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秀才入軍》翻譯賞析
贈秀才入軍是嵇康所寫的一組四言古詩,為送他哥哥嵇喜參軍而作。其中以第十四首最為有名,流傳千古。而詩中“顧盼生姿”“風馳電逝”等演變為成語,流傳至今。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贈秀才入軍》翻譯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出自]三國·魏·嵇康
《贈秀才入軍》第十四首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注釋:
蘭圃:有蘭草的野地。
秣馬:飼馬。
磻(音波):用生絲做繩系在箭上射鳥叫做弋,在系箭的絲繩上加系石塊叫做磻。
皋:水邊地。這句是說在皋澤之地弋鳥。
綸:指釣絲。
五弦:樂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太玄:就是大道。“游心太玄”,是說心中對于道有所領會,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筌:捕魚竹器名。《莊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魚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說明言論是表達玄理的手段,目的既達,手段就不需要了。
郢:古地名,春秋楚國的都城。《莊子·徐無鬼》有一段寓言說曾有郢人將白土在鼻上涂了薄薄一層,像蒼蠅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匠石揮斧成風,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干凈了。郢人的鼻子毫無損傷,他的面色也絲毫沒有改變。郢人死后,匠石的`這種絕技也不能再表演,因為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對手了。這個寓言是莊子在惠施墓前對人說的,表示惠施死后再沒有可以談論的對手。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與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樣,嵇喜如對自然大道有所領會,在軍中也難得解人。
譯文1:
將車徒止息在生長著蘭草的園圃,牽著馬在華山喂草。在水邊的平地射著箭,在河流釣著魚。用目光追隨著高飛的鴻雁,手中彈動著虞舜創制的五弦琴。順乎本性、無所拘束地活動于天地之間,一心探求“太玄”即自然之道。贊稱著漁翁(莊子)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的工具)。郢人已經死了,誰還會對你暢所欲言。
譯文2:
軍隊在長滿蘭草的野地上休息,將馬放在開著野花的山坡上進食。兄長時而在空曠的草澤上射鳥,時而在長河邊垂釣。時而又彈起五弦琴,而目光卻追隨著大雁飛回天邊。兄長心里追求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所以隨時隨地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兄長如同捕魚人得魚忘筌一樣,大道理得到了,其他也就不在乎了。可一旦兄長像匠石失去郢人一樣,即使心有所得,也無人可與其盡情談論了。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詩人想象嵇喜行軍之暇領略山水樂趣的情景。他將在長滿蘭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鮮花盛開的山坡上喂馬,在草地上弋鳥,在長河里釣魚。一邊若有所思地目送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撫彈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隨時隨地都對自然之道有所領悟。顯然這里所寫的與其說是征人生活,不如說是抒寫詩人自己縱心自然的情趣。
最后詩人用《莊子》中“匠石斫堊”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嵇喜從軍遠去的惋惜心情。此詩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二句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妙句。它以凝練的語言傳寫出高士飄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風神,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與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拓展:古代詩人簡介之嵇康
《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云: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晉書·嵇康傳》記康被誅時年四十,故《資治通鑒》將時間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學史界訂嵇康生卒年為223262年,當是依此而定。關于嵇康被誅的時間,為《三國志》作注時還見到不同的記載,如、孫盛、習鑿齒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誅,裴氏認為他們的記載有誤,故專門作了考辨。
又,《世說新語·任誕》云:陳留,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徐震先生《世說新語校箋》云:按《晉書·阮籍傳》,籍以魏陳留王奐景元四年卒,年五十四,則其生當在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山濤傳》言卒于晉武帝太康四年,年七十九,則當生于建安十年,長阮籍四歲。《嵇康傳》但云死時年四十,不言死于何年,《通鑒》系其事于景元三年,則其生當在魏文帝黃初四年,蓋小山濤十八歲,小阮籍十四歲,故云少亞之。
按《通鑒》記嵇康事跡,主要依據《晉書》,但也利用了《三國志》,故抄錄了其中譙郡嵇康至尚奇任俠一段,而《三國志》云康景元中坐事誅,故《通鑒》將其事系于景元三年,審矣。但《晉書》記嵇康事跡以及徐先生考嵇康生卒年,皆未利用《三國志》的材料,故有所失。
【《贈秀才入軍》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01-31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賞析08-13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詩歌賞析03-14
贈秀才入軍(嵇康)10-30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及賞析08-17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及賞析10-15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翻譯賞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