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若虛高思誠詠白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若虛高思誠詠白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高思誠詠白堂記
【金】王若虛
有所幕于人者,必有所悅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藝之所長,與夫衣服儀度之如何,以想見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變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趨向,自有合焉而不奪也。
吾友高君思誠,葺其所居之堂以為讀書之所,擇樂天絕句之詩,列之壁問,而榜以“詠白”。蓋將日玩諸其目而諷誦諸其口也。
一日,見告曰:“吾平生深慕樂天之為人,而尤愛其詩,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樂天,吾復何議?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趨向,亦豈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學之,而學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學,學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蓋樂天之為人,沖和靜退,達理而任命,不為榮喜,不為窮憂,所謂無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祿之計,求進甚急,而得喪之念,交戰于胸中,是未可以樂天論也。樂天之詩,坦白平易,直以寫胄然之趣,合乎天造,厭乎人意,而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子則雕鐫粉飾,未免有侈心而馳騁乎其外,是又未可以樂天論也。雖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歸必在此。子以少年豪邁,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則其勢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歲年而博以學,至于心平氣定,盡天下之變,而返乎自得之場,則樂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復為子一觀而評之。”
參考譯文
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仰慕的人,一定喜歡這個人的種種行為。有人選取這個人的性情、品德、才能技藝方面的特長,以及這個人的穿戴服飾、儀表氣度等等,以想象這個人的樣子進行模仿。更有甚者,到了改變自己的姓名,與仰慕的人同名同姓的程度。這是他的愛好興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變的。
我的朋友高思誠先生,修繕自己的居室作書房,選了白居易的絕句張掛在墻上,題署書房名“詠白”。他大概是想每天在眼中玩賞,在嘴里朗誦白居易的詩啊!
一天,他告訴我說:“我平生特別仰慕白居易的為人,尤其喜歡他的詩,所以題書房為‘詠白’,你覺得怎么樣?”
我說:“像白居易這樣的人物,我還能說什么呢?你能在這方面用心,這番愛好興趣怎么會不好呢?但是仰慕一個人,是想要自己學他,學他是想要自己像他。仰慕他卻又不學他,學他卻又不像他,那從這個人身上學到什么呢?白居易為人沖淡平和,寧靜謙讓,通達道理,順從命運,不因為贊譽而高興,不因為困窘而焦慮,是所說的那種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你現在整天想的是做官發財的事,急于升遷,得和失的想法在胸中斗爭,這是不可以和白居易相提并論的。白居易的詩,明白平易,直抒自然的情趣,符合自然的道理,滿足自己的想法,從不矯揉造作來刺激世俗人的感官。你的詩卻一味雕琢粉飾,難免會有夸張放縱之心從詩句中流露出來,這又是不能與白居易相提并論啊!雖然這樣,你仰慕白居易的詩風,那你的歸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平淡自然。你正當青年,氣概豪邁,人生就如同大河正在漲水,沒有邊際,發展的勢頭決定了你的為人和作詩不得不如此。如果隨著你年歲的增長,學問越來越廣博,達到心境平和,氣閑神定,了解天下的變化,而回歸自得自在的境界,那么,到那時你大概可以和白居易一樣了。姑且等到那時候,我再來給你看看,發表評論吧!
【評析】
人們往往都難免有些趨名人癖,或仰慕其德行,或敬重其才學。見賢思齊,以德才高尚的人為榜樣,自無可非議;但以此附庸風雅,拉大旗作虎皮,用“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話來掩飾自己的無知與谫陋,就不免惹人恥笑了。
王若虛的這篇《高思誠詠白堂記》,列舉了仰慕別人者的種種表現及其合理性,然而,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等而下之的安排:首先是人格品行,其次是技藝所長,再次是服飾儀度,復次是名姓之類。性情德行,自然是內美;技藝所長,能為社會作貢獻;服飾儀度,也可看出其為人或淳樸或瀟灑的風神;而為仰慕名人而改名更姓,則不免有點“愛屋及烏”了。
作者筆下的高思誠敬仰的是唐代的白居易(字樂天),他把自己的讀書處修葺一新,題為“詠白”,也就是說他最愛諷誦研習的是白居易的詩。他說自己不僅愛白居易的詩,同時還深慕白居易的為人。很明顯,他為自己的這種選擇而得意。
對朋友之所為,王若虛卻大不以為然,于是,結合對白居易和高思誠的認識,發表了一番切中肯綮、鞭辟入里的見解。
