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1-11 20:30:14 古籍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及注釋:

  二、譯文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注釋1.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一道:一條。穿:穿過。

  3.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凡:總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短接[》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8.清明:節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痘茨献印ぬ煳摹罚骸按悍趾笫迦眨分敢覟榍迕鳌。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四、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游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注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于。

  賞析:

  陽歷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仿佛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著。

  游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游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么熱鬧。

  后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笔钦f,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苯先抡恰袄婊ㄈf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風流子·秋郊即事

  清代:納蘭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重陽節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發。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在夕陽下揮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sāo)騷。記玉勒(lè)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diāo)。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zào)雕(diāo)飛處,天慘(cǎn)云高。

  騷騷:秋日風吹草木聲。玉勒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皂雕: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天慘: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bìn)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chǎn)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東君:司春之神。刬地:只是、依舊、照舊。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在詩詞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悲壯,意境沉雄,藝術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即事

  王安石〔宋代〕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翻譯

  譯文:

  野徑溫暖鋪著柔厚的碧草,山氣晴凈雜花更顯得茂繁。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戶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出游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本是武陵桃源。

  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徑:小路。

  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憩:休息。

  雞:一作“鳩”。荒尋:猶言尋幽。

  昏:黃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賞析

  這首詩描寫山村午景,從日暖花繁的景象來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時分,腳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節候的溫暖,路上綠草如茵,滿山的野花在陽光下更顯得繁茂艷麗。首聯由小徑寫到山色,徐徐展開,像是電影中由近到遠地拉開了鏡頭,有一種身臨其景,歷歷在目的印象。

  頷聯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恰切,而且經緯交錯,構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著幾戶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于言外可見。而“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對應,可見詩人烹字煉句的功夫;又以“一”與“數”相對,運用了數字的概念,遂令畫面更加清晰可辨。

  頸聯進一步表現了詩人煉句的技巧。《復齋漫錄》卷上說,‘靜憩雞鳴午”是吸取唐人詩句“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的意思而來,其實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繪午時雞鳴的情景卻是對的。雞在正午休息的時候長鳴,可見其地的寧靜安謐,而村民的悠閑恬適也從中可以想見。“荒尋犬吠囂”一句說狗在荒野里東尋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陰處就叫個不停,寥寥五字就將生活中這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傳神地表現出來,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遠離塵囂,難得有生人過訪。這兩句造語極為洗煉,通過特殊的語言結構,將豐富的內容,熔鑄在這極簡凈的十個字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盧綸《山中絕句》云:‘陽坡軟草厚如織,因與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盡此兩句。如云‘眠分黃犢草’,豈不妙乎!”胡仔在此贊嘆王安石的,正是他這種能“以少許勝多許”的語言表現能力,“荒尋犬吠昏”也是一例

  這首詩前六句所描繪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圖!短一ㄔ从洝分小胺疾蒗r美,落英繽紛”的描寫,正與“草如積”、“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又與此詩中間二聯的意境一致。從這里可似看出詩人的匠心,雖然詩名《即事》,但決不是信筆寫來的隨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攝取,題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雖以平易語言寫來,卻可見到遣字造句、構思謀篇的精心安排。這種千錘百煉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詩家化境。韓愈稱贊賈島的詩說:“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保ā端蜔o本師歸范陽》)蘇東坡提倡“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都是指的這種特點。王安石《題張司業詩》中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實際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詩的甘苦。這首《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尾聯寫自己的感受:詩人遠足歸來,向人談起這番游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時,也可體會到詩人對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達了他對陶洲明筆下的桃花源的贊美,與此詩所表現的感情正可相發明。

  這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注重全詩氣勢連貫,張弛有道,平緩有度,進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經意地吟詠,細處看卻是淡靜有味,從構圖謀篇到遣詞造句都頗具匠心,每一聯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景物。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5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創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采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6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薩都剌〔元代〕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翻譯

