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6篇)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1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注釋
塞上曲:古樂府詩題,以唐代李白、王昌齡諸作最為著名。
元美:即王世貞,與李攀龍齊名,同為“后七子”領袖。
羽:指羽書或羽激,為古時征調軍隊或用于軍事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邊警,烽:即烽煙,烽火,古時邊境有敵入浸即舉煙火報警。
接:接近,直抵。
長安: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為中國古都之一,西漢、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稱國都為長安,這里實際指當時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
征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創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別詩,明代中期,邊事屢起,北方的韃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脅國都北京,詩人和王世貞同為明“后七子”領袖,友誼篤深,詩人作此詩送別王世貞奔赴前線,并勉勵其勤勞邊務,以分國憂。
賞析
開篇“白羽”兩字就點明邊塞軍情緊急,古時軍事文書插上鳥羽,表示此書十萬火急,須像飛鳥一樣迅速傳遞,故稱羽書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鳥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還暗含形勢險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帶著那份如含嚴霜的羽書,冒著塞外的寒風策馬飛奔的畫面。
第二句“胡烽不斷接長安”,“胡烽不斷”形象地點明外族屢侵邊境。長安是唐代國都,“接長安”應前句“出塞寒”,表示邊境頻頻告急,戰報直入朝廷,軍情之峻急盡在不言之中。
詩的前兩句給全詩籠罩上緊張的戰爭氣氛。這兩句用戰爭所特有的鏡頭——羽書、胡烽,極寫邊事嚴重,句式急促,緊迫之感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軍士出征應戰。“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這兩句承上而來,又移步換形,節奏由急促變舒緩,內容從戰事轉抒情。月可以說是寫邊塞的詩作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月照邊關,使塞外景色壯闊而悲涼,朦朧而凄清,頗具邊塞情調,詩人在第三句里,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詩中的“一片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聯。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構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則又交織著懷念家鄉的愁情與立功邊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許多離鄉遠征、抗敵衛國的將士,他們都是人,立身邊塞,目視明月清輝,心頭泛起思鄉之情。“馬上看”就含蓄著這種情感,戰士們騎馬奔赴塞外或巡邏邊境中,抬頭看望高懸空中的明月,既思念親切的家鄉,留戀美好的人生,又準備為保衛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戰斗。因此,后兩句既帶有唐代邊塞詩中常見的那種雄豪悲壯的格調,又有一種纏綿的情致,總觀全詩,詩人故意于此設下不和諧音符,借助藝術辯證法的力量,以靜顯動,創造出一種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這首詩是明人李攀龍寫的一首送別詩,元美即王世貞。王世貞此次出行,與防務有關,故詩人送詩為其壯行,詩中“征人”句即點送行之意。此詩雖貌似唐詩,但也透露出作者對現實的擔憂。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 強調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下兩句以西山之月連接征人與京城,既表現征人不戀京城,竭力守邊,又希望元美能勉力邊務,不辱使命。詩蒼勁雄闊,意境深幽,頗有唐代邊塞詩風格。李攀龍詩刻意規模唐調,樂府詩尤多割剝古人字句,但此詩筆調凝練,意境雄闊,風格勁健,頗得唐代邊塞詩的神韻,做到了神與貌合。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
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臥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行程迢迢啊,終于到達蕭關,恰逢偵察騎兵稟報──守將正在燕然前線。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3
塞上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古詩簡介
《塞上》是北宋詩人柳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的是天靜無風時節,塞外草原上一隊騎兵突然聽到一聲響箭直上云天,頓時警覺,人人勒緊僵繩,仰頭觀看。通過對一個瞬間場面的描摹,表現出邊塞之美。表現了詩人某種自豪的心理和高亢的精神,這當然是宋初國勢的相對強盛在當時人們精神上的反映。
翻譯/譯文
響箭鳴叫著沖上云霄,草原之上無風,天地間一片安寧,顯得響箭的聲音更加清脆洪亮。數百個有著碧綠眼珠的矯健的外族騎士,紛紛提著帶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釋
⑴鳴骹(xiāo):同“鳴髇”,也叫“鳴鏑”,一種發出響聲的箭,古稱“嚆矢”。
⑵騎:騎兵,這里指騎在馬上的人。
⑶提:提收、提控,這里指拉緊馬的韁繩。金勒:金屬制作、裝飾的帶有嚼口的馬籠頭。
創作背景
這首詩北宋初年,當時國家統一不久,國力漸長,主要對抗勢力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契丹等,作者當時懷著報效國家之志,創作此詩。
賞析/鑒賞
《塞上》詩主要描寫剽悍的北方少數民族的能騎善射。萬里晴空之下,遼闊草原之上,數百名健兒縱馬馳騁。忽然,一枝響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約而同地立刻勒馬佇立,昂首放目,凝神遠望。詩人仿佛是一名技藝超群的攝影師,迅速抓住這瞬間的景象,拍下一個精彩無比的鏡頭,并且貫注了詩人熾熱的主觀感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先用“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兩句來描寫一枝飛箭風馳電掣地刺入高空。《漢書·匈奴傳上》:“冒頓乃作鳴鏑。”可知響箭是北方少數民族習用的武器,“直上”,表現箭射出后的銳不可當之勢。“一千尺”,寫箭的射程之遠。“天靜無風”,不單寫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寧謐,也寫出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寥廓無邊。因而那飛箭的呼嘯之聲就掠過大地,響徹云霄,傳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遙遠——“聲更干”。云氣潮澀,回音必滯,器物浸潤,發音必沉;于是詩人以表現燥性的“干”,來形容箭聲的輕脆、尖厲,可謂一字傳神。劉克莊《黃蘗詩》說“疏林霜下葉聲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聯系落葉的飄然而下的形態,“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蕭蕭”二字能曲盡其妙。與劉克莊同時略早的徐璣在其《曉》詩中說“猶干竹葉聲”(《二薇亭集》),以“干”狀風竹之颯颯作響,亦不盡妥帖。惟獨形容“天靜無風”中“鳴骹”之聲用“干”為逼肖。這里,詩人扣著“鳴骹”繪影繪聲:上句“直上一千尺”,屬于視覺感受,側重寫高,箭身一點,箭影如線;下句“無風聲更干”,屬于聽覺感受,側重寫遠,箭聲震蕩于曠野之上,而這曠野之上的天幕,又恰為箭身、箭影的深色點、線提供了面的淺色背景,點、線、面相互結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構圖。
