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漢樂府民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fēng)、往體詩。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歌》漢樂府民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作品原文
古歌
其一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
男兒在他鄉(xiāng),焉得不憔悴。
其二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
胡地多飚風(fēng)②,樹木何修修③!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④。
作品注釋
①蕭蕭:寒風(fēng)之聲。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飆(biāo)風(fēng):暴風(fēng)。
、坌扌蓿号c“翛翛”通,鳥尾敝壞無潤澤貌,這里借喻樹木干枯如鳥尾。
、芩迹罕。末二句是說難言的悲感回環(huán)在心里,好像車輪滾來滾去。
作品譯文
其一
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種小麥,最終(會因為缺水)而難以長出麥穗。男兒(常年漂泊流浪)在他鄉(xiāng),又怎能不憔悴難當(dāng)?
作品鑒賞
讀這兩首詩,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醞釀,劈頭便為一派濃重的憂愁所籠蓋——一個蒼莽悲涼的秋日,一場郁郁無歡的悵飲,本已令人愁悶難耐。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fēng),老是在帳外“蕭蕭”地響,更教人愁殺。“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這一句突發(fā)的嘯嘆,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化作烈烈秋風(fēng),“蒼茫而來”,立時令人生出一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jié)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擾著主人公的憂愁,竟怎樣難以趨避、無可擺脫。受這困擾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誰不懷憂?”既稱“何人”,又加“誰不”,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那憂愁正如病魔一樣,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所聞無非愁嘆——這樣的日子,真能耗蝕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難怪主人公要發(fā)出“令我白頭”的幽幽哀嘆了。
以上一節(jié),一味寫“愁”,使人來不及細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脫不開的憂愁。讀者不免要問:詩中主人公是誰?他究竟為什么如此憂愁?第二節(jié)詩,正為讀者解開了疑團:“胡地多飚風(fēng),樹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處之地。主人公既呼之為“胡”,可見他自己不是胡人。聯(lián)系下文“離家日趨遠”一句,可知主人公應(yīng)是遠離家鄉(xiāng)、出塞戍守的漢卒。對于初到塞外的旅人來說,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的異域風(fēng)光,實在是新鮮而奇妙的。但作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慣了浩瀚的黃沙,見不到幾多綠意。秋冬之際,唯有呼嘯的飚風(fēng),時時搖撼著稀疏的高樹。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們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憂慮、萬里思情。讀到這里,讀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誰不懷憂”,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難歸的萬里離思的緣故。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無論是“飚風(fēng)”,無論是“修樹”,觸目間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霧。故此二句看似寫景,實亦寫愁,正與上文“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相應(yīng),將滿腹的憂愁“外化”了。
如果說,憂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帶給人們的,則是憔悴和消瘦!半x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痹娭械闹魅斯,正因為飄泊異鄉(xiāng)、離家日遠,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但詩人卻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運用“衣帶”之“日緩(松)”,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寫得含蘊不露而哀情深長。一位形銷骨立的戍卒,就這樣獨佇于塞外荒漠,默默無語地遙望著萬里鄉(xiāng)關(guān):“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他不是無語可說,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縱然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要描述這樣一種痛苦之狀,筆墨是難以勝任的。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別活躍,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缎l(wèi)風(fēng)·河廣》的主人公,在眺望黃河彼岸的故國時,思歸心切,就唱出了“誰謂河廣,一葦杭(渡)之”的奇句。而這首歌的主人公,為抒寫胸中難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腸中車輪轉(zhuǎn)”這一奇喻。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zhuǎn)動,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戍卒那離家萬里的痛苦懷思,才以更強的力度震蕩了讀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
有人認為,《古歌》所抒寫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確。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它應(yīng)該就是“胡地”戍卒的思鄉(xiāng)懷歸之作。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戰(zhàn)爭均延續(xù)十?dāng)?shù)年之久。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至使離鄉(xiāng)征戍之卒“進不得力戰(zhàn),退不得溫飽”,大批喪生于“胡地”、邊境。這正是《古歌》之類思鄉(xiāng)之作產(chǎn)生的背景。這首歌熔抒情、寫景于一爐,在“秋風(fēng)蕭蕭”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又將它融于異鄉(xiāng)的修樹、荒漠的飚風(fēng)之中,變得更加蓬勃、紛揚;最后忽設(shè)奇喻,將其化為轆轆車輪,在腸中滾轉(zhuǎn)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shù)上已有怎樣長足的進步。能夠與它比美的,在漢代,恐怕只有“長于抒情”的《古詩十九首》了。
漢詩《漢樂府民歌·古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①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胡地多飚風(fēng),樹木何修修。②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③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④
【注釋】 ①蕭蕭:風(fēng)聲。殺:同“煞”。②飚風(fēng):暴風(fēng)。修修:鳥尾干枯不潤澤貌,借喻胡地樹林干枯凋敝之狀。③日趨緩:一天比一天寬松。意謂腰身越來越消瘦。④思:悲。
【譯文】 秋風(fēng)呼呼地吹,真是愁死人。出門也愁,進門也愁,在座的幾位,有哪一位不心憂?愁得我白了頭。胡地常刮暴風(fēng),樹木何其干枯。離家越來越遙遠,衣帶越來越松緩。心中悲痛無處訴,腸中像有車輪轉(zhuǎn)。
【集評】 明·鐘惺:“此歌態(tài)生于情,情生于調(diào),微吟自知之,其故難言。”(《古詩歸》卷五)
清·沈德潛:“蒼莽而來,飄風(fēng)急雨,不可遏抑!x家’二句,同《行行重行行》篇,然‘已’字渾,‘趨’字新,此古詩樂府之別!(《古詩源》卷三》)
清·陳祚明:“起語瀏栗悲涼,莽莽而來,此情至不能遏也。”(《采菽堂古詩選》卷二)
清·張玉谷:“此作客胡地思歸之詩。前六,就秋風(fēng)引入愁思,亦是逆起,而用筆有驚飚驟至之勢。首句是綱,出愁入愁,頂愁申說,再用‘座中’二句,推開作陪,然后折出‘令我白頭’來,一氣直下,句句頓挫,妙絕。后六,點明胡地久淹,愁心莫訴,飚風(fēng)樹木,明應(yīng)起處,帶緩而腸終轉(zhuǎn),是所以白頭之故也。‘離家’二語,與古詩《行行重行行》篇,止改一字;而結(jié)二語,則直與前《悲歌》同。古人以意運詞,不妨沿襲,往往如此。”(《古詩賞析》卷六)
【總案】 這首詩《樂府詩集》、《古樂府》均未收,沈德潛《古詩源》收入《漢樂府歌辭》,張玉谷《古詩賞析》收入《漢雜曲歌辭》,丁福保《全漢詩》收入《雜歌謠辭》。其末二句與《悲歌》悉同,可足證其出于樂府。詩寫客居胡地的思鄉(xiāng)之苦,主意也與《悲歌》相同,但重在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表現(xiàn)手法與《悲歌》略有差別。詩以“愁”字作骨,只覺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感,莫不一個“愁”字,把“愁”這樣一種抽象的思緒表現(xiàn)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古歌》漢樂府民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歌(漢樂府民歌)10-30
《十五從軍征》漢樂府民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7-22
古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5-16
古歌_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木蘭辭》北朝民歌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古歌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7-06
古歌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5-16
古歌原文及賞析05-16
民歌《敕勒歌》原文及翻譯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