  文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氣中彌漫著野草像清香和乳酪像香甜。忽然間狂風大作,沙塵像雪一般襲來,家家都把帳篷像氈簾放下來。注釋帳京:即帳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蘭旗東閃電河北岸)。帳京即事――描寫在帳京見到像事物。乳酪:用牛、馬、羊乳煉制成像一種食品,味甜美。俗稱奶豆腐。朔風:北風。朔,一作“旋”。行帳:即氈帳,又稱旃帳。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像氈制帳篷,類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裝,攜帶,便游牧遷移,故稱行帳。氈簾:行帳帳像氈制門簾。拉――也作“剌(là)”。

  賞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歲時(1333)作。詩歌描寫塞外牧區風光和牧民生活,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邊疆風情完美融合,別具藝術魅力。前兩句寫夕陽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氣中布滿乳酪的甜味。這是邊疆風景中寧靜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寫北風勁吹,沙塵似雪,帳下氈簾,這是邊疆風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詩歌就在對北國草原風景、氣候的變幻、民俗風情的勾勒中,描繪中迥異于中原的風情,傳達出新鮮的、刺激的美感。

  本詩背景廣闊,具有典型的北國特色,可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陽漸漸貼近地平線,草原的牛兒羊兒們,身披夕陽的金輝,拖著圓滾滾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蹣蹣跚跚,從四面八方向帳篷歸攏而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將牛羊安頓好,坐在掛起氈簾的帳篷里,喝著濃濃的磚茶,吃著甜甜的奶酪,同時透過柵木欣賞著外面的風光,一陣陣清風帶著野草的香氣徐徐吹來,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靜的草原暮色!但是,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打亂了草原的平靜,家家戶戶慌手忙腳,將氈簾扯下,躲進帳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風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飛騰翻滾的白沙。許多人見過鵝毛大的雪片,讀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詩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時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團團的顆粒,簡直就是密密的冰雹!熬淼厮凤L沙似雪”,只有薩都拉這樣熟悉北國景物的詩人,才能描繪出這種草原上獨有的奇觀。

  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刈澹ㄒ徽f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陰。

  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

  凄風寒雨是駸駸。

  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譯文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重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任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雙調小令,唐教坊曲!稑氛录啡搿跋蓞握{”,《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即事:任事,作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骎骎(qīn):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賞析: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8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注釋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

  端午即事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夏完淳〔明代〕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臺。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譯文

  復國的愿望多么急切難禁,消滅敵人的志氣在心頭熱烈奔騰。大風送來清脆而雄勁的角聲,夕陽的余輝照在大旗上,紅艷鮮明。我全身縞素,立誓要報國仇家恨,指揮兵船跟敵人拼個你死我生。聽到胡笳聲,激起我滿腔無限的悲憤;抬頭見明月已上城頭,一片光明。

  戰斗萬分艱苦,報國真是談何容易。國仇如此深重,豈敢再顧念妻子兒女?我終身只承認大明中國的正朔和傳統,但滿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敵人蹂躪的土地。月亮照著大旗的影子不斷翻飛,寶劍射出霜雪一樣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氣。可嘆我們的隊伍已全被打散在四處,半夜里,聽到悲涼的笳聲從四面響起。

  旅內結成了同仇敵愾的情誼,三年里,我一直懷念先帝。清兵攻克揚州,一顆將星就此隕落。奸臣當政,賢良之士盡皆隱蔽。自己能力差,不能勝任義軍的參謀,慚愧自己沒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此夜明月高掛,響起軍號之聲,這是為誰而哀鳴?

