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
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
譯文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于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于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
鄆(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蘇軾《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冢: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賞析:
這首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 年 ,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這是作者的回憶。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后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 。到現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 。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 :前二句是說在 “雨濡露潤”的天氣里,思念著“宰柏”。“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 “宰柏”之思。后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里,卻又“羞見飛花”。“飛花”指的是熱鬧的景象 ,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著,也“羞見”,——國破家亡 ,自己無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作者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三句,仍從寒食祭掃著筆。“麥飯”、“紙錢”、“只雞”、“斗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里,作者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 ,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我”是指“天”;“他”則是指蒙元貴族。從字面上看,好象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這里用反語的原因,倒不一定在于當時作者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枋得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于嘲弄諷刺。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里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這兩句是說自己對于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枋得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想前人鶴馭,常游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游于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黃沙”)。他不想茍且偷生,屈節茍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詞句“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并以葉韻,贊羨庸玨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仿效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晝錦”,用指富貴還鄉。“過家上冢”,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夸耀鄰里的事。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并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 ,不留余地。“上冢”一語 ,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這首詞作者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這首詞精彩之處,在于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2
瑣窗寒·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翻譯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的啼鳴,我掀起小簾,站在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里開滿了桐花,靜靜地籠罩著庭院,陰雨陣陣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在空落落的臺階上,竟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說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凄慘艱難。
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酒樓上呼喚美酒的興致一掃而光,姑且把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鄉園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窩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還掛在樹枝?待到我歸鄉之時,一定還會有殘存的花兒,等待著我與賓客舉杯痛飲,一洗煩襟。
注釋
剪燭西窗語:借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語,抒發懷鄉之情。
百五:指寒食節。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為寒食。
旗亭:指酒樓。
高陽儔侶:西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
靨:臉上的酒窩。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說:“‘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為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靨則何如耶?著一‘否’字,又著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為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里說“單衫杏子紅”,又說“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癡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癡情小女兒,在為誰佇立呢?“小簾朱戶”,正與“癡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蒙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說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說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說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說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說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說,我正忙著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么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說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說:“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說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唇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說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說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敘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煙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旋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戶之中,小簾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為敘寫眼前景況,但仍起著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群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敘寫他佇立簾后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里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為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說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臺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里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云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敘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說實;前之遙遠回蕩,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煙,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煙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為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說,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里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敘說自己為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說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設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設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周濟稱贊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凄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發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蕩秋千。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注釋:
柳濛煙梨雪參(cēn)差(cī),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ǎo),鬢(bìn)發如絲。桑柘(zhè)外秋千女兒,髻(jì)雙鴉斜插花枝。轉眄(miǎn)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é)詩。
參差: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媼:年老的婦人。柘: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發髻。轉眄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低聲吟詠。
賞析:
鬢發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著秋千的孩子,梳著發髻,插著花枝,閑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里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著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閑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后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唐代: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注釋: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寒食:寒食節。
可憐江浦(pǔ)望,不見洛陽人。
可憐:可惜。
北極懷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懷:惦念。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園:家園。日夜:日日夜夜。柳條新:新的柳條。
賞析: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后,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
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后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5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古詩簡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熏香、花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借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翻譯/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蕩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名香將盡,殘煙依舊飄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搶先玩起了斗草游戲。江邊的梅子已落,綿綿的柳絮隨風蕩漾。零星的雨點打濕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淡蕩:舒緩蕩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之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爐:香爐之美稱。沉水:沉水香,一種名貴的香料。
⑷夢回:從夢中醒來。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鈿: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⑸海燕:燕子的一種,冬天到南方過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種競采百草、比賽優勝的游戲,參加者多為青年婦女與兒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于江邊或水邊之梅。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⑺秋千: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兩手握繩,使前后擺動。技高膽大者可騰空而起,并可雙人并戲。一說秋千起于漢武帝時,武帝愿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后倒讀為秋千。參見《事物紀原》卷八。
賞析/鑒賞
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游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么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斗草嬉戲,情懷是多么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里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致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秋千”,寫的是另一種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歡的游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秋千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6
寒食
江鄉時節逢寒食,花落未將春減色,
嶺南能有幾多花,寒食臨之掃春跡。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來亦堪惜。
柴門風雨小庭寒,無奈池塘煙草碧。
欲將詩句慰窮愁,眼中萬象皆相識。
欣然應接已無暇,都為老來無筆力。
古詩簡介
《寒食》,宋代鄭剛中詩作。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賞析/鑒賞
江鄉: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鄉。唐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詩:“念我生平好,江鄉遠從政。”宋沉括《夢溪筆談·雜志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彌漫數里,頗類江鄉矣。”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乍暖風煙滿江鄉,花里行廚攜著玉缸。”清昭梿《嘯亭續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蕩漾,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減色:減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論》:“人有仕官十年而不遷調者,則鄉里笑之,而親友為之減色。”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秦牧《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搞好文學創作》:“只重視思想、內容,而不注意表現手段、藝術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難產、畸形,或者減色。”
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廣東、廣西一帶。《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朝廷欲革嶺南之弊,隆安中,以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宋蘇軾《食荔枝》詩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清沉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適余自嶺南歸,吾父自至蕭爽樓謂蕓曰:‘前事我已盡知,汝盍歸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張纘《秋雨賦》:“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后世云。”《漢書·王莽傳下》:“四方皆以饑寒窮愁起為盜賊。”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詩:“祗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清劉大櫆《贈張絅儒序》:“雕蟲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廢窮愁之士之所為。”臧克家《飛》詩:“多數人叫苦,窮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盡頭。”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7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注釋
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后來即于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無煙火:寒食節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果被燒死。后人為紀念他,于寒食節日不舉煙火。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經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生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匹配的應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的寫出了“堪悲”。作者是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還暗含少食、無食的意味,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詩中常常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韓偓〔唐代〕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注釋
惻(cè):凄惻。這里作者含主觀感情色彩來寫對天氣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風尖利,砭人肌膚,正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小梅飄雪杏花紅”句:仲春之際,梅花已謝,紛紛飄落,而桃杏花卻剛剛盛開。一作“杏花飄雪小桃紅”。斜搭秋千索:據《古今藝術圖》等資料記載,當時北方寒食節,有女子蕩秋千為戲的習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掛在木架上。
賞析
“惻惻輕寒翦翦風。”首句從寒食節的氣候寫起。“惻惻”,是形容輕寒的氣候呈現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風輕微而帶有寒意。這句正點寒食節“乍暖還寒”的特點,借輕寒的微風,渲染一種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氣氛。“惻惻”、“翦翦”兩個疊字,聲音輕細,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
“小梅飄雪杏花紅。”次句仍點時令,但轉從花的開落角度寫。梅花已經開過,正飄散著雪白的花瓣,杏花卻開得正鮮艷。這句色彩的對比鮮明,畫出寒食節明麗的春光,與上句的色調恰成對照。如果說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懷人而產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這句則與記憶中的溫馨親切的往事不無關系。《寒食夜有寄》說:“云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偶見》:“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可以證明梅、杏與往昔情緣的關系。夜間是看不見“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景象的,這正可以進一步證明這句所寫的并非眼前實景,而是記憶中的景象。一、二兩句的含義則是:身上感受到惻惻輕寒和絲絲寒風,聞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識到,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來臨了,又是“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時節了。
