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公乎公乎,提壺將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誠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盤有魚。
北里有賢兄,東鄰有小姑。隴畝油油黍與葫,
瓦甒濁醪蟻浮浮。黍可食,醪可飲,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發奔流竟何如,賢兄小姑哭嗚嗚。
譯文:
老頭子呵,你不要渡河!老頭子呵,你怎么竟然渡河!
老頭子呵,你渡河而死。老頭子呵,我拿你怎么辦哪?
注釋:
葫:一作禾。其奈居:一作其奈君。
箜篌[kōng hóu]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賞析:
這首《公無渡河》又名《箜篌引》,最早見于東漢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樂歌詞》、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記載。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其聲語其妻酈玉。酈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名曰箜篌引。
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箜篌引/野田黃雀行
朝代:魏晉
作者: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譯文
好酒佳釀擺放在高殿之上,親近的友人跟隨我一同游玩。
內廚做好了豐盛的菜肴,烹制鮮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風的古箏聲是多么慷慨激昂,齊地的琴瑟聲是那么柔和婉轉。
還有出自陽阿的奇妙舞蹈,來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在歌舞中飲酒過了三杯,我們解開衣袋盡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人和賓客相互行禮,相互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要謹記舊時結交的朋友不能遺忘,厚始薄終也不與道義相符。
那君子躬身而謙遜是因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白天里疾風吹過,日光漸漸向西流走。
青春年華不會再來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葉雖然生長在華美的庭院之中,飄零之后也要重歸于荒蕪的山丘。
然而從古到今,誰能沒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運本該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好憂愁?
賞析
這是一首獨具特色的游宴詩。它通過歌舞酒宴上樂極悲來的感情變化,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人生短促的苦悶和建立不朽功業的渴求交織成這首詩的主題,表現出“雅好慷慨”的時代風格。
這首詩的章法巧妙,很見匠心。詩歌在以較多的筆墨描寫美酒豐膳、輕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筆鋒一轉,吐露出欲求親友憂患相濟、共成大業的心愿,再轉為對人生短促的喟嘆,清醒地指出“盛時不再來”。至此,酒宴的歡樂氣氛已掃蕩一盡,樂極而悲來的心理歷程完整地表達出來了,引人回憶起開篇的濃艷之筆、富貴之景,更添幾分悲愴之情。如此立意謀篇,稱得上是思健功圓了。
詩中兩個意蘊含蓄的設問句:“謙謙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是展示心理波瀾的關鍵,透露了詩人對于人生意義、生死大關的思考。“欲何求”,“復何憂”,寓答干問,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李憑箜篌引》·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譯文: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起來不再飄游。
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昆侖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
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沖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
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鑒賞:
詩人李賀用華麗的詞藻,巧妙的比喻,引經據典,使演奏的場景躍然紙上。這首詩與《琵琶行》(白居易)和《聽穎師彈琴》(韓愈)齊名,均為唐詩中描寫音樂的杰作。詩人描寫音樂運用了大量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令人驚嘆。此詩是李賀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名篇。李賀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死時年僅27歲。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的詩歌所呈現的奇詭非凡的色彩之美,是唐代乃至數千年中國詩苑上的一株奇艷之花,古今詩論家都已慧眼共識。李賀的詩歌,是有生命的色彩燃成的瑰寶。
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夸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像皎潔的月亮投影于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箜篌引原文賞析及翻譯09-01
李憑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翻譯與賞析09-07
《李憑箜篌引》的原文與翻譯12-29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07-25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11-24
箜篌引李賀原文及翻譯10-06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12-05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