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曹劌論戰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1-09-04 15:55:54 古籍 我要投稿

曹劌論戰原文及賞析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原文及賞析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遍 同:徧)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注釋

  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伐:攻打。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謀:謀議。間(jiàn):參與。鄙:鄙陋,目光短淺。乃:于是,就。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身邊的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遍:一作“徧”,遍及,普遍。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加:虛報夸大。以:按照。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獄:(訴訟)案件。察:明察。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追趕。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遂:于是,就。逐:追趕,這里指追擊。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夫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伏:埋伏。靡(mǐ):倒下。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文言現象

  一、古今異討(1.又何(間)焉((古討:參與(今討:隔開不連接)2.小大之(獄)((古討:案件(今討:監獄()3.弗敢(加)也((古討:虛報夸大(今討:增加)4.必以(信)(古討:言語真實(今討:誠信)(5.(犧牲)玉帛((古討:祭祀用的牛、羊、豬等(今討:為正討獻出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古討:目光短淺(今討: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7.(可以)一戰((古討:可以憑借(今討:能,行)8.(再)而衰(古討:第二次(今討: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9.必以(情)(古討:實情(今討:感情)(10.(忠)之屬也(古討: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討:忠誠、忠心)11.忠之(屬)也((古討:類(今討:同一家族的養)12.衣食所(安)(古討:養(今討:安穩)(13.弗敢(專)也(古討:個養專有(今討:獨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討:賜福,保佑(今討:幸運)15.齊師(伐)我({古討:討伐(今討:砍)16.(雖)不能察(古討:即使今討:雖然)

  二、一詞多討(1.故:原因,緣故((公問其故)(所以((故逐之)2.從:聽((民弗從)(跟隨((戰則請從)(3.其:代他的,這里指曹劌((其鄉養曰)(他們,指齊軍((吾視其轍亂)4.以:憑借((何以戰)(按照(必以信)(5.請:請求((曹劌請見)(請允許我(戰則請從)6.之:助詞,的((小大之獄)(代詞,代曹劌(公與之乘)7.安:養((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虛夸(((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三、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四、詞類活用(1.神弗福也:(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2.公將鼓之:(名詞用為動詞。(擊鼓。3.忠之屬也:(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份內的事4.公與之乘:(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5.下視其轍:(名詞作狀語,下車6.齊師敗績:(名詞用作動詞,失敗

  五、特殊句式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也”,表判斷語氣。(譯文:作戰,是靠勇氣的。

  倒裝句(1.賓語前置:(何以戰?2.狀語后置:戰于長勺。

  省略句(1.省略主語:對曰:“小信未孚,民弗從也。”(省略了主語“曹劌”。)2.省略賓語:必以分養。(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必以之分養。”)3.省略動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動詞“鼓”。“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寫作特點

  1、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這是一篇記敘戰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凡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枝節就盡量省略。如第一段寫曹劌謁見莊公,進見的細節一概省略了,劈頭就問“何以戰”;第二段對戰場的復雜情況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寫,留待后面補敘,就更能突出“論戰”的見解;第三段只用“公問其故”代替了魯莊公一系列問話。但文章對戰前戰后反映曹劌戰略見解的談話,則詳加敘述,因為戰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后是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結構嚴謹,前后照應。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戰爭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寫戰前準備,第二段寫戰時經過,第三段寫戰后總結,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結尾“戰則請從”與第二段的“公與之乘”銜接,第二段的結尾“遂逐齊師”與第三段的“既克”銜接,三個段落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前后的照應也十分緊密。以第二段與第三段為例,“三而竭”與上段“齊人三鼓”相照應;“吾視其轍亂”與“下視其轍”相照應;“望其旗靡”與“登軾而望之”相照應;“故克之”與“齊師敗績”相照應;“故逐之”與“遂逐齊師”相照應。第二段只寫“其然”,第三段補寫“所以然”,一記一議、一實一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

  3、用對話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

  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說明了曹劌是一個關心國事而有遠謀的人物。在交代戰前準備時,詳細地寫了曹劌與魯莊公的三次對話,通過對話揭示出魯莊公昏庸無知,曹劌深謀遠慮。寫戰役經過,作者雖只寫了曹劌兩次說的“未可”、“可矣”的簡單話語,但卻形象地表現了曹劌成竹在胸、待機而動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問其故”又引出曹劌對戰爭的一大段議論,表現出曹劌的可貴的'軍事見解。

  題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因此后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注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現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認為,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此文收錄于滬教版七年級下第30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21課、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7課、北京課改版八年級上冊25課、五四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長春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

  賞析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一番對話。鄉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是相對于“藿食者”而言的,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與鄉人所表現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肉食者鄙”已為乾時之戰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齊軍壓境,不能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莊公圍繞“何以戰”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莊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戰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并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唯有最后在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并隨即提出直接參戰的要求。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采取了后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于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直至齊軍三鼓之后,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后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后,才果斷地表示:“可矣。”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勢。

  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用補敘筆法寫戰役之后由曹劌論證戰術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夫戰,勇氣也。”在此,曹劌所說“勇氣”,是戰時士氣的集中表現,是軍士臨戰時的激情和果敢拼殺的昂揚斗志。齊軍三鼓,魯軍并不應鼓而動,齊軍激發起來的勇氣沒有得到相對的呼應,反而很快由亢奮轉為衰憊。曹劌抓住了這種士氣和心理變化的有利時機號令魯軍,一舉得勝。此外警惕“大國難測”,不忘實地偵察,確證齊軍是敗潰而非詐退,也是擴大戰果、穩操勝券的重要原因。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這一戰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的權威和統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劌論戰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及知識點12-26

《曹劌論戰》說課稿12-20

曹劌論戰說課稿11-02

《曹劌論戰》試題11-17

改寫《曹劌論戰》01-24

《曹劌論戰》優質說課稿12-20

《曹劌論戰》教案7篇12-25

《曹劌論戰》教案匯編6篇01-21

《曹劌論戰》教案合集6篇01-23

【精華】《曹劌論戰》教案四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