而寫出了這首別具一格的諷刺詩來。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的長安是高門貴族豪華競逐的地方。買花是當時貴族社會的一種風尚。“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買花》),利之所在,人必趨之。在待價而沽的濃香艷色中,居然連“瘦葉”、“淡花”的松樹也出現(xiàn)了;于是詩人產(chǎn)生了感慨,嘆息賣樹人這種行為的不合時宜。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曾留宋玉舊衣裳,惹得巫山夢里香。
云雨無情難管領,任他別嫁楚襄王。
譯文
曾經(jīng)留下宋玉的舊衣裳,惹得巫山神女夢里添香。
男女有情無情很難把握,任由她另又嫁給楚襄王。
注釋
⑴宋玉:戰(zhàn)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相傳他長相秀美,風流倜儻。
⑵巫山:指神女。
⑶云雨無情:指男女間的私情。
⑷楚襄王:戰(zhàn)國時楚國國君。楚懷王之子。
賞析:
全詩借用宋玉《高唐賦》與《神女賦》的典故寫出。據(jù)《高唐賦》與《神女賦》:楚懷王在游覽云夢澤臺館時,曾經(jīng)夢遇巫山神女。臨別時,神女告訴懷王,她“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人便根據(jù)神女的話,用“云雨”來指代男女間的私情。后來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夢澤游覽,又都曾在夢中會過神女。《贈人》詩開頭兩句即用宋玉夢遇神女之事。詩人將失戀男子比成宋玉,將他所愛女子比成神女。首句以“衣裳”喻文采,暗示受贈者的文采風流一似宋玉。次句接著說,“惹得”神女動情而入夢。神女因宋玉之文采風流而生向往之情,入夢自薦。然而,美人的心是變化難測的,就說這位巫山神女吧,她先傾心于懷王,后來又鐘情于襄王。“惹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照顧到了對方的體面。后兩句議論,出語真誠,在曠達的勸說中見出對朋友的深情。“云雨無情難管領”的說法盡管偏頗,但對于失戀中的朋友卻有很強的針對性,不失為一劑清熱疏滯的良藥。
這首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運用。寫詩向一位失戀的朋友進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這首詩由于借用典故寫出,將對失戀友人的勸慰之情說得十分含蓄,委婉得體,給詩情平添了許多韻味。
【贈人原文翻譯及賞析(7篇)】相關文章: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09-07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贈孟浩然》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贈孟浩然原文翻譯及賞析03-15
【薦】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10-03
【熱門】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10-03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薦】10-03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推薦】10-02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