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酺·對宿煙收》周邦彥宋詞注釋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大酺·對宿煙收》翻譯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fēng)。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酺·對宿煙收》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譯文] 怎奈心中太苦悶焦煩,夢境連連被雨聲驚斷,夢境又是那么恍惚輕淺,醒后難以記住星星點點,幽獨的我只有自傷自憐。
[出自] 北宋 周邦彥 《大酺·對宿煙收》
對宿煙收,春禽靜,下雨時鳴高屋。墻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wǎng)吹粘簾竹。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怎奈向、蘭成憔悴,衛(wèi)玠清羸,等閑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況蕭索,青蕪國。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夜游共誰秉燭。
注釋:
大酺:天下大樂大飽酒之意。
突煙收:昨宵煙霧已消散。
青玉旆:喻新竹。旆(pèi):古時末端形狀像燕尾的旗。
鉛霜:指竹子的籜粉。
潤逼琴絲:因下雨琴弦變濕。
枕障:枕巾。
流潦妨車轂:下雨泥濘,車行受阻。轂(gǔ):車輪的中心部分,詞中即指車輪。
蘭成:南朝庾信小字蘭成,他出使北方被留,寫下許多傷感的思鄉(xiāng)文字,如《哀江南賦》等。
衛(wèi)蚧清羸(léi):晉衛(wèi)階美貌而有羸疾。 衛(wèi)玠:晉人,美姿容,白如玉。
平陽客:指漢代馬融。有《長笛賦》,辭情哀切。
青蕪國:雜草叢生之地。
紅糝:喻落花。糝(sǎn):米飯粒。
譯文1:
夜色中煙霧消散,天地間寂靜,聽不到鳥聲喧喧,只有陣陣急雨,在屋頂上響成一片。新生的嫩竹探出墻頭,青碧的顏色如玉制的流蘇一般。皮上的粉霜已被沖洗凈盡,柔嫩的竹梢在風(fēng)雨中搖曳,相互碰撞摩纏。雨氣潮濕,松了琴弦。寒氣陣陣,侵入枕頭幃幛之間。風(fēng)吹著落滿塵灰的蛛網(wǎng),一絲絲粘上竹簾。在寂寥的旅館,聽著房檐的水滴聲連綿不斷,昏昏沉沉,我獨自困倦小眠。怎奈心中太苦悶焦煩,夢境連連被雨聲驚斷,夢境又是那么恍惚輕淺,醒后難以記住星星點點,幽獨的我只有自傷自憐。
我這遠(yuǎn)方的游子,歸心似箭,最擔(dān)心的是滿路泥潦把車輪粘連,使我無法把故鄉(xiāng)返還。怎奈我現(xiàn)在的情景,就像當(dāng)年滯留北朝的庾信,苦苦地思念故園;就像瘦弱的衛(wèi)玠,多愁多病而易傷心肝。困頓清閑,更容易憂愁傷感。難怪客居平陽的馬融,聽見笛聲中的憂怨,就悲傷得泣涕漣漣。更何況在這長滿青苔的客館,蕭條冷落,已被凋殘的點點紅花鋪滿。如今門外的櫻桃已經(jīng)結(jié)成豆粒大的果實,卻無人與我共同賞玩。
譯文2:
昨夜的煙霧已經(jīng)散盡,四處聽不見鳥兒的啼鳴,只有飛落的雨滴敲打著屋頂。墻角處那蔥翠的竹子,皮上的籜粉都已被沖洗干凈,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濕氣使琴弦都已變潮,蜘蛛網(wǎng)吹粘在竹簾上,寒意直透進(jìn)廳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靜無人,屋檐的水溜滴個不斷,不覺得使人睡眼朦朧。怎奈愁悶至極連連驚醒,恍惚的夢境難成記憶,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遠(yuǎn)行之人,歸心似箭,最令人擔(dān)心的就是泥濘的道路上積滿雨水,車轂難行,歸期難卜。真是無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樣因思鄉(xiāng)而憔悴,因憂愁而像衛(wèi)蚧那樣清瘦弱羸。旅途滯留,因頓清閑,更易愁損心目。難怪當(dāng)年客居平陽的馬融,聽得笛聲便會傷心得雙淚直流。更何況原本繁花盛開的庭園,被風(fēng)雨摧殘得滿目蕭瑟,雜草叢叢;凋落的花瓣片片點點,滿地鋪紅;門外的櫻桃已大如豆粒。在這愁風(fēng)苦雨后的夜晚,有誰和我秉燭共游?
