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丹陽城南秋海陰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丹陽城南秋海陰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芙蓉樓送辛漸·丹陽城南秋海陰》作者為唐朝詩人王昌齡。其古詩全文如下: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前言】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作于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注釋】
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
高樓:指芙蓉樓。
【翻譯】
往丹陽城南望去,只見秋海陰雨茫茫;向丹陽城北望去,只見楚天層云深深。高樓送客,與友人依依惜別,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盡興。四周一片寂靜,對著寒冷江天,只有高懸的明月照我心。
【賞析】
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742)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兩首詩當為此時所作。
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先從“秋海陰”、“楚雪深”寫起,以景起興。第三句是點題:高樓送客,依依惜別,心情悲愁,酒不盡興。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主要還是抒情,堪稱一絕。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汜水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
文學成就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并高適、岑參而三,四杰以后,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嬪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艷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艷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芙蓉樓送辛漸丹陽城南秋海陰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翻譯賞析05-20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及賞析03-12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及賞析02-01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及賞析04-14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及賞析11-28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12-03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08-27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古詩賞析及翻譯05-26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