正因為前兩句在寫景中已經暗暗滲透懷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聯想起與這段情緣有關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寫詩人夜間看到附近園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實際上詩人的這段情緣即與寒食節蕩秋千的習俗有關。《開元天寶遺事》說,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可見秋千之戲為寒食節特有的文娛體育活動,且以女子戲者為多。據《香奩集》記載推斷,詩人與他所戀的情人,正是在寒食節的秋千架旁結下一段情緣。因此,夜間瞥見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當年的情事。
往事如煙,現在對方“闊別三千里”,蹤跡杳然,不可復尋。在懷舊的悵惘中,詩人透過朦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見樓閣的暗影正隱現在一片煙雨迷蒙之中。這景色,將詩人思而不見的空虛悵惘和黯然傷魂,進一步烘托出來。
這首懷舊詩,通篇只點染景物,不涉具體情事,也沒有一處直接抒寫懷舊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朧。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9
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清代納蘭性德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云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夜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濕,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么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開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艷,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注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后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詞的上片寫由狼藉滿地的櫻桃花牽惹出思婦的一腔春愁。一陣陣的風雨將寒食節催來了,春天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櫻桃花昨天還開得明媚嬌艷,一夜風雨便將花兒吹打得散亂滿地。由狼藉的櫻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這飄零的春花“剛與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體一。多病而又寂寞無聊,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怎樣也排遣不了這種思緒,只好關起窗戶“薰繡衣”。“瑣窗薰繡衣”句將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心理狀態表現得凄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寫這位少婦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這種寂寥,強打精神為自己梳妝打扮。“畫眉煩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時閨房中的樂趣,可現在為她畫眉的人遠游他鄉,她只得“煩女伴”了。“畫眉”典出“張敞匭眉”。女伴不在身邊,她又得央求侍女鶯兒去請她來。緊接著,詩人用“半餉試開奩”這個極細微的動作描寫,把人物的復雜心理表現得逼真而細膩。女伴來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動人,可又害怕鏡中現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躊躕半晌,才試著打開鏡匣。沒想到鏡中人是那樣柔弱嬌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邊,為誰梳妝呢!于是更覺尢聊,連自己也嫌她“嬌多”了。剛才的興致一下被掃盡,心又冷下來了。
創作背景
詞人在寒食節時,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從而發出聯想,所寫的一首詞。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寒食》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是一首諷刺詩,描繪寒食節景象,諷刺宦者的得寵。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蓄蘊藉,入木三分。據《本事詩》記載,此詩在當時得到唐德宗賞識,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煙節,漢制此日宮中鉆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門。
3、斜:音“霞”。古音為“霞”,今讀為“霞”或“協”均可,如“入竹萬竿斜”、“遠上寒山石徑斜”。
4、漢宮:以漢代唐,下句同。
5、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6、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翻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
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率先飄進五大侯爵的宮里。
賞析
從詩歌的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作者借后漢的朝政故事來諷剌唐肅宗、代宗朝宦官專權的事實。
起始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描寫出了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寫出了花開得又多又廣,“飛花”是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巧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姿。這兩句為我們展示了寒食節京城白天的景色。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宮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寫細致、深人。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兩句是寫宮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時分,宮苑里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正在一支支地傳送著。蠟燭明亮地燃燒著,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這里不僅是寫蠟燭的明亮情態,錯燭彌漫的煙霧不正是宦官受寵時那種威福恩加的氣勢展現嗎?這些使人如見他們受寵后專權一時的驕橫神態。寒食節要禁火,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勢弄權,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本詩筆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節景象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強烈的不滿情緒,語言簡潔,寓意豐富。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棠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里回去了。
注釋: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喬木:高大的樹木。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lěi)壘春草綠。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冥冥:昏晦的樣子。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后的歸處。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說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于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于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最后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說,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后駕鶴云游,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后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愿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舍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寒食雨二首
蘇軾〔宋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度過三個寒食時際。不不愛惜春光想將它挽留,春天自管自歸去不容人惋惜。今不又苦于連連陰雨,綿延兩個月氣候蕭瑟一如秋季。獨臥在床聽得雨打海棠,胭脂樣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造物主煮艷麗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不,病愈時雙鬢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漲仿佛要沖進門戶,雨勢兇猛襲來似乎沒有窮已。我的小屋宛如一葉漁舟,籠罩在濛濛水云里。空空的廚房煮著些寒菜,潮濕的蘆葦而在破灶底。哪還知道這一天竟然是寒食,卻看見烏鴉銜來燒剩的紙幣。天子的宮門有九重,深遠難以歸去,祖上的墳塋遙隔萬里不能吊祭。我只想學阮籍作窮途痛哭,心頭卻似死灰并不想重新而起。
注釋
⑴寒食:舊歷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⑵“兩月”句:言兩月來雨多春寒,蕭瑟如秋。⑶胭脂雪:人海棠花瓣。⑷“暗中”兩句:《莊子·大宗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這里用以喻海棠花謝,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負去。⑸何殊:何異。⑹不已:一作“未已”。⑺濛濛(méng):雨迷茫的樣子。⑻庖(páo):廚房。寒菜:原特人冬季之菜,此系泛人。⑼“那知”二句:是說見烏銜紙才知道今天是寒食節日。見,一作“感”。⑽“君門”句:宋玉《九辯》:“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注曰:“君門深邃,不可至也。”九重,人宮禁,極言其深遠。⑾“墳墓”句:謂詩人祖墳在四川眉山,距黃州有萬里之遙,欲吊不能。⑿“也擬”句:晉阮籍每走到一條路的盡頭,就感慨的哭起來。這里隱言擬學阮籍途窮之哭。⒀死灰:人上面“烏銜紙”的紙錢灰,隱用漢韓安國的話,《史記·韓長孺傳》:“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而乎?’田甲曰:‘而則溺之!’”