  注釋

  “復楚”二句:暗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語意。復楚,暗指復明。亡秦,暗指亡清。

  雄風:指義軍的軍威。

  清角勁:清越的號角聲悲壯有力。

  落日:指夕陽斜暉。

  大旗:指義軍的軍旗。

  縞素:指白色的孝服。

  酬家國:報家國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敗,投水殉國。國仇,指明朝滅亡。

  戈船:戰船,指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管樂器。這句指清軍勢大。

  “戰苦”一句:意思是強敵當前,形勢艱苦,報仇雪恨實非易事。

  敢:這里是豈敢、不敢之意。

  漢臘:這里用以表示要畢身忠于明王朝。以漢代明。臘,從周代開始的一種歲中祭祀活動。

  胡沙:胡人占領下滿目荒涼的土地。

  劍花:劍上的霜花。

  六軍:天子有六軍,見《周禮》,這里泛指軍隊。

  渾:全。

  一旅:《左傳·哀公元年》:“有眾一旅”注:“五百人為旅”。

  “三秋”一句:公元1644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縊,1646年作者入吳易義軍,前后三年整,故稱三秋。故主懷,“懷故主”的倒裝句。故主,指明思宗。

  “將星”一句:指1645年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死難。將星,古代認為帝王將相都上應天星。左輔,這里指揚州。

  “卿月”一句:這里卿月比喻賢臣。中臺,星名,三臺之一。古代以三臺喻三公之位。中臺謂司徒,這里指朝廷。此句是指馬士英、阮大鋮等奸佞當權,朝政敗壞,賢良之士盡皆隱蔽。

  東閣:語出《漢書·公孫弘傳》:“于是起賓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

  塵:玷污。

  賓幕:即幕賓。

  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賦》。

  賞析

  第一首詩“起筆即化用“情雖三戶,亡秦必情”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國道:雄風補,傳來軍補“號角聲;紅日里,飄動起戰旗。用“角”與“旗”兩個意象,用“勁”與“明”兩個醒目“詞,突出體現義軍莊嚴、雄壯“軍威!翱c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是國誓死報效國家,是開篇“復情”“亡秦”“補充!俺昙覈笔悄俊,“決死生”是決心,鮮明“突出了為雪恥復國而生死決戰“慘烈情懷。最后,以悲涼“胡笳與凄冷“月色來渲染義軍戰斗“艱苦和作者“悲涼心情。

  詩之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國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連環映帶、交綜流走“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心“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詩人“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第二首起重國斗爭“艱苦。詩人運用比喻、象征“手法,選取了一些具有邊塞特色“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蒼涼畫面:在胡地黃沙滾滾“大漠補,夜色里回響起悲涼“胡笳之音······但這僅僅是比喻、象征而已,實際上詩人國“是起義軍艱苦“抗清復明“戰斗生活。首聯把戰斗和思鄉結合起來,以“戰苦”提攜全篇,因為是寡難敵眾才“難酬國”,因為仇深才不“敢憶家”,苦而且難,仍能堅持戰斗,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俺鹕睢倍质顷P鍵。頷聯用具有民族特色““漢臘”代指作者為之奮戰不息“明朝,表達了忠于國家“決心,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清軍入侵,山河淪喪、滿目荒涼,詩人痛惜而無奈“心情躍然紙上。頸聯是艱苦“戰斗生活“國照,“翻旗影”“冷劍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劍影“慘烈戰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詩人思念故國“拳拳情懷。尾聯把詩人無比痛惜、悲憤,而又無可奈何“心情推向高潮:起義軍全軍覆沒,悲涼“胡笳之音在夜空補回蕩。全詩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第三首國同仇敵愾“精神。開篇即直言對明思宗“懷念。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到作者國此詩時已經三年。接起國史可法蒙難,揚州城破,是各鎮不聽調動,福王政權腐敗無權威“結果,敘述補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感慨。接起又轉向對自身“描述,慚愧自己身為幕賓而沒有潘岳那樣“才能,這是作者“自謙,最后以設問作結,引人深思。

  三首詩“共同特點是:直抒胸臆與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結合。都是用對起手法,四聯補有三聯是對句,形成整飭“格律、莊嚴“風韻。都是用襯托手法表現義軍不畏強敵,不畏艱苦“崇高精神,有時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強烈愛國情感抒發出來。詩風激越而蘊藉、沉雄。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幸存錄》等。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風流子·秋郊即事

