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過秦論(上篇)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1-01-07 12:30:43 古籍 我要投稿

過秦論(上篇)原文、翻譯及賞析

  過秦論(上篇) 漢朝 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上篇)》譯文

  秦孝公占據觳山與函谷關的險固關隘,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這些地盤,以便伺機奪取衰弱的東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國、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并使諸侯相互爭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人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漢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了重大的城邑。六國諸侯都很害怕,于是結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的人,采用合縱策略締結盟約,相互援助,結為—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明達聰慧而又忠誠講信用,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聚合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民眾。于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留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士兵的軍隊,攻打函谷關而攻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桿失去一支箭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疲憊不堪了。于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殺得敗軍橫尸百萬,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乘著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占有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統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生什么戰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于吞并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只得低著頭用繩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并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點。又派優秀的將領拿著強勁的弓弩守衛著戰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著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過秦論(上篇)》注釋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雍州:包括今陜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

  周室: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權勢,并非實指周王室。戰國初期,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

  席卷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席子一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

  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商君:即商鞅,約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戰國時衛人。姓公孫,名鞅。因封于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

  外:對國外。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連衡”一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斗諸侯:使諸侯自相爭斗。斗,使動用法。

  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西河:又稱河西,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愿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而襲奪其軍。其后十年間,魏屢敗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于秦以和。

  沒:通“歿”,死。

  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兒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

  因:動詞,沿襲。

  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要害之郡:指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

  愛:吝惜,吝嗇。

  致:招致,招納。

  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

  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約,結。

  離,使離散。衡,通“橫”。

  兼,兼并、統一。

  徐尚:宋人。

  蘇秦:洛陽人,是當時的“合縱長”。

  杜赫:周人。

  齊明:東周臣。

  周最:東周君兒子。

  陳軫:楚人。

  召滑(shào):楚臣。

  樓緩:魏相。

  翟景:魏人。

  蘇厲:蘇秦的弟弟。

  樂毅:燕將。

  吳起:魏將,后入楚。

  孫臏:齊將。

  帶佗:楚將。

  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

  田忌:齊將。

  廉頗、趙奢:趙將。

  制:統領、統帥。

  叩關:攻打函谷關。叩,擊。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據《史記·六國表》載,并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不盡合歷史事實。

  亡:丟失,丟掉。鏃:箭頭。

  制:制裁,制服。

  弊:通“敝”,困敝、疲敝。

  亡:逃亡的軍隊,在此用作名詞。

  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伏尸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役的`死亡人數。秦擊六國殺傷人數史書皆有記載,如前年擊韓伊闕,斬首萬;前年,破趙長平軍,殺卒萬。

  因:趁著,介詞。利:有利的形勢,用作名詞。

  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御:駕御,統治。

  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西周滅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東周滅于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

  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振:通“震”,震驚(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稱百越,也叫百粵。

  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

  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

  北: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

  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里指著作。

  隳名城:毀壞高大的城墻。

  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箭頭。

  金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宮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億丈之城:指華山。不測之淵,指黃河。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兩個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應當理解為,“良將勁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處,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呵問他是誰,就是緝查盤問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關中:秦以函谷關為門戶,關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

  子孫帝王: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帝王,名詞活用動詞

  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

  甕牖繩樞:以破甕作窗戶,用草繩替代戶樞系門板,形容家里貧窮。甕,用甕做。牖,窗戶。繩,用繩子系。樞,門扇開關的樞軸。

  氓隸:農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陳涉少時為人傭耕,所以稱他為“氓隸”。氓,古時指農村居民。隸,奴隸。

  遷徙之徒:被征發戍邊的人,指陳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發戍守漁陽。

  中人:一般人。

  躡足行伍(háng wǔ ):置身于戍卒的隊伍中。躡足,蹈,用腳踏地,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

  倔:通“崛”,突起(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間小道,這里代指民間。

  贏糧而景從: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贏,擔負。景,同“影”。

  且夫:復合虛詞,表遞進,相當“再說”“而且”。小弱,變小變弱。

  耰:通“耰”(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時的一種碎土平田用的農具,似耙而無齒。棘:酸棗木。矜:矛柄,這里指木棍。

  铦:鋒利。鉤:短兵器,似劍而曲。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鎩:長矛。

  及:動詞,趕得上,追得上。

  絜:衡量。

  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時車輛叫乘。

  序八州: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

  朝同列: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朝,使……來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國諸侯,秦與六國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諸侯。

  有:通“又”,用于連接整數和零數。

  《過秦論(上篇)》賞析

  這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后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的結論。

  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歷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只是從表面現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對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讀起來并不感到氣勢磅礴。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增強文章氣勢的因素之一,屬于外在的藝術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該篇之所以氣盛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議論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議論,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敘述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么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鍵在于: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內容豐富,自然覺得它飽滿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隨著作者的筆鋒,因此會顯得氣“盛”;