賞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陰雨連綿、蕭瑟如秋的景人,寫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華似水的心情。詩人對海棠情有獨鐘,并多次在詩中借以自喻,其《寓食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中說:“陋邦何處”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且對自己與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運,發出深深嘆息。這首詩后段對海棠花謝的嘆惋,也正是詩人自身命運的寫照。他對橫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的絕妙比喻,正是對自己橫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極大傷害的命運的借喻。
假如說前一首詩表現貶謫之悲還較含蓄,第二首則是長歌當哭,宣泄了詩人心頭無限的積郁。詩中先描寫雨勢兇猛,長江暴漲,似欲沖入詩人食所。而風雨飄搖之中,詩人的小屋如一葉漁舟,飄蕩于水云之間的狀況“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二句,描寫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與艱難,表現了詩人在黃州時常迫于饑寒的窘況。詩人從前在京師、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節,曾經有過許多賞心樂事,如今卻只有滿目蕭條、滿目凄涼,他不由”悲極而發出“那知是寒食”的設問。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掃墓的日子,看見“烏銜紙”,詩人這才恍悟,當前確實正是寒食節令,這故作回旋的筆《,突顯了詩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詩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門九重欲歸不能,親人墳墓遠隔萬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說是要學阮籍窮途之哭,又反用韓安國典,表示對政治的冷淡和憂讒畏譏的心情。
在藝術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別以人聲韻與上聲韻傳達詩人苦悶的心境。通篇緊扣寒食節的主題。章法結構緊密,虛實相間。還以“空庖”、“寒菜”、“破灶”、“濕葦”等空寒物人,突現窘迫的物質生活;以“紙”、“墳墓”、“死””等死亡意人,渲染凄愴悲涼的基調,風格沉郁,顯示出一種沉穩悲壯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戶”的艱苦環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進門了。他還在想人“小屋如漁舟,瀠瀠水云里”的那種樂趣。這正是東坡獨特、可愛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會無病呻吟,還時不時展現幾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小屋如漁舟,瀠瀠水云里”,幾乎已經從忍受苦難升華為詼諧欣賞的態度了。
賀裳《載酒園詩話》說詩人“黃州詩尤多不羈”,認為此詩“最為沉痛”。黃州時期,蘇軾寫了不少曠遠清超的詩詞,但這首詩實在寫出了他最為真實、沉痛的內心感情。詩人手書此二詩的真跡至今猶存,也可見其對此二詩的重視。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唐代:胡皓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譯文: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注釋: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chén)。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屬龍。2。用于記時。3。時日:4。日、月、星的總稱。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終不改,白發為誰新。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后留剩的灰燼。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于,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譯
洛陽城里,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
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松醪春、燒春等。
創作背景
宋之問早年在洛陽為官期間,閑暇時,常到陸渾別墅游覽,并時有詩作。《宋之問集》中詠陸渾別墅的詩共存四首,這首詩是其中之一。
賞析
起二句緊扣題目,謂值此寒食清明節候,洛陽城中已是繁英飄蕩、繽紛如雪,而陸渾山中則花始綻放。其意并不在說明城中與山中氣候景物之異,而是表現詩人追隨春天的腳步,從城里轉向山中尋覓春光的濃厚興趣,和對春天由洛陽轉至山中這一發現的詩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對照此詩首二句,可見宋之問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發現了春之轉移這一詩材詩境,只不過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詩意感悟,近乎宋詩的表現理趣;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則僅客觀展示這一現象,而將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詩中而已。“今始發”,則山中春光方興未艾,正可盡情享受,開啟下文。
三、四兩句緊扣題內“還”字,寫自己清晨從洛陽出發,晚上已在陸渾別業。這點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則根本不成其為詩。詩人不說“早發洛陽”“夕至陸渾”,而說旦別河橋”“夕臥伊川”,這一“別”一“臥”,不僅表達了對洛陽春光的留戀,而且透出了臥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與喜悅。將洛陽與陸渾改成“河橋”與“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詩意。尤為出色的是在“旦別河橋”與“夕臥伊川”之下分別綴以“楊柳風”和“桃李月”這兩個全新的組合意象,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洛陽繁花飄雪之后“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幕春景象和陸渾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楊柳”來形容“風”,用“桃李”來形容“月”,讀者仿佛能聞到這“風”中飄送的楊柳的氣息,這“月”下散發的桃李的芳香,造語新穎,意象優美。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又一氣呵成,顯得特別流麗圓轉。兩句詩就像是兩幅情調意境很美的圖畫,完全可以用它們來作為兩幅畫的題目。音調的婉轉流暢、圓轉自如也同樣非常突出。可以說兼有詩境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雖不像“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那樣凝練概括,但自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頂針格,重復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陸渾山中春色正濃,蟬聯中有流走之勢。第六句點明“寒食”節令,應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復”,相互勾連呼應,傳達出一種顧盼神飛的神情意態。
七、八兩句,以陸渾山中風物之美、生活之愜作收。“野老”指當地居民,也可兼包詩人自己。謂處此山中人無異于堯舜太平盛世的百姓,當酣歌一曲,終老此地。這個結尾,不無歌詠升平的意味。但話說得很藝術,很富詩情,并不是硬貼上去的頌圣尾巴,與全詩的內容風格也比較統一。武后統治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盡管矛盾斗爭不斷,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詩人所歌詠的“太平”,并非純粹的粉飾之詞。
全篇的突出特點是風調的自然流美。清新流麗的語言,一氣流走的格調,圓轉如珠的韻律,和貫串全詩的濃郁的春天氣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相關文章: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寒食野望吟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9篇03-28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2-31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