王若虛首先肯定了高思誠所選擇的榜樣是好的,同時指出了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了榜樣便要努力去學,學了還要像才行。這就指出了大多數有趨名人癖的人“掛羊頭賣狗肉”的通病。接著,作者指出了高思誠與白居易的差異和差距。白樂天的為人,已經到了不為榮喜、不為窮憂而達理任命的境界,參透了人世的一切榮辱變故而歸于自然自在;白居易的詩,與他的為人境界渾融不隔,坦白平易,以自然之筆寫自然之趣,仿佛天成一般,絕不矯揉造作以刺激一般人的感官,討好庸俗的趣味。而高思誠呢?其為人,十分注重得失,整日思慮著如何升官發財;其詩作雕鐫粉飾,反映出其心境的紊亂,毫無自然任達的氣派。文章寫到這里,似乎已經把問題說透了,不管是為人還是作詩,高思誠與白居易都相差得太遠太遠了,簡直連白居易的皮毛都未學到。從作者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作者強調的是為人的自得、自在、自然,只有當一個人把握著自己,放曠通達,知天任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憂,才能無往而不得大自在,才能摒棄雜念而自然為人,才能拋卻做作而自然為詩。
然而,文章并沒有就此打住。年輕的高思誠并非不可造就之材,況且他正是“少年豪邁,如川之方增”,而且對德行詩篇超卓的先賢仰慕不已、有心效法呢!少年意氣,本就有一種豪邁任放、不受拘羈的自然氣派。作者指出,只要逐步增進才學,修養身心,悟透人世之變,就有希望達到更高的自然境界,有可能得白樂天為人做詩的真諦。
名人風范,自然可以為后人所崇仰,要達到同樣的境地,卻要修煉自身。如果只是于壁上懸掛著名人的詩句,只是服飾儀度與之仿佛,只是借名人的風采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則不僅會徒勞無獲,更要貽笑大方了。
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坦誠直露,在關系到為人處世的重大問題上,作者沒有絲毫的虛假客套。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高思誠的弊病,在說明問題、闡述觀點時,也不“王顧左右而言他”,在“文”上兜圈子,而是既準又狠地猛攻高思誠的要害。就是在這樣直白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憎惡虛偽、嘲諷做作、真心敬慕先賢的熾烈情感,也明顯可領會到他真正關心年輕人的良苦用心。
王若虛自己說過:“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滹南遺老集·詩話》)又說:“文章唯求真而已”(《滹南遺老集·文辨》)。可見他十分注重詩文的“真”。這篇《高思誠詠白堂記》,可說是實踐了他的理論觀點。(郭平)
作者簡介
王若虛(1174—1243),金代文學家。字從之,號慵夫、滹南遺老。藁城(今屬河北石家莊)人。承安進士。官翰林直學士。金亡不仕。論文主張辭達理順,于詩反對模擬雕琢。著有《滹南遺老集》。
練習題:
9.對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榜以“詠白”榜:題署
B.蓋將日玩諸其目而諷誦諸其口也 諷:背誦,誦讀
C.今子方皇皇干祿之計 干:追求
D.未免有侈心而馳騁乎其外 侈:奢侈
10.下列各組語句中,能體現高思誠“學焉不似”的一組是(3分)
①擇樂天絕句之詩,列之壁間④得喪之念,交戰于胸中
②其嗜好趨向,亦豈不佳 ⑤直以寫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厭乎人意
③皇皇干祿之計,求進甚急⑥雕鐫粉飾,未免有侈心而馳騁乎其外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首先舉了一個仰慕別人的人的例子:他從品行、技藝所長、服飾儀度上進行模仿,甚至連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樣。
B.高思誠仰慕白居易的為人,尤其愛他的詩,在書房的墻上懸掛了白居易的詩,把書房題名為“詠白”,并以此向王若虛炫耀。
C.作者對高思誠的為人和作詩與白居易的為人和作詩進行了分析比較,認為高思誠當前的心態及寫作風格與白居易還相差甚遠。
D.作者雖然批評了高思誠雕鐫粉飾自身的做法,但也認為高思誠年輕豪邁,如果假以時日,廣博學問,達到白居易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可能。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此其嗜好趨向,自有合焉而不奪也。(3分)
(2)然慕之者欲其學之,而學之者欲其似之也。(3分)
(3)雖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歸必在此。(3分)
參考答案
9. D(侈:放縱)
10.D (①敘述高思誠學習的行為,②對高思誠志向興趣的肯定,⑤評論白居易的創作風格。)
11.C(A“舉了一個人的例子”錯,“連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樣”也不合文意;B“以此向王若虛炫耀”錯;D高思誠雕鐫粉飾的是其文章,而非其自身。)
12.(1)這是他的愛好興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變的。
(3分,得分點:“合”、“奪”及句意)
(2)但是仰慕一個人,是想要自己學他,學他是想要自己像他。
(3分,得分點:“其”、“似”及句意)
(3)雖然這樣,(但是)你仰慕白居易的詩風,那你的歸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平淡自然。
(3分,得分點:“雖然”、“所”字結構及句意)
【王若虛高思誠詠白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高思誠詠白堂記閱讀訓練題及參考答案10-11
《西施詠》原文、譯文及賞析02-21
《西施詠》原文、譯文及賞析09-09
《詠鵝》原文、譯文、賞析11-16
王若虛《焚驢志》閱讀答案及譯文09-26
蘇軾寶繪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01-17
《詠鵝》原文、譯文、賞析[熱]11-29
豁然堂記原文及譯文06-08
王勃詠風原文及賞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