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鄘風·柏舟》原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含蓄的特點,起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jīng)典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鄘風·柏舟》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鄘風·柏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cè)。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譯文
飄來一條柏木船,飄呀飄在河中間。蓄分頭的那少年,實在討得我心歡。誓死不把心來變。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
飄來一條柏木船,飄呀飄在大河旁。蓄分頭的那少年,實在是我好對象。誓死不把手來放。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
注釋
⑴髧(dàn旦):頭發(fā)下垂狀。兩髦(máo毛):男子未行冠禮前,頭發(fā)齊眉,分向兩邊狀。
⑵儀:配偶。
⑶之:到。矢:通“誓”,發(fā)誓。靡它:無他心。
⑷只:語助詞。諒:體諒
⑸特:配偶。
⑹慝(tè):通“忒”,變更,差錯,變動。也指邪惡,惡念,引申為變心。
鑒賞
舊說多將這首詩與《邶風》中同名之作混為一談,認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為衛(wèi)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ji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毛詩序》);或認為是共伯被弒,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詩(三家詩)。古人稱喪夫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為“柏舟之節(jié)”,皆原于舊說。而這些舊說多膠柱鼓瑟,實不可取。
其實詩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個待嫁的姑娘,她選中的對象是一個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著兩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選擇未能得到母親的同意,所以她滿腔怨恨,發(fā)誓要和母親對抗到底。
這首詩反映了《詩經(jīng)》時代民間婚戀的現(xiàn)實狀況:一方面,人們在政令許可的范圍內(nèi)仍享有一定的性愛自由,原始婚俗亦有傳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況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齊風·南山》),禮教已通過婚俗和輿論干預(yù)生活。所以詩中女子既自行擇歡,卻又受到母親的制約。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詩中也就表現(xiàn)了青年男女為了爭取婚戀自由而產(chǎn)生的反抗意識,這是一個很新很有價值的信息。
這首詩還接觸到一個更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無論古今中外,在擇偶的問題上,母親和女兒的意見往往不能一致。母親相中的,女兒不屑一顧;女兒中意的,母親堅決不準帶回家來。這種事不但古代有,今天還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例如白俄羅斯民歌《媽媽要我出嫁》中,媽媽給女兒挑了好多人家,女兒的表態(tài)都是“媽媽我不嫁給他!”印度尼西亞民歌《哎喲媽媽》中,女兒為自己辯解說:“哎喲媽媽,你不要對我生氣,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
媽媽也曾年輕過,為什么一旦成了媽媽,就不理解年輕人的心思了呢?這是因為女兒是跟著感覺走,而媽媽多了些歲數(shù),就多了些世故。這是因為媽媽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熱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覺。老是看家底呀,看文憑呀,看幾大件呀,女兒都煩透了。殊不知“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那眼睛里到心懷”——與家底無關(guān)、與文憑無關(guān)、與幾大件也無關(guān)。
母女的意見不統(tǒng)一,愛情就發(fā)生了危機。女兒要么放棄己見,要么作堅決的抗爭。看來詩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種態(tài)度的:至死誓靡它!堅決到這種程度,母親也就難辦了。但要為娘的改變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維護愛情,一面從內(nèi)心發(fā)出沉重的嘆息:娘呀天啊,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這一聲嘆息,使得詩的內(nèi)容變得沉甸甸的。
和《國風》、《小雅》中的多數(shù)篇章一樣,這也是一首歌詞。在形式上屬于典型的兩章疊詠: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經(jīng)說完,但只唱一遍不夠味;所以第二章變易韻腳上的字,將同樣的意思再唱一遍。實際上也就一支曲子,兩段歌詞,結(jié)尾處以詠嘆作副歌。這種形式,在當代歌曲中,也還是很常見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一位少女自己選中了意中人,卻受到家長的反對,因此發(fā)出呼天呼母的悲嘆。余冠英《詩經(jīng)選》:“一個少女自己找好了結(jié)婚對象,誓死不改變主意。”舊說多將這首詩與《邶風·柏舟》混為一談,認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為衛(wèi)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ji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毛詩序》);或認為是共伯被弒,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詩(《三家詩》)。
名家點評
清代陳震《讀詩識小錄》:“含涕茹悲,芊眠婉轉(zhuǎn),讀其詞者,如聞其聲,其如見其人,所謂下筆有神者耶!”
后世影響
《鄘風·柏舟》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內(nèi)容上的影響。后世人稱喪夫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為“柏舟之節(jié)”,顯然與古人此詩內(nèi)容的理解有關(guān)。二是形式上的影響。此詩和《國風》《小雅》中的多數(shù)篇章一樣,也是一首歌詞。在形式上屬于典型的兩章疊詠: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經(jīng)說完,但只唱一遍不夠味;所以第二章變易韻腳上的字,將同樣的意思再唱一遍。實際上也就一支曲子,兩段歌詞,結(jié)尾處以詠嘆作副歌。這種形式,一直影響到現(xiàn)當代的歌曲創(chuàng)作。在當代歌曲中,這種兩段歌詞與正副歌結(jié)合的形式,也還是很常見的。
【《鄘風·柏舟》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鄘風·柏舟》賞析08-10
詩經(jīng)《國風·鄘風·柏舟》賞析05-12
《柏舟》原文、翻譯及賞析06-17
國風·鄘風·桑中原文及賞析04-25
詩經(jīng)《國風·邶風·柏舟》賞析05-27
詩經(jīng)·邶風·柏舟古文賞析08-25
柏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柏舟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03-23
《柏舟》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09-30
柏舟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4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