【譯文三】
昨夜的煙霧已經(jīng)散盡,喧鬧的禽鳥也已安靜下來,只有驟雨敲打著高屋。墻頭蔥翠的竹子,竹竿上的粉霜被雨水沖洗干凈,柔嫩的竹梢在風(fēng)中碰觸。濕氣使琴弦發(fā)潮,寒意透入枕褥,風(fēng)吹蛛網(wǎng)把竹簾粘住。客舍四周寂靜無人,忽聽到屋檐上雨聲嘀嗒,不覺間困倦入夢。怎奈愁悶至極常被驚醒,朦朧的輕夢難成記憶,只感到幽居分外孤苦。
遠(yuǎn)行人歸心似箭,最擔(dān)心惦念的是,路上積水泥濘會妨害車轂。無奈我像庾信那樣憔悴,如衛(wèi)玠那樣多病瘦弱,平常日子里無時不傷心愁苦。難怪平陽客馬融在外鄉(xiāng),總是落淚常吹哀傷的笛曲。更何況蕭索庭院雜草叢生,落花片片鋪滿地,門外的櫻桃已大如豆菽。今夜誰能和我一起秉燭同游?
【賞析一】
本篇寫驛館春雨阻客,表達(dá)羈宦行役愁懷。詞人以細(xì)致的觀察描寫暮春雨景,從雨聲、雨色等多方面鋪敘,讓雨不斷變換場地,極力渲染春雨帶來的凄涼氣氛,抒寫旅途的寂寞愁悶之情。全詞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為詠雨名作。
上片寫春雨中的愁思。開始三句用倒敘的手法,把春雨初歇、靜悄悄的黎明和電閃雷鳴、風(fēng)雨大作的前夜做對比,一靜一動、一冷一熱,形成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黎明的靜,為下面的抒情渲染氣氛。“墻頭”三句是寫靜景,寥寥數(shù)筆便描繪出雨后屋邊的嫩竹、青青的竹葉、尖而嫩的竹梢,既緊扣主題,又有新意。從另一方面來分析,此處詞人不寫雨打落花的陳腐題材,而獨辟蹊徑,寫墻頭那些與風(fēng)雨進(jìn)行搏斗的嫩竹,暗示了詞人此時并不是在庭院中,而是身處村野孤館。“潤逼琴絲”三句則把目光轉(zhuǎn)到室內(nèi),描繪房內(nèi)的景物,暗示了詞人的百無聊賴。在這樣凄冷孤寂的氛圍中,詞人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只能孤眠。“郵亭”一下六句詳細(xì)地描寫了詞人孤眠的情態(tài)。“郵亭無人處”指出為何愁思,原來是游子身在他鄉(xiāng),至今未歸。“聽檐聲不斷”二句直抒胸臆,正面描寫了詞人的無限情思。在愁苦中孤眠,心里其實并不踏實,于是詞人說“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將自己當(dāng)時孤獨凄涼的心境細(xì)致入微地刻畫了出來。
上片以“自憐幽獨”作結(jié),從暮春的雨景寫到自己羈旅他鄉(xiāng)、被大雨所阻的無奈。下片緊接上片,仍然從欲回?zé)o計入筆,由被大雨阻滯了行程寫到暮春落紅滿地的景色,寄寓了自己惜春的感慨。“行人歸意速”,一個“速”字,將游子歸心似箭的心情刻畫出來。然而不幸遇上了大雨天氣,于是不得不“最先念、流潦妨車轂”,因為大雨會導(dǎo)致道路泥濘,車輛難行,進(jìn)而使自己歸期未卜。接下來,詞人引用一系列典故,進(jìn)一步詳細(xì)地寫自己被雨所阻,想回不能的愁緒。首先,詞人用蘭成的憔悴和衛(wèi)玠的瘦弱來表現(xiàn)客居異鄉(xiāng)的不盡愁思。“未怪平陽客”二句,以平陽客馬融代指游人,用他在春雨中聽見哀婉的笛聲淚如雨下的故事來寫自己心中的愁苦。“況蕭索”以后幾句,詞人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了惜花傷春的感慨。“況”字承上啟下,起了轉(zhuǎn)折的作用,很自然地將思緒轉(zhuǎn)到惜花傷春上來。“青蕪國”寫曾經(jīng)繁花似錦的庭院被春雨摧殘得面目全非,變得蕭索荒蕪。“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則進(jìn)一步進(jìn)行補充。只有青綠的地面上的幾點落花還可以看出絲絲春的痕跡,而門外櫻桃的幼桃也早已有豆粒般大小了,春天真的已經(jīng)逝去了。本來還為欲歸無計而煩悶,再加上春天逝去的事實,更是愁上加愁,于是詞人發(fā)出了“夜游共誰秉燭”的感慨,既與上片“自憐幽獨”前后照應(yīng),又巧妙地寫出了自己無盡的孤獨和寂寞。
這首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寫景鮮明生動,抒情委婉細(xì)膩,通過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來反襯人物的心理活動,營造出曲折哀婉的意境。另外,這首詞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規(guī)整,首尾呼應(yīng),令人稱道。
賞析二:
此篇在春雨迷蒙的意象中,點染人事。上片寫春雨中的閨愁。開頭三句寫一宿春雨初歇,拂曉時煙霧彌漫,鳥兒剛剛睜開惺松的雙眼,還未婉轉(zhuǎn)啼鳴,此時,大地一片寂靜。而昨日,風(fēng)雨交加,鳥鳴高屋,一片喧囂。這是倒敘法,將靜與動、冷與熱兩相對照,以突出今日之“靜”,為下面閨愁作了襯托。“墻頭”三句,從“靜”字展開,寫墻頭青布酒招已不飄揚,樓上玉人洗盡鉛華,只有柳眼微睜,柳絲依依,脈脈含情。幾筆景物素描,已將閨愁暗暗托出。“潤逼琴絲”三句,進(jìn)一步勾勒閨房景物──琴、枕、屏障、竹簾,都在春雨瀟瀟中蒙上了濕潤,浸透了寒氣,是淚濕?是心寒?閨中人的愁情就能在這閨房景物中。“蟲網(wǎng)吹粘簾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繪之細(xì)微,揭示了閨中人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之心境。“郵亭無人處”點出閨愁的原因──游子未歸。“郵亭”古代驛站。“聽檐聲不斷”五句,正面寫出閨中人在春雨中的綿綿情思。她深夜不寐,聽夜雨淅瀝,檐水滴心,其情苦也。困乏時剛剛?cè)胨魏斡直弧俺顦O”驚醒,夢中的相會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暫的,夢醒后,竟是“自憐幽獨”。
下片寫春雨中的羈愁。開頭兩句寫游子歸心似箭,然而最令人憂慮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車輪,無法還鄉(xiāng)。羈留他鄉(xiāng),豈不愁煞得蘭成憔悴,衛(wèi)玠瘦羸,在等閑之時,在無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傷心落淚。此處用典言羈旅之愁。衛(wèi)玠,晉安邑人,字叔寶,風(fēng)神秀異。官太子洗馬,后移家建業(yè)(今南京)。人聞其名,觀者如堵,年二十七卒。時人謂“看殺衛(wèi)玠”。“未怪平陽客”二句,又以平陽客在春雨瀟瀟中聞哀笛落淚事寫羈愁。“平陽客”代指游子。“況蕭索”以下四句,乃詞意一大轉(zhuǎn)折,說游子在春雨瀟瀟中淚落思鄉(xiāng),那么在萬木蕭疏、落紅遍地、一片荒蕪的深秋時返鄉(xiāng)時,會如何呢?詞中只以景物與感慨作答──家門外,桃園菽畦,荊棘叢生,如此蒼涼景象,游子那有心情與友人秉燭夜游呢?此處結(jié)得突然,是轉(zhuǎn)折中的頓挫,詞意含蓄,將游子之羈旅也愁、歸鄉(xiāng)也愁,寫得淋漓盡致。可謂“頓挫中別饒?zhí)N藉”。
