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曾逐東風拂舞筵》翻譯賞析
《柳·曾逐東風拂舞筵》作者為唐朝詩人李商隱。其古詩全文如下: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前言】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全詩言少意豐,隱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關柳,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注釋】
⑴東風:指春風。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樂游:樂游原的省稱,也叫樂游苑,在唐代長安東南,今陜西西安市郊。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⑶肯到:會到。清秋:明凈爽朗的秋天。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⑷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
【翻譯】
曾經隨著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是樂游苑讓人斷腸的春天。為什么在今天這蕭瑟的秋日,已經身披夕陽又要滿帶鳴蟬。
【鑒賞】
這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發情感。
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一、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意為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最易使人聯想起舞女的飄然舞姿。這個“舞”字,形象地表現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又把柳枝與熱鬧的舞筵結合起來,更加襯托了柳枝的歡樂。“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場面,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兩者互襯,優美動人!
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氣。對句又緊接舞筵,從時、地兩個方面加重描繪,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樂游苑上的舞筵。“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 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春風蕩漾,百花爭艷,長安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迭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華似錦的場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卻陡然一轉,描繪出楊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當斜陽,環境更加凄涼。臨近生命終結的秋蟬,鳴聲更加凄厲。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之上哀鳴,詩中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它們,此與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樣,又使柳枝由被動變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詰,又是感嘆,同時又是轉折。
“肯”字或釋為“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詩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蕭條,那你(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言外之意是說不如不到秋天來,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處的轉折,用了“如何肯到”這樣頓挫有力的明轉,增強了對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繪,來表現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兩句中,虛字運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連用,可反詰、感嘆語氣更加強烈。結句“已帶”、“又帶”,更是層層推進。
【《柳·曾逐東風拂舞筵》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古詩原文11-01
《拂舞歌辭》翻譯賞析07-23
拂舞詞原文賞析01-28
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墻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畫堂春·東風吹柳日初長》的翻譯賞析05-15
賀鑄《綠羅裙東風柳陌長》翻譯賞析05-13
畫堂春·東風吹柳日初長的翻譯賞析05-12
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的翻譯賞析06-17
書靈筵手巾的翻譯賞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