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2-12-15 14:15:16 古籍 我要投稿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原文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唐代]白居易

  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

  晨興好擁向陽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鶴氅毳疏無實事,木棉花冷得虛名。

  宴安往往嘆侵夜,臥穩(wěn)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表美如水波紋新襖剛做成,面料綿軟勻細溫暖又輕盈。

  晴天晨起抱它倚墻曬太陽,夜間賞雪應當不忘披在身。

  袍里夾絨不干吃苦的活兒,說木棉花兒冷是徒有其名。

  宴罷友人嘆息聲中黑夜至,穩(wěn)穩(wěn)躺下一覺睡到大天明。

  民眾大多饑寒交迫無力救,一人獨享榮華沒啥好心情。

  心里咋就難忘農民耕種苦,好像聽到饑民受凍不絕聲。

  啥時能有萬丈之長保暖衣,與您分享護住洛陽至更多。

  注釋

  水波文:水波紋。

  鶴氅:一種以鳥毛為原料的毛織物,大概樣子像道袍,而不縫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鶴。毳疏:鳥獸的細毛。

  農桑:農業(yè),農事。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時所作。當時詩人已是六十歲的老人了,壯年時代的白居易曾以寫作《新樂府》、《秦中吟》聞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光輝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情人民的疾苦。后來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壯年時的銳氣逐漸消失,以致“露飽蟬聲懶”,但他關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義思想始終未泯。這首《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即是明證。

  詩的前半部分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綾襖的溫暖、輕盈。“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是介紹新襖的.用料、式樣。綾是一種提花軟緞,制成綿襖,自然地呈現出水波狀的衣紋,這是外表;至于襖內則是絲綿絮成,故暖而且輕。可見,這是一種極高檔的過冬御寒之物,下聯用“晨興好擁向陽坐,晚出宜披下雪行”來說明這件綾襖的用途。“興”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與下文“宜”互文見意,都是適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氣寒冷,能夠曬會兒太陽自是舒適可人;而晚上出門訪友,穿著暖而輕的綿襖,踏雪賞月更不失為雅事。

  “鶴氅毳疏無實事,木棉花冷得虛名”是從側面表現綾襖的優(yōu)點。鶴氅是古代官僚貴族時髦的披戴,木棉在當時也是珍稀品。它們徒有虛名,不如絲綿,更加補托出詩人這件用絲綿所絮綾襖的實用舒適。這幾句分別從用料、御寒的效果、與鶴氅、木棉的對比幾個方面表現了這件新襖的不凡,穿著這樣高級舒適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隱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詩人其實是不能夠“臥穩(wěn)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作了鮮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數貧民百姓都處在饑寒交迫之中,無法得到救濟,他獨獨一個人溫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為想著農民的艱難,致使他的耳旁經常響起貧民凍餒饑餓之聲,這當然是一種錯覺,這種錯覺的產生,卻是詩人日夜為貧寒百姓思慮所致。“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真摯地表達了詩人為貧民著想的可貴精神。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可貴的人道主義思想,同時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這首詩中的痕跡。“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正是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又一體現。杜甫身受貧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則是自己溫飽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從藝術上看,全詩用了很大篇幅表現綾襖的溫暖舒適,這與下文貧民的饑凍形成強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適,愈顯出后者的艱辛,“耳里如聞饑凍聲”才更顯真實感人。

  拓展:

  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28]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史書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yōu)。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yōu)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jié)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并行于世。

  主要成就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guī)矩,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guī)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fā)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原文及賞析08-23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翻譯賞析02-22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白居易賞析及注釋10-09

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鑒賞及譯文01-18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白居易唐詩鑒賞10-29

繚綾原文及賞析07-19

新制布裘原文及賞析08-28

詠煤炭原文及賞析08-18

詠風原文及賞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