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永遇樂·投老空山》是南宋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松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譯文
巡視在停云剛種下的杉樹時,游戲之作。本來給親松朋友回信的,然而紙筆被大風吹走,唯有寫下這首詞。
嘆老來唯以料理空山為事,滿山松杉,親手栽種。何日才長大成陰,我還能有幾年,好似見晚生的兒孫成人。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了荒草荊棘,長使后人凄涼斷魂。想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
站在停云高處,誰知我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夢醒東窗,閑居無聊,起身欲給親友寫信。片刻間,風怒號,倒翻紙筆,似天亦教我偷懶。可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來催詩。
注釋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正體雙調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韻。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鉛山居所的西北隱湖山上修建的一處建筑,按陶淵明詩意,取名為停云。
投老:將老,臨老。
政:通”正”。爾:如此,這般。
陰:同“蔭”。指松樹何時長大成材。
凄斷:凄傷斷腸,傷感。
夜闌:深夜。
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為何。
斗暗:突然昏暗。
賞析
這首詞作于慶元三、四年(1197~1198年)間。當時辛棄疾罷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題停云而思親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軍奮戰企求援助的心態。
創作背景
本詞最顯眼之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段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之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只得于深山中種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云新種杉松”,借此抒發面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于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體現。“政爾堪嘆”,嘆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嘆古來繁華皆成荒蕪,歷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傷懷而已。兩層感嘆,結合了古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嘆,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誓歸隱之后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于“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平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后,又想起陶淵明《停云》之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松,于是想援筆作書以報之。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場上指揮千萬抗金志士進行北伐恢復的大業,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云“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上片起韻一面順承“檢校停云新種杉松”之意,一面又嘆老嗟衰。其下一嘆自己年老,二嘆古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云詩,寫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永遇樂·投老空山
辛棄疾〔宋代〕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譯文
巡視在停云剛種下的杉樹時,游戲之作。本來給親舊朋友回信的,然而紙筆被大風吹走,唯有寫下這首詞。嘆老來唯以料理空山為事,滿山松杉,親手栽種。何日才長大成陰,我還能有幾年,好似見晚生的兒孫成人。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了荒草荊棘,長使后人凄涼斷魂。想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站在停云高處,誰知我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夢醒東窗,閑居無聊,起身欲給親友寫信。片刻間,風怒號,倒翻紙筆,似天亦教我偷懶。可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來催詩。
注釋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正體雙調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韻。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鉛山居所的西北隱湖山上修建的一處建筑,按陶淵明詩意,取名為停云。
投老:將老,臨老。
政:通”正”。
爾:如此,這般。陰:同“蔭”。指松樹何時長大成材。
凄斷:凄傷斷腸,傷感。
夜闌:深夜。
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為何。斗暗:突然昏暗。
賞析
本詞最顯眼正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是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正志。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正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正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只得于深山中種松植杉,消磨人生,不不正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云新種杉松”,借此抒發面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凄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于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正感的體現。“政爾堪嘆”,嘆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正杉松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嘆凄來繁華皆成荒蕪,歷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傷懷而已。兩層感嘆,結合了凄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嘆,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誓歸隱正后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于“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不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后,又想起陶淵明《停云》正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舊,于是想援筆作書以報正。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正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場上指揮千萬抗金志士進行北伐恢復的大業,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云“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 上片起韻一面順承“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正意,一面又嘆老嗟衰。其下一嘆自己年老,二嘆凄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云詩,寫自己的出世正情。下面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
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永遇樂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文學賞析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紅梅《壯歲旌旗擁萬夫》:全詞語言雖然散文化痕跡很明顯,但章法井然。所抒發的情感狀態,能夠讓讀者見到被迫投閑之后,稼軒由人世到出世的心理變化,以翠在出世之路上的深深寂寞無聊。這是烈士暮年被迫"伏櫪"時真實而未為人知的狀態。
【永遇樂·投老空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翻譯及賞析05-06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及翻譯04-30
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及賞析08-17
辛棄疾《永遇樂·烈日秋霜》原文及賞析07-10
浣溪沙·送葉淳老原文翻譯及賞析10-07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原文及賞析01-05
潭州原文賞析及翻譯04-26
社日原文賞析及翻譯04-25
漢江原文賞析及翻譯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