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泉亭記》原文閱讀
飲泉亭記
【明】 劉基
昔司馬氏①有廉臣焉,曰吳君隱之,出刺廣州,過貪泉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其后,隱之卒以廉終其身,而后世之稱廉者,亦必曰“吳刺史”焉。有元憲副吳君為廣西時,名其亭曰“飲泉”,慕刺史也,而憲副之廉,卒與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憲副之孫以時,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書“飲泉亭”三字,征予言。予舊見昔人論刺史飲泉事,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飲之者死,我乃奮其不畏之氣,冒而飲之,死非我能奪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禮以立之,驅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夫豈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于物者也,有一焉,則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決非矯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篤也,故飲之以示人,使人知貪廉之由乎內,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內貪濁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謂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真足以啟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齊下矣。
番禺在嶺嶠外,去天子最遠,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貪。貪相承習為故,民無所歸咎,而以泉當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嶠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與物皆受其賜。嗚呼,偉哉!以時尚氣節,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祿位者,多不與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風也,是為記。 (《誠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馬氏:代指西晉。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9.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卒與刺史相先后 卒:最終
B.夫豈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亂
C.貪相承習為故 故:緣故
D.多不與相得 得:投合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屬于贊揚吳刺史的一組是 (3分)
、 其后,隱之卒以廉終其身
、 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
、 明而自信,篤也
、 有一焉,則其守不固
、 非惟嶠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 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①③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吳刺史飲貪泉、賦詩,廉潔終老,憲副吳君用“飲泉”給亭命名等事情,為下文議論張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評一些人對吳刺史飲貪泉事的非議;認為君子樹立廉潔的榜樣,有利于匡正世風。
C.第③段中作者認為吳刺史冒死飲泉,具有無所畏懼的勇氣,是大丈夫之所為,值得世人學習。
D.末段指出以“貪”命名泉的原因,表達了百姓對污吏的憎恨,并點明寫這篇記的緣由。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3分)
(2)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3分)
。3)番禺在嶺嶠外,去天子最遠,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貪。(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淳曰:“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勇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睆闹,事遂定。(選自《明史·張淳傳》)
【《飲泉亭記》原文閱讀】相關文章:
《飲泉亭記》閱讀原文及答案11-27
《飲泉亭記》原文及翻譯07-24
飲泉亭記閱讀答案11-16
劉基《飲泉亭記》原文及譯文01-28
飲歸亭記的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4-22
《冷泉亭記》原文及閱讀答案06-30
曾鞏《飲歸亭記》閱讀答案及翻譯04-20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閱讀及翻譯08-08
關于曾鞏《飲歸亭記》原文及譯文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