陳振孫說:邦彥“長調(diào)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直齋書錄解題》)。邦彥詞的鋪敘從此篇中可看出其特點是不平鋪直敘,而是曲折回環(huán),開闔動蕩,富于變化。
邦彥善創(chuàng)慢曲。張炎《詞律·序》言:“美成(周邦彥)諸人又復(fù)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宮犯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大酺》則是美成所創(chuàng)之慢曲,雙調(diào),133字,前段15句,5仄韻,后段11句,7仄韻。后為者,以此為律。
“奈愁極頻驚 ,夢輕難記 ,自憐幽獨”三句將因愁入夢,夢境恍惚以及醒后倍感孤獨凄涼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得細(xì)致入微。
海棠
蘇軾〔宋代〕
原文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裊裊的東風(fēng)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注釋
東風(fēng):春風(fēng)。裊裊:微風(fēng)輕輕吹拂的樣子。一作“渺渺”。泛:搖動。崇光:高貴華美的光澤,指正在增長的春光。空蒙:一作“霏霏”。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載,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故:于是。紅妝:用美女比海棠。故燒高燭照紅妝:一作“高燒銀燭照紅妝”。
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東風(fēng)”即春風(fēng)。“裊裊”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fēng)裊裊”這里形容春風(fēng)的吹拂之態(tài)。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fēng)吹來啊陣陣清涼,洞庭起浪啊落葉飄揚).之句,屬于用典中的“語典”。“泛”即彌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這一句側(cè)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細(xì)雨(煙霧)迷茫的樣子。南朝齊謝眺《觀朝雨》中寫道:“空蒙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臺》中寫道:“仿像識鮫人,空蒙辨魚艇。”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里,“香霧空蒙”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的景象。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zhuǎn)廊”即月亮已轉(zhuǎn)過回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zhuǎn)”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tài)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zhuǎn)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zhuǎn),擔(dān)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huán)境進(jìn)入到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中,表現(xiàn)了賞花者的心態(tài)。上面寫“月轉(zhuǎn)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癡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diào)了詩人對海棠的癡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據(jù)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里,“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zhuǎn)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xiàn)姿色的舞臺。于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qū)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yīng)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郁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jìn)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yuǎn)離了現(xiàn)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fēng)”“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dá)觀、瀟灑的胸襟。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大酺·對宿煙收》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大酺·對宿煙收》周邦彥宋詞注釋翻譯賞析04-12
大酺·春雨原文及賞析10-15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原文翻譯及賞析11-26
大酺·越調(diào)春雨原文及賞析08-21
《大酺·越調(diào)春雨》原文及賞析09-27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27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6-26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2-10