  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條理清晰,他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于是讀者會不由自主地順著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作者不中斷,讀者便不能中斷,作者不節外生枝,讀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該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議論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便不難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于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并不很難。第1段著重寫秦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史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其得天下并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愈寫對方強大也就愈襯托秦之強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過度自信 ,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第二段結尾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件都沒有。然而,作者不準備在這里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于秦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便止。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里,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與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吳闿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筆鋒一轉 ,又改從陳涉寫起,卻處處對陳涉寓褒于貶,這就更加體現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

  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積極的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于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于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

  《過秦論(上篇)》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孝公既沒(沒,通“歿”,死)

  2.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3.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鑄以為金人十二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2.寬厚而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3.以為桂林、象郡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

  6.流血漂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因河為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遷徙之徒也

  古義:征發;今義:遷移搬家

  9.以致天下之士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0.皆明智而忠信

  古義:聰明智慧;今義:通達事理

  11.秦人開關延敵

  古義:打開函谷關;今義:開啟和關閉,電子元件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樣;包,像包裹那樣;囊,像口袋那樣)

  ②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那樣;響,像回聲那樣;景,像影子一樣)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向北)

  ⑥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對內;外,對外)

  ⑦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2.名詞作動詞

  ①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當作窗戶;樞,當作門軸)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外連橫而斗諸侯(連橫,采取連橫的策略)

  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會盟而謀弱秦(盟:結盟)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亡,滅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⑥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崤函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勢)

  ③自以為關中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④尊賢而重士(賢,賢能的人,賢才)

  ⑤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變小;弱,削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彎,使…彎)

  ④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四、一詞多義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制作、縫制

  ②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壓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率、指揮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模

  2.亡

  ①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

  ③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滅亡、消亡

  ④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赤壁之戰》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④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還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⑥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既、已

  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⑤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⑥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行》利潤

  ⑦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勝利

  ⑧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馮婉貞》有利于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封神演義》丟失的東西

  ③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遺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死去的人遺留下來的

  ⑤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給予,贈送

  6.度

  ①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尺碼、尺度

  ②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程度、限度

  ③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規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風度、常態

  ⑤一年一度秋風勁《采桑子·重陽》次、回、量詞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譜寫、創制

  ⑦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后序》考慮、思慮

  ⑧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量、計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問說》推測、猜測

  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通“渡”,過

  7.因

  ①因遺策《過秦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過秦論》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過秦論》憑借,依據,介詞

  五、特殊句式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定語后置;…也,表判斷)

  4.余威震于殊俗(狀語后置)

  5.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

  6.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7.鋤櫌棘矜非銛于鉤戟長鎩也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賓語前置句)

  9.陳利兵而誰何

  10.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狀語后置)

  1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12.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13.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14.聚之(于)咸陽(省介詞)

  15.委命(于)下吏(省介詞)

  16.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賓語前置)

  17.鑄以為金人十二(定語后置)

  《過秦論(上篇)》寫作特色

  1、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

  《過秦論》比史的西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與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與了概括。與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比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

  此文最突出的寫與手法就是對比的運用。為了使文章主旨鮮明顯豁,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與者無論在比述還是議論時,都采用了帶有夸張意味的對比手法,使矛盾更為突出,觀點更見鮮明,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對比。

  一是六者與秦的對比。文章在比述惠文、武、昭襄的業績時,以諸侯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與比較,并列舉者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者,地廣、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但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者請服,強者入朝”,這樣夸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者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反差。

  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文章比述始皇統一中者的功業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確是又一個強烈的對比。雖然“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與者極寫陳涉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無錢無勢,士卒稀少而疲弊,更無裝備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并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于一朝。這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三是陳涉與六者的對比。文章在末尾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者合縱抗秦與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反于鉤戟長鎩”,二比武器。“謫戍之眾,非抗于九者之師”,三比士卒。“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土也”,四比人才。陳涉與諸侯不論在哪個方面比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領戍卒,打敗了強大的秦朝。這正好從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問題不在對手,而在于本身。

  3、語言有辭賦西色,講究鋪排渲染

  《過秦論》兼及辭賦的文采輝耀、語勢騰縱和政論的見解精辟、雄辯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為一篇別具一格的政論。其題為過秦,但開篇不言秦過而歷舉秦之功,盡書秦之盛,直至篇末才點出秦過之所在。一篇政論,卻以比為主,以比代議,是這篇文章奇妙之一。語言上也明顯地帶有賦的西色,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詞語;中間寫九者之師攻秦,四君、九者、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富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非常靈活,有時字數不盡相等,有些駢語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單調。

  《過秦論(上篇)》創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過秦論(上篇)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03-02

小星原文翻譯及賞析03-01

南征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羔裘原文、翻譯及賞析02-24

絲衣原文翻譯及賞析02-23

《春雨》原文及翻譯賞析02-22

樵夫原文翻譯及賞析02-21

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2-20

《無題》原文及翻譯、賞析02-20

鴛鴦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