  納蘭性德〔清代〕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重陽節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發。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在夕陽下揮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騷騷:秋日風吹草木聲。

  玉勒(lè)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

  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

  皂(zào)雕(diāo):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

  天慘(cǎn):天色昏暗不明。

  東君:司春之神。

  刬(chǎn)地:只是、依舊、照舊。

  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皬V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焙笤谠娫~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悲壯,意境沉雄,藝術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

  鵝兒湖北煙初暝,背指明霞幾縷紅。

  譯文

  荷芰田田吹過十里清風,如刀漁船撥開蓮葉蕩出荷花叢中。

  鵝兒湖北岸暮靄升起湖面漸漸昏暗,漁人背身指著天上幾道火紅彩霞。

  注釋

  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盛密的樣子。

  荷芰(jì):出水菱荷的葉與花。

  舠(dāo):形似刀的小船。

  鵝兒湖:在江蘇高郵縣西。

  暝:昏暗。

  賞析

  王士禎二十六歲即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時,赴任揚州府推官。在揚州任職五年間,王士禎寫下很多詩詞和游記。本首詩詩就是其在揚州期間所作。

  創作背景

  王士禎的山水詩在清代堪稱絕唱,是其神韻風格的典型和標范。然而他的田園詩作品也別具風神。這類作品數量上雖然不及山水詩多,其地位卻不可低估。其實王士禎正是從描繪家鄉的風光起步,開始他的創作道路的,鄉村題材的創作蘊含了漁洋對故鄉山東新城的熱愛和童年生活的追憶。由于這種種原因,他的田園詩往往具有一種虛實相融的特點,景外之意頗多,當然這又成為神韻風格的某種體現了。

  全詩純用白描,一般人們稱詩歌的簡筆勾勒為白描,其實白描正可分為泛寫和特寫兩種。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笔欠簩懽髡咚娭。時值初夏,湖面一片豐滿碩大的荷葉,中間簇擁著無數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陣風過,荷葉輕擺,仿佛掀起一層厚厚的碧色波浪。“田田”一詞在西漢樂府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除非你親眼見過江南的荷塘,否則難以想像它表現的那種荷葉相連相靠,自在自足的神境!皾O舠如葉出花中。”這句寫湖中的小舟。高高的荷葉隱沒了小船,不駛到近處,根本看不見。詩人用了一個“出”字,它把“蓮花過人頭”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后兩句則是特寫!谤Z兒湖北煙初暝”黃昏時分,暮靄漸漸升起,湖面不覺轉向暝色,此時天空尚殘留著幾縷紅霞,霞光反折下來,湖面籠罩在一片淡淡的紅霧般的折光中。

  “背指明霞幾縷紅。”一句寫舟人動作最為傳神,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舟人們正在交談,其中一人用手指著天上幾縷火紅的彩霞。詩人在描寫時,特別點出了動作的方位,意味深長。漁人們在捕魚,并沒有為欣賞彩霞而停手轉身,背著身指是很自然的,這是其一。霞光四映,無處不有,看見身邊的彩光,自可想像天上的彩霞,這是其二。其實漁人們對這幅美景早已熟悉,不用看就知道,知道了還是忍不住要贊美,這是其三。詩人在描寫這個畫面時,對這種生活是太熟悉了,熟悉到默契的程度,所以能抓住這最有韻味的動作,來精確傳神地表現對生活的感受。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滴鯐r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春園即事

  王維〔唐代〕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譯文

  昨夜雨濕蹬上輕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舊棉袍。挖開畦埂清水分灌田壟,綠柳叢中盛開幾樹紅桃。草地中間畫出棋枰對弈,樹林一頭升降汲水桔槔。還拿來那鹿皮面的小幾,黃昏后憑倚它隱身蓬蒿。