寫了天上的“鳴骹”之后,詩人緊接著寫地下仰看“鳴骹”的人,這就是詩的后兩句:“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時抬頭望箭的規定場景,還因為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人物的內在情感與外在風采,都可以通過它來集中體現,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指眼珠)中”(東晉畫家顧愷之語)。王安石的《明妃曲》詩說“明妃初嫁與胡兒”(《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歐陽修的和詩也說“維將漢女嫁胡兒”(《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兒”稱外族年輕人。而在柳開詩中則更包含著親切的語調。“碧眼胡兒三百騎”,描繪一隊少數民族的年輕驍騎,句中雖只排列名詞,實是以靜寫動,使人想像那眉宇間流露著威武氣概的草原漢子們揚鞭躍馬、奔逐追馳的熱烈場面。“盡提金勒向云著”,則又以動寫靜:拉緊了馬韁,抬起了望眼,一個接一個的動作霎時聚落在全體騎手的屏氣凝視中;正見喧騰,忽歸沉靜,“向云看”的“三百騎”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鳴骹”所吸引,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宛如戲曲舞臺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種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征》的邊塞詩:“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這末二句,寫“征人”因聞笛思鄉始翹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僅作為鄉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調低沉、色彩灰暗,且無雕塑型的美。對照起來,柳開詩可謂青出于藍了。因為是一首絕句,字數有限,詩中就難以面面俱到地展開一個全過程。詩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棄次要情節,捕捉最為精彩動人的意象,將北方少數民族的剽悍性格與尚武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宋代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柳開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詩尚未形成鋪陳直述,以議論說理見著的特色。同樣的內容,在歐陽修詩里卻是“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質直表現。后來蘇轍出使遼國時,在《虜帳》詩中也是“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雄”,“釣魚射鵝滄海東”,“彎弓射獵本天性”(《欒城集》卷十六)的夾敘夾議。比較起來,柳開此詩猶有唐人風韻,空靈蘊藉,情辭豐腴。在以意趣氣骨、拗折瘦勁取勝的宋詩中,也應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而柳開曾經“部送軍糧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儻重義”(《宋史·柳開傳》),則又表明《塞上》詩寫得如此成功,乃是與詩人身歷其境,具有實際生活體驗緊密相關的。
名家評價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引馮端:“此可畫于屏障。”
楊慎《升庵詩話》:“宋人盛稱之,好事者多圖于屏障,今猶有其稿本。”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4
塞上曲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鑒賞
首句寫塞外大風掠地而過,將燒山的獵火吹得火勢熊熊,從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這座山頭連到那座山頭。一方面顯示了打獵場面的壯闊,另一方面也揭露邊將沉湎于狩獵的情況。
次句接著寫由于打獵之故,碎葉城城門大開,防守疏漏。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孤城”二字暗示碎葉城處在邊防最前沿,孤立無援,形勢嚴峻,對于能否扼守住邊關,防止外敵之侵入,舉足輕重,邊將卻驕奢輕敵,城門洞開地出獵而去,其危殆之勢無異于引一發而垂千鈞。詩人的焦慮和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寫在守衛烽火臺的戍卒的陣陣歡呼聲中,將軍獵歸,大獲獵物。“烽子”,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帥、烽副;烽子,蓋守烽之卒,候望緊急而舉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敵情、舉燃烽火,而去守候獵物、舉燃獵火;不去呼報敵情緊急,而去歡呼獵罷歸來,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寫邊將夜獵的場面,雖然背景壯闊,顯得有聲有色,但并不是為了歌頌,而是寄寓詩人對邊防松弛的憂慮和對邊將玩忽職守的警告。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翻譯
譯文及注釋
譯文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注釋⑴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⑵蕭關:寧夏古關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查看全文...
賞析
鑒賞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查看全文...
作者介紹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查看全文...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6
使至塞上 唐朝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譯文
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兵,告訴我都護已經到燕然。
《使至塞上》注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于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后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空。這里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長河: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記功。這里代指前線。
“單車”兩句: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使至塞上》賞析
這是詩人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寫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里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是王維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6篇)】相關文章: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薦】02-09
塞上原文、翻譯、賞析03-16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02-09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02-09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02-09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02-09
王維使至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03-02
塞上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16
塞上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16
使至塞上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