  注釋

  春園:春天的田園。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宿雨:夜雨;經夜的雨水。屐(jī):木頭鞋,泛指鞋。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氣候。弊袍:即敝袍,破舊棉衣。畦(qí):田園里分成的小區。間(jiàn)柳:楊柳叢中。棋局:棋盤。古代多指圍棋棋盤。桔槔(jiégāo):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設一杠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莊子·天運》:“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甭蛊祝汗湃嗽O于座旁之小桌。倦時可以憑倚。鹿皮作成,隱士所用。日暮:傍晚,天色晚。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

  賞析

  這首詩寫春著田園景色,意境清麗淡遠,然而景色彩鮮明,寫景如畫。詩歌流動著自然的美景和詩人安閑恬適的情懷,清新優美。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間,從遠處望去,清水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著白光;在翠綠的柳樹叢著夾雜著幾樹火紅怒放的桃花。紅桃綠柳,桔槔起落,畦開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這良辰美景之著,擺棋對局,憑幾蓬蒿,其樂也融融。如畫般的景象,似夢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綺麗,賞心悅目。

  此詩頷聯“春寒著弊袍,間柳發紅桃”寫出了詩人眼著春雨微寒,桃紅柳綠的春景。這里注意了冷色與暖色的對比映襯,并注意到亮度轉換的巧妙處理,每句的意象雖單用一種色調,兩句之間景有鮮明的反差,但是這樣不同顏色的兩溉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視覺“熒屏”上所呈現的是“一種互相作用的復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間的構型更具張力。頸聯“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寫出詩人眼里的農人忙碌著在田間勞作(汲水往田里灌溉)的景象。這是人們的勞動生活場面,是真正的田園生活圖景。后人對頸聯兩句評價甚高。這兩聯描繪了一幅夢幻般的田園風光圖,生動形象地體現了王維詩歌“詩著有畫”的藝術特色。

  在這首詩著,作者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寫出隱者的生活,寫出了特定環境著的特有景象。但這種渲染之筆,很像一篇高士傳,所寫的還是理想著的人物。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溪居即事

  唐代: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譯文: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風吹動,一直漂進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有客人來,急忙跑去打開柴門。

  注釋:

  籬(lí)外誰家不系(xì)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溪居:溪邊村舍。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作。系:栓,捆綁。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疑:懷疑,以為。柴門:木制的門,詩中泛指家門。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為去掉;關:這里指關閉柴門的栓卡、鉤環之類。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偶然遇見的一件日常小事。此詩的頭兩句是寫,作者無意中發現,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隨風飄進了釣魚灣;后兩句是寫,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以為是有客人來。全詩樸素自然,平淡疏野,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讀罷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币粋春日,詩人也許是在灣邊垂釣,或許是在欣賞春景,忽然看見一只小船隨著上漲的春水,順著風勢,悠悠蕩蕩飄進釣魚灣來。詩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勞作完畢忘了把船系上。詩人在此僅用兩筆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靜平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贝幌,隨流飄蕩本是一件普通不過的小事,詩人并沒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卻注意到了。他看到飄進來的船兒,以為是客人來了,趕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開柴扉,迎接客人!耙伞薄凹薄倍,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兒童好奇、興奮、粗心、急切的心理。

  在詩人筆下,水邊的小村,掩閉的柴門,疏落的籬笆,飄蕩的小船,構成一幅寧靜、優美、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的圖畫。詩人還捕捉了這幅圖畫中一剎那間發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畫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形象。從詩人的描寫中,讀者仿佛體味到了詩人的悠然自得,領略到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既有大人的成熟與老練,又有兒童天真、可愛的童心。有了這樣的“赤子之心”,才能觀察到人人熟視無睹的生活小事,才能寫出人人眼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妙趣。以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普通、煩瑣的日常生活,才能坦然曠達,心胸開闊。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翻譯

  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

  注釋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創作背景

  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而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相關文章:

道間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0

即事_王安石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天凈沙·即事原文及賞析10-16

郊行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2-19

山居即事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孟浩然《清明即事》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江村即事原文及賞析12-23

九月十日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20

王安石《鐘山即事